近日,縣文化和發展旅遊委員會對我縣
擬確定的100項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進行公示
包含民間文學、 傳統音樂、傳統舞蹈、
傳統戲劇、雜技與競技、傳統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
對於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知道多少呢?
跟著小編來了解其中部分精彩內容吧!
烏楊樹的傳說
秀山城西的烏楊河口,有一棵千年烏楊樹,樹幹有數人合抱那麼大,由北向南橫跨溪流,宛如架在河上的一座橋梁,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秀山勝景——烏楊過江。
相傳,在很多年前,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群奴隸在夜色的掩護下,逃出土司衙門,奔梅江河而去,準備渡河逃生。眼看土司的追兵就快到了,可浪濤翻滾的烏楊河擋住了去路。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一聲炸雷後,烏楊河邊的大烏楊樹轟然倒下,橫亙在河流兩岸,成了一座天然的渡橋。奴隸們踩著倒下的烏楊樹幹,越過奔騰的激流,實現了勝利的大逃亡。這些死裡逃生的奴隸及其子孫後代,就把這棵烏楊樹視為救命的神靈,時常給它掛紅上香,加以朝拜。
2020年7月8日,因連日大雨,烏楊樹倒塌,但關於烏楊樹的傳說,將永遠流傳下去。
土家族語言
秀山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要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其鄉土方言至今仍然包含著許多「土語」的元素。如「外公外婆——ga」「父親——dia」「肉——gaga」「個——kai」「扛——lao」「傻——mu」「不知道——naobudao」等。
儘管由於時代的變遷,土家族語言已經大部分被漢化,但是在很多生產生活的活動中,仍然保留著以土家語為主的表達方式,如「梯瑪」活動、土家族「擺古」等。
土家語是當地土家族人民的母語,由於改土歸流後,大量漢人湧入秀山地區,漢語作為官方語言,與當地人民基本無法交流。加上土家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在實用性上也存在諸多不便,於是久而久之,土家族便逐漸被漢化。如今,秀山地區的土家族人民說漢話寫漢字,但是仍然有很多土家族語言單詞鑲嵌在地方語言中,是考證和研究土家族語言文化的重要參照。
苗族語言
苗族是秀山地區在數量上僅次於土家族的一個民族,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從地理位置來看,秀山地區的苗族語言,屬黔東方言。苗族語言本身是沒有文字的,二十世紀,創造了拉丁拼音苗文。
秀山有大量的苗族人民,但是,由於明清時期的「趕苗拓業」,尤其是清代的苗民起義遭到官府的鎮壓,大多數苗民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放棄本民族的語言而改說漢語。
目前,秀山縣梅江鎮的民族村,仍然完整的保留著苗族的語言,是重慶市迄今唯一一個以苗族語言交流的村寨。其民族小學,使用苗漢雙語教學,也是重慶市迄今唯一一個使用苗漢雙語教學的學校。保護和傳承民族村的苗族語言,對秀山地區的苗族文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平所金錢杆
打金錢杆,在秀山民間又叫做「蓮花鬧」,是土家族著名的歌舞藝術形式之一,以平所金錢杆最具代表性。其杆長約1米,以竹木做成,一般兩端嵌有銅錢,現也有用其他環狀物質替代,桿身飾以彩紋。有單杆也有雙杆,舞者以杆敲擊肩、臂、腰、背、腿,打出有節奏的聲音,隨之而跳躍舞蹈。兩人或多人舞時還相互對擊。即興性較強,可根據自己的情緒、性格和技巧隨意擊打。
平所金錢杆,從唱詞內容來看,源自民間說唱《蟒蛇記》中金男銀女的《唱苦請》。《蟒蛇記》講述的是明代宰相張居正告老還鄉,於途中去世,他的二夫人劉氏偏愛己出的兒子張春元,而不能善待已故大夫人的兒子張春芳及其妻兒,一次次地折磨張春芳,並企圖殺害他的妻兒。經過種種曲折之後,劉氏最終被張春芳的品格所感動而幡然悔悟。在這個故事中,張春芳的兒女金男和銀女,為救母而表演《蓮花鬧》,唱述自家的悲慘身世。
《蟒蛇記》是中國古典長篇敘事唱本,後來發展成為傳統花燈劇目,引入秀山地區後,其中的《蓮花鬧》一直作為秀山花燈表演的插演節目之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民間藝人整理和創新,逐步脫離花燈表演而形成一項獨立的歌舞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平所金錢杆舞蹈的唱詞內容逐步與時俱進,一般多表現土家族男女愛情、百姓生產生活,富含「求財、祈福、送壽、迎新、慶節」等諸多成分,偶爾亦隨環境需求與時間變化,不斷幻化動作、唱詞,以求吉祥如意。
平所金錢杆歌舞是秀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秀山地區民間曲藝的典型代表,對研究秀山民間音樂、民間舞蹈以及民風民俗等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秀山臘肉傳統製作技藝
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秀山各族人民都有製作臘肉的傳統習俗。製作臘肉的來由,是因為以前沒有用來儲存食物的冰箱。由於遠離集市,鮮豬肉不易銷售和儲存,當地人民就將新鮮的豬肉分割成塊製作成臘肉保存下來。因為臘肉保存時間長而且不易損壞,可以保證過節有肉吃,客人來做客的時候也有肉招待。
其做法是將新鮮豬肉分割成三至五斤的塊,便於入味和加工儲藏。把適量食用鹽、姜、料酒和肉放進盆裡進行均勻攪拌醃製。醃製完後用竹篾或稻草把肉串起來,然後掛在柴火灶或火鋪上方的炕上進行燻制。
燻制時,除了日常的柴火,還要用松柏枝加核桃殼、花生殼、桔子皮等柴草料進行煙燻烘烤,月餘後待肉變棕紅時即可。
燻好的肉應該放在通風處,可保存兩至三年不變質,色澤焦黃、肉質堅實、薰香濃鬱、風味獨特。
食用時,取肉在火上將肉皮燒焦黃,放在溫水中將皮泡軟,刮洗乾淨備用。臘肉的烹調方法比較多,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吃食方式。排骨、豬蹄一般用來燉,製作火鍋;其它部位一般用來與鮓海椒、蒜苗、小米、餈粑等一起炒、蒸而食。秀山當地比較有名的臘肉菜品有罐海椒炒臘肉、臘排煨爐子等。特別是大蔥爆炒臘肉,醇香可口;餈粑炒臘肉,噴香撲鼻;青椒炒臘肉,色香味美。
秀山地區,臘肉的製作均為傳統方式,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風味。其製作技藝,幾乎遍及每戶人家。但是,由於市場的流通,很多外地臘肉進入秀山市場。加強秀山臘肉製作技藝的傳承,不僅有利於保持秀山臘肉的風味和特色,也是對當地飲食文化的保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