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韜
過了臘八,農曆年的味道就越來越濃了。
身在中國牡丹之都菏澤,作為省派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隊隊員,每天行走在菏澤的大街小巷,看到馬路上大紅燈籠掛起來了,臨街商鋪、超市裡年貨充足,小區裡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過年的物資,空氣裡處處瀰漫著過年的喜慶氣息。
兒子還有不到5個月就要高考了,我和妻商量今年春節就不回老家陪兩家的父母過年了。在大學工作已經放假的妻子一個人在濟南做著過年的各種準備,掃塵、買新衣、備年貨……忙得不亦樂乎,我卻幫不上任何的忙,心裡多多少少有些著急和歉疚,只能在工作之餘跟妻子視頻商量過年的各種打算。也許真是年齡大了,總愛回憶過往。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坐在電腦前,會冷不丁地穿越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走進老家臘月忙年的情景裡,總能聞到老家濃濃的年味兒……
臘月初七的晚上,母親早早地就把各種食材洗淨備好,大米、小米、玉米、花生、綠豆、黃豆、芸豆、核桃、慄子,一定還要有老家院子裡棗樹上長的紅棗,五顏六色,一年一度的期待,靜等那一碗暖心養胃的粥。凌晨五點鐘,母親就起身開始熬粥了。等我們睡眼惺忪地醒來時,濃香醇厚的臘八粥早已經盛好,母親招呼我們洗了臉,捧起碗來喝時,溫度剛剛好。年的味道,就這樣走進了童年的記憶,歷久彌新,香氣盈懷。
喝完臘八粥,母親便進入了熬夜模式,白天忙,她只能用晚上的時間,為我們姐弟三人一一量了尺寸,把花了省吃儉用一整年積攢下來錢扯來的布料裁剪好,趕在大年三十之前,為我們每人做一套新衣裳。子夜時分,母親踩踏縫紉機嗒嗒嗒嗒的聲音一直溫暖著我的記憶。借著昏暗的油燈的光亮,母親為我們縫製出了世界上最美的過年衣裳。
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北方的小年,祭灶的日子,據說要用甜香的年糕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每年臘月二十左右,母親常會派我去村裡僅有的一個磨房排隊,提前把黃米碾磨成製作年糕用的麵粉。小時候,最喜歡推磨拉輾,因為只有碾磨好黃米麵,才能吃上香甜軟糯的年糕。
磨麵那天,母親帶著我們姐弟,端著笸籮、拿著竹篩、背著黃米來到磨房,母親把黃米倒到磨盤上攤勻,我們姐弟便賣力地推著石碾,一圈又一圈兒地轉啊轉,不知道轉了多少圈兒,母親用竹篩一篩一篩地篩出細粉,直到磨盤上最後一捧黃米變成細粉,我們哼著小曲兒回家,一路上憧憬著年糕出鍋時的美妙時刻,那種過年的感覺很多年都找不到了。
年糕出鍋,滿屋飄香。黃米麵和大紅棗相映成趣,那是真正的過年的顏色,也是純粹的過年的味道。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能喝上一碗臘八粥、吃上一塊年糕,真的是一種奢望,而這些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被滿足。膠東老家的年俗,小年當天的年糕不能管夠吃,留下來的切成塊兒,等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再吃,俗稱「人七」。據說因為初七是「人日」,正月裡帶七的日子,都是管人的,年糕分別在初七小孩兒吃、十七中青年吃、二十七老人吃,有粘住、長壽的意思。
臘月二十四,若天氣晴好,母親會把家裡所有的家具、被褥搬到院子裡,上上下下、犄角旮旯徹底地清掃個遍,據說掃塵是為了袪除晦氣,這是每年都必須進行的,是老家年味兒裡必不可少的內容。
臘月二十五之後,母親便忙著做各種麵食,蒸饅頭、蒸聖蟲、包包子、炸面魚,做好後涼透了,放在院子裡的大缸裡,正月裡拿出來上鍋熱熱就行,一直能吃到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平日裡根本吃不上的白面饅頭,正月裡是管夠的,所以小時候,還沒出正月門兒,就盼著過下一個大年了。
聖蟲是我們老家每年必須要做的。母親的手極巧,會做各種小動物,隨著十二屬相一年一年輪番做個遍,還有各種花卉、京劇人物,母親用可食用的顏色進行彩繪後更是栩栩如生;用竹籤子插起來裝飾在蒸好的白面基座上,一個威風八面的聖蟲就製作完成了。「聖蟲」的「聖」字諧「升」音,供在祖先的牌位前,讓祖宗們保佑新的一年全家旺興;放在糧缸或米麵袋子裡,寓意「生糧」,祈盼五穀豐登。
二十七八,殺雞宰鴨。小時候,餵雞鴨、放大鵝、打豬草都是我的營生,而我是最見不得動刀流血的,每年這個時候總要悶悶不樂,甚至哭哭啼啼,想想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雞鴨鵝被宰殺,實在是接受不了。可是過年有了暈菜,我卻吃得最帶勁兒……
大年三十兒下午貼春聯、請祖宗,母親會把整張的家譜掛在堂屋的正中央,擺上各種供品,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大紅的春聯貼起來了,日子再怎麼緊巴,鞭炮還是要買的,過年沒個驚天動地的響動兒,似乎是家業不興旺似的。
三十兒晚上,母親包好加了硬幣、花生、大棗、慄子、年糕、糖塊兒等彩頭兒的水餃後,就忙著給我們試穿過年的新衣,每年的過年衣裳都要做得稍大一點兒,因為我們都在長身體,為的是至少要穿一年不能小。
全家人守歲至子夜零時,交子時分,下餃子放鞭炮,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裡,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餃子,看誰吃的彩頭兒多。在零點的鐘聲敲響後爭著給父母拜年,接過父母遞過來的一毛兩毛的壓歲錢,心裡那才叫一個美呢!
過年,就是家團圓。細細品咂,老家的年味,就是團圓的味道,溫暖入心,甜美一生。
作者簡介:劉俊韜,1972年出生於山東萊州,擁有25年軍齡,正團職轉業地方工作,現為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調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著有劉俊韜文集《春風化雨潤兵心》《兵心兵語》《和新戰友一起成長》多部,在全國報刊及網絡平臺發表各類作品800餘萬字。創辦文學微信公眾號《俊韜在線》上線3年多來,推出1100餘期,幫助來自全國的詩朋文友共圓文學夢想,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喜愛,第一本公眾號優秀文集《遇見》(52萬字)已由團結出版社出版。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