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打口活化(下):善用舊碼頭建築價值

2021-02-17 文創講壇Cinlectureroom

訪、圖:澳門最佳西方

新新酒店主席關恩明

本地薑顧問林家豪(Pat)

舊碼頭活化增旅遊資源

「新新酒店現址以前為一幢六層樓高的老舊建築,1984年上映的電影《奪寶奇兵2: 魔域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曾經在此取過景。」新新酒店主席關恩明介紹司打口社區歷史,作為過往繁華的商貿中心、轉運碼頭,司打口存留許多歷史建築物,特別是舊碼頭,但現況大多缺乏修繕,任其荒廢。

他認為如能改造活化成配合現代人品味及生活步調的咖啡店、複合型書店、文創商店等,將為司打口增添新的旅遊資源,推動社區經濟繁榮,而關鍵點在於政府能否就法律條款修改,允許舊建築物改變原本的使用用途;一旦修改,毋需政府進一步投入修繕等費用,就建築物自身歷史價值及地處海港風景,投資者自然聞風而至,一環連動一環,商機帶來人潮,原來紮根社區內的手工餅家等傳統老店亦得以發展,帶旺整區的經濟生態。

增社區場地列入藝遊點

「作為老城區,司打口的藝文活動比較缺少;而社區的藝術氛圍營造由社區團體先行嘗試,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日後政府制定社區發展規劃時更容易入手。」本地薑顧問林家豪提及文化局推出的「藝遊計劃」,將南灣.雅文湖畔、龍環葡韻、大炮臺花園作為活化社區、營造文化氛圍的試行點,有見司打口擁有較為廣閣的廣場場地,未來是否能將之列入「藝遊點」?在響朵街頭藝術節活動每年定時定候的推動下,有助社區持續聚集表演人員,吸引人潮,將藝文氛圍有效發酵,延伸活動效益。

舊區步行區域引導觀光

關於社區硬體配套問題,關恩明指出老區停車位嚴重不足,最近的停車場只有新馬路及下環街市2個,影響市民、遊客前來遊玩。如大三巴、望德堂區一帶,文化活動豐富,政府規劃步行區域,將觀光人流有效導向瘋堂斜巷等社區內的文創點。而未來司打口在發展文化創意配套上,除了規劃停車位置,建議可參考大三巴步行區域設置,司打口已有酒店入駐的基礎上,社區觀光人群有一定比例。

未來一年新新酒店更準備改造,聘請普立茲克獎得主葡萄牙建築大師Alvaro Siza重新設計,而普立茲克獎是「建築界的諾貝爾奬」,以表彰「在世建築師,其建築作品展現了其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的交融,並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建議到時可藉此劃分步行區域,吸引藝文活動在司打口舉辦,通過藝術創作來加大力度令舊區更新更有效率,在宣傳引導下,遊客自然深入社區,帶來消費商機。

相關焦點

  • 【匯·圖輯】與鴉片之間故事的舞臺,司打口
    事實上,從明朝起,澳門就有鴉片進口活動的記錄,而當時準許鴉片的落貨之地,正是唯一由澳葡政府管理,位於司打口前的小碼頭。往後澳門鴉片生意蒸蒸日上,鴉片碼頭甚至變為煙膏配製場及「大煙專賣局」,產品也分銷到世界各地,90年代初成為澳門當時重要的經濟活動。直至1946年,澳門全面禁止進口及吸食鴉片,司打口與鴉片的故事也從此寫上句號。
  • 【香港通】香港這些特色建築,值得一遊哦!
    敬羅家塾為大埔頭鄧氏家祠,曾作書室之用,現時仍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慶的地方。該建築物的確實建造年份已無從稽考,據說是明朝時由第十三代鄧氏族人玄雲、梅溪及念峰所建,以紀念第十代先祖敬羅公。
  • 【藝文誌】澳門的文物活化只是大白象工程? 城市規劃師Ester如是說
    <圖片來源:  inspire me with> 文物活化的意義可以有很多冠冕堂皇的說法,例如有人認為文物建築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承載著當地的人文價值,因此修復責無旁貸;也有人認為文物建築是構建當地居民文化身份的必要元素,代表著居民的集體認同,因此文物修復意義非凡。
  • 舊區更新建築費業主自付 重建後單位 數量維持不變
    ,是一間服務公司,都更公司會做好本分,做好舊區重建的規劃、建築設計。  在記者會上,林金城提到社會所關注舊樓重建的建築費用,他稱:「 (業主)應該係好樂意.,一間舊嘅屋,到時畀返一間新嘅你,有電梯嘅(屋)。」但他在會上並未有詳細解釋建築費是業主承擔全部或只承擔建築成本。
  • 歷史建築探秘 | 香港新界首座警署的新使命
    其實,除了大館以外,由舊大埔警署活化而成的綠匯學苑,在2016年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現時,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管理的綠匯學苑主力向市民提供低碳生活體驗,宣揚環保理念。若說活化一幢歷史建築,最重要的是不能去掉歷史本身,那麼對於舊大埔警署而言,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歷史痕跡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活化時一併保留原有的生態環境。
  • 以文創活化閒置空間
    建築閒置必然各有理由,但活用閒置空間,經常是都市文創發展的開始。倫敦東區Hoxton,曾是紡織工業集中地區,二戰末期被轟炸破壞,產業外移造成大量閒置空屋,一度成為倫敦的治安死角。1990年代,藝術家和文創人因為租金便宜,來此創業或開設工作室;如今Hoxton完全改頭換面,成為充滿活力的文創區域。類似Hoxton的故事,在許多城市上演。
  • 【文化頭條:大碼頭街福德祠】
    據統計,現時澳門公共街道上共有160多個土地神壇,這還不包括私人住宅或建築內的神壇。由此可見,土地公是澳門廣受人們供奉祀拜的神明,現在「土地信俗」已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據福德祠內的《重修大馬頭福德祠碑記》所述,大碼頭坊眾早在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之前已經供奉土地公,但北灣也曾經發生過不少災難,例如大碼頭街附近在1855年(鹹豐五年)發生一場大火災。
  • 高大恢宏的仿古建築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重建的一批赫赫有名的古典建築,如黃鶴樓 、滕王閣,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技術構建傳統的建築風格,高大宏偉,不僅繼承了古典建築的韻味,而且彰顯了新材料新技術的特點,舉重若輕地實現了古代磚木難以企及的高度和規模,為古典建築的繼承與發展做出有益的探索。而同時期重建的另一座江南名樓嶽陽樓則難能可貴的用全木構件複建經典,集結保護了傳統珍貴技藝。
  • 叮叮車,「慢」在舊香港的情懷中
    CACHe傳訊經理黃凱欣在接受記者詢問有關是次展覽的舉辦初衷時表示,過往的港島西區,由於沒有地鐵,所以舊風貌保留得多一些。不過從本年度的三月開始,港鐵列車大門向西營盤打開,地下鐵路網絡進一步延伸,111年間穿梭港島東西兩端的電車,似乎又完成了一個階段的歷史使命。在一切以效率為先的急速發展下,以最短時間運送最大量的人,才算得上先進的「交通工具」,但「旅途」中的香港人錯過了甚麼風光?
  • 司打口活化(上):街頭塗鴉藝術聚人潮
    由澳門最佳西方新新酒店與本地薑團體攜手打造的「Outloud響朵街頭藝術節」於11月3日至5日在司打口舉辦,邀請超過15位藝術家來澳進行塗鴉創作,以大幅的塗鴉藝術作品大聲「說出」老城區的魅力,傳統美食,歷史文化等。
  • 【動專題】氹仔臨時客運碼頭結束「過渡性」歷史任務
    服務長達10年的「氹仔臨時客運碼頭」於2017年6月1日凌晨正式劃上句號。
  • 用落葉硬幣描繪舊香港? 這個90後另類畫師竟然做到了
    他用樹葉作畫描繪香港,表達對香港舊事物的鍾情和保育之心;他用逾8000多個2毫子硬幣,歷時一個半月多繪製「皇后碼頭」四個字。
  • 《新樓舊區》榮登Macau Closer雜誌
    文中講述我們如何把湛新的建築元素融入舊城區中而不顯突兀, 同時亦把現時流行的室內設計元素置入單位裝橫中。The Studio位處十六浦對面, 舊物林立, 我們卻不打造它成招搖觸目的新興建築, 反是希望把它連繫到日常生活及環境中,與相連社區產生一種共通語言。
  • 走進香港啟德郵輪碼頭:機場跑道上的郵輪樞紐
    這幢由福斯特建築事務所設計的三層高大樓,擁有完善的配套、 高效率而舒適的乘客設施及服務,讓您在候船區、入境及出境大堂都能流暢地完成所有程序。郵輪碼頭全面投入營運後,能同時容納兩艘排水量達22萬噸的超級郵 輪,也可以停泊世上最大型的郵輪。  碼頭頂層設有全港最大空中花園 — 啟德郵輪碼頭公園。
  • 《裨勺》文獻價值初探
    這些書目或舊刻本或舊鈔本,各家書志未見著錄,或記載太簡略,則可補書志之闕略。第三,此書記載一些鮮為流傳的文學作品。例如,將大梁的詩歌,姚世鈺的志序,金農的《上學使帥公書》,厲樊榭的逸詩,楊上林撰、文徵明書的《兩橋記》《辭金記》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此外,還著錄了一些詩歌和聯句,如安吉幕客詩、逆旅題壁詩、僧詩、暉山摘句、犬寄詩、齇鼻詩等,亦莊亦諧,頗為精彩,可窺一時之風貌。
  • 香港築印 | 天星碼頭的變遷與守候
    梳士巴利道被擴闊之後,真正的第一代天星碼頭於一九零四至零六年興建,位於九龍倉碼頭南端,即現今海運大廈一帶,不幸同年被颱風破壞決定南移重建;第二代則由一九一一至一九一四年建成使用至五十年代,及後一九五七年再重建可供雙船停泊及雙層登區之航站樓使用至今為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