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誌】澳門的文物活化只是大白象工程? 城市規劃師Ester如是說

2021-02-20 匯澳傳媒RECAP853

Ester的團隊擁有專業的文物修復和城市規劃技術,曾經成功活化仰光的文物建築,並從中產生新的,可觀的經濟價值,但仰光的經驗放在澳門之中可行嗎?

來自荷蘭的Ester van Steekelenburg。<圖片來源:  inspire me with>

 

文物活化的意義可以有很多冠冕堂皇的說法,例如有人認為文物建築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承載著當地的人文價值,因此修復責無旁貸;也有人認為文物建築是構建當地居民文化身份的必要元素,代表著居民的集體認同,因此文物修復意義非凡。

 

但與此同時,澳門多年來將無法估算的鉅額資源投放在文物修復的工作上,但這些經過修復後的文物建築,大多都以免費或非常低廉的價格開放為展覽場地,或是保留其原有的宗教作用(如有),雖然這些文物建築有助於澳門旅遊業的發展,但對比起修復工作所需的高昂費用,文物建築無法產生直接且相應的經濟價值的狀況則總是難免令人在意,到底花費大量公帑進行文物修復是真的有其重要價值,還是從頭到尾都是一堆為自己臉上貼金的大白象工程?

 

顯然,上述所爭議的是文物保育與城市發展這一對永恆的矛盾,但同時我們亦不難發現,「經濟價值」在當中起著左右大局的重要作用,試想像澳門的文物建築不只是一些讓人免費參觀的博物館,而是能夠產生實際甚至是可觀的經濟收入,那麼投放在修復工作上的資金,又可否視之為一種具可行性的投資?

 

在東南亞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多年的城市規劃師Ester van Steekelenburg早前來澳,闡述她過去在工作中的種種經驗,可以援引為這種平衡文物保育和經濟價值的思路的一種參考。

Ester早前來澳分享經驗。<攝: Franky>

 

儘管Ester來自歐洲的荷蘭,但她長期以來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亞洲,足跡遍及緬甸、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並在當地的文物修復和城市規劃領域中擔任顧問工作,而在緬甸前首都仰光工作期間,Ester曾經主理過一些活化項目,在保存了當地文化色彩的同時,更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經濟效果,當中的經驗頗為值得澳門借鑑。

 在1885年到1948年期間,緬甸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後者在當地留下了大量歐陸風格的建築,及後又因軍政府掌權的關係,令緬甸進入了相對封閉的時期,但亦因此之故,在全球各地均紛紛將前殖民建築拆卸的時候,緬甸大多的歐式建築卻得以保留下來,令當地一度成為全東南亞擁有最多殖民建築的城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今天仍被用作當地民宅,一般樓高數層的歐式騎樓。

仰光的歐式騎樓,部份已經過修復活化。<圖片來源:  MultiVerse Advertising>

 

經過年月的摧殘後,這些騎樓民宅無不十分殘舊,但儘管如此,根據相關的民意調查,超過70%的騎樓居民不願意搬離原址,原因是該處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澱,同時結構設計穩固優良,通爽宜人,而且有著多年的社區情感,因此即使居住環境漸趨惡化,他們亦甘於忍受。

 

有鑑於此,Ester的團隊介入其中,她們運用專業的文物修復技術將騎樓,尤其是外牆的部份回復到昔日的模樣,以保留騎樓原有的建築價值;對內則進行規劃工作,包限定居住人數確保每名騎樓居民的居住質素,同時利用室內設計技術作出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更改間隔劃出一定區域為公共空間,以及對單位內部進行整修等,從而提升了騎樓的整體居住環境。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歐式騎樓作為民宅之用,自有其本身在內在經濟價值,而基於居住條件得到優化,騎樓的樓價亦隨之而上升,而這些經由文物修復而產生的經濟價值,甚至足以支付整個修復過程的費用,一改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刻板印象,令其不再是一項「虧本」的工作。

 

Ester的團隊在仰光的工作,實際上是針對舊區文物建築進行活化重整,回顧我們所居住的澳門,其實也有著一種環境條件與仰光非常雷同的情況,那就是分散在澳門各個老舊街區的圍與裡。

 

「圍」(或稱「裡」)是城市肌理的一種舊式單位,最初可能是一些華人的大戶之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內居住,通常是圍繞著一個小型公共空間所建造的一系列中式青磚民居,而且有最少一條連接外面大街的小巷,有時「圍」內更有公用的水井,簡而言之就是一些同姓族人聚合而居的小型社區;即使後來不斷有外姓人家遷入,但一般來說由各住戶之間緊挨而立,加上「圍」內空間相對較封閉,在鄰裡之間容易形成守望相助的深厚情況,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上個世紀。

 

作為上世紀澳門居民集體回憶的載體,加上其獨特城市景觀,「圍」的文化價值足以讓人對其予以保留,但不意外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發展,不少「圍」內的房屋都在上世紀的都市重建浪潮中消失,僅存下來的大都年久失修,居住環境十分惡劣,以致很多生長於斯的居民在獲得足夠的經濟能力後都紛紛搬離,令這些昔日溫馨和熱鬧的小社區變得殘破沉寂。在大部份市民都居住在公寓裡的今天,仍住在「圍」內的可能只有年老貧窮的長者和低收入的外籍人士。

 

澳門永福圍,現存的環境條件尚算不錯,在澳門眾多個「圍」之中實屬少見。<圖片來源: 澳門街道網>

 

眾所周知,澳門經歷過這十多年的飛速發展後早已成為了寸金尺土之地,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填海造地上的同時,目前十室九空(而且若干有著倒塌風險)的「圍」卻是一種潛在且別具意義的土地資源,而參考仰光的經驗,透過文物修復和城市規劃的技術,將「圍」活化成可供居住的社區,一方面將閑置資源重新投入到社會當中,二來有效保留「圍」的原有文化價值,三來在修復過程中產生又可新的經濟價值,如此看來,這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案。

 

然而以目前的情況而言,要將之實行恐怕仍有不少瓶頸有待突破,當中至關重要的是業權問題。儘管要活化「圍」或「裡」並非老生之談,但也不是首次提出的新主意,前人的嘗試之所以尚未成功,便是受制於複雜的業權問題,當中有的早已廢棄多年,無法尋找業權人,有的則無意撥出資金予以動工,有的又只想將之重建成新式樓宇藉此圖利,凡此種種狀況,令有關工作一直停滯不前。

澳門傳統的中式民宅,甚具保育價值,但同樣因業權問題幾近荒廢。<圖片來源: 澳門雜誌>

 

現時,在文物活化中獲得經濟價值的概念,對於大部份澳門人來說可能仍不免於陌生,加上過去澳門的文物修復工作只停留在將建築改建成免費或近乎免費的展覽館,從而強化澳門旅遊業的層面,在文物活化的過程中居民只能間接獲利,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居民不熱衷於其中,因此之故,澳門要套用仰光的經濟,取得文物保育和經濟價值之間的平衡,政府可能需要做得更多。

 

<採編: Franky>

如有廣告合作,歡迎致電:

(澳門)+853 6660 5060

(珠海)+86 0756 8138959

【匯. 影像】全民參與 保育歷史建築【2D動畫】

【城事筆觸】昨日廢青今日義工 他從谷底找回了自己

【藝文誌】如果愛是一趟時間旅程 請珍惜——雅立醬《時間旅程》發佈會


相關焦點

  • 【藝文誌】港臺馬明星雲集 電影《天使曾經來過》澳門首映禮
    電影雲集港臺馬明星,其中大馬千萬票房《Ola Bola》的男主角JC朱俊丞、天才小演員盧宣彤、導演李建興等出席首映禮,數個澳門慈善團體亦受邀參加,本媒受邀與大家直擊報道。<圖片來源:澳門銀河><攝:古Sir><採編:梁業>
  • 【藝文誌】澳門也有Oppa 歌手歐陽日華夥拍韓女星Kisum拍MV
    澳門新生代跳唱歌手歐陽日華去年赴韓積極訓練。近年韓風打得火熱,南韓Oppa (韓語「哥哥」的意思)也成廣大女生們的追捧對象。然而國際化之下,國家地區交流越加緊密,故澳門能否有自己的Oppa偶像?只要敢想,在澳門這小城,一切皆有可能。近日澳韓兩地演藝圈便迎來破天荒合作,由我們熟悉的澳門新生代跳唱歌手歐陽日華夥拍南韓知名說唱女歌手Kisum發行合唱單曲,並橫跨兩地拍攝歌曲MV,將兩地音樂文化交融成長。兩人早前更與南韓專業製作班底來澳拍攝MV,本媒亦有幸與兩位偶像歌手在酒店房間進行訪問。
  • 「大白象工程」, 管理出問題,超時又超支!
    「大白象工程」,長期被轟超時超支。面對質疑,有輕軌承建商昨日在澳門論壇「吐苦水」,指輕軌土木工程的預算不到總預算的二分一,並沒有大幅追加預算;認為工程延誤並非單是承建商問題,「承建商每日都畀緊錢,其實最心急工程早日完工!」
  • 【藝文誌】新海誠展登陸臺灣 重溫《你的名字》浪漫一刻
    如有廣告合作,歡迎致電:(澳門)+853 6660 5060(珠海)+0086 756 8138959【藝文誌】澳門作品揚威設計奧斯卡,可以怎樣做?──專訪設計師歐俊軒【城市筆觸】手作人妞妞:夢想不遠 因為有你們支持【匯•遊蹤】壹號廣場有活動 「精美澳門@壹號廣場」市集
  • 「大白象工程」氹仔新碼頭啟用在即 議員憂運營成本「入不敷出」
    歷時逾十年,超支6.5倍,屢遭波折及詬病,被喻為「大白象工程」及「長命工程」的氹仔北安新客運碼頭日前終於揭幕,並將於6月1日投入運作。
  • 【藝文誌】《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珍惜.珍重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這部動畫並沒有洗白了日本在二戰的問題也沒有特別抹黑盟軍,而是透過訴說女主角浦野鈴,一個和戰爭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的少女的經歷,來告訴觀眾日本發動戰爭為自己的國家和國民帶來怎樣巨大的傷害,從二戰末期日本平民視角出發,訴說他們的恐懼與悲情,從而表達幸福:只是找到彼此罷了
  • 擁抱大白象
    部分傳媒循例找碴,有說點到點的時間省不了多少,亦有說口岸外的綠化工程未造好、過境巴土司機不熟路等等。一位長者打電話給電臺說,首日通車甩漏總有,但坐車經過宏偉的大橋,根本就是享受。寥寥幾句,勝官員的千言萬語。大橋開通,市民雀躍之餘,還可以看到橋上另外一場精採表演。
  • 【藝文誌】滄海遺珠電影系列:回望《籠民》 安居了嗎?
    其實在這棟40年樓齡的樓房中,住著數十個不同職業、性格各異的市井小民。正當中秋之夜,大家收到了一個令人絕望的消息:「政府實施城市淨化工程,40年以上的樓,全部都要拆除,就連天橋底的流浪漢都要走。」社會在變,時代要發展,城市在進步,很多的事情都是大勢所趨,由不得願意與不願意。而導致官、民之間的衝突,很多時候是因為不同意識的人,用不同的價值觀判斷生存空間的意義。就如陳十一不願搬離,或許就是他認為只要待在籠子中才能有機會見見自己的哥哥吧。事後諸葛,若他們一早聽從政府安排,做一個「聽話的人」,事態的發展又會否如電影般催人揪心?誰知道?
  • 【藝文誌】Pixar動畫展覽駕臨香江 三眼仔帶您回憶30年動畫經典
    如有廣告合作,歡迎致電:(澳門)+853 6660 5060(珠海)+0086 756 8138959【匯.影像】摩登舊影【遊情日誌】精緻就是態度 Dean & Deluca Café【藝文誌】《遺城詩路》—解構「遊園鏡夢」中的圓與缺
  • 【藝文誌】百老匯經典澳門上演 音樂劇《3幻影》
    又一國際經典蒞臨澳門上演,來自百老匯及倫敦城西的著名音樂劇《3幻影》3月3日起正式假巴黎人劇場上演,為澳門的市民及旅客帶來極致視聽享受
  • 舊居修繕活化、文物「三級聯保」……廣州15個文物保護利用典型...
    舊居修繕活化、文物「三級聯保」……廣州15個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被推介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鄧勃 穗文廣旅宣  2020-06-09 記者了解到,廣州7年來投入3億多元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補助文物修繕保護項目近800個。
  • 【動城事】澳門足球同樂日2017
    ‍‍‍‍為培養本澳兒童對足球運動的興趣,澳門足球總會於2017年7月9日假氹仔奧林匹克運動場,舉辦足球同樂日及「草根足球」活動,希望透過活動發掘具潛質的小球員
  • 藝文雜誌—做有價值的事情
  • 【藝文誌】《波士BB》「惡搞」了經典電影?
    不是事業、不是金錢,其實只是最簡單,而又最易被忽略的親情。其實不難發現,《波士BB》總有一些場景讓你覺得眼熟。如那個日日叫哥哥起床的巫師鬧鐘,灰色的長袍,戴著高高的帽子,還留有長長的鬍鬚。想了想,這豈不是「魔戒」中的甘道夫(Gandalf)嗎?再仔細聽,你會發現就連說話的語氣都跟甘道夫如出一轍,甚至在劇中用了甘道夫的口頭禪:「不許通過!」
  • 【藝文誌】滄海遺珠電影系列:致.青春──德國小眾電影《契克》
    後來Isa看到了一輛開往布拉格的直通車,便向Maik借錢乘車而去,剩下的兩個男孩便繼續他們的旅程。【藝文誌】因果皆由自己種 《春夏秋冬又一春》【世情透視】4,300張諾曼第戰役珍貴圖片網上開放【動城事】年輕義工自發救家 「天鴿」吹不散澳門的希望
  • 司打口活化(下):善用舊碼頭建築價值
    訪、圖:澳門最佳西方新新酒店主席關恩明本地薑顧問林家豪(Pat)舊碼頭活化增旅遊資源
  • 【遊情日誌】「體驗夢工場」 澳門的冰雕展
    位於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F館舉行的冰雕展已經來到了第5年,往年的冰雕展都讓市民遊客大感歡樂。時間:3月16日至7月9日上午11時至晚上8時(最後入場時間為晚上7時30分)地點: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F館 <編輯/攝:Vivi Vong>【遊情日誌】閱讀城市 漫遊沙梨頭圖書館【城事筆觸】耶路撒冷的那些事(上) 猶太篇【藝文誌】政治正確,需要嗎?──奧斯卡最佳影片《月亮喜歡藍》
  • 當文青遇見澳門,這幾個地方立刻亮了!
    文創澳門很多文藝青年對臺灣的文創都很有興趣,殊不知澳門的文創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婆仔屋、瘋堂10號、牛房倉庫、塔石藝文館
  • 西城區公布晉江會館等七處文物將啟動活化利用
    日前,從區名城委辦公室了解到,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