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誌】滄海遺珠電影系列:致.青春──德國小眾電影《契克》

2021-02-08 匯澳傳媒RECAP853

「青春」為什麼只許被懷念?是因為光陰一去不復返,還是人大了,就不再純粹?或許就如德國電影《契克》表達的一樣,懵懂、衝動、膽量、單純,都是青春在「作怪」吧?

每當回憶青春之時,腦海總是泛起淡淡漣漪,或是在烈日當空下奔跑,或是在沉悶的教室中放空,或是在暴雨之下痛哭……這都是青春。或許就如尼採說過的一句話:「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一些,因為我們始終要失去它。」或許這就是「青春」之所以值得被懷念的原因吧。

但對比起那些懵懂的愛情,筆者更懷緬青春時的那種衝動,那是一種,踏入社會後便會逐漸消逝的衝動。

2016年上映的德國電影《契克》(Tschick),是一部小眾的電影,沒有過多的感情線,卻揮灑著普通如你我都曾經幻想而卻不敢想像的夢,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途,將「青春」二字永久刻畫。這齣電影獲得了德國電影節四項提名,以及金馬獎名家饗宴提名。電影講述了14歲的青春期少年Maik在成長旅程中尋找身份認同。Maik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學生,母親酗酒、父親出軌,家庭看似富有卻一點也不幸福,這也導致了他膽小孤僻。他喜歡著班花,卻連眼神也不敢接觸,卻默默地為她畫了一幅畫像,但始終沒有膽量送出去。在快放暑假之時,班上來了一位來自戰鬥民族俄羅斯的男孩Tschick,長著蒙古人般的面孔,令Maik生厭。好巧不巧,不受歡迎的Maik,與Tschick成為了同桌,兩人總是離得遠遠地坐著,Maik嫌棄Tschick身上有著母親悲傷時才會有的酒臭。然而,這位插班生在經歷了一次測驗之後,才被大家發現原來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學霸,成為了班上唯一一位數學測驗能夠拿到A+的人。班上的人馬上對這位抽菸酗酒、放蕩不羈的俄羅斯學霸肅然起敬。

兩個起初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卻因為一次共同的不幸有了交集。班花的暑假生日派對,邀請了全班人,唯獨他倆沒在邀請之列。於是Tschick就用偷來的車載著Maik,先去派對上刷了遍存在感,把Maik給班花畫的畫交給了班花,接著再帥氣地轉身離開。這還不夠,Tschick在全班同學面前大秀車技,讓從未在同學面前受到注視的Maik直呼「Cool」!最後,兩人更是開啟了「一路向南」,說走就走,永不回頭的瘋狂公路之旅。

在公路上,最酷的Tschick扔掉了Maik的導航手機,而Maik也還擊不客氣地扔掉了Tschick的酒。兩個14歲的少年,在沒有地圖導航,沒有精神支柱的情況之下,開著一輛小破車晃晃悠悠地駛向了未知的前方。從踏上公路之旅之時,已是一場真正的心靈和肉體上的釋放。那一路,他們遇到了高速公路上在霧中朝他們咆哮的男人,遇到了農場上開著拖拉機憤怒追趕他們的農場主,還有在野外野炊的行車族,當然還有和藹可親讓他們醫飽肚子的一家人。汽車沒有了油,他們只能去偷,卻遇上了一個不修邊幅的邊青、要去布拉格尋親的流浪者女孩Isa。她幫著他們偷油,和他們一起在河裡洗澡,「赤誠相見」,更讓Maik除了班花之外再動情。

三人開著車來到了洞口外,Maik單純地說道:「希望50年後我們還能在這個地方見面,不論那時候我們在做什麼,都要來此赴約。」回想一下,你我還在14、5歲的時候,是否也曾跟身邊的密友有過類似的承諾、類似的誓約?只是現在看回去,或許誓約還記得,只是赴約沒做到罷了。

後來Isa看到了一輛開往布拉格的直通車,便向Maik借錢乘車而去,剩下的兩個男孩便繼續他們的旅程。驚險一直伴隨著他們,被警察追逐而走散,卻心照不宣地回到最後一次見面的地方碰頭。最後在公路上遇上車禍,Tschick害怕被警察捉回孤兒院而選擇離開。剩下的Maik在公路邊上等著被警察帶回警局,卻還不後悔與Tschick的這場驚險歷程。他們這種「情比金堅」的友情,甚至在法院上也體驗得淋漓盡致,沒有供出Tschick,把各種事情都攬上身。因為Maik知道,這個暑假,令他快樂充實的,就只有Tschick。

暑假結束了,回到了學校,班花終於注意到了Maik,並給Maik傳遞小紙條,而Maik,心中的波瀾早已撫平,心中唯獨是思念著身旁那個不知道在何方的Tschick。

或許這就是成長,曾經覺得重要的人,曾經會欣喜若狂的事情,或許一個瞬間就變得無所謂了。這就是青春,淳樸的友誼,荷爾蒙蔓延的時光,都以消逝的光陰作為賭注,但這個賭注,註定一去不復返,只許回味。這大概就是「青春」的寶貴,沒有複雜的念頭,沒有被社會汙染了的思想,青蔥臉龐上流下的汗水、淚水與血水,都是交織「青春」的組成。或許,如Tschick和Maik這樣子說走就走的旅程,逝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致青春,致我們那過去的純真、衝動與膽量!

 

<編輯:Vivi Vong/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藝文誌】因果皆由自己種 《春夏秋冬又一春》

【世情透視】4,300張諾曼第戰役珍貴圖片網上開放

【動城事】年輕義工自發救家 「天鴿」吹不散澳門的希望


相關焦點

  • 【藝文誌】滄海遺珠電影系列:回望《籠民》 安居了嗎?
    1993年,電影《籠民》以黑馬姿態一舉跑出,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配角4大獎項。但因電影之中髒話太多的緣故,這部《籠民》被劃為三級片,在此後20多年裡面,始終被大眾冷落,但這部電影極具生命力,更是一個時代的剖白,我們沒有經歷過作為籠民的日子,或許真不能夠想像箇中的甜酸苦辣。
  • 【藝文誌】港臺馬明星雲集 電影《天使曾經來過》澳門首映禮
    世紀集團上週在「澳門銀河」的「UA銀河影院」隆重舉辦 《天使曾經來過》電影慈善首映。
  • 【藝文誌】《波士BB》「惡搞」了經典電影?
    筆者卻認為,這齣戲更像是「惡搞」了一部部的經典電影。<圖片來源:YouTube>去到劇終,合情合理地道出了核心的價值──親情的單純美好。從一個抗拒、一個不屑,到一起努力,才突然發現箇中價值,到底甚麼比較珍貴?
  • 【藝文誌】《蜘蛛俠:強勢回歸》老套說句:努力學習 就可以天天向上
    作為一部頂尖的蜘蛛俠電影、第一流的漫威電影,以及美中略有不足的彼得•帕克電影,索尼與漫威影業合作的《蜘蛛俠:強勢回歸》,上映前就令觀眾及影迷充滿了期待。但可惜的是,看完了這部電影後,才發現觀感體驗遠遠低於預期值,甚至令人失望。
  • 【藝文誌】母親背後的男人──《漫漫回家路》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電影《漫漫回家路》以暢銷書《漫漫歸途》(A Long Way Home)真人實事改編成電影劇本,由戴夫帕託、大衛溫漢、妮歌潔曼等著名演員主演,內容主要講述被收養的男主角尋找親生母親的故事
  • 【藝文誌】新海誠展登陸臺灣 重溫《你的名字》浪漫一刻
    其中,《星之聲》是他2002年推出的第一部商業動畫電影;而《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就是他2004年的首部長篇動畫電影,他更憑藉此作品的高水準作畫、演出和音樂,獲得第59屆每日電影競賽動畫電影獎。《你的名字》更是他近期締造世界票房紀錄的大熱作品,將他的事業推向巔峰。
  • 【藝文誌】政治正確,需要嗎?──奧斯卡最佳影片《月亮喜歡藍》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奧斯卡曲終人散,《星聲夢裡人》獲6獎成大贏家,最佳電影則由《月亮喜歡藍》奪得,頒獎時上演一場小小羅生門,將獎項錯頒至《星》的手上,有陰謀論指由白人電影手上將獎項轉至黑人電影,不是疏忽,是為精心鋪排的政治左派主張的外延表達云云,竟也獲得不少民眾加入討論。
  • 【藝文誌】《鄧寇克大行動》──潛行大導的反璞歸真
    電影源自史實,當年德軍在鄧寇克圍剿英法聯軍,超過40萬士兵需要從海路撤退。陸地為電影時數佔比最高的部分,講述小小英兵與法兵合作、滯留與逃脫的故事,兩人多次從鄧寇克上船未果,成功上船一刻卻即被擊沉要遊水折返,過程險象環生,歷時一週。
  • 電影筆記:這樣62部電影
    1997年11-12月在臺北出版、總號第90期的《電影欣賞》雙月刊,是「日本通俗劇」的專號,收錄了評論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山田洋次、溝口健二與木下惠介五位電影作家的十篇文章,包括和成瀨有關的以下三篇:範健佑的〈懷才不遇的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第43-55頁),李達義的〈成瀨的歷史悲歌〉(第56-60頁)和姚立群的〈與芙美子共餐〉(第61-65頁)。
  • 德國新聞| 德國排期正式公布!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3D大電影全面登陸歐洲!
    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3D大電影正式登陸歐洲 率先於英國、德國
  • 【藝文誌】Pixar動畫展覽駕臨香江 三眼仔帶您回憶30年動畫經典
    《Toy Story》系列陪伴了不少人成長,圖為薯蛋頭 Mr. Potato Head及三眼仔 Alien的草圖。<圖片來源:hypebeast>《Monster》系列亦是另一經典作。<圖片來源:hypebeast>
  • 做愛的犀牛:婁燁電影《頤和園》
  • 【藝文誌】She's Belle and that's it–妙麗的國際女性主義學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電影為吸引老舊觀眾而不悶場,主動將本來分佈於動畫中的幾場大型歌舞集中在電影的前半段呈現,好讓出時間讓人期待有甚麼加插創作,時敍卻因此變得倉卒及流於表面,加插的卻是一些無謂的小枝節,如向野獸施咒的女巫再度出現,以及野獸帶Belle回到過去認識原著所沒有提到的母親等,說真的有點多餘,剪掉也沒關係。唔,的確,可見舊酒新瓶對導演編劇的掣肘難度實在太多。
  • 【藝文誌】若明天只有更糟,你又可以怎做? 張經緯作品《藍天白雲》
    《藍天白雲》海報,雖戲名正面,電影卻幾乎看不到一絲希望。看過電影海報或簡介的朋友,應會知道電影以雙主角──新演員梁雍婷與Stephy鄧麗欣主演,然而緃觀Stephy只是配角,以平民視角襯託出梁雍婷飾演Connie的悲空與寂寞。整個故事便是從Connie的心路軌跡出發,Connie是誰?
  • 當刺青遇到電影:9部電影中,深藏於刺青背後的故事
    不少電影都用刺青來推動故事發展,下面就給大家從中選出9個最具代表性的刺青影片。背負龍紋身的女駭客 ── 《龍紋身的女孩》中的LISBETH談起有紋身的角色就不能不提Lisbeth。首先,她打破了一提到紋身就聯繫到粗獷的男性角色這種陳腔濫調。另外,她的龍紋身也是她傳奇生活的寫照。
  • 【藝文誌】從前,有個叫做王傑的歌手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王傑的父母是對在海峽上漂泊的人,就連王傑他自己,也說不清自己是在臺灣還是在香港出生,但他的確是在香港這個既繁華又現實的都市裡長大,父親王俠是邵氏的武打演員,王傑從小就在這花花綠綠的電影片場裡長大,甚至在不少邵氏的電影裡都能找到他年少的身影,但童年的美好相對於他往後漫長的崎嶇,只短暫得像是電影裡的一幀鏡頭。
  • 【藝文誌】父權很可怕?可怕的是你還得讚頌它──《臨淵而慄》
    榮獲多個國際大獎(包括2016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評審獎、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的日本電影《臨淵而慄》,不斷向我們探問父母家庭的必然與正向性問題。本文沿用臺譯的《臨淵而慄》而非港譯的《奏不響的風琴》,乃是前者對電影的定義來得更加透徹,因為縱觀整齣戲,導演深田晃司就是把觀眾放在道德斷崖之邊,遊走安逸與危險,不用刻意驚嚇,已能把你帶入深層恐懼。
  • 《光陰的故事-臺灣新電影》電影預售票
    三十年過去了,新電影的往事看似如煙,但影響所及的漣漪卻在時代的波瀾中,擴散到全世界,資深電影人王耿瑜與導演謝慶鈴,走訪法國、荷蘭、義大利、阿根廷、日本、泰國、中國、香港,訪問多位世界級電影學者、策展人、藝術家和導演,包括阿比查邦、阿薩亞斯、馬可穆勒、東尼雷恩、是枝裕和、黑澤清、艾未未、賈樟柯、劉小東等,暢言臺灣新電影對他們的影響與啟發,從影像的本質、社會文化的反省到個人生命的記憶,在既宏觀又內視的紀錄中
  • 《盲井》導演李楊訪談:電影的魂魄應該直指人心
    1978年,為了養家,我放棄上大學,而是考上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當演員,但是我還有學習的願望,立志做一名電影導演。所以1985年我到北京廣播學院學習,我希望自己能一步步走出來,看得更高更遠。1987年,我又爭取出國學習的機會。而之所以到德國,主要是因為它的大學教育不收學費,我只要打工就能維持生活,可以專心學習。
  • 『全境擴散』突然間我們活在這部電影之中
    但是即便是純粹娛樂的商業電影《瞞天過海》(Ocean’s 11),也看得出索德堡靈活跳接多線劇情的運籌帷幄功力,而在他執導的 2000 年電影《天人交戰》(Traffic) 裡,這種亂中有序的調度更獲得了四項奧斯卡大獎肯定 ── 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