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誌】《鄧寇克大行動》──潛行大導的反璞歸真

2021-02-07 匯澳傳媒RECAP853

因著大導Nolan之名,《鄧寇克大行動》一上畫,筆者即撲飛觀看。全片如同紀錄片的存在,忠實呈現德軍在鄧寇克圍剿英法聯軍的史實,並灑點愛國主義的糖霜,與Nolan過去作品大相徑庭。失望嗎?有點,然而跳出Nolan來看,電影仍極致優質。


《鄧寇克大行動》劇照,士兵正在排隊上逃難船。<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因著大導Christopher Nolan之名,看過《潛行兇間》、《星際啟示錄》早已對他叩首驚豔,故今次《鄧寇克大行動》一上畫,筆者即撲飛進場觀看。


雖然看過Trailer,知道與昔日的Nolan有點不同,是純粹的歷史戰爭片,但仍死心不息希望從電影找出一道半道Nolan的筆跡,或是震憾心靈盡處,或是炫幻創新設定云云。


然而,幾乎沒有,至少似乎是筆者發現不到,全片如同紀錄片的存在,忠實呈現當時德軍在鄧寇克圍剿英法聯軍誠惶誠恐的感覺,並間中灑少少愛國主義的糖霜。


是失望嗎?有點,然而跳出Nolan來看,《鄧寇克大行動》仍然相當出色。


電影源自史實,當年德軍在鄧寇克圍剿英法聯軍,超過40萬士兵需要從海路撤退。<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故事以海陸空三部分的人事變遷交錯剪輯而成,並各自有著不同的時敍距離,就這點來說,是有點Nolan的影子。


陸地為電影時數佔比最高的部分,講述小小英兵與法兵合作、滯留與逃脫的故事,兩人多次從鄧寇克上船未果,成功上船一刻卻即被擊沉要遊水折返,過程險象環生,歷時一週。


海路的故事線為英國百姓因政府號召,駕小艇到鄧寇克協助軍人撤退的故事,英勇老船夫即使明知危難,亦帶同兒子及其友一同出海,即使被軍人多次勸勉離開仍不動搖,甚至連至親的性命也置諸度外,從出發起歷時一天。


天空一方是英軍的空戰部隊,因機油顯示針損壞,機師感到進退失據,終卻選擇留下來,將擊退敵人放在首要考量,即使墜機也不足惜,前後只有一小時。

飾演英軍陸兵的Fionn Whitehead。<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水路主要角色由知名演員Mark Waters主演,據知Waters得知獲得該角後,每天開著角色的船出海研究。<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飾演空軍的Jack Lowden。<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隨著各自劇情推進,各人亦有轉折變化,有人因大義而犧牲,有人為求私利卻得保性命,有人抗敵與否只是即時反應,與英軍整體存留沒有太大關係。


隨著民間小艇群抵達鄧寇克,三條分支終合流起來,空軍用光燃油被俘;船夫兒子的朋友犧牲後被報章歌頌為大英雄;陸軍狼狽後退,回到英國時被邱吉爾形容活著就是勝利。


海路人員不時會與空軍在同一畫面出現,但彼此沒有交集。<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陸地的軍人則自成一角,等待救援。<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故事就是這樣,沒錯,的確非常震憾,整體尤如置身其境,特別是筆者選了戲院較前的居中坐位,魚雷導彈槍炮甚麼的好像是往頭上擲,並爆出熾熱火光。


然而這都是現場感覺,一出戲院回過神來,便覺得,這也太不Nolan了嗎,這不是褒貶,但相較《蝙幅俠:黑夜之神》、《潛行兇間》、《星際啟示錄》乃至早期一點的《記憶拼圖》,就是多了點壯麗神奇的調味,一點讓你抓破頭皮的巧思,或能夠反芻半天的主旨中的主旨,《鄧寇克大行動》就是徹頭徹尾的戰爭片,甚至真實得,你可以說是有演員在演的紀錄片,你甚至在看罷後,難以說出一個半個演員的名字。


然而紀錄就是壞事嗎?可不,就是因為紀錄片味濃,觀眾才能感受真實戰爭最深沉的張力,這邊廂出現一個半個有對白的人兄,轉個頭可以即刻被戰火摧毀;膽怯之徒上了船急欲獨自離開,不理他人死活,卻最終得保性命。沒有一個人是電影的主角,戰爭才是主軸,戰線的變化是起承轉合,生存了,就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僅止如此。


Nolan的《蝙幅俠:黑夜之神》中的小丑絕對為一經典。<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說到筆者最愛的Nolan電影,其實是2000年出品的《記憶拼圖》。<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即使多了半分的愛國主義滲透,如片末那個英兵頭領說著留守鄧寇克把法軍也一併營救,整體也是中立地擺拍著歷史當刻,看得人毛孔屏閉,身歷其境。


然而即使是紀錄,其拍攝構想分鏡與場面調度也是同樣創新,巧妙運用海陸空三分視角,三時段交叉呈現史實,令觀眾全方位感受當刻生離死別之餘,卻又不失沉重焦點,加上剪接邏輯極致縝密,除去上帝視角的距離感,到三線匯集一刻,真的不禁「嘩」了出來,「原來是這樣」!


但就只是概念創新,表達其實沒有達到1+1+1>3的效果,前半段覺得是各人自說自話,也沒有出現像陸軍背後就是船夫上面剛好有空軍經過的錯視設計,令分拆片段的功效沒有增至最大。

導演Christopher Nolan。<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加上戲碼與Nolan昔日作品的表演也迥異太多,不好意思,又提了一下,那種《黑夜之神》小丑的心靈盡處善惡交戰,《潛行兇間》的架空潛夢雜技,《鄧寇克大行動》卻是反璞歸真,甚至去掉前因後果,你不會知道為何德軍要步步進逼卻留活口,總之就是開炮的一方,憎惡的一群。盡責的船夫與軍官也是一如以往的盡責,觀眾只可自行定義其為愛國。是沒有反思嗎?是有點,終末是給了個活著就是勝利的反諷,喪家之犬的軍人也不知自我的存在是勝利一部分,但就是少了點Incredible的感覺。


故最終全球Nolan迷引頸以待的《鄧寇克大行動》卻是這套實而不華的硬橋硬馬戰爭片,自然是心理有點落差,失望也正常。


但縱觀來說,《鄧寇克大行動》依然為一套製作極精良的壯麗史詩作品,姑且拿掉導演名號,仍為一等一的荷李活電影,也是愛國主義旋律的優勢示範。


《鄧寇克大行動》海報。<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採編:梁業>


【匯. 影像】Crazy Driver(2D動畫)

【藝文投稿】在討論教育之前 — 由「藝評與教育:澳門劇場研討會2017」延伸開去

【世情透視】《國家地理雜誌》攝影比賽結果出爐 暗夜火山閃電奪冠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