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聖帝君即關羽,簡稱「關帝」,俗稱「關公」、「關老爺」。在中國道教神話傳說和民間信仰的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五虎上將之首,字雲長,美須髯,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結義於桃園,即所謂桃園三結義。平定西蜀,督師荊州,曾經大破曹軍,他的忠義大節,永垂青史。道教奉其為護法四天神之一,又稱「蕩魔真君」、「伏魔大帝」。民間信仰極為普遍,「關帝廟」遍布全國城鄉各地。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由於歷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關公因德乃剛乃正乃忠乃義,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聖。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數千年來以武聖人之尊與文聖孔子齊名,倍受海內外炎黃子孫頂禮膜拜。
宋代以後,聲名日彰,其身世漸趨神化。並傳說他為青龍轉世,降生時豎眼攢眉,超額長面。身高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燻棗,唇似抹沙,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宋哲宗時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於崇寧元年(1102)追封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封「義勇武安王」。明初封為侯。萬曆年間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帝王認為滿清能滅明入主中原,是靠了關聖帝君的神祐,因此對他極為崇敬,順治帝特加封為「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祐贊宣德關聖大帝」。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 被歷代加封。
據說,關公年輕的時候,在家鄉從商,以販賣布匹為業。生前精於理財之道,最擅長算數記帳,曾設簿記法,並發明日清簿,這是一種清楚的記帳法,即為現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帳。關公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與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獲「利」。一般合夥做生意,最重義氣和信用,關羽信義俱全,因此被後世商人尊為商業守護神,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 闢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 因其忠義,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 ,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近世自於內憂外患,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關聖帝君聖誕;五月十三日,為關帝君降神日。民間便在關帝降神日或五月十一到十三日舉行規模不等的廟會活動。廟會內容豐富多彩,大體是進香、禮拜、禱祝、演戲、謝神、進刀馬等,其中進刀馬最為有趣。關帝生前既為「天下第一武將」,降神日這天給他進大刀、駿馬當最為適宜。傳說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寶刀(譽稱「青龍偃月寶刀」)赴會,故稱這一天也叫「磨刀期」、「關公磨刀日」。關帝磨刀,老天爺要降雨作磨刀水,這雨便叫「磨刀雨」,這一天也便叫「雨節」。民間傳說宋真宗的時候,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張天師(第三十代張繼先天師)。關帝應天師之召請,降魔伏怪,苦戰七天,天降甘霖,因此,後人稱五月十三為「雨節」,俗諺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五月十三必降雨」,否則求之關帝,最為靈驗。由此可見,關帝在民間信仰之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