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曾被美國視為主要敵人,原因在於其合併了白俄羅斯、烏克蘭等15個加盟國,總面積高達2200萬平方公裡,是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被美國報刊比喻成武裝到牙齒的北極熊。
1991年聖誕節,蘇聯解體,俄羅斯保留了相對雄厚的實力。
即便如此還是不受美國待見,美方認為這時候的俄羅斯和蘇聯根本沒法比,因此在政治、經濟、軍事鬥爭等方面均放鬆了警惕。
葉爾欽積極促成美俄建交
由於長期和美國爭霸、大搞大國主義,政治上忽視民主建設,蘇聯解體可以說是意料之中,解體期間西方國家一片歡呼。
這似乎向世界說:競爭對手終於倒下,未來將是西方稱霸。
美國政客雖說也沉浸在蘇聯解體的喜悅中,但懂得未雨綢繆,認定繼承蘇聯主要衣缽的俄羅斯將是接下來的強勁敵人。
葉爾欽為了得到蘇聯解體前西方承諾的經濟輸入,擺脫蘇聯後第一時間聯繫美國,迫不及待爭取美國等國家的扶持,希望馬上建立外交關係。
西歐:劃清和東歐界限再帶你玩
正當葉爾欽企圖和多國建交開展風生水起的經濟事業時,西方國家的統一腔調給了葉爾欽當頭一棒:「只有俄羅斯和東歐徹底劃清界限,我們才可以展開合作。」
一方面,是和烏克蘭、波蘭等國耗費時間和物資建立起的強大軍事防備和經濟關係,另一方面是來自西方的威脅,聲稱只有俄羅斯自廢武功、削弱軍備才可以進一步合作的條件。
葉爾欽還是選擇後者,與東歐國家劃清界限,捨棄了當時的經濟發展。
但是西方國家的胃口還沒得到滿足,變本加厲,這時候葉爾欽才認識到找其他國家開闢新合作的重要性。
俄羅斯徹底對西歐死心
軍事實力徹底削減,卻仍未換來歐美真心幫助。
葉爾欽終於徹悟:無論怎樣都無法得到西方的信任。
比如繼承蘇聯近兩成軍事裝備的烏克蘭,它就是沒下限的討好西方,最後卻仍沒有得到北約的承認,甚至被北約大搞顏色革命,政局一片混亂。
這時俄羅斯該何去何從?繼續把希望寄託給西方,捨棄最後的軍事防護裝備任人宰割?或是還可以從其他國家那裡開展合作絕處逢生?
好戰民族果斷選擇了後者。
美國打壓讓俄左右為難
作為蘇聯的主要成員,歐美從未幫助俄羅斯融入西方世界,甚至釜底抽薪地在政治上孤立、在經濟上封鎖、在軍事上制裁的政策,和新中國建立時的對華態度如出一轍。
在國家內部,此時俄羅斯在葉爾欽領導下陷入困境,葉爾欽領導的車臣戰爭可以說是「大不敵小」的一次屈辱。
20個月時間俄羅斯在軍事上完全輸給車臣,防禦設施、民用設施慘遭破壞。
豪放不羈的戰鬥民族精神忽然消失不見,讓人會有泱泱大國也會那麼不堪一擊的錯覺,好在後來普京上臺徹底扭轉了軍隊頹勢。
強者恆強普京內外政策效果顯著
普京上臺經過一番管理後深得民眾支持,在主權問題上絕不退讓,該武力就武力,不管西方勢力如何發難,硬是憑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硬派手腕對歐美打擊進行反擊。
同時在內部剷除寡頭財團、黑惡勢力,使國內擁有了一個徹底安穩的發展環境。
發現中亞東亞經濟缺口
缺少歐美的支持和經濟互惠,俄羅斯開始處處尋求新經濟合作。
東亞和中亞經濟缺口在關鍵時期給無精打採的俄羅斯注入一劑強心劑。
俄羅斯在天然氣方面的優勢正是中亞、東亞所需,由此國家經濟緩慢增強,逐漸走向富裕。
目前看來,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不會停止,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普京的能力,相信在這位偉大領導人的帶領下俄羅斯將會變得愈加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