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形勢日益嚴峻,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任弼時、賀龍等紅二、六軍團領導人開始策劃戰略轉移。
1935年11月4日,以任弼時為書記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以賀龍為主席的軍委分會,在桑植縣劉家坪龍堰峪召開了聯席會議,亦稱「劉家坪會議」。
劉家坪會議,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議。任弼時、賀龍等紅二、六軍團領導人審時度勢,通觀全局,根據紅軍的實際情況,果斷地做出了主動撤離被敵人層層封鎖包圍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的正確決策,為中國革命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
1935年11月上、中旬,在湘鄂川黔省委、軍委分會的領導下,根據地黨政機關及紅二、六軍團所屬部隊,進行了戰略轉移前的各項準備。
為了加強主力部隊,11月3日,分別在劉家坪組建了紅五師,隸屬紅二軍團,5日在金家臺組建了紅十六師,隸屬紅六軍團。在整編部隊的同時,對部分人員進行了妥善安置。通過整頓,精簡了冗員,充實了力量,大大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和機動性。
為保證突圍的成功,黨內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動員。召開了黨的積極分子會議和紅軍大會,統一認識,明確任務,對戰士進行抗日反蔣宣傳教育,進行革命理想前途教育,進行革命紀律教育。賀龍在紅二軍團全體大會上動員說:「現在我們二軍團已經有3個師8個團,六軍團也建立了紅十六師。我們兩個軍團已有1.8萬人。比起剛剛會師的時候,擴大了1倍還多……」
為方便轉移和戰鬥,兩軍團領導人統一要求,精簡行裝,輕裝上陣。同時,開展熱火朝天的軍事訓練。通過練兵活動,大大提高部隊的軍事技術和作戰能力。為了麻痺敵人,部隊曾在劉家坪一帶大量修築防空壕和掩體工事,使敵人誤以為紅軍要固守根據地。
在此期間,省委和軍委分會對紅軍突圍的方向作了認真考慮和反覆研究,選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東南方向。為了掩護主力突圍,留下紅十八師3000多人堅守根據地,向西佯攻,儘可能多地牽制敵人兵力,使敵人一時難以摸清紅軍主力向東南突圍的意圖。
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按照劉家坪會議的決定,在做好了行動準備後,開始實施戰略轉移。1935年11月19日,賀龍代表軍委分會下達了突圍命令。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分別在桑植劉家坪乾田壩、瑞塔鋪楓樹塔舉行誓師大會,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等領導親臨會場講話,進行動員。傍晚,紅二、六軍團1.8萬人告別湘鄂川黔根據地,告別根據地的人民,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偉大徵程。蘇區人民數萬人站在大路的兩旁依依不捨地送別親人,送別紅軍,出現了許多動人的畫面,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記憶。
紅二、六軍團分兩路向大庸進發。為了迅速突破敵人對澧水和沅水的兩道封鎖線,紅軍日夜兼程急進。
紅二、六軍團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時,為了配合主力部隊的突圍行動,湘鄂川黔軍委分會和省委決定紅六軍團十八師留守根據地,執行鉗制敵人的任務,負責掩護主力部隊的轉移行動和地方組織的秘密工作。紅十八師在短短10來天時間,時東時西,奔襲數百裡,經歷多次激戰,為掩護主力紅軍戰略轉移承受了重大犧牲。
1935年12月15日,紅十八師在桑植陳家河召開誓師大會,緊急動員突破重兵包圍,儘早與主力部隊會合。22日,紅十八師遵照賀龍、任弼時、關向應「你們已完成牽制敵人的任務,應相機甩開敵人與主力會合」的電令,來到酉陽與來鳳交界的興隆坳。得知蔣介石親自電令劉湘一個師的兵力埋伏於酉陽,坐等紅十八師入網的情況後,紅十八師主動避開敵人,繞行酉陽縣城和龍潭鎮,突破國民黨在酉陽埋伏的防線,途經酉陽境內到達南腰界進行短暫的休整。在當地遊擊隊的幫助下,紅十八師於1936年1月7日進入貴州的甘龍口,然後輾轉多地,幾日後在貴州的江口縣城與主力會合。之後,紅二、六軍團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歡迎紅十八師勝利歸隊,根據紅十八師減員的情況,將剩下的600多人縮編為一個團,歸還六軍團的建制,踏上了長徵的徵途。
……
1936年4月29日,紅二、六軍團開始向中甸(今香格裡拉)開進,翻越了長徵途中第一座海拔4200多米終年積雪的雅哈雪山。4月30日至5月3日,紅二、六軍團先後抵達中甸縣城和南壩一帶,隨即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任弼時報告了全國的政治形勢,關向應總結了部隊自桑植縣劉家坪出發到中甸這一階段的工作。為公開申明紅軍的正確主張,紅二、六軍團還以賀龍主席名義頒發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滇康分會布告》,說明了紅軍「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興番滅蔣,為番民謀利益之目的」。
中甸休整後,5月5日,紅二、六軍團兵分兩路分別從四川省的得榮縣和鄉城縣北上。1936年5月至7月,紅二、六軍團翻閱的雪山主要有:雅哈雪山、大雪山、小雪山、茨布臘山、扎拉牙卡山、藏巴拉雪山、東隆山、米拉山等。
翻越雪山之後,7月1日,紅二、六軍團齊集甘孜。紅二、六軍團的到來,受到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熱烈歡迎,沿途貼滿了「歡迎橫掃湘鄂川黔滇康的二、六軍團」「歡迎善打運動戰的二、六軍團」等巨幅標語,藏民群眾也夾道歡迎。2日,在甘孜舉行了慶祝兩大主力會師的盛大聯歡會。
此時,中共中央發來賀電:「我們以無限的熱情慶祝你們的勝利的會合,歡迎你們繼續英勇地進軍,北上陝甘與一方面軍配合以至會合。在中國的西北建立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建立抗日救國的統一戰線」「向著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賣國者,開展神聖的民族革命戰爭。」
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紅二、六軍團的到來,增強了反對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力量,對維護全黨全軍的團結,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1936年7月5日,中革軍委頒布了關於組織紅二方面軍及幹部任職的命令。命令指出:「決以二軍、六軍、三十二軍組織二方面軍,並任命賀龍為總指揮兼二軍軍長,任弼時為政治委員兼二軍政治委員,蕭克為副總指揮,關向應為副政治委員,陳伯鈞為六軍軍長,王震為政治委員」。紅二方面軍的建立,是中國軍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
為了迅速實現三個方面軍的會合,中革軍委於1936年9月14日下達了集中三個方面軍主力,以打擊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為主要目的的靜(寧)會(寧)戰役計劃。這一計劃的實施,是消滅胡宗南部,實現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發展西北新局面,以至推動全國抗戰的關鍵。10月9日,紅一、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紅二方面軍奮勇苦戰,奪路前進,於10月22日,在甘肅隆德西北的將臺堡(今屬寧夏西吉)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至此,偉大的長徵宣告勝利結束。「紅二方面軍此次遠徵轉戰湘、黔、滇、康、川、甘、青、陝、鄂9省,行程2萬餘裡,大小戰鬥110多次。」
1936年11月,毛澤東在陝西保安會見紅二、四方面軍部分領導同志時,高興地讚揚紅二方面軍在長徵中為中國革命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
長徵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二方面軍到達陝北以後,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的直接領導下,各項工作突飛猛進,在政治、軍事和組織上為抗日戰爭作了充分準備。1937年8月25日,紅二方面軍遵照紅軍總部的命令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始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曆程,譜寫了中國革命歷史的新篇章。
(節選自《紅旗漫捲 張家界歷史記憶》,張家界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中共張家界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