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 TBS 電視臺消息,東京奧運會將於 2021 年 7 月 23 日正式開幕。
延期一年後,重新擬定的開幕時間和原來的舉辦時間 7 月 24 日相近,依然為周五,閉幕時間則相應調整為 8 月 8 日,為期 17 天。
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因戰爭取消過三次,1916 年的柏林夏季奧運會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缺席。1940 年的東京奧運會與 1944 年的倫敦奧運會因二戰而停擺。
但因疫情推遲舉辦還是奧運史上的頭一回。
作為全球性的體育盛會,奧運會在體壇的地位無人能及,附著的商業價值也是數以億計,不少企業都不惜花上重金求得一個贊助商的名額。
根據東京奧運會官網顯示,這屆奧運會的贊助商分為奧林匹克全球合作夥伴、金牌合作夥伴、官方合作夥伴、官方供應商等四級, 共計 80 家贊助商將會因此次奧運會延期受到影響。
奧林匹克全球合作夥伴 是其中最高級別的贊助商,目前涵蓋了 14 個品牌,包括可口可樂,阿里巴巴,Atos,愛彼迎,普利司通,陶氏,通用電氣,英特爾,歐米茄,松下,寶潔,三星,豐田和 Visa。
來自頂級贊助商的贊助費也是國際奧委會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國際奧委會 2017 年公開的財政收入中顯示,2017 年-2020 年來自頂級贊助商的贊助費將達到 20 億美元。
這些所謂的頂級贊助商,權益也最為稀缺,例如享受國際奧委會五環標誌的商業目的使用權、長覆蓋年限等。
下一個級別的贊助商共 15 家 ,包括佳能、富士、三井不動產等,這些企業將獲得奧運會的各項優待權益,包括提供奧運會期間的住宿、證件、開閉幕式及比賽門票,使用贊助商接待中心;享有奧運會期間電視廣告及戶外廣告的優先購買權等等。
東京奧運會除頂級贊助商外,其他級別的贊助商及合作夥伴,以東京本土企業居多,但在第三級的官方合作夥伴以及第四級的官方供應商裡,也出現了思科、英孚、谷歌等跨國大型企業。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多年以來谷歌首次成為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
2019 年 6 月 26 日,東京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 John Coates 在瑞士洛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成員會議上表示,東京拿到了 62 家(後又增至 64 家)贊助商的 31 億美元的本土商業贊助收入,幾乎是歷屆奧運會的三倍。
東京奧組委發言人 Masa Takaya 表示:「日本民眾對奧運會充滿熱情,所以商界看到體育的價值,非常熱衷於幫助和支持 2020 年東京奧運會。」
No.1
贊助商表示支持奧委會延後決定
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託馬斯·巴赫在上周宣布 2020 奧運會將不遲於 2021 年夏天舉行,耐克作為美國奧委會的官方贊助商,率先做出了回應。
品牌執行長 John Donahoe 在周二下午舉行的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他支持推遲舉辦奧運會的決定,並堅信一旦世界變得井井有條,運動重新開始,消費者的支持和購買力將會大大超越預期。
隨後,奧林匹克全球合作夥伴阿迪達斯也聲稱將會支持國際奧委會決定,把健康與安全置於運動會之前。
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中唯一的中國企業阿里巴巴,也於 25 日發布聲明,表示會全力支持 2020 東京奧運會延期舉辦的決定。賽事雖然延期,但此刻全球共同抗擊疫情,正式奧運精神倡導的「和平、友誼、團結」的最好詮釋。
No.2
體育品牌原推廣計劃恐遭擱淺
賽事的推遲意味著品牌們的整個宣傳節奏已被打亂。
包括Nike,Adidas,Ralph Lauren, Giorgio Armani ,Speedo 等在內的許多體育和服裝公司,都已與球隊或個人運動員籤下了奧運相關協議,如今充滿不確定性的疫情形式和運動員極易波動的競技狀態,也讓不少品牌的公關及市場團隊手足無措。
不少國內品牌與運動員籤署的贊助協議都截止到 2020 年 10 月,如今延期 1 年,也就意味著在協議籤約期間運動員無法出席比賽,更不提拿下獎牌獲得媒體曝光。
另外還有一部分運動員,可能明年就已經退役或無緣國家隊參賽資格了,這些運動員的贊助協議如何調整也有待商討。
資深體育營銷專家劉先生表示,從 2019 年 7 月起,一些國內品牌就開始前往東京鋪設贊助渠道,半年來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考慮到東京高昂的房租,不少品牌團隊還提前預租了住宿。另外,此前爭搶的廣告位資源,也不可能再臨時取消,這也將成為一筆沉沒成本。
他同時指出,中國官方贊助商包括李寧在內的各大運動品牌,因為疫情關係,現在也無法與贊助的運動員及團隊展開合作。按照原計劃,在奧運會開幕前的 6 個月內,是公關團隊準備平面及視頻素材的黃金時期。如今,國家隊成員被嚴格禁止出入訓練基地,這一規定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明年奧運會開始前,所以推廣物料的製作也將成為難題。
恆源祥作為2020中國代表團官方正裝贊助商,將會為參賽運動員們提供正裝。如今因比賽延期,除了要對服裝設計、生產相關工廠的排期進行調整,用於宣傳的物料和產品也可能需要重做,隨之而來的又是一筆巨大開銷。
四年一屆奧運會也是品牌激活市場的一個重要渠道,2008 年北京水立方,和菲爾普斯一起揚名的還有人類科技結晶鯊魚皮泳衣。2020 年,不少品牌已經率先開始了自己王牌科技產品的宣傳計劃,如今可以算得上是馬失前蹄。
今年 2 月,耐克在紐約時裝周期間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盛會,以展示其奧運制服和該品牌的最新產品創新,包括高性能跑鞋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鞋類和服裝。
品牌原計劃在今年夏天的奧運會上著重介紹這些最新的服裝和鞋類創新技術,作為整個新品推廣計劃的高潮部分。但如今奧運會推遲一年,已經開始的推廣如被迫按原計劃繼續進行,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一位阿迪達斯的前員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體育品牌因為奧運會四年舉辦一次的特殊性,通常會在很早之前就開始籌備整個項目,從產品的前期開發,大型活動預熱,到中期的代言籤約,拍攝廣告,再到後期的市場推廣宣傳,廣告投放,原本 3 個月至半年的項目周期戰線通常會拉長至 7 個月到 12 個月不等。
品牌今年為奧運會預熱贊助的各項馬拉松賽事,因為疫情原因都已取消,整個體育界在 2020 年可以說是得了場漫長的流感。
No.3
如何扭轉頹勢,中國企業或贏來機會
但危機裡也蘊藏著轉機。推遲舉行的奧運會給了不少中國企業喘息的機會。
2020 年年初,由於新冠疫情率先於中國爆發,許多本土企業都面臨了財政緊縮的窘境,為了節省開支,不少品牌都大幅降低了市場預算。如今賽事推遲,品牌們可以重新調整規劃市場策略。
在全球其他國家匆忙應對疫情的當下,中國本土企業無疑拿到了一個絕佳的「時間差」機會,在有預算、有時間的條件下,如何逆風翻盤將奧運營銷的投入產出比最大化,值得思考。
目前大部分中國品牌對於奧運的營銷還處於啟蒙階段,大多採用贊助個人運動員與國家的方式來推廣品牌,但其實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也是提升品牌國際形象的機會。
2018 年,中國品牌海信電視圍繞世界盃的運營就獲得了全方位成功。世界盃前,海信上線了全新的世界盃 AI 電視系統,融合了強大的圖搜以及先進友好的語音交互功能。
世界盃後,海信電視於北美市場的銷售量同比增長了 54.3%,銷售額同比增長 34.2%;在歐洲市場,海信電視的銷售量同比增長 49.3%,銷售額同比增長 50.9%。
在 2018 年年底發布的《中國企業海外形象調查報告》中,海信獲得了海外形象指數的第二位,依靠世界盃成功出海,用戶的黏性大幅提升。
另外,中國乳業集團蒙牛原本與可口可樂籤署協議,將於 2022 年開始共同成為奧林匹克全球合作夥伴,一同贊助以北京冬奧會為起點的其他奧運賽事。
如今推遲 1 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也給蒙牛提供了一個聯結的契機,能否以「預備役」合作夥伴的身份展開更多的市場推廣活動?曾經與東京奧運會失之交臂,如今看來卻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NPD 集團體育副總裁兼高級體育行業顧問 Matt Powell 上個月就在博客中寫道,大型體育用品品牌認為奧林匹克不是銷售商品的機會,而是展示新產品和創新的平臺。
海信電視於世界盃的成功案例可作為本土企業之於東京奧運會的參考。
將抗擊疫情全球化與奧運精神相結合,推出更具情感共鳴的文案與市場推廣活動,在全球關注健康議題的環境下,本土體育品牌或趁東京奧運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