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帶板」深度學習

2021-02-08 九門收藏匯

 

 

 

一、 玉帶源流

服飾以金玉,起源久遠。而束帶之用玉,則典籍載之最早見之於唐。相傳起源於唐高宗顯慶六年(656年)以後,據傳由李淵定製。《新唐書•輿服志》載:「(顯慶)其後,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梗十三」。《唐實錄》載:「高祖始定腰帶之制。自天子以至諸侯、公卿將相二品以上許用玉帶。天子二十四梗,諸關王將相許用十三梗而加兩尾焉。帶有光素之分,龍文、萬壽、洪福等序文之帶,唯天子方得使用。其諸侯王、公相,龍文諸帶非敕賜不得使用也」。

陝西鹹陽北周若干雲墓出土了一條白玉九梗八環之U帶,將目前所知的玉帶最早時間提前到了北周時期。自唐已降,歷五代、宋、遼金、元乃至明。歷代都將玉帶與統治階級權力與地位所相匹配,超邁金犀,拱若至高。古代的玉帶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即鞓、銙、鉈尾。至明代形制發展成熟,種類變化複雜,雖如此,亦仍以舊制中三種形制為基礎變化而來,現簡述如下:

1、 鞓:即革帶。分兩節,為唐宋時期革帶的一般形制。由出土陶俑服飾可以看出,革帶使用之時把沒有梗的一節兩端穿在有梗的一節兩端的金屬扣中,用帶扣上的銷貫入帶上的小孔中,以為穿系。(唐宋時之玉帶為實系,秉承嵌躞帶之形制,故有單U尾的形制。而後期明代之玉帶懸而不束,非實系,故雙鉈尾。)

2、 戒:嵌或縫綴與革帶之上的玉片,有方形,拱圓形、附環銙、帶眼銙等。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談到:「帶衣所御蹀躞,蓋欲佩帶弓劍、蚡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槎躞,而又存其環,環所以御之U,如馬之鞦根,即今之帶銙也」。它的原來用途,是在手環。環是用來懸物的,以後去掉了U躞不再用環。至唐代時,玉銙日益趨向制度化,又把環去掉而留下鑲嵌之玉片,此即銙。

3、 鉈尾:亦作「獺尾」「撻尾」「魚尾」。用字不同,其音相諧,實為一物。即為鞓端的飾物。起初的用途是用來保護鞓端的,漸漸變為玉帶上不可缺少的裝飾之物。

二、明代玉帶綜述

《明史•輿服志》載:「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駙馬、或皇帝特賜,方可用玉帶」。

《大明會典》繪有明代宮廷使用的腰帶有大帶、革帶、束帶、素帶、帶,據圖可知,大帶之上無裝飾,其他帶上裝飾有鑲嵌件。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帝冕服,用革帶及大帶二種:「革帶佩玉,長三尺,大帶素白朱裡,兩邊用緣,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由此可知,嵌玉之帶為革帶。

革帶上所鑲嵌之玉件,據《大明會典》記載:「永樂三年定玉帶,青綺鞋,描金雲龍紋,玉事件十,金事件三」。「革帶,前用玉,其後無玉,以佩綬系而掩之」。革帶的嵌玉集中於帶的前面。定陵中出土玉革帶10條,其中6條為綴玉20件,一條綴玉13件,三條綴玉20件。據此而論,明代玉帶嵌玉並無明確規定,但在考古發現與傳世的明代玉帶中,以20件玉飾組成一帶最為多見。

明張自烈著《正字篇》戍集二字記載:「明制,革帶前合處曰三臺,左右排三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有輔弼二小方,後七枚。」共計20枚(圖1)。

 

 

圖1 明太祖朱元璋常服像

除皇族使用外,明代朝廷還將玉帶用於賞賜。《大明會典》中「給賜」記:「渤泥國……永樂六年,王來朝,給冠帶、襲衣,王子襲封,還國,賜金鑲玉帶一條。」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也有此事的記述。文武官員的朝服革帶,也因品質的高低而不同:「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銀釵花,六、七品銀,八、九品烏角。

明代玉帶又分光素與琱文兩類,光素玉帶使用較多,《明史》中也多有記載,定陵中出土玉帶中有10條即為素帶,已發現的明代藩王親貴墓中所出玉帶,素帶也佔很大比例。可見光素帶並非等級較低者使用。就出土發現與傳世光素帶之質地看,多以玉質精純的白玉為主,不飾紋飾可能與玉質較好,為凸顯玉質之美有關。《明史•輿服志》載:「大臣之服玉帶,一品玉,或花或素。」《明宮史》所言「冬則光素,夏則玲瓏,三月、九月則頂妝玉帶。」所謂「玲瓏」者應為鏤空雕玉帶,「頂妝」者應為浮雕之玉帶。(圖2)

 

 

圖2 明代官員佩戴腰帶示意圖

明代玉帶的雕琢技法相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工藝繁縟細膩。唐宋玉帶多以淺浮雕圖案為主,如胡人戲獅、胡人獻寶、高士圖或雲龍紋。至元代,鏤空技法發展至玉帶上,開始出現雙層鏤空之龍紋、花草題材於玉帶上。至明代則發展成熟,以單層高浮雕、雙層鏤空雕乃至三層鏤空雕為精美。

鏤空雕琢的龍紋等題材,即為坊間所稱「花上壓花」的工藝,以常見雙層鏤空龍紋帶板為例,下層的紋飾為花草枝蔓,上層紋飾為遊龍與附屬之禽鳥、蝙蝠、寶相花、福山壽海等。與下層花草枝蔓相錯疊,形成雙層效果。並下層枝蔓往往拐至上層與龍紋相疊,形成遊龍穿花的效果。

南京明初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採用鏤雕技法,在出土的所有明代透雕玉帶中雕工最為精美。以這條玉帶上的雕琢雲龍紋的葵瓣形垂環帶板為例,其中心部位厚於邊框,這種厚度使多層次立體鏤雕成為可能。邊框之內滿布紋飾,表現一條龍穿越於雲層中間,龍身的中段為朵雲所遮擋。龍發、龍鬚、雲朵等等都採用鏤空雕刻,每個雲朵上還雕出似靈芝的紋樣,整體表現得層次分明,飽滿而不失玲瓏。

對比西安、無錫出土的兩件宋元時期玉雕作品,不難看出在這副玉帶上仍有宋元時期玉雕遺風。山東鄒縣魯荒王朱檀墓出土的雕靈芝紋玉帶也採用透雕方法,厚度與層次都不如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南京徐達五世孫墓出土雕花玉帶帶板為透雕秋葵紋飾,在枝葉上再以陰線表現脈絡,線條婉約流暢,雕工十分精美。這副玉帶最大的特點是帶板沒有邊框限制,系以花葉的自然形狀與其間的起伏錯落形成帶波折的長方形、長條形、桃形和圭形。

嘉靖以後透雕玉帶的數量增多,採用鑽孔穿透碾磨法,俗稱捻眼技術。將紋飾錯落統一安排鑽孔位置,鑽孔後拉絲斜U,可根據圖案,摳出多層紋飾。明代玉器中所謂「花上壓花、枝上壓枝」的雕琢方法在這個時期開始較多使用。這種「花上壓花」的雕琢方法主要應用於明代玉帶板等裝飾用玉上,在平面片狀的玉器上鏤雕出多層花紋,表現出較好的透視關係。

單層之帶板,底部不鏤空,在玉板上高浮雕出紋飾,將非紋飾部分用鑲鑽鑽去,並碾琢平整,形成高浮雕的立體效果。

明代玉帶的裝飾題材多樣,分為瑞獸類,人物類,花草類與吉語類等。依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廣文先生在《明代玉器》中對明代玉帶題材分為六類,即1、龍、飛龍、麒麟等瑞獸圖案,2、獅、馬、駝、鹿等動物圖案,3、雲鶴、花鳥等禽類圖案,4、花卉圖案,5、人物類圖案(如嬰戲、高士等),6、文字類圖案(如喜、萬壽等)。

就目前出土與傳世所見者,以上圖案題材中,以龍紋、麒麟為最多。風格技法貫穿整個明代,應為制度用玉中最典型者。其他類題材所見不多,尤其以人物類圖案最為少見。

《天水冰山錄》中記載查抄權奸嚴嵩府邸,得玉帶202條。查抄佞臣錢寧邸,竟得玉帶2500條之巨。尤其是查抄嚴嵩府邸的202條玉帶全部有名稱記載,根據名稱可以看出這些玉帶所涉及的瑞獸動物類紋飾有鹿、仙鶴、麒麟、鬥牛、蟒、獅子、孔雀、螭虎、飛魚、犀牛、鳳鳥、海冬青捕天鵝、鵲、月兔、鷹雄;花卉類紋飾有:松、靈芝、牡丹、竹節、葵花、松竹梅。相當數量的紋飾是以組合形式出現的,如松鹿闊白玉帶、靈芝麒麟闊玉帶、牡丹蟒闊白玉帶等等。這些紋飾大都是寓意吉祥祥瑞的,如牡丹寓意富貴、靈芝和仙鶴寓意長壽、鹿代表「祿」、雀鹿隱喻「爵祿」、鷹熊為「英雄」的諧音等等。

明代玉雕自中期後受到文人畫興起的社會影響,畫面構圖也開始出現模仿文人畫的構圖,多以松竹梅等暗喻君子的花卉植物以表達清新的書卷之風。同時也有「五老圖」「八仙慶壽」「百子嬰戲」等喜慶吉祥的圖案紋飾。在鏤空圖案中,受到明代中期以後雕漆工藝的影響,底紋常飾以錦地紋,如十字錦地紋,萬字錦地紋等。

 

 

考古出土明代玉帶(全套)

 

 

館藏明代玉帶(全套)

 

 

館藏明代玉帶(全套)

三、 明代玉帶板的收藏及鑑定要點

明代玉帶板相較於前代至唐宋時期,存世量較大,但成套者很少,多為出土品。目前見於館藏及著錄發表之成套明代玉帶有百餘套,而民間所見成套者,應極少,多為單片。近年與拍賣市場偶爾得見成套明代玉帶者,或為光素,或為缺一二片,工藝繁縟,玉質精純成套者十分罕見於收藏市場。但就收藏而言,單片之玉帶板也頗具收藏價值。玉帶,作為明代官作玉器的一部分,基本都以優質的玉料與工藝琢制,代表了當時較高的工藝水準。從使用者的品質上的嚴格規定也決定了其存世量相較於其他明代玉器少很多。題材的多樣,紋飾的多變也富有品藏之趣味。

 

 

明代鏤空龍紋帶板

近一兩年來,玉帶板的市場價格一路走高,以筆者個人收藏玉帶板所觀察到的價格走勢,自2009年至今三年多來,明代玉帶板整體價格上漲近150%,玉質精純,工藝繁殖,題材少見者漲幅超過300%,成為明清玉器收藏市場中的熱捧品種。

究其原因,無非有三,其一,隨著玉器收藏的升溫,明清玉器以其存世量大,鑑別難度相較於高古玉器較低,工藝題材貼近當下社會而倍受青睞。而隨著價格的水漲船高,玉牌子,圓雕件的價格漲幅很猛,而過去不引人注意的玉帶板以其價格相對較低,可佩可玩,玉質工藝俱佳成為市場新寵。其二,明代玉帶板,代表著明代的官作玉器,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並沾染皇家氣息,國人受「蟒袍玉帶」等傳統富貴觀念影響較深,也樂意收藏這類玉器。其三,當下的古玉復仿製技術發展迅速,逼肖程度高超,尤其表現在明清玉牌子、圓雕、器皿擺件類,大大提高了收藏者的風險係數。而明代玉帶板,原本並非市場熱捧,且工藝繁複,費時費工。同等玉材,仿製玉牌的獲利比例遠超帶板,且工藝耗費遠小於帶板,故而仿品很少涉及。基於以上三點,玉帶板在近年成為收藏市場熱捧品種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代高浮雕龍紋帶板

普通收藏愛好者在收藏明代玉帶板時,應追求玉質與工藝都精良的作品。但面對罕見題材時,應以題材為優先考慮因素。即優先考慮少見之題材,其次考慮玉質與工藝的優劣。應先收藏較為常見的明代帶板作為基礎品,用以熟悉明代玉帶板的工藝與形制。對明代玉帶板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便可以涉及少見題材與工藝繁縟之作品。

 

 

明代鏤空龍紋帶板

 

 

明代鏤空龍紋帶板

 

 

明代鏤空桃形帶板

關於目前市面上隨著玉帶板收藏熱的興起而跟風而至的一些仿品,筆者就個人收藏經驗,談談一些個人的心得要點,以供同好參考:

1、 從玉質角度而言,明代玉帶板應全部使用和田玉料琢制。但明代所用玉料整體質量前不如宋後不如清,質量相對較差。但作為官作玉器的玉帶板所用玉料相對常見之明代玉器而言要精純很多,尤其是光素帶板與工藝極精良者尤甚。故在鑑識明代玉帶板中,玉料如非和田料者,新仿品的可能性極大,即便確為到代真品,也因玉質差而價值大幅受損。

2、 ①從工藝角度而言,明代玉帶板的工藝可謂當時所有玉雕工藝匯集於一身,尤其是淺浮雕、鏤空鎪拉工藝與減地高浮雕工藝。應特別注意鎪拉工藝的痕跡問題,如無鎪拉痕跡,或痕跡刻意做作者就為仿品。

②帶板正面及四邊,均拋光精良(圖3),即為所謂「玻璃光」,背面因系鑲嵌或穿綴,故不拋光。留有舊工藝的切割痕跡,即大面積的砂坑狀斑痕。

 

 

圖3 明代玉帶板邊緣拋光示意圖

③背面多有為減重便於佩戴而進行的掏打,即將帶板正面紋飾較厚處,於背面用圓鑽或砣輪碾磨薄,用以減輕整套帶板在佩戴時的重量,這並非殘缺,是舊工藝特點,應於鑑定時注意(圖4)。

 

 


圖4 明代玉帶板背面的掏打減重痕跡

④背面排方多有四對牛鼻穿孔、圓桃一般為三對、輔弼為兩對至三對、結尾四對至六七對不等。舊制帶板皆用金屬絲穿綴,久之即易損壞牛鼻穿孔,故而背面之牛鼻穿孔多有反覆打鑽,重新利用牛鼻破損舊孔一眼而再打一眼而做成新穿孔的情況,這也是鑑定時的細節之一(圖5)。

 

 


圖5 明代玉帶板背面的鑽孔痕跡

⑤帶板之四角,多有輕微的傾斜,是為了便於鑲嵌進銅鎏金託或金託之中,這也是舊制使用中的特點,今所見帶板基本金託不存,故而鑑定時應注意這一點(圖6)。

 

 


圖6 明代玉帶板邊緣的輕微傾斜

⑥明代玉帶板中常見帶板邊框陰線有交錯歧出的現象,相較於明代玉雕整體風格的略微粗獷,這也成為明代帶板的一個鑑定要點(圖7)。

 

 


圖7 明代玉帶板邊框線的歧出

⑦在較多的明代單層非鏤空工藝玉帶板中,所使用的高浮雕工藝後往往將「地子」碾琢的較為平整,並精細拋光,與帶板整體形成和諧完整的光澤。經過幾百年歲月積累,包漿多熟厚自然,與鑑定中亦需注意單層高浮雕帶板的「剔地子」工藝痕跡(圖8)。

 

 


圖8 明代單層高浮雕玉帶板的「剔地子」工藝痕跡

3、 從題材及尺寸角度而言,明代玉帶板之題材莫過表示等級之龍、麒麟瑞獸之類與喜慶吉祥之題材。近來所見有「鵲橋相會」「張生紅娘」等戲曲題材,究其題材生成年代及主題都不應出現於帶板這一表示封建等級制度器物之上,多為明清尤其是清代玉牌子題材,故而出現此類題材也應綜合判斷,需警惕考慮。

明代玉帶板的尺寸皆有定製,雖無文獻準確記載應該有何等尺寸,但以常識判斷也可辨識。近來所見一塊圓桃帶板,長寬都已超過12釐米,按比例計算,排方當已長十數釐米,鉈尾更是巨大至二三十釐米,與舊時冠服制度已然不成比例。

縱觀明代玉帶板之尺寸,排方基本在5-8釐米長、4-6釐米高、厚0.5-1.5釐米。圓桃基本在4-6釐米高、4-5釐米寬、厚度等同排方。輔弼基本在2-3釐米長、5-7釐米高、厚度等同排方。U尾基本在8-16釐米長,5-8釐米高,厚度等同排方。超越這個範圍者,需要特別謹慎的綜合判斷,雖不排除有特大尺寸的真品存在,但這種現象應該極少出現,不會輕易碰到。

結束語

明代玉帶板作為中國古代玉帶制度最後的輝煌,貫穿明代始終,成為玉帶制度發展的集大成者。隨著古玉收藏的興盛,玉帶板作為一個逐漸被發現和重視的品種,將會越來越受到玉器收藏愛好者的追捧。

知識點

  古代的玉帶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即鞓、銙、鉈尾。至明代形制發展成熟,種類變化複雜,雖如此,亦仍以舊制中三種形制為基礎變化而來:

  鞓:即革帶。分兩節,為唐宋時期革帶的一般形制。由出土陶俑服飾可以看出,革帶使用之時把沒有梗的一節兩端穿在有梗的一節兩端的金屬扣中,用帶扣上的銷貫入帶上的小孔中,以為穿系。(唐宋時之玉帶為實系,秉承嵌躞帶之形制,故有單U尾的形制。而後期明代之玉帶懸而不束,非實系,故雙鉈尾。)

  戒:嵌或縫綴與革帶之上的玉片,有方形,拱圓形、附環銙、帶眼銙等。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談到:「帶衣所御蹀躞,蓋欲佩帶弓劍、蚡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槎U,而又存其環,環所以御蹀U,如馬之鞦根,即今之帶U也」。它的原來用途,是在手環。環是用來懸物的,以後去掉了U項不再用環。至唐代時,玉銙日益趨向制度化,又把環去掉而留下鑲嵌之玉片,此即銙。

  鉈尾:亦作「獺尾」「撻尾」「魚尾」。用字不同,其音相諧,實為一物。即為鞓端的飾物。起初的用途是用來保護鞓端的,漸漸變為玉帶上不可缺少的裝飾之物。

  參考文獻:

  [1]。南京市博物館。南京汪興祖墓清理簡報。考古,1972,4:31.

  [2]。山東省博物館。發掘明朱檀墓紀實。文物,1972,5:25.

  [4]。張廣文。明代玉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5]。欒秉謙。古玉鑑別。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賓彥紅。王侯重器---玉帶的市場價值。藝術市場,2008,2:69.

  [7]。李星。淺談玉帶紋的造型及紋飾的演變。文物春秋,1996,1:40-45.

  [8]。虞海燕。論考古出土的明代玉帶之形制工藝。北京文博.2008,6:24.


 


(圖文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九門收藏匯」。謝謝合作!)


九門收藏,只為藏友謀福利!

收藏新時代,一步一精彩!


藏品購買微信:jmtd5888


 ▼

The key to a wonderful life is what you fall in love with.




相關焦點

  • 不同時期的玉帶板有什麼樣的特徵?看這一篇就夠了
    點擊古玉傳播 富強閣關注我們玉帶是鑲玉片的革帶,在服飾上用玉帶,肇始於唐代。唐代以玉帶入官服,用以標誌官階的高低,因而帶上的玉板(稱為帶板)均有一定之規。▲安徽省文物局收藏的元代胡人戲獅紋玉帶板明代玉帶板數量較多,近年來考古發掘於墓葬中的整套帶板也不少。現今傳世品的玉帶板,大多是零散的帶銙和鉈尾。帶銙由長方形、桃心形、豎條形組成,另外還有委角長方形和方形帶銙。
  • 明代玉器賞析
    從歷年出土的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來看,這一時期玉器所採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杭州博物館明代雙獅戲珠紋玉帶飾[二]明代玉器工藝特徵明代玉器風格清新、剛勁,稜角分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當時玉器生產主要使用質地細膩溫潤、玻璃光強的新疆玉。
  • 明代玉器工藝特徵與斷代
    從歷年出土的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來看,這一時期玉器所採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杭州博物館明代雙獅戲珠紋玉帶飾[二]明代玉器工藝特徵明代玉器風格清新、剛勁,稜角分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當時玉器生產主要使用質地細膩溫潤、玻璃光強的新疆玉。
  • 明代玉器:一篇文章讓你看懂
    從歷年出土的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來看,這一時期玉器所採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明顯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杭州博物館明代雙獅戲珠紋玉帶飾【二】明代玉器工藝特徵明代玉器風格清新、剛勁,稜角分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當時玉器生產主要使用質地細膩溫潤、玻璃光強的新疆玉。
  • ...讀」梅映瓊花送暗香——板泉小學共讀《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
    庚子鼠年,元月十三,莒南縣教體局組織新教育實驗學校的校長及種子教師數千人參加了【雲伴讀】由郭華老師解讀《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線上學習活動,板泉中小及各學區共160餘名教師參與學習。雪潤大地,書浸心靈,願每一個熱愛讀書的人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成長,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2020年擁有勇氣和力量。
  • 玉帶鳳蝶你真的了解嗎?玉帶鳳蝶知識科普
    玉帶鳳蝶成蟲體長25-28mm,翅展77-95mm 。頭較大,複眼黑褐色,觸角棒狀,胸部背有10小白點,成2縱列。雄蝶只有一個型態。以黑色為主,有尾突,前翅外緣有一列向頂角由大至小排列的白斑,後翅 中區有7個橫列白斑,外緣或配有紅色新月形斑紋,翅膀正反面相似。 Form cyrus Formc yrus的雌性玉帶鳳蝶與雄性相似,不過後翅紅色新月形斑紋發達。
  • 江西文旅故事—明朝大將《汪鋐的玉帶》
    而夢裡的我,卻成了一個人腰間的玉帶。(一)仿製佛郎機     何儒:「啟稟大人,在下東莞縣白沙巡檢何儒,前日因委抽分,發現一艘佛朗機船,長十丈,寬三丈,兩側有四十餘漿,又有三十門銅製佛郎機炮,十分堅固,威力不凡。在船上得遇楊三、戴明數名匠師,年久住在彼國,備知造船、鑄銃及制火藥之法。」
  • 筌薦簡讀丨蘇東坡袍服玉帶為何留在金山寺?
    蘇東坡袍服玉帶為何留在金山寺?
  • 明代玉器鑑賞知識
    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明代玉器分類知識,通過細緻的分類介紹,使您鑑賞獨特的明代玉器。一、明代玉器-日用玉器1.明代玉杯明代玉杯造型精美,樣式繁多,較宋元時期的玉杯更加獨特。二、明代玉器-陳設玉器1.明代玉瓶明代玉瓶多以仿古造型出現。常見的玉瓶種類有仿古瓶、琮式瓶、蓮花瓶等。
  • 淺談金雕與玉帶海雕的辨識
    寧夏的鳥友齊麟發來幾張照片讓我看看,照片中是一隻深棕色的大型猛禽,站在一個金屬的鐵架子上,這明顯是一隻玉帶海雕的亞成鳥,但是他告訴我寧夏本地有的觀鳥人認為這個大鳥是「金雕」,其實金雕和玉帶海雕從外形還有生境以及習性上來講,有經驗的觀鳥人很容易區分,今天寫一個辨識小文,簡單講一下分辨方法,與大家分享。
  • 銅錘玉帶草 | 名字有意思吧
    【 銅錘玉帶草 Pratia nummularia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 銅錘玉帶屬銅錘玉帶草 Pratia 屬在《中國植物志》中單列,但在較新的分類系統中已經併入半邊蓮屬,學名也改為 Lobelia nummularia 。在浙南地區,銅錘玉帶草花期與半邊蓮相近,春末夏初開花,夏末結果。
  • 無人知曉的過往——西域浪子玉帶海雕
    有一種鳥就叫「玉帶海雕」,想來必是深受人們喜愛。確實如此,只不過,人們垂涎的是它們那鑲嵌著潔白玉帶的整副尾羽。傳說中,西域出產玉帶海雕。那裡還盛產詩與愁。關山明月,落日長河,葡萄美酒,楊柳春風。歷史的風沙從不間斷,一層又一層將書卷掩埋。至於玉帶海雕的過往,更是無人知曉。
  • 【rlyl物種說】今日--玉帶海雕(Pallas's fish-eagle)
    rlyl陪你每天認識一個新物種(總第931篇)好好學習  天天想上
  • 學習「二王」,別出新意,明代書法家宋克
    以後,歷代都有人學習這兩種書體。唐代賀知章、孫過庭、懷素,宋代黃庭堅等,風格各異。明代,草書更加流行,鮮于樞、祝允明,均有極高的造詣。宋克,是明代早期的書法家,也是一位擅寫草書的書法家。但賀、孫、素、黃、鮮于、祝等人都只作今草,而宋克,則兼擅章草、今草兩種草書。唐、宋時的書法家學習書法,都以臨習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為時尚。
  • 明代的官服制度:辨貴賤,明等威
    至此,我們已經回顧了明代的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也終於在常服上看到了熟悉的補子紋樣。若論補服在明代的出現時間,在明初的二十年裡服制中是沒有補服的,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補服才躋身服制之中。
  • 【歷史學堂】明代宮廷服飾系列(八)皇后常服
    存世的明代皇后畫像有不同時期的皇后燕居冠服形象,可以看到雙鳳翊龍冠的細節裝飾也是不斷變化的。大帶、玉帶大帶束於鞠衣腰部,以線羅製成,顏色和鞠衣相同,如穿紅色鞠衣時,就用紅線羅大帶。從《中東宮冠服》所繪大帶插圖推測,帶身是一根長條形的織帶,四邊皆施緣邊,圍住腰部後在前身盤繞成結,餘端下垂。
  • 千年時尚 尋禮衣冠——「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側記
    在總結往期服飾展覽經驗的基礎上,2020年9月29日,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拉開帷幕,為觀眾帶來一場明朝服飾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的視覺盛宴。「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遴選服飾文物30餘件,全部是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館藏明代服飾中的精品,一級文物和二級文物數量之多,可謂空前,更是明代傳世成衣實物一次史無前例的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