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古玉 傳播經典 創造價值 貢獻力量
富強閣——你身邊的古玉玩家!
點擊古玉傳播 富強閣關注我們
玉帶是鑲玉片的革帶,在服飾上用玉帶,肇始於唐代。唐代以玉帶入官服,用以標誌官階的高低,因而帶上的玉板(稱為帶板)均有一定之規。
鑲在帶兩端的圓角矩形帶板叫「鉈(獺)尾」,中間的方形或長方形帶板叫「銙」,有的鑄有孔或附環,用以懸掛物件。唐代根據帶板的數目來稱帶,如「十三銙帶」。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 唐代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
唐代玉帶板,銙多製成方形,其雕琢方法多採用壓地隱起的方法,圖案邊緣用細而短的密集陰刻線整齊排列雕刻,然後自邊緣向內緩緩凹下,使中部紋飾凸起,與邊緣同高,再用較粗的陰刻線勾勒出輪廓,有如淺浮雕。
唐代帶板一般都較厚,有的帶板還鑲以金邊,或以玉為緣,內嵌珍珠及紅、綠、蘭三色寶石。帶板素麵的較少,一般均為淺浮雕人物、花鳥、動物紋飾。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伎樂紋白玉帶胯
帶板上的圖案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鼻深日,著裝奇異。據載,此類玉帶板應屬西域產品或中土仿品。
宋、遼、金、元四朝皆雕造玉帶板,在此期玉雕中佔有重要地位。帶挎或方或矩,製作規整,四角方正,面底同大,與唐代已明顯不同。
▲首都博物館收藏 宋代人物紋玉帶板
帶板上雕刻的紋飾以雲龍、花草、人物、鳥蟲為主,尤其遼金更用具有山林情趣的自然場景入畫,所刻叢林熊鹿、花鳥魚水風格寫實,自然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龍紋玉帶環
唐代盛行的西域題材紋飾已經不見,宋代體現了道裝人物帶板。如江西上饒南宋建炎四年(1130)趙仲湮墓的即是典型。
▲杭州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元代胡人戲獅紋玉帶板
在雕刻技法上,此時期多採用深層鏤雕方法來琢刻紋飾,所刻花鳥雲龍,數層疊壓成立體狀,細部用細陰線勾勒,花草葉脈也能刻得井然有序。
▲元代玉帶板,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帶板的形制在這個時期也發生了變化,帶挎除原有的方形、長方形外,新出現了桃形銙。
▲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收藏的元代胡人戲獅紋玉帶板
元代帶銙還新出現了四角內凹成海棠瓢狀形的。
▲安徽省文物局收藏的元代胡人戲獅紋玉帶板
明代玉帶板數量較多,近年來考古發掘於墓葬中的整套帶板也不少。現今傳世品的玉帶板,大多是零散的帶銙和鉈尾。
帶銙由長方形、桃心形、豎條形組成,另外還有委角長方形和方形帶銙。裝飾分素麵、透雕、鑲嵌寶石三種形式,所雕紋飾同元代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早期仍有元代遺風,以雲龍紋為主。
▲帶皮玉鏤雕人物戲獅圖帶板 明 故宮博物院
明中期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開始流行,帶板上的紋飾幾乎全部轉為吉祥題材,如松鶴、麒麟、三羊、百狩等。
▲首都博物館收藏的明代飛魚花草紋玉鉈尾
▲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的明代三陽開泰玉鉈尾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明代龍紋玉帶板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凌霄花紋玉帶
明代玉帶板的邊框比元代玉帶板窄,紋飾以龍紋為多,此時期還出現了嬰戲圖紋飾的玉帶板。
▲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收藏的明代花鳥紋玉帶
明代最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是先減地留出主題紋飾,在降低的地上透雕所需輔助紋飾,然後再加工主題紋飾,使得整體紋飾起伏感很強。
圖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所有
本文由古玉傳播 富強閣排版整理
轉發請註明來源古玉傳播 富強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