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熟悉的套路,還是熟悉的味道。
距離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還剩不到半個月,唯一的一場候選人電視辯論會29日下午登場。與此前的三場政見發表會一樣,在長達3個小時的辯論會上,除了「賣臺」「抹紅」「貪腐」「護主權」「反滲透」等熟悉的字眼外,外界並未聽到3位候選人提及多少政見。
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韓國瑜批評民進黨是「賣臺集團」「貪汙集團」,承諾自己如果當選,將重啟「特偵組」來查辦蔡英文執政期間的貪腐亂象。他還攻擊蔡英文被「新潮流派」架空權力,並強調所謂的「反滲透法」是綁在臺灣民眾脖子上的炸彈。
民進黨籍候選人蔡英文無視島內輿論希望其提出如何創造島內民眾幸福感與安全感,設法打開兩岸的結等政見,依舊抓著「反中」牌不放,繼續販賣「芒果乾」(取「亡國感」諧音),辯稱不能以喪失「主權」來換取經濟利益。她還指責韓國瑜「親中」,接受「一國兩制」。
親民黨籍候選人宋楚瑜則尋求在夾縫中求生存,其在打藍罵綠之餘,又一次回顧了自己任臺灣省省長期間的各項施政。不過,其被藍綠兩黨候選人邊緣化的跡象相當明顯。
在媒體提問環節,現場幾家媒體也對辯論會上的藍綠惡鬥推波助瀾。《蘋果日報》提問韓國瑜時,質疑他帶職參選,更牽扯出其「新莊王小姐」(有綠色八卦媒體爆料韓國瑜與「新莊王小姐」存在婚外情且育有私生女)的緋聞。韓國瑜則反諷《蘋果日報》專門針對自己,之所以不敢提問蔡英文,是因為害怕得罪當權者。他還呼籲臺灣民眾,要唾棄這樣的媒體。
數據顯示,島內朝野政黨黨員人數加起來僅佔選民總數的6%。按理說,選舉時,絕大多數選民選擇的,不是帶有特定意識形態色彩,而是能夠提出可行性政見的政黨。而政黨本身也應該聆聽民意,以民生福祉為導向,謙虛執政。但實際上,臺灣民眾卻長期被藍綠兩黨綁架。現在則更陷入了一個弔詭的境地,一方面島內民眾對藍綠惡鬥感到厭惡——此前一項民調結果顯示,無論是對於中國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的表現,都有近六成民眾表示不滿。還有超過六成的民眾,希望出現超越藍綠的第三力量;另一方面,每逢選舉時,島內民眾卻依然被藍綠政黨綁架,只能回到對顏色、意識形態的選擇,而非通過政見、政策的可執行性來選擇政黨。
藍綠兩個政黨似乎也深喑此道,每逢選舉,無需提出像樣的政見、政策等,只要通過炒作意識形態,攻擊對方政黨候選人的人格、夫妻關係、家庭背景等八卦議題,來鞏固自己的基本盤。此外,再對外高喊「愛臺灣」,扮演「理性」的角色,來吸引中間選民的支持。
兩黨都爛,但島內民眾又不得忍痛選擇相對不爛的那個,已然成為臺灣選舉最大的悲哀。而島內政治人物掛在嘴邊的「愛臺灣」,實際卻在「害臺灣」。臺灣民眾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朝野政黨、政治人物、媒體名嘴等,出於權力私心,不斷激化社會對立,讓臺灣陷入內耗。
隨著臺灣陷入藍綠惡鬥而無法自拔,對於兩岸關係,藍綠政黨也逐漸陷入非理性狀態。有島內媒體將29日的辯論會與4年前的辯論會對比後,頗為感慨地說,兩岸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島內聚焦的不再是如何與大陸交流,而是臺灣要以什麼身份去交流。
在4年前的辯論會上,蔡英文闡述兩岸觀點時說,1992年的會談精神是「相互諒解、求同存異」,這表明她雖沒有直接提到「九二共識」4個字,但至少假惺惺地願意在此基礎上與大陸保持交流。不過,蔡英文在29日辯論會上的表現卻說明,她不僅已經放棄溝通,還在極力渲染對立情緒。而類似的政治操作還將繼續。如,今天,民進黨就將準備強行通過「反滲透法」。
中國國民黨也出現了變化。當時的候選人朱立倫說,「兩岸關係近幾年來和平穩定發展,已經得到大幅改善」,而現如今韓國瑜在辯論會上提到的卻是「避戰」一詞。
僅僅4年時間,島內對於兩岸關係的討論,就從「交流」變成了「避戰」。這難道不足以說明,島內選舉已經選不出合適的人選,而藍綠惡鬥也已經讓理性的聲音漸行漸遠嗎?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