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十八番

2021-01-16 信陽晚報

鑼鼓十八番是豫東南一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既可單獨表現,也可為民間舞蹈伴奏,是歡慶節日、婚慶喜事中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

民間以鑼鼓為活躍身心、激人奮進、驅邪慶喜的主要器具。在豫東南的潢川、固始,幾乎每個村莊都有一套集資購買的鑼鼓,俗稱「一套傢伙」;在樂器搭配上,通常以班鼓、大鼓、大鑼、堂鑼、大鈸、小鈸、碰鈴(或配一木魚)七件為一套;每一個曲調叫一個「牌子」,或一個「番子」,傳統的鑼鼓演奏曲牌有《蝴蝶穿花》《喜鵲噪梅》《鳳歸巢》《魚咂嘴》《包老催》等十八個番子,統稱「鑼鼓十八番」。後來逐漸形成了定型的鑼鼓經,一定要按照傳統的鑼鼓經演奏,絕對不準錯亂。

在當地有「聽了打鼓上牆頭」之說,幾乎是人人愛敲鑼鼓,人人愛聽敲鑼鼓,每到節日鼓慶或豐收農閒,隨時都能湊在一起一班人敲幾番鑼鼓熱鬧。2007年,潢川鑼鼓十八番被列入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綜 合)

相關焦點

  • 南昌鑼鼓十八番
    南昌鑼鼓十八番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信陽民俗】潢川鑼鼓《十八番》
    潢川鑼鼓《十八番》屬於典型的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民族民間打擊樂,它是以鑼、鼓、鈸、鐃等主要樂器組成的一種打擊樂器合奏形式。早在康熙年間潢川就有不少專業鑼鼓班子從事《十八番》的演奏活動,據此推算《十八番》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 民俗文化,傳統技藝:南昌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臺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其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表現豐富,形式多樣。
  • 【文化】鑼鼓十八番已傳入300年 南昌縣最受歡迎的打擊樂器
    在離市區不遠的南昌縣八一鄉,鑼鼓十八番300多年前就已傳入,並逐漸與地方特色融合,成為南昌縣民間最受歡迎的打擊樂器,也是當地節日、婚慶喜事中不可或缺的演奏樂器。300多年前,鑼鼓十八番走進南昌鑼鼓十八番是極具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在南昌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十八番」代表性傳承人畢振鈦: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十八番」代表性傳承人畢振鈦: 痴鑼戀鼓六十載 唯願遺產成「大餐」 本報記者 李海 「潢川鑼鼓十八番,土生土長純天然。追根溯源查歷史,來自清朝老祖先……鼓是樂隊總指揮,大鑼樂隊是中堅。
  • 日語「十八番」是什麼意思?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十八番(じゅうはちばん/おはこ)現代日語解釋:得意芸のこと。現代では「おはこ」とも稱するが、本來は「じゅうはちばん」拿手好戲。現代也說「おはこ」,本來是讀「じゅうはちばん」的。歌舞伎中使用溯源:七代目市川團十郎が得意としてきた芝居18作品を選び、【歌舞伎十八番】と名付けたことから第七代市川團十郎選取自己拿手的18部戲劇作品,命名「歌舞伎十八番」。
  • 日語中的「十八番」是什麼意思?
    十八番(おはこ、じゅうはちばん)とは、もっとも得意な芸や技のこと。
  • 繪畫|「歌舞伎十八番 九代目市川團十郎」 鳥居清貞&忠清
    歌舞伎十八番江戶時代歌舞伎名家七代目市川團十郎選定整理作為市川宗家的御家藝的18種歌舞伎劇目,最初稱作「歌舞伎狂言組十八番」,簡稱歌舞伎十八番,後以簡稱流傳。歌舞伎十八番的劇目多是由初代目市川團十郎創作表演,後經各代傳承下來。十八番中,上演次數最多的是《助六》、《勸進帳》、《暫》三劇。很多劇目都一度失傳。役者繪歌舞伎演員肖像畫,產生於江戶時代,浮世繪主要題材之一。通常一幅畫面或一人或兩三人,有舞臺形象和生活形象兩種表現。畫師鳥居清信被視為是役者繪與其最重要流派——「鳥居派」的創始人。
  • 【神山風】北王威風鑼鼓 鑼鼓威風八面
    北王百人威風鑼鼓方隊來了!他們踏著鏗鏘有力的節奏,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浩浩蕩蕩,勢如排山倒海,形如行雲流水,踏著整齊劃一的方步,帶著正月十五濃濃的節日問候,在彩旗飄揚的縣體育場拉開了整齊的隊形。
  • 天崗鑼鼓
    天崗鑼鼓原名天井鑼鼓,是一種起源於明朝的漢族鼓樂。上世紀80年代,因其發源地江蘇省泗洪縣王集公社更名為天崗湖鄉,為彰顯地域文化,故將天井鑼鼓改名為天崗鑼鼓。天崗鑼鼓歷史久遠,相傳明朝以前,在今江蘇省泗洪縣西南與安徽接壤一帶,就盛行鑼鼓樂,其起源及形成在光緒年間編纂的《泗洪合志》中均有記載。
  • 我愛羅曾用此術抵擋了迪達拉的C3十八番。
    我愛羅曾用此術抵擋了迪達拉的C3十八番,甚至抵消了斑爺部分天礙震星的隕石攻擊。這一招千萬不能倒著念,不然就會變成「砂壁防空」,讀起來就覺得十分爆笑了。
  • 霍州威風鑼鼓
    霍州鑼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傳說有二:一是相傳唐堯每年在霍州境內霍山陶唐峪避暑,夏禹祭祀霍山神,當地人民就用敲鑼打鼓迎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將尉遲恭時,開戰擊鼓,收兵鳴鑼,繼而勞動人民以鼓鑼鐃釵四種樂器演奏不同的鑼鼓曲牌,便形成了威風鑼鼓。威風鑼鼓隨著時代的發展,常常用於迎神集會,喜慶豐收,逢年過節以及社火領首。
  • 市川團十郎與「歌舞伎十八番」:江戶歌舞伎的絢麗黃昏
    他演了許多新的劇目和角色,經過幾代人的打磨提煉,成為後來「歌舞伎十八番」的重要內容,如「暫」、「不破」、「鳴神」、「勸進帳」。「歌舞伎十八番」是七代目市川團十郎(1791-1859)在1832年制定的一套經典劇目,初時也稱作「市川流十八番」。市川流以荒事見長,故歌舞伎十八番幾乎都是以荒事為主的劇目。
  • 南鄉鑼鼓:建始本土鑼鼓與中原戲曲的完美融合
    建始南鄉鑼鼓就是其中的優秀文化代表形式之一。建始南鄉鑼鼓發源於建始縣高坪鎮乾溝村,廣泛流傳於建始縣高坪、三裡、龍坪、紅巖、花坪等鄉鎮以及巴東縣綠蔥坡、大支坪等地。從其起源時間考證,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南鄉鑼鼓以口傳身授為主要傳承方式,其原始記譜方法為工尺譜。它是在本地鑼鼓的基礎上,融合中原舞臺戲曲藝術而成的。
  • 新鼓源威風鑼鼓培訓——第三章:威風鑼鼓的樂器
    鑼鼓之鄉第一節:樂器名稱及特點威風鑼鼓的樂器、由鼓、鑼、鈸、鐃四種樂器組成。威風鑼鼓——威風鼓建國前後,隨著威風鑼鼓的改革與發展,其大小几經變化,過去鼓大而重,要用架子執掌或者人抬著,有條件的村子還加上門鼓,所以從不移動表演,但它的共鳴渾厚、震耳欲聾。
  • 【博山民俗】博山鑼鼓
    當時,李家窯村的袁、孟二家藉常年行商於蘇、杭二州之便,將那裡的民間鑼鼓技術,帶回本地,首先在本村傳授。因這一民間鑼鼓最先在李家窯「落戶」,所以後人稱它為「李家窯鑼鼓」。這時,只有七個鑼鼓譜,既《蓬萊閣》、《鬧花船》、《魚得水》(又名《揚州歌》)、《義昌通》、《新義昌通》,《玉芙蓉》、《娃娃通》(又名《連五鑼》)。
  • 《倚天屠龍記》怎麼做到從女主到十八番女配都這麼美
    她的戲份和造型都很少,私心放兩張小陶虹戲外的照片~四、十八番女配不僅主要角色美翻了,十八番女配也都八分以上~大家印象裡的丁敏君:好好做造型的丁敏君:
  • 女主到十八番女配都是大美人是啥體驗?看《孝莊秘史》就知道了!
    說到這,我就不得不說說當年的《孝莊秘史》了,畢竟這才是從女主到十八番女配都是大美人的正確打開方式啊。 前陣子寧靜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舞臺上清唱的那幾句《你》,讓多少人在她開口的瞬間就想到了大玉兒?
  • 客家鑼鼓陪伴鄉村「童心」
    有了初步的經驗後,百侯鎮「童心港灣」又注意到了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大鑼鼓。「當地每個村祭祖時都需要打鼓,但當時自己家族裡已經沒有打得很好的人,每次祭祖只能請外鄉人來,覺得很沒面子。」肖利芳說,為了接續村子的打鼓技藝,他們專門請外地師傅來教,「那時候一節課300元呢。」她笑著補充說。
  • 太原鑼鼓鼻祖「社家鼓」與西寨「龍鳳鑼鼓」!
    古代作為軍事要地出徵打戰常以鑼鼓助威鼓舞士氣,經過歷史變遷,演變成了迎神送祟的祭祀活動和開業吉慶的助興表演,成為太原鑼鼓的早期雛形。太原鑼鼓就是由早期的民間「社家鼓」演變而來,曲牌套路為「社鼓」,「社家鼓」等曲目。西寨村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打「社家鼓」表演,特別是「社家鼓」獨具特色的大小家具對打,更能體現出西寨村「社家鼓」在太原民間「社火」習俗中獨佔鰲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