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永遠不要以為可以逃避,因為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

2021-02-08 景來律師


在2019年的時候,有一則不大不小的新聞,那就是目前捷克在世最有名的作家——米蘭·昆德拉,重新獲得了他的捷克國籍和公民身份。 

自從昆德拉1979年在法國出版《笑忘錄》這本書之後,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就剝奪了他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權,距今正好40年。 在失去捷克人身份40年之後,米蘭·昆德拉終於重新獲得了屬於他的公民權。(Jlls)


聲明:景來律師對推文的導讀設定及標題修定擁有權利。轉載推文時需標明轉自景來律師公眾號,否則為侵權。

 

這則消息最先是由捷克共和國駐法國大使傳達給媒體的,要知道,早在1975年,昆德拉就已經從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到法國去了。

 

這位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紅遍全球的捷克作家,在當年的捷克看來卻是一個「異見分子」。

 

他曾兩次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執政黨,又被兩次驅逐出黨,主要的原因據說是因為他的個人主義傾向太嚴重,思想不符合當年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的政治正確。

 

在「布拉格之春」之後,他也有很多問題產生,他的書不準在捷克出版,他的戲劇不能在捷克上演,他甚至不被批准在捷克的學院裡工作、教書,他只好繼續寫作,由於作品無法在捷克發表,他就在其他國家發表。

 

當時最歡迎他的國家就是法國,所以1975年當他獲準離境,也就是開始流亡之後,他很自然地去了法國,從此之後就一直居住在法國。

 

在過去這麼多年來,其實昆德拉和捷克的關係一直比較複雜。

 

當時的捷克政權不歡迎他,可想而知,但是即便「天鵝絨革命」之後,他與新政權的關係也不見得一帆風順。為什麼呢?

 

曾任職捷克總統,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捷克作家,當年跟昆德拉也曾經是朋友的瓦茨拉夫·哈維爾,就和昆德拉有過一番爭論,爭論的主題簡單說就是:在一個受壓迫的國家裡,我們到底應該作何反應?應該怎樣去面對這樣的體制?

 

在這個問題上,哈維爾就顯得相對「政治正確」,認為大家要秉著自己的良心說出自己相信的真話。但是昆德拉,如果你看過他的作品,就曉得他對所有的政治表態其實都是有距離的,他對於所有比較激進的、激烈的政治主張和運動,他其實都是持有一點懷疑的態度,有所保留的。

 

所以即便後來捷克與斯洛伐克分別建立了兩個所謂的民主國家之後,昆德拉也依然不願意重新回到他的祖國定居,甚至在之後捷克向他頒發了國家最高的文學榮譽獎的時候,他都沒有回國受獎;包括他出生的城市布爾諾,2009年曾為他頒發榮譽公民的身份,他也沒有回去受領。

 

也因此,去年捷克現任總理安德烈·巴比什訪問法國,特別在巴黎提出要與昆德拉見面,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了。會面不久之後,安德烈·巴比什就公開表示,捷克政府無論如何都要恢復昆德拉的公民權。

 

不過在捷克大使親自將公民證交給昆德拉之後,這位90歲高齡的作家一如既往並沒有接受媒體記者的採訪,也沒有任何表態;而是捷克大使告訴媒體,整個過程「熱情洋溢」,昆德拉也「心情很好」。

 

 

昆德拉曾經說過,「在法國流亡那麼久,我沒有回國的夢想,我帶上了我的布拉格,它的氣息、它的味道、它的語言、它的風景和它的文化。」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像德國大作家託馬斯·曼的那句名言,當年為了逃避納粹,自我流放。在美國的時候,曾經有人問他,你離開德國那麼久,有沒有懷念過你的祖國,想要回去?結果他說了一句氣派十足的話,他說,「我在哪裡,我的祖國就在哪裡。」

 

到了1984年,當時《紐約時報》也採訪過昆德拉這個問題。

 

因為那個時候,昆德拉已經開始預備用法語來寫小說,以前他都是先以捷克文寫作,然後再翻譯成法語。但從1988年的《不朽》之後,他全部的書籍都直接採用了法語寫作,於是《紐約時報》採訪他,詢問他對自己的祖國捷克,到底有什麼看法?昆德拉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他說,「我們關於』家』的概念,到了最後會不會只是一個幻影,一個神話或者一種迷思?我常常懷疑,我們會不會是這種神話的受害者,我們對於』家』和』根』的這種觀念,是否只是我們抓住不放的一樣虛構的東西。」

 

他還說,「是做一個流亡在法國的人比較好,還是做一個恰好只是也寫作的普通人比較好,這兩者之間應該如何抉擇?」意思就是,大家認為他是一個流亡者這樣的身份比較重要,還是他作為一個作家的身份比較重要?

 

他的回答是,「我會認為我在法國的生活,只不過是一種置換嗎?是一種替代的生活,而不是真實的生活嗎?我會不會對自己說,你的真實生活在捷克,在你的老同胞那裡?還是說,我接受現在自己在法國的生活。我現實生活在這裡,我試著在這裡完整地去生活,就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完整地生活,我會選擇法國」。後來,他也宣布,大眾應該把他視作是一位法國作家。

 

 

昆德拉非常喜歡在小說裡討論人的自我身份認知。他自己作為作家,則並不刻意出現在幕前。他自己的經歷只是寫作素材的一部分。他在意的是——用他接受訪談的話——「摒棄機械的小說技巧、摒棄冗長誇張的小說文字」、「將小說變為一個存在的博學觀照」。

 

這就是他:一個本可以靠流亡作家身份賣背景故事、最後卻選擇了另一條路的作者。

 

大概他也知道,當他寫作布拉格背景的一切時,大家免不了要念叨東西方陣營、布拉格之春。

 

大概,他在明確不喜歡媚俗刻奇的同時,也在讓自己儘量不媚俗不刻奇?用輕盈來消解一切沉重?

 

至少表面上是這樣。至於他的內心,我們不得而知。

 

所以,終於重獲捷克國籍時,他的內心真實感受是什麼樣呢?

 

用他自己小說的題目,《笑與忘卻》?《玩笑》?《慶祝無意義》?

 

不知道。

 

但如上所述:「一個並不把自己當流亡作家的流亡作家,重新獲得了國籍」,這個事關身份、時間、人的處境的情節,其實很像他自己筆下的小說情節。

 

身為一個更樂意當旁觀者的親歷者,最後在90歲高齡時,親身上演了自己小說裡的劇情。

 

世界有時,就是有這種幽默感。用昆德拉自己某個演講的話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已經掀起了「讀昆德拉熱」,但近年來昆德拉的名字極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偶然的乍現,總會驚起輿眾一片「他居然還活著」的譁然。在當時多數人僅從文學的角度去鑑賞。其實他是典型的思想性作家,他的文學野心絕不在塑造人物和再現歷史,而是在探索存在。

 

昆德拉的小說用反諷的筆調描寫了人的存在境況,深刻揭示了烏託邦理想的浪漫主義思維造成的危機。這一思維危機並沒有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國家轉型而結束,因為它涉及對存在本質的認識。

 

昆德拉始終對所有一致性的主張保持懷疑態度,面對這個並不美好和虛假的表象世界,總是表現出冷峻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並啟發我們每個人去發現自我,這是他的作品最有價值的方面。他親身經歷過德國納粹和蘇聯烏託邦的兩重煉獄般統治,對人性的思考,對荒誕政治的反諷,有著遠超於一般思想家的深刻和複雜。昆德拉堅信,只有小說才可能具有"清醒的、覺悟的目光",表現出這個世界的複雜性。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昆德拉 | 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
    但是昆德拉,如果你看過他的作品,就曉得他對所有的政治表態其實都是有距離的,他對於所有比較激進的、激烈的政治主張和運動,他其實都是持有一點懷疑的態度,有所保留的。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像德國大作家託馬斯·曼的那句名言,當年為了逃避納粹,自我流放。在美國的時候,曾經有人問他,你離開德國那麼久,有沒有懷念過你的祖國,想要回去?結果他說了一句氣派十足的話,他說,「我在哪裡,我的祖國就在哪裡。」到了1984年,當時《紐約時報》也採訪過昆德拉這個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昆德拉已經開始預備用法語來寫小說,以前他都是先以捷克文寫作,然後再翻譯成法語。
  • 米蘭·昆德拉: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
    但是昆德拉,如果你看過他的作品,就曉得他對所有的政治表態其實都是有距離的,他對於所有比較激進的、激烈的政治主張和運動,他其實都是持有一點懷疑的態度,有所保留的。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像德國大作家託馬斯·曼的那句名言,當年為了逃避納粹,自我流放。在美國的時候,曾經有人問他,你離開德國那麼久,有沒有懷念過你的祖國,想要回去?結果他說了一句氣派十足的話,他說,「我在哪裡,我的祖國就在哪裡。」到了1984年,當時《紐約時報》也採訪過昆德拉這個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昆德拉已經開始預備用法語來寫小說,以前他都是先以捷克文寫作,然後再翻譯成法語。
  • 《永遠的君主》路透曝光,結局開放,盧尚宮的身世或決定女主命運
    《永遠的君主》路透曝光,結局開放,盧尚宮的身世或決定女主命運隨著《永遠的君主》劇情接近尾聲,網友對於大結局的猜想也越來越多。韓國電視臺表示《永遠的君主》已經拍攝完最後一集,後期製作也已經完成,正常播出沒有問題。關於劇中的最大伏筆,平行世界的大門一定是會關閉的。
  • 捷克作家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告訴我們,或許多數人都將平凡
    歲月的力量總是如此強大,在我們生活中任意揮動著,有時我們還來不及感受,來不及承認,來不及思索,來不及後悔,便走進了下一步的生活,就算我們再怎麼挖掘幸福再怎麼剖析悲傷,都已經是依然斑駁的歲月!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講的就是這樣的人生故事。美麗的瑪曼是一個富家的女兒,她選擇了身無分文的工程師作丈夫。
  • 願我們都小心留意自己最後的結局,因為地獄是真實存在的!
    生命樹賽66:24【他們必出去觀看那些違背我人的屍首.因為他們的蟲是不死的、他們的火是不滅的.凡有血氣的、都必憎惡他們。】地獄是個更可怕的地方,罪人在那裡永遠受苦。默想:今天我們默想的內容是以賽亞書的最後一章,是先知對神公義與慈愛屬性最清楚的宣告。他指出萬民萬族最後都要聚集在新天新地,是因為主必再來的應許激勵,讓人看見神的榮耀。但火與刀的異象也很清楚表明了審判和懲罰,這是對「血氣」之人的報應。那日,在基督以外的必無一人倖免,對於那些故意犯罪抵擋真光的人,他們的最後的結局將非常的悲慘。
  • 昆德拉:無意義,這是生存的本質
    不過,在我看來,昆德拉當年倘若不是為了抒情的話,那就是在唱高調。負擔重,人生就會變得有意義嗎?《慶祝無意義》能不能算是對當初的抒情的有意矯正呢?至少,這次論述比上次更貼近真實。小說中的人物拉蒙說:「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生存的本質。它到處、永遠跟我們形影不離。甚至出現在無人可以看見它的地方:在恐怖時,在血腥鬥爭時,在大苦大難時。」
  • 永遠不要因為感動去愛一個人
    我不是因為愛才跟你在一起,只是被感動。朋友苦笑著說,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不是因為兩個相愛的人沒能走到最後,而是你一直以為他也愛你,結果走到最後才發現,這段感情只是你自己在一廂情願。付出了那麼多,只是演了一場自我感動的戲。
  • 人可以逃避現實,但無法逃避「逃避現實」所帶來的後果
    1逃避現實並非解決問題的方法詩人顧城曾在詩裡寫:「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因為懼怕困難而退縮,因為害怕失敗而逃避,在懦弱中虛度光陰,最終碌碌而為,這樣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嗎?
  • 40部看到最後都猜不出結局的電影,簡直太反轉了!
    今天社長吐血推薦40部看到最後都猜不到結局的電影,部部都反轉再反轉。,也非常沉重,只能劇透到這裡了~10、《七宗罪》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嫉妒,這個七宗罪,交織在一起,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結局也是非常驚人,可以說是慘絕人寰了!
  • 喜歡逃避怎麼辦:3個方法幫你面對事實,不再逃避
    比如撒躺躺,創業失敗後完全喪失了信心,每天躲在公寓裡逃避著過去;張高級逃避現實中完全不高級的自己,永遠沉浸在自己假裝高級的幻想中;林夠夠逃避現實中不知道怎樣努力的自己,沉浸於虛幻的二次元世界裡。其實在現實中,逃避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每個人都會產生逃避的情緒,但是一時的逃避可以讓我們在打擊中緩口氣,但是的逃避會讓我們再也起不來。
  • 李洱談閱讀:馬爾克斯小說有芥末味,昆德拉是重要的蹺蹺板
    不像我,因為經驗的欠缺,注意的只是文學技巧和敘述方式。我的祖父對我父親的不置一詞顯然非常惱火。祖父幾乎吼了起來,他對我父親說:「他竟然還要模仿人家寫小說,太嚇人了。他要敢寫這樣一部小說,咱們全家都不得安寧,都要跟著他倒大黴了。」
  •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忠犬少年段霄,永遠做李進步身邊的太陽
    最近幾部大火的網劇我只看過這個,最開始看是因為題材比較特別,雖然很土,穿越題材,穿越回父母年輕時代,解決家庭矛盾這樣的劇情,奔著預告看了一集,真的剎不住車了,一口氣看了20集,一共24集,所有的謎團會在最後四集解開,最近幾天真是左思右想結局要怎麼填坑。
  • 怎樣把《夢遊人》推薦給沒讀過昆德拉的人?
    那我還要不要買了?買吧,哪怕就為驗證一下自己是不是精英呢。 用譯者的話說,在價值崩潰的黑夜,我們每個人都是夢遊人。沒讀過《百年孤獨》和《活著》,沒看過《四百擊》和《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都不妨礙我們作為夢遊人存在。可我總覺得,談論《夢遊人》,最繞不開的,還是昆德拉。
  • 你這個懦夫,連分手都是選擇逃避的理由,沒有勇氣的男人都會失敗
    害怕的時候總想逃避,而逃避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直面問題或許比逃避來的更加容易。我的一個朋友,他叫王明(化名),跟女朋友在一起生活了3年。可是第三年後慢慢地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爭吵。他的女朋友小潔自己經營著一家服裝店,生活可以說得上有滋有味。直到在一起的第三年,市場行情突變,生意越來越難做,王明一個月的業績不如一個月,王明開始有了更多的應酬。王明開始每天晚上會玩回家,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小潔。如果這個月業績還是不達標,今年年終獎就會被全額扣除。周一的例會上,公司老闆已經無奈地對所有的業務下達了最後決定。
  • 不要怕,勇敢面對永遠比逃避更有效
    這個世界上,黑暗總是與光明共存,雖然我們無法逃避黑暗,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去擁抱光明。如果一切終將發生,那麼,就讓我們勇敢地去面對它,解決它。就如上帝在你人生路上設置一連串的障礙,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什麼,那麼不如從容地去面對,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開始,但一定可以決定結束。
  • 永遠的7日之都一周目犧牲結局怎麼玩 一周目結局攻略
    導 讀 永遠的7日之都一周目犧牲結局怎麼玩?永遠的7日之都一周目結局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第7天 先建造兩個幻力建築,幻力達到150。
  • 心‖"永遠不要因為某個人迷失在過去"
    所有的事情到最後都會好起來的,如果不夠好,說明還沒到最後。 你若遇上麻煩,不要逞強,你就跑,遠遠跑開。 所以,不要對生命中的任何一天懷有遺憾。
  • 丹尼爾戴劉易斯的四部高分電影,每一部都是各大電影節的寵兒
    這個伊萊太值得我們反思了,以為別人都是傻子,耍小聰明,甩鍋高手,拿家人出氣,死到臨頭只會挨打,沒有信仰,沒有根基,有奶便是娘。這個電影才是真的反應人性,印象很深的神父,一個小年輕卻很會演很會裝,但結局來求他合作,最後死掉,真的讓人不知如何體會。為了建輸油管租地,可以忍受當眾被羞辱被毆打,但抬起頭第一句話輸油管有戲了,對假裝的弟弟吐露心聲表達對世人的絕望,一槍打死親手埋了。
  • 《永遠的七日之都》結局攻略 7日之都全結局達成技巧分享
    導 讀 永遠的七日之都結局攻略大全是遊戲所有結局達成攻略,每個結局都有著獨特的開啟與達成條件哦,那麼永遠的七日之都結局攻略怎麼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