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12歲在幹什麼呢?我的12歲還在下河摸魚,上樹掏鳥窩……
每個人的童年或許都不同,但都是快樂的,下面這位似乎不太一樣。
起碼在外人看起來是不快樂的,甚至看起來不健康。
他叫Tristyn Lee,是一名健美運動員,足球運動員,現年只有17歲。
他的童年本來也是可以跟大部人一樣,去公園玩、踢球、打遊戲……
然而就在10歲的一天,在踢球過程中受了傷,隨即就醫治療。
而在就醫治療之後,雖然康復,但是膝關節的活動能力受限,醫生說不能踢球了。
12歲開始進行康復下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對健身產生濃厚興趣,自此多了一個興趣愛好。
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的膝關節靈活度足夠好了,終於可以開始踢球了。
點擊播放 GIF 4.3M
點擊播放 GIF 7.2M
之後在教練指導下,他的體型開始日漸健壯,一直到參加青少年健美比賽。
15歲,他註冊了個人社交帳號,開始分享自己的訓練日常,以及訓練「成果」。
短短幾天,關注者超過1萬,時至今天,他的粉絲量早已突破百萬,達144萬。
點擊播放 GIF 3.9M
點擊播放 GIF 4.8M
怎麼也是百萬級網紅了,也因為他這個年紀歲數,跟不太符合的體格,備受爭議。
有的說,小小年紀,有如此毅力和決心,日後必定是健美運動界的「施瓦辛格」。
但更多的也說,年紀這麼小,就開始健美,而且體脂率低到5.8%,還能長高嗎?
事實上,他的經歷似乎跟施瓦辛格有些類似。
施瓦辛格15歲之前也是踢球,15歲後開始力量訓練,很快健美成為他職業目標。
然而,根據資料顯示,施瓦辛格體重最高時期達113kg,身高1.88 米。
所以,Tristyn如果合理科學地進行健美訓練,身高大概率不會受到影響。
反而,因為力量訓練的「負荷」,發育期的骨骼密度會更高,變得更強壯。
事實上,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過早地進行力量訓練,必定會影響身高。
尤其是力量舉重,更是會將孩子的身高生生的給「壓矮」了。
事實上,這是一種認知偏差,這種偏差跟媒體的轉播解說有很大關係。
這裡就不展開說,我們可以看看一張圖:
上圖是俄羅斯59公斤級舉重霸主謝爾蓋·費多森科,跟其他舉重運動員的合影。
其實還有比他更低身高的運動員,也有比他更高的運動員,足以說明,舉重對身高的影響不是絕對的。
何況,健美運動中,並不是經常舉重,它追求的是肌肉圍度和明晰度、協調性、美觀度等。
事實上,身高的決定性因素還是遺傳,遺傳因素佔比高達75~92%,後天影響,男子佔比25%左右,女子佔比8%左右。
所以,依舊有高達8~25%左右的機率是後天影響的,所以還是不能過早力量訓練。
事實上,後天影響身高的因素中,還有飲食、睡眠等因素佔比佔更多。
此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有很大影響,比如地域,寒冷地區的人普遍高於熱帶地區的人。
而人們慣有的認為力量訓練對身高不利的認知,或許是因為力量訓練對骨骼發育不利。
其實在後天影響身高的眾多因素中,下肢的大、小腿長管狀骨和脊柱骨的發育情況,是影響人高矮的主要因素。
而這些長管狀骨,是骨骺板(生長板)和骨幹兩部分組成,骨骺板又是影響骨骼生長的主要因素。
骺板是一種位於長骨各端骨骺中的透明軟骨盤。小孩與成人皆有生長板,但成人的生長板已停止生長,並被骺線取而代之。
在骨骼生長期,骺板中的軟骨不斷生長、骨化變硬,即骨骼不斷變長,身高不斷增加。
一般情況下,女孩17~20歲、男孩20~25歲之後,骨骺板軟骨基本骨化完成,骨幹和骨骺之間融合形成一條骺線,骨的長度停止增長,人的個子也就不長了。
然而,研究證明科學合理的進行健美訓練,對骺板的增長是有利的。
在合理的」負荷擠壓「之下,會給骺板提供充足的營養,而且在合理的動態壓力之下更有利於骺板的增長。
當然,所謂合理科學的訓練,是因人而異的,青少年在發育階段的訓練,一定是全面發展為總框架。
早在2003年,《遼寧體育科技》第4期38-38頁,有一項關於較大運動負荷對青少年身高發育的統計研究。
實驗人員將1998年到2000年進了體育隊的12~14歲的青少年分為A組。其中A組男11人,女12人,總計23人。
又將2001~2003進隊的青少年分為B組,其中男14人,女9人,總計23人。
A組每周訓練26小時,B組每周共訓練15小時,包括柔韌性訓練,運動技能訓練,循環力量訓練。
其中力量訓練,B組只做了A組的60.7%左右,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訓練量。
而最終結果顯示,每天4小時完成不同組數的力量訓練,以及其他運動訓練,不會影響12~14歲的青少年身高發育。
當然,青少年的健身健美訓練初期,依舊是以全面發展,然後循序漸進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