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學堂-重裝純徒青藏高原總結

2021-02-19 徒步學堂

一,純徒青藏緣起

2016年7-8月,徒步學堂完成徒搭川藏線並延伸徒搭至尼泊爾博卡拉,

2017年10-12月,徒步學堂完成徒搭滇藏線並延伸徒搭至新疆若羌沙漠,

2019年1月10日從麗江-拉薩,49天冬季純徒完成1800公裡滇藏線,

進西藏的四條主線:新藏線、青藏線、川藏線、滇藏線,徒步學堂已經完成了兩條,並且滇藏線分別於徒搭,純徒已完成過兩次,這一次徒步學堂選擇突破更大難度的青藏高原線。

為什麼要重裝:青藏線上有幾段幾十上百多公裡的無人區,如是純徒穿越的話,必需要備帳篷、睡袋、防潮墊、氣墊、及經過無人區時背相應天數的乾糧。

為什麼要純徒:徒步學堂前面有過兩次徒搭(徒步+搭車)進藏的經驗,徒搭沒有難度,過於輕鬆舒適。也有過一次純徒滇藏的經驗,純徒更磨練心性更具挑戰,也是徒步學堂師生要不斷開創路線,不斷刷新和突破自我。

二、準備

1、了解路線和規劃準備

規劃路線一:青藏線是從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這一條公路,全長1923公裡。徒步學堂計劃只純徒拉薩---青海格爾木這一段,全程近1160公裡。這一段最有難度,幾個無人區就在這一段,氣候變幻莫測高寒缺氧,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雪山最多,超過5000米海拔的雪山埡口就有6座。景觀不像川藏、滇藏地貌多變風景多樣,而且這個季節草原的草全已枯黃,基本上就是連綿的雪山,皚皚白雪,蒼涼的戈壁荒漠,一望無邊的草原,和一條看不到頭的公路,但也是野生動物最多的,充滿挑戰,更考驗徒步學堂的一條線。

規劃路線二:不凍泉至甘孜州,這一段路程約984公裡,也極有難度,不凍泉至曲麻萊縣310公裡,人跡極少,這條線車輛不像青藏線上車多,過往車輛也極少。一樣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後半段到四川石渠縣境內沿線居民會多些,到那邊時已經11月份,氣溫也很低了。

2、物品、裝備準備

這次路線相比原來所有路線海拔更高更缺氧,且會在藏區徒步較長時間,所以對裝備更有要求。

背包:師生全部將背包換成背負系統更好,質地更輕盈的小鷹背包,有28升的,32升的,38升的,和65升的,及防雨罩。更專業的戶外徒步背包能改善徒步者腰肩背舒適度和分散重量減輕身體負擔,節省體力更輕鬆前進。

登山杖:師生每人配備兩根,徒步時兩根一起使用,分解重力,助力徒步。淘寶購買,魯濱遜品牌。

護膝:每人配備一副。LP品牌,733型號。全天穿戴,有效保護膝蓋關節,風雨雪冷天氣,還可保暖。

雨衣:每人背帶一件,背包徒步的雨衣,有罩背包設計,淘寶購買。風雪天氣擋風雪。孩子帶的是普通雨衣,不能罩背包。

水杯:每人背帶一個500毫升保溫杯。

睡袋:原來黑冰G400的睡袋只抗零上,男士換成G700的睡袋抗零下5-10度,女士更怕冷,換成G1000的睡袋抗零下7-19度。

帳篷:三季的雙人雙層帳篷共帶了三個,兩個大人可帶一個孩子睡雙人帳篷冬天裡還比較暖和。三個帳篷主要由男士輪流背。

睡墊:一開始帶了六個氣墊,越到後面越冷,到安多縣時,換成了六個單人摺疊蛋巢式睡墊。重量輕,體積小,好外掛。

防潮墊:普通的鋁膜防潮墊,重量輕,墊在帳篷下面,更能隔離潮溼。

充電寶:配帶了兩個,過無人區時需要。確保主要領隊人手機有電。

手機:每個一人,孩子配的是老年手機,以防急需,後面使用率並不高,經常無信號和沒有時間或電源充電。

藥物:此次出發人員中,除了七歲男孩和五十歲女家長沒有徒步過高原外,其餘人員都有至少一次或多次徒步高原的經驗,都極少出現高反,因此沒有在出發前準備藥物,家裡有以前剩餘的小青龍感冒咳嗽顆粒帶上了。其它帶了紅糖和蜂蜜,體力不支時快速補充能量。

衣物:厚的羽絨服或衝鋒衣,防風褲,抓絨衣或毛線衣隻身穿一套,秋衣秋褲,內衣褲襪子穿一套再備一套。戶外運動鞋或徒步鞋,能防雨防雪最好,實際後面在路上每個人都換了鞋子,有的老師還換了三四雙,各種情況都有,鞋底磨破,進雨雪溼掉;熱時腳脹夾腳;鞋子穿壞。手套,圍脖,保溫帽,和防曬帽,都需要配帶。及一些小物品:如針線,清涼油,指甲剪,棉籤。其它還有相機,MP3,身份證銀行卡,充電器,本子筆等。

洗漱:根據環境情況帶,這次開始刷牙杯有幾個,後面只剩一個,毛巾也只剩兩三條,減輕重量,牙刷和牙膏雖然一直背著,也只到了縣城才用上,洗髮水和洗澡肥皂都沒有備,因為路上根本沒有條件洗,都是到了縣城有條件洗了也就能買得到包裝的洗髮水再洗。

食具:每人背一個帶蓋的塑料飯盒,重量輕,也方便裝食物攜帶。拉薩到安多這一段,背帶了一個電壓力鍋,買米借電煮飯。到安多後老師返回上課給電壓力鍋和相機帶回去了,因為過了安多縣就少有人家再就是到無人區了,沒有電,電壓力鍋不再有用,相機過重減輕重量。食物改背大餅,壓縮餅乾,麵包,糖果,水果乾果等糧食。

3、心理、體能準備

如果裝備是硬體,那心理就是軟體了,更重要是踏出這一步的勇氣和決心。心理準備,要想到各種困難都不能退縮逃避,要一起面對解決,及萬一出現突發情況,怎麼應對應急,心裡要有數。徒步路線基本就是延著國道走,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和突發情況,就是原地攔車,搭到最近的安全邊際的地方,及事前做足準備,降低風險。

體能準備,徒步學堂師生從4月2日起加大體能拉練,跑了一個半月半馬,學生跑了三個半月全馬,和下午三公裡遊泳,部分墊上運動。七歲的男孩在出發前半個月確定要參與純徒青藏線,師生便帶他攀爬野山、徒步、跑步、露營、腿部訓練、和基本裝備使用打包訓練,個人自理能力訓練,集訓半個月,加上他原來學堂有一些運動基礎,體能上升一些。但是還是令老師擔憂,爬山吹到風,吃了冷的食物,淋到一些雨,露營睡帳篷,吃的過飽,不是拉肚子就是吐,反覆幾次,還有過因訓練強度大想媽媽要回家,但是媽媽在信任的老師梳理引導下沒有妥協,孩子也因此改變了心理模式,後面更堅苦的環境和徒步強度都沒有拉沒有吐過。

對於徒步學堂的學生,這次徒步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天天倒計時期盼它快點到來,因為在學堂要每天跑一個全馬,跑完才有飯吃,沒跑完沒飯吃,直到什麼時候跑完什麼時候有飯吃,他們想快點結束去徒步,徒步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所以在心態上在體能上,孩子們都已是最好的狀態。

三、徒步歷程

徒步歷程一:拉薩至格爾木約1160公裡


徒步歷程一的徒程明細:

這段路程,拉薩至羊八井至當雄縣至那曲市至安多縣的部分,還是沒有太大難度,這段國道也基本與青藏鐵路平行,在西藏境內的青藏鐵路段,管護的非常嚴,每隔兩三公裡就有一個給巡邏守護鐵路工作人員站崗的亭子,每隔八九公裡就有守護鐵路人員食宿排班的定點房子,還有養護國道的黃房子,及正在修建的拉薩至那曲段的高速,也基本平行,工程車,做工人員很多,加上村子多人多車多,9月份這段路也還不冷,海拔也不算高,所以對補充物品,借電煮飯,借空房子搭帳篷徒步環境等都很有利。

後部份,出了安多縣,海拔不斷上升,氣溫越來越低,沿國道邊的村子越來越稀少,便在出安多縣的時候不再背電飯鍋,改背乾糧,在安多縣採購了兩天份的乾糧,各自背各自的,這兩天時間翻了兩座最高的雪山啞口,第一座是海拔5170的妥巨拉山,又叫小唐古拉山,第二座是海拔5231的大唐古拉山,在下午六點到大唐古拉山啞口時,只有一棟旅遊服務的房子,及一個小賣部帳篷,先到的孩子們去旅遊服務的房子借地搭帳篷,開始問的這個工作人員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這裡睡覺後,因為海拔太高,晚上更冷更缺氧,第二天起不來,頭劇疼,吸氧,大意就是在這睡會有危險,無奈我們就在啞口先等後面的人翻上來後再做決定,過了半個多小時,工作人員們又跑出來找我們,原來是其中有一個工作人員他在國道上來回幾次開車辦事時,在路上看見過我們幾回,非常佩服我們,願意幫助我們,不但不用搭帳篷,還給專門對外遊客收費的床位騰出來讓我們住宿,再提來開水,剛好工作人員要出去,就給這個房子交由我們照看。第二天早上,白茫茫一片,昨晚上下了大雪,我們出發後才走了一兩百米,便颳起了極冷夾著雪的大風,整個上午都持續颳風下雪,我們給包裡所有的衣物,雨衣穿上,還是冷到骨頭裡,卻又無處可躲,更不能停下來,頂著風雪前進。直到風雪停下來海拔慢慢降低一點,真是極具考驗的一個上午。

可以說這只是開始,因為後面的可可西裡無人區,沱沱河,五道梁,不凍泉氣候更惡劣,本地有句形容這裡天氣惡劣的話:「過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這一段,一天會下幾次冰雹或颳大風,來的快也去的快,分分鐘鋪滿草地,經常剛把雨衣穿好,它又停了,幾次下來,以為摸到規律,就不穿雨衣了節省時間,戴上帽子因為一下就過去了,太陽很快就能曬乾,有一次,開始下的很小,當時離目地地只有三四公裡了,想加快速度到達目地地就好了,但就是這次,越下越大,很短時間內就浸溼了外衣,溼都溼了孩子們乾脆就冒雪前行,好在當天到的是唐古拉山鎮(也叫沱沱河),鎮上酒店很多而且配套很好,有很好的熱水和暖氣,洗衣機。在徒步過幾處流沙土時,碰上沙塵暴,有公路流水洞,就鑽進去躲一躲,或者在低處避一避,大多數時候沒有地方躲。

食物問題:每隔大幾十公裡或百多公裡就會有一個鎮或鄉,所謂的鄉鎮就是國道兩邊幾處房子,多數是外省或回族也有少數本地藏族人在鄉鎮上開飯館,超市,酒店,修理店,及加油站,基本就是給青藏線上的貨車司機,過路遊客和車輛補給的,我們每到一個鄉鎮上,就採購後面相應天數的乾糧,物價較高,食物品種也很少,但是只要有吃的買就不錯了,就這樣一段一段的補給,解決食物問題。出發時裝滿開水,有時飲用水不夠,也在路上攔過往車輛要水,沒有攔到或車上沒水時,我們就喝流動的雪山融水。

住問題:青藏線上有N個救助站,是在大雪封山時給過往車輛司機救助的,如果剛好徒步到救助站附近便會向救助站借宿。沿線還有公路養護房子,但比較少,如果剛好徒步到公路養護房子處,也會向養護房子借宿。或者保護站,保護站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機構,也負責救助過往車輛人員,也有向保護站借宿過,如果以上都沒有在下午5點以後碰上,就徒到哪裡就在哪裡搭帳篷,到鄉鎮上就選擇住鄉鎮旅館。

在進入可可西裡領土時,就能時不時在一公裡外,兩公裡或幾公裡外看到各種野生動物的身影了,孩子們非常驚喜,離的幾百米的非常近的時候,還背著背包去追逐,越深入可可西裡腹地,野生動物越多,經常看到成群的藏野驢,藏羚羊,藏原羚,還有野狼,藏狐,藏兔,野犛牛,野鴨,各種野生鳥類雁類,大自然,大草原真是太神奇了,寸長的草皮和雪水,孕育了這麼多生命,這麼惡劣的自然環境,它們一直在這繁衍生息,感恩它們給我們的徒步增添了不少樂趣。

點擊下面視頻觀看徒步青藏高原

徒步歷程二:不凍泉至甘孜州約984公裡

徒步歷程二的徒程明細:

這段路的前三天,延路都沒有人煙,過往車輛也極少,每到下午三點就準時颳風下雪,太陽一落山,氣溫急驟下降到零下十幾度,茫茫大草原非常的悽涼,在這裡,一位老師也出現了情緒,因為連續三天在草原露營,寒冷加一直想到熊和狼,幾乎沒有深睡過,及連續的每天四十公裡強度,體能和精神狀態不好,當看到孩子們都沒有起情緒,積極的搭帳篷,還有其它老師堅定的態度,老師調整情緒,最困難的可可西裡都過來了,這裡也一定能扛過去。往後面,海拔降了下來,草原中央開始有散落的一兩戶人家,基本上都是遊牧民,不同季節趕著牛羊到不同海拔的草原放牧,都是搭的臨時帳篷,幾次就挨在牧民大帳篷邊搭帳篷,此時已走出了無人區,只要能有人,有人就有開水,有火爐,有熱食物,沒有床鋪也至少有被子和墊子,這些對當時的我們就是最大的幸福。

再後部分路程,人煙更加多了起來,從青海邊境翻過安巴拉山,到了四川石渠縣境內,這一段路村莊鄉鎮很多,也就很少再露營,基本借宿。這條線非常適合藏族文化生活教育,所以學堂在這一段重點不再突破徒步,也給孩子們更多趣味性和體驗,更多感受藏胞人家的生活。這裡家家戶戶都養了從幾頭到幾十頭到幾百頭不等的犛牛或羊,需要很多精力管理照看,一會不盯著,就被狼吃掉幾頭小犛牛,孩子們和藏族孩子一起放犛牛出去,趕犛牛回來,上木栓。第二天一早撿牛屎,曬牛屎,收牛屎,擠奶,做酸奶,做酥油。這裡國家允許生多胎,多的家庭有十幾個孩子,少的也有四五個,大部分六到七個,很多大的孩子沒有上過一天學,要照看弟弟妹妹,風裡雪裡放牛羊。有些地方沒有水井,至今還在喝流動的河水,一到冬季,河面結冰,要砸開一個洞取下面的活水,有些地方河流全部凍住,便用尖銳的鐵錘撬開冰塊背回家燒融做飯飲用。而冬季有半年之長,自然條件非常艱苦,物資匱乏。我們只是徒步經過這裡,而他們卻世世代代在這樣的環境生存,通過深刻的體驗,目地讓孩子們更加懂得珍惜,與感恩。

一路得到太多幫助,告訴孩子們要還這份恩情。師生發心將藏胞全力幫助他人的精神傳遞下來,於是師生組織發動社會力量,為藏區捐助衣物,還有募捐到的善款採購生活物資,或現金慰問,師生給物資和衣物發送給藏區困難的家庭,他們同樣心懷感恩。

之後學堂師生乘車去了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在那裡感受藏傳佛教的文化,磕長頭,轉山,轉壇經,看天葬,看僧人念經,眼到之處都是佛學文化,在這樣的環境下薰染目地是讓孩子們學會利他,向善,知因果,少貪念。

點擊下面視頻觀看藏區生活體驗

四:徒步中的教學調整 和不足之處


師生在哪裡,學堂就在哪裡。在路上每天都是一場實戰,並且要連續作戰。要求每個隊員最基本的能自理在外能照顧好自己,不給團隊拖後腿添麻煩。還有每個隊員要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團隊協作。新加入的楊SM同學自理能力和徒步速度有待提高,如果不提升,將會拖整個隊伍的後腿。每天早上各自打包自己的睡袋,睡墊,兩個一組打包帳篷,全部裝進背包,整理背包,再是穿戴手套帽子和護膝,一整套都要快速完成,不然就會拖延出門時間。開始的一段時間,不 要求楊SM參與打包帳篷和做早飯,只需要給自己睡袋裝好,穿好鞋,系好鞋帶,綁好護膝,裝好背包快點吃完飯就行,儘管如此,還是會要隊伍等他。因此,學堂十歲的孩子就對楊SM埋怨,認為他能力太差,速度太慢。這時候,老師就對十歲孩子引導:他就是因為原來缺少鍛鍊能力太差才會來徒步學堂提升的,如果像你一樣有能力了就不會來了,現在你學習了新教育,知道能量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你能幫助他提升能力,提高各方面的速度,而不是嫌棄他,這樣你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更提升了能量。幾次下來的引導,十歲孩子後面少有抱怨,而是看到楊SM哪裡不會教哪裡。楊SM也利用一切不徒步時的時間,反覆練習繫鞋帶,打包睡袋,綁護膝,裝背包。一段時間下來,楊SM同學提升很多,穿反鞋的次數變少,鞋帶更少鬆開,護膝更少掉下來,打包睡袋的速度甚至超過了學堂原來的孩子。

從拉薩出來的一百多公裡,五天時間裡,楊SM同學的爸爸參與到一起徒步,拉薩至當雄縣方向,海拔從3000多一直在慢慢上升到4000千多,孩子和爸爸都是第一次徒步高原,體能跟不上,速度較慢,但這剛好也是循序漸進適應高原的過程,第一座雪山是海拔4200的念青唐古拉山啞口,翻過了這座啞口沒有出現強烈的高原反應,基本上就可以適應高原。初上高原有的會出現輕度的心痛和頭昏喘氣只要休息好不感冒身體自然能調整過來。第六天爸爸工作原因退出徒步返回去了。但楊SM同學還處在依賴爸爸的心理中,每到下午速度很慢,摔一跤會哭,落在後面也會哭,表現我走不動了,我不行了的消極狀態。開始留個女老師陪伴他走在最後,給他打氣,加油,各種精神鼓舞。可是很快這種方式不起作用,依然在有點疲憊時就想舒適,後面發現孩子一說起吃就特別來興趣,於是激勵孩子,在多少時間內達成多少公裡,便可以購買一樣你喜愛吃的零食,孩子在食物的引誘下要相對前面好一些。可是即將要徒步到的幾段無人區,例如本計劃三天多可以穿越的,如果還按這種配速,則需要四天以上才能穿越,多一天在無人區,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每天要多背負一天的食物和水在路上前行,也就多一天在無人區的各種風險,怎麼樣提升這個孩子的配速不拖整體進程,原來的調整都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學堂原來的孩子一起全程引領楊SM前行,並以每小時為單位來記錄時間和公裡數,一個小時四公裡,達到則不用打小屁股還可以休息十分鐘,達不到則要打三下屁股並只有三分鐘休息。從一個小時徒步3.5公裡,到一個小時徒步3.8公裡,只要不到4公裡就必定打屁股,直到一個小時徒步4公裡,再到一個小時不到就完成了4公裡,後面甚至一個小時可以徒步近5公裡,幾天嚴格的執行下來,孩子在體能步伐上明顯提升。藉助外力他看到自己一點一點突破,他也可以做到,感受到了不會掉隊還經常在隊伍前方的優越感,與自信心。後面就不再需要記錄時間和公裡數,也就沒再打過屁股,每當他自己意識要掉隊時,就會用小跑的方式跑到隊伍前面。如果不打屁股,他不會知道他也能做到。也一直給他輸入信念,你行,你可以做到。

隊伍出發時有9位隊員,每天的三餐和借宿事務更多由兩個13歲的大孩子承擔,開始很願意服務整個隊伍。除了背自己的裝備還要多背一個電壓力鍋,電力鍋重8斤多。經常提前到達目地地,借宿或借空房子搭帳篷,買米買食材煮飯,燒水,讓後面到達的隊員到達後就有飯吃和開水用。隨著海拔越來越高,氣候越來越惡劣,條件越來越艱苦,大孩子在遇到更加困難時,不願意挑戰,很多次會刻意與隊伍拉開幾公裡距離,拉開的距離用搭車搭到目地地。而學堂這次是純徒計劃,沒有特殊的萬不得已的情況是不可以搭車的,但是有一個大孩子開始無視規則,這個孩子的行為就直接影響了另外孩子的行為,幾次下來,孩子們都傾向舒服了,不想再為隊伍多做事。有想單獨行走不用管大隊伍吃住、不用受老師約束的想法。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大孩子,老師贊同他們的想法,讓他們自己單獨去徒步青藏線。大孩子就自由了,不用承擔大隊伍各種事務,每天徒步多少公裡,幾點起來出發,搭車不搭車全都可以隨心所欲,單獨行走青藏一個多月。經歷過了,體驗過了,孩子們也發現沒有什麼意思了。在格爾木集合時,老師看到他們的狀態,問他們這種狀態能進他們想進的學堂嗎?孩子們低頭沉默不語,貌似領悟到想輕輕鬆鬆舒舒服服就能成功是不可能的。不對自己狠一點,不真真實實的磨練,投機取巧最終結果還是自己和家人去承擔。也告訴他們人性是向下的,你們輕鬆的徒步,身體舒服墮落了,但還是不開心沒意思。因為靈魂是向上的。後面這個13歲男孩子同他50歲的媽媽兩個人一個隊徒步藏區,從藏區一直沿伸徒步到現在雲南境內,連借宿都很少,更極少搭車。

這次學堂孩子們總體都有很大突破,大孩子們自己規划行程,沒有成人在身邊自主面對解決各種問題,在茫茫無人區露營,平安生存到目地地。在承擔更多更大責任,樹立堅定目標,磨練心性上還要很多提升。十歲男孩子BR在挑戰面前更勇於面對,在團隊合作和情緒管理,服務他人上面還要加強,七歲女孩子WW在碰到困難時樂觀,積極解決,在幫助隊友,願意付出服務他人上做的較好。七歲男孩子楊SM,體能上從在昆明淋點毛毛雨,吹到風,戶外露營,吃冷食就會上吐下洩到青藏高原零下二十多度露營,迎風雪冰雹鞋襪全溼徒步,吃了這餐不知道下餐在什麼時候飢一頓飽一頓,打赤腳過冰冷刺骨的河水都沒有吐和拉過,能力上從落後幾公裡到後面保持同隊伍一樣步伐,可以連續一個星期每天四十公裡的徒步強度,心理上從摔跤,落後會哭哭啼啼,到堅強的一步一步靠自己走完全程,相信這段經歷會成為他以後人生中堅強的後盾。

五:感恩的人和事


首先要感恩沿路所有借宿、借開水、借電、借米、借被子墊子、做飯給我們的藏胞,沒有你們的無私幫助學堂無法純徒完成此次徒步;

感恩一路上過往車輛給我們的食物、水,豎大姆指、喊加油、停車與我們合影打氣的陌生人們,給我們精神鼓勵;

感恩特意為我們送乾糧酸奶的遊牧民,感恩要送我們羊毛大衣、轉經桶、串珠、酥油、蟲草的藏胞,雖然我們都沒有接受,但心意已足夠;

感恩 徒步藏區 溫暖傳遞 所有參與捐衣捐款活動的各界愛心人士,一起傳遞愛心和溫暖;

感恩馬老師,彭老師引薦和幫助,感恩七歲男孩楊SM的爸爸媽媽對學堂的全力信任和支持,感恩楊SM與我們共同完成青藏徒步,給學堂師生提升自我的機會.還有太多太多要感恩的人和事。最後感恩天地萬物,護佑學堂師生平安圓滿完成徒步青藏高原之行!

六,結語


有一句現在很少再聽到的古話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還有一句古文叫:「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吃苦和磨礪教育在古代很重要,這個時代也一樣很重要,因此,希望通過徒步學堂的踐行和示範,能為您當下的教育帶來一些思考和價值,並影響千千萬萬家庭。

相關連結

徒步藏區 溫暖傳遞

2019-冬徒滇藏第44-49天

磨心勵志|徒步西藏第205天

相關焦點

  • 他是民國的「湘西王」,曾經徒步穿越青藏高原,與藏女發生傳奇婚戀
    他們結婚之後不久,陳渠珍在戰場上失利,無奈之下只能決定逃回內地,於是他就帶著剩下的士兵和西原徒步穿越青藏高原。 陳渠珍他們在穿越青藏高原時,一群人完全沒有方向,於是西原這名在高原長大的女子,就成為了他們的嚮導,指引他們成功回到內地。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為增進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多次系統性的大氣科學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近期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綜述文章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雲飛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員與國內多家單位的知名學者一起,對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雲和降水特徵,及其對下遊天氣影響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展望,要點結論如下: 1) 揭示了陸氣相互作用關鍵參數中的動力學粗糙度比熱力學粗糙度大一個數量級
  • 世界最深最長的峽谷,地處神秘莫測的青藏高原,堪稱地球最後秘境
    青藏高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世界屋脊」,神秘的寺廟、純淨的陽光、獨特的飲食、單純的藏民,還有令人嚮往的原生與自由。這裡有許多「世界之最」,其中最著名的,一是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另一個則是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繪製」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對外發布消息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領銜的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系統總結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來源:《江山多嬌》但當這股風來到青藏高原附近時卻吃了個「閉門羹」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西北乾旱區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原區
  • 神秘的青藏高原對印度意味著什麼呢?
    印度政區圖而南亞次大陸的北側,有一片巨大的隆起高原地帶,那就是屬於中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北起崑崙山脈,南抵喜馬拉雅,東靠橫斷山脈,西至帕米爾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讚譽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形那麼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受到了青藏高原哪些影響呢?青藏高原又是如何改變印度等南亞國家的呢?今天的文章,我們淺析一下印度受到了其北方高原的哪些影響。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這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地方,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這就是青藏高原。來到高聳而遼闊的青藏高原,你會看見天是那樣的藍,伸手可及;雲是那樣的白,圍著你轉;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像是要醉了一樣。總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世俗生活的感覺,你享受到了一種平日裡或許久已忘懷,但在你靈魂深處未必不在期待著的奇蹟降臨般的精神洗禮。
  • 青藏高原的人與神(​神族)
    那麼,青藏高原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社會關係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才形成了今天的藏文化呢?這就得從遠古時期說起。據羅丹寧波的《密法意續經》所說,在遠古時期,神族、龍族、贊族、魔族、夜叉族、羅剎族等不同部族紛紛遷徒到高原地區,先後統領青藏高原。他們成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統治者。
  •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區域性強降雪過程診斷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地區一次強降雪過程給當地的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深入研究其形成和發展機理,提高預報準確率、減少強降雪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學界對於引起青藏高原強降雪的氣象因子的強度仍缺乏系統性認識。
  •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無數的雪山,冰川,激流峽谷,使得青藏高原成為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之一。如此環境,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今天就跟大家解密一下。第一,回顧歷史歷史上,在雪山埡口間行進的犛牛隊,就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片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甚至連一條公路都沒有。在西藏解放之初,所需的物資全部要用牲畜組成的龐大運輸隊完成,數千名戰士和駝工踏上了驚心動魄的遠徵。
  • 大麥:在青藏高原拓荒的混血兒
    首先,他們發現雖然青藏高原的野大麥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但終歸比不過西亞的野大麥居群——畢竟大麥們是從約276萬年前開始從西亞一步步向東,到達青藏高原北沿之後才慢慢「爬」上世界屋脊的。事實上,如果對整個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植物遺存情況進行匯總,就會發現青稞基本上是約3600年前才突然出現的,並沒有經歷西亞那樣漫長的馴化過程,這也強烈暗示了青稞從西方傳來。儘管如此,經過和青藏高原野大麥的長期雜交,青稞早就吸收了大量本地野大麥的優良基因,從而適應了世界屋脊的嚴酷環境。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為了揭示影響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於2013-2016年間在青藏高原開展了大範圍的凍土樣帶調查,獲取了大量凍土樣品(圖3-4)。基於這些野外調查,結合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生態系統模型等多種手段,他們發現了以下兩個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的 「氮素」秘密。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青藏高原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青藏高原,我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世界屋脊」、「第三級」和「青康藏高原」是世人賦予我的別名。
  • 張文木: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
    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兼談青藏高原對「一帶一路」關鍵線路的安全保障作用 張文木     內容提要:青藏高原對於中國具有獨特而巨大的地緣政治意義,它辯證地展示了:(1)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的關係;(2)以西藏為重心的中國邊地與中國中央政府的關係
  • 張文木: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兼談青藏高原對「一帶一路」關鍵線路的安全保障作用
    不僅如此,青藏高原還對聯結中國與世界的「一帶一路」關鍵線路安全有著無與倫比的保障作用。從青藏高原之巔俯瞰,古今絲綢之路從亞洲由東迤西伸向歐洲。至其中腰,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就像環繞青藏高原南北的兩條彩帶,而屹立其中的青藏高原則像護衛沿兩條絲路來往人民的沖天石堡。1950年1月2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等,強調「西藏人口雖不多,但國際地位極重要」。
  • 在青藏高原,你都能看到什麼?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全景(圖片來源於網絡)青藏高原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由巨大山系和遼闊的高原面組成。特殊的地貌形成了青藏高原無以複製的豐富景觀。 按照高原內不同的地形地貌特點,可以分為6個區域。藏北高原地形及地標圖(by二狗子製作)作為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空曠的高原、起伏的雪山、湛藍的天空,滿足了大部分人對青藏高原的幻想。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身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身高」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國際學術界過去的主流觀點認為,早在4000萬年前其中南部就已達到此高度。我國科學家根據首次精確測定的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發現,該區域4000萬年前「身高」尚不足2300米,直到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