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一直工作在無錫市人民醫院心內科的郭素峽突然有了跳槽的念頭。
作為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院心內科的專家,她聽說過東莞,知道東莞離廣州很近,卻從來沒有來過。她到廣州開會時留過時任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亞林的手機號,卻並不認識他。
「我給張書記發了簡訊,發了簡歷,問他需要我這樣的醫生嗎?不到一分鐘張書記就給我打了電話,說『我們就需要你這樣的人才』。」電話中張亞林略帶磁性的嗓音充滿了長者的智慧,讓她頓時決定,「到東莞來看一看」。
就這樣,生物學博士後、醫學博士、日本訪問學者郭素峽與東莞結緣,現是東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學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短短兩年,她以一己之力引領心內科團隊一起拼搏,開創了一個又一個「首例」。
「目前,我們開展的技術涵蓋了這個領域所有的技術,幾乎沒有任何空白,高水平醫院能做什麼,我們就能做什麼。」而郭素峽還有更長遠的計劃,來提升東莞全市胸痛患者的救治成效。
1
每天從早幹到晚,沒日沒夜做手術
記者:你當時是因為什麼要跳槽?博士後、博士、訪日學者、專家,無錫市人民醫院肯定也非常重視,你怎麼就要走呢?
郭素峽:我當時其實也很茫然,可能是覺得職業發展有了瓶頸吧,就很衝動地想著跳槽出來試試看。我只給張書記發了簡訊,張書記一分鐘不到就給我電話,讓我特別感動。2018年5月20日,我就過來看了下,看了之後覺得也還行,病人挺多。
我試工了一周,做了七八臺手術,然後就回無錫辭職。我們院長和很多同事得知我要走,都不敢相信,說「這是重點培養的人才,怎麼可能辭職?」無錫市人民醫院在江蘇省內處於領先地位,我留在那其實也有很多機會,但我還是走了。
2018年6月我到了東莞,在當時的張書記、蔡院長等醫院領導支持下,我一步步展開工作,業務量翻了兩三倍,各種手術遍地開花,像支架植入從之前的一年近800臺,2019年我們做到了2200臺,還做了很多東莞首例,跟我當初設想的一樣,只要來東莞市人民醫院就診的心內科病人,我們都能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
因為疫情,今年是非常困難的一年,但我們心內科的工作基本上沒有受影響,2月份跟去年同期相比還有上升,接下來的這幾個月我們的手術量都在增長,8月份我們做了320臺手術,創了歷史新高,幾乎每天從早幹到晚,有時做到凌晨一兩點。
如果不是機器有限、手術室有限,我們還能做更多,大家都非常拼命,都已經習慣了熬夜,假如有一天不用熬夜了,大家還會不習慣。我特別感謝這些小夥子們,他們給了我很多啟發,一直陪著我熬夜,成績哪裡是我做出來的,都是大家熬出來的。
很多高年資的醫生跟我說,我來了之後他們煥發了第二春,一生中難得有這樣學習的機會,重新找回了奮鬥的感覺。
2
任何人不能遲到,罰得醫生心服口服
記者:那肯定是因為這些年輕醫生特別服氣,醫生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最佩服的就是有真才實學、有能力的專家,跟著你他們能迅速成長。
郭素峽:我對他們要求很嚴,我堅信「管理出成效」。在時間管理上,嚴格規定:早上8點開始交班,3分鐘不到就算遲到,遲到就扣績效200元。有特殊情況,路上堵車、孩子沒趕上校車、老人有點事,能不能遲到?不行。
我剛到醫院時就跟著我的醫生,曾經和我一起創業的醫生,關係跟我比較近,遲到一次行不行?不行,任何人都不行。我一手培養你遲到嗎?路上堵車那是你的事,你應該預計到路上會堵車,我7點就出門,你非要7點50才出門,不堵你堵誰?
如果你把這份工作當回事,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能在8點鐘趕到醫院。醫生必須得這樣,時間管理不好,耽誤的就是救治。我2018年6月來,到2019年6月,一年內有20個人遲到過,但之後到現在就再也沒有人遲到了。
在病歷的書寫上,我要求也非常嚴,必須及時、完整、規範,我們設置了病曆書寫質控員,定期檢查,有個醫生因為病曆書寫的問題一個月被扣了4800元績效,我問他「服不服?」他說「服」。他們都說,郭主任太嚴太狠了,扣人錢還要問人服不服。
還有醫生約了病人下午來病房找他,結果下午他跟我去做手術了,病人到了沒找到這個醫生,值班醫生看到也沒接待,患者就走了。我知道後,把他們兩個醫生找來,捋一遍,扣了沒接待的醫生績效1000元,約了患者來卻沒交代好的醫生也是1000元。
醫療是從頭到尾的事,病人只要跨進我們醫院大門,就必須有人對他的醫療安全負責,我們必須始終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所以大家即便受罰也很服。
3
所有技術我們都已開展,填補多項空白
記者:之前我看你的微信朋友圈和醫院的公眾號,知道你們這一年挑戰了很多高難度的手術,現在你們心內科的技術實力怎麼樣?
郭素峽:從學科發展來說,心內科這個領域所有的技術目前我們都已開展,幾乎沒有空白,高水平醫院需要做什麼,我們就能做什麼,我們一直在努力,還會做得更好。
血管完全堵塞3個月以上,我們稱之為慢性閉塞性病變,要把閉塞的血管打通,因其成功率較低、併發症高,成為冠脈介入治療的最後堡壘。我從2018年6月來了之後,這樣的病例我們已成功治療400多例,成功率與省級醫院持平。
像房顫傳統都會用熱消融,去年10月份我們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冷凍球囊房顫消融手術,到現在差不多做了100臺了,每一臺手術我帶著電生理團隊做,做完我們對患者進行隨訪,到現在為止,零復發、零併發症,我們這項技術還在學術會議上做了兩次線上演示。
今年5月,我們還在B超下為懷孕5個月的孕婦成功安裝心臟起搏器;7月份,為一個5歲9個月的女孩成功安裝永久性的心臟起搏器。
我現在還記得,那天,父母帶著孩子來到我的診室,告訴我,孩子心跳慢一年多了,輾轉了全國好多醫院,均被告知孩子小,手術風險大,但是孩子就要入學,不能一直不手術。我告訴他們,孩子心跳這麼慢,必須安裝起搏器。手術風險確實大,但相比疾病本身的風險,還是應該考慮接受手術,否則孩子的成長將會有重大影響。家長考慮了一個小時,決定做。
第二天,周建平副院長組織多學科進行討論,推演手術過程,這個手術成人做很常見,但孩子做非常少。術前,孩子爸爸來到我診室提了兩個希望,「郭主任,第一,我希望手術能成功;第二,即便不成功也希望孩子也能活下來,養這麼大,有感情了。」
聽了這話,我真的揪心了。我告訴他,「手術成功我有90%以上的把握,即便手術不成功也讓孩子活下來,我不敢做100%的保證,但是我代表我的團隊向您承諾我們會100%的盡力。」手術非常成功,家長特別高興。
4
我們的團隊是一群狼,哪有需要往哪衝
記者:你曾經是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訪問學者,當時你是去學什麼?這對你現在的技術提升有很大幫助嗎?
郭素峽:我去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有許多感悟,對我的職業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一開始去想著要學人家高難度的手術,去了以後才發現,其實國內的技術和日本相比也不會差多少。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從醫態度。日本醫者非常嚴謹,對每一臺手術都要求近乎完美;日本的醫者非常有禮貌,對待患者人性化的態度也讓我印象很深;他們醫生寫病歷、畫圖譜全是手寫,寫得就像是印上去的一樣。
所以,在日本我學到的可以說是醫者仁心。做好每一臺手術,把每一個患者照顧好,保證每一個患者的安全,成為了我的目標,就這樣,我們團隊的口碑在短時間內就樹立起來了,越來越多的患者從省內省外慕名而來。
我們科室的小夥子跟著我,從剛開始的不懂、不會,現在80%的手術他們都能做了,他們就像一群狼,哪有需要往哪衝。如果在群裡說有重症患者要到醫院了,無論白天黑夜,他們一個不落地都會回到醫院,病人還沒到,他們就在導管室門口等著了。
我的團隊成員非常努力。2019年至今,我們獲得了三項國家新型實用型專利的授權,其中胸痛警示器正在積極轉化應用於臨床,以造福更多胸痛患者;今年已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影響因子很高,我們正從臨床型學科向臨床科研型學科轉變。
這個團隊也特別讓我感動,人在異鄉,有什麼不愉快,看看他們陪我一起付出的日子我就感覺有莫大的鼓舞,我一定能把這些小夥子帶出來。醫院領導也非常關心我,這讓我很溫暖。
5
明天無論多美好,都得先做好今天的事
記者:東莞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強大了,受益的是全市人民。下一步,你們科有什麼計劃嗎?準備如何把胸痛中心建設得更好?
郭素峽:做醫生必須有情懷。上周六,舉辦了一個全市性的心內科醫生的學術會議,請了廣州、雲南一些專家過來進行理論和手術方面的授課。手術的時候,有意願學習手術的醫生,我們就手把手地教,聽人千遍,不如自己做一邊,很多基層醫院的醫生都說這個好。
為什麼要搞這樣一個活動?因為今年3月份的時候我們對東莞全市的心血管醫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70%左右的醫生提出了希望接受一些手術的技能培訓。全市的心血管醫生都強起來,患者的搶救才能更加及時,生命安全才更有保障。
國慶節之後,我們就要將胸痛中心從我們科室前移到急診科。以前如果有了急診胸痛病人,是急診科的醫生首診,然後通知心內科醫生;國慶後,心內科醫生放出去,我們派醫生去急診科值班,實行專科專治,搶救的效率更高,中間耽誤的時間更少。
這只是第一步,我希望以市人民醫院這個平臺為切入點向外擴展。接下來,我們希望把胸痛中心前移到救護車上,有患者醫生直接在救護車上或患者家中就可以實施搶救;再下來,我們還希望胸痛中心前移到全市的所有社區。
我跟周建平副院長匯報了這個想法後,他非常支持,馬上實現了。醫院現在的蔡書記、袁院長、周副院長都是真正能做事的人,他們不會天馬行空談多少年後的規劃,而是一步步把眼前的事做好。描繪的明天無論多美好,今天的事做不成,明天也不會美好。
周建平副院長一直跟我說,壓力他來扛,我只管做事就好了。作為一個外地人,這是我有生之年聽到的最讓我感動的出自領導的話。
■記者手記
千方百計留住用好人才就是造福東莞!
吸引我去採訪郭素峽的是她的博士後、日本訪問學者的身份。我想知道,這樣一個專家為什麼選中了東莞,選中了東莞市人民醫院,東莞的魅力在哪裡。
在此之前,我已加了郭素峽微信好久,但從來沒有和她聊過,看她的微信朋友圈經常發昨天做了什麼手術、今天做了什麼手術,做手術到深夜,我知道,這個心內科專家不是在救人,就是奔跑在去救人的路上。
9月21日深夜,看到她在朋友圈中發「東莞市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成功植入,讓冠心病患者告別『金屬心』時代」的推文,房顫冷凍消融也馬上要完成近百例了,我想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採訪她的時機到了。
深夜11點19分,我匆匆約她,這才有了9月22日上午100分鐘的長談,這個上午她正好沒手術。跟我談完,吃個盒飯,她就又得上手術臺了,有12臺手術等著她做,全部做完已經是晚上10時。這對她和團隊而言是常態。
聽她細細講著來到東莞市人民醫院發生的故事,我一次次被打動,深深感覺這真是一個特別優秀、特別負責、特別厲害的好醫生。她對醫護的嚴苛,實則是對患者最真誠的愛。負責任的醫生,在生命面前,豈敢馬虎?
而看似被苛待的醫護人員,也許一開始心有怨言,但郭素峽似一頭狼帶著他們不斷衝鋒,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只要是心中真正裝著患者的醫護人員,誰會不明白,這樣的頭狼對他們而言有多重要。
一個茫然要跳槽的專家,一個磁性的聲音,成就的是一段杏林佳話。而對於像郭素峽這樣的高層次人才,東莞市委市政府歷來就高度重視,東莞衛生健康系統也已連續多年開展高層次人才暖心走訪。
海納百川的東莞必須千方百計留住用好人才,讓更多的人才在東莞得到施展,盼望有更多的郭素峽投奔東莞而來,成就更多傳奇。
■郭素峽和團隊創造的「首例」
2019年4月,完成東莞市首例冠狀動脈內雷射消蝕術。
2019年5月,完成東莞市首例冠狀動脈瘻封堵術。
2019年5月,完成東莞市首例ECMO、IABP輔助下高難度,高風險的冠心病慢性閉塞病變伴嚴重心衰的介入手術。
2019年10月,完成東莞市首例房顫冷凍消融術。至今,已完成近100例。
2019年11月,郭素峽帶領心內科團隊完成了東莞首例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開啟了東莞市結構性心臟病治療的新篇章。這是當前治療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國際上最先進的微創技術,國內僅少數醫院能夠開展。
2020年4月,完成了首例2歲患兒的臨時起搏器植入。
2020年5月,完成了首例經肱動脈植入IABP。
2020年5月,完成了首例經心臟彩超孕婦單腔起搏器植入。
2020年7月,完成了首例5歲兒童永久起搏器植入。
2020年9月,完成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
文/廣州日報 記者 汪萬裡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