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月
近日,四川某中學男教師梁某被曝多年來性侵超過20名男學生。據說,梁某利用自己班主任和心理健康主任的身份,偽裝成給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對男學生實施各種程度的性侵,在十年間受害者超過了20人。
記者聯繫到其中一位被侵害的男學生。他表示,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感到噁心,當時面對自己尊重的老師,這種身份的落差感太大了。
事情曝光之後,涉事的老師被移送到當地檢查機關審查起訴。央視新聞也為此發聲:面對性侵害,要做「帶刺的仙人掌」,敢於捍衛權利!
雖然之前教師性侵學生的新聞時有曝光,但多半是性侵女學生。男老師這樣大面積地性侵男同學,這還是第一次出現。
這一事件的曝光,給我們每個人敲響了警鐘。不要再覺得生兒子不吃虧,生兒子更安全。要知道,性侵之惡,從來沒有性別之分。
01
男孩被性侵,更容易被忽視
2005年,中國廣東省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抽樣調查了廣東省10~20歲的青少年,結果發現「每100個男生中,就有2~3個被迫發生性行為,是女生的2.2~2.3倍。」
2008年,瑞銀慈善基金會曾對各國侵害兒童狀況做過調查。調查表明,8%的未成年人表示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性侵犯,其中男生比例比女生還要高2.7%。
美國西爾斯大學法律心理學副教授凱薩琳·拉莫斯蘭德博士認為:戀童癖者更偏愛性侵男孩。
除了這些調查數據,還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在警醒著我們。
2011年,某中學的初二男生強暴12歲男孩,最終法院以「搶劫罪」判處他有期徒刑3年,而且緩刑5年。
2017年3月到7月,某英語培訓中心老師,先後五次以玩遊戲名義將9歲的男學生帶去廁所性侵。
2019年,河北省某市,一名49歲中年男人為了滿足性刺激,半夜潛入當地10餘所鄉鎮中小學,對40多名男學生公開進行猥褻,甚至對多個學生使用暴力威脅手段實施猥褻行為。
看了這麼多的案例,身為家長的你,還覺得生兒子很安全嗎?
事實上,在性侵這件事上,男孩不僅不安全,甚至可能比女孩更不安全。
可就是因為父母的滿不在意,就是因為孩子的性知識缺乏,很多男孩在被性侵之後,都渾然不覺,甚至不像女孩一樣容易被父母發現。而那些毫無人性的兇手,也因此逃之夭夭,逍遙法外……
02
男孩被性侵,更難走出陰影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男孩又不是女兒身,就算被性侵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實際上,性侵對男孩身體和心靈的傷害是巨大的。甚至相對於女孩來說,男孩更難走出性侵的陰影。
這是因為,在大眾的固定認知裡,都覺得男孩怎麼會被性侵?因此,當孩子對父母訴說自己被侵害時,很多父母都會不以為意,覺得孩子胡說八道,甚至給孩子扣上個「愛說謊」的帽子。
而另一方面,男孩又從小被教育,必須要堅強、陽剛,不可以把脆弱的一面暴露在人前。為了尊嚴和面子,很多男孩即使遭遇了性侵,也寧可默默忍受,不願意承認。
可是,不說,難道就意味著這傷害不存在嗎?
在最近曝光的梁老師案件中,很多被性侵的男同學都表示:被性侵後覺得尊嚴被踐踏,甚至覺得自己很髒。也有大批的學生在被侵犯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成績大面積下滑等問題。
在看看林肯公園的主唱查斯特.貝寧頓,不就是因為在童年時遭遇過性侵,才一直飽受困擾,最終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嗎?
更可怕的是,就連國家的法律,也在「歧視」著男性性侵犯罪。關於女童性侵,法律有較為完整的刑罰體系:以猥褻方式性侵不滿14周歲女童的,以猥褻兒童罪論處,以猥褻方式性侵14周歲以上的女性,可以強制猥褻婦女罪處罰;姦淫幼女的,以強姦罪從重處罰,最高可判處死刑。
可是,男童的性權利就很難得到有效保護了。我國現行的刑法中強姦罪受害主體只認女性、不認男性,因此對男童實施的性侵犯罪,最多只能以猥褻兒童罪進行處罰,最高刑期只有5年。
正是因為法律的漏洞,讓性侵男童的兇手可以膽子更壯,更肆無忌憚。
03
對孩子的保護,不應分男女
因此,當我們在呼籲保護女孩的同時,也同樣要保護男孩。
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無條件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底氣臺灣作家林奕含,在年少時曾被老師性侵。
在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林奕含寫到女主人公房思琪對父母的試探:
思琪問媽媽:「聽說學校有個同學跟老師在一起。」
媽媽問:「誰?」
思琪說:「不認識。」
媽媽回復道:「這麼小年紀,就這麼騷。」
聽了媽媽的話,思琪決定不說話了。那一瞬間,她決定從此不再說話了。
在小說裡,林奕含影射了她的家庭。她之所以遲遲不願意把性侵的真相告訴父母,就是因為她知道,父母不會相信她,只會相信老師。父母不僅不會認為她受到傷害,甚至會認為她是自願的。
這種不被最親近的人愛與信任的感覺,才是壓垮林奕含的最後一根稻草。
是啊,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信任,就是孩子生活在這世上最大的底氣。當孩子確定自己不會被拋棄之後,才會感到心安。而他,也才會願意把內心最隱秘的事情拿出來與我們分享,而不是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所有的傷害。
性教育,是保護孩子最好的武器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身處性侵中仍不自知,根源都在於性教育的缺失。
遺憾的是,即便是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還是有很多家長談性色變,諱莫如深。
有人認為:孩子太小,性教育會刺激性行為;
有人認為,只有女孩需要性教育,男孩不需要;
還有人認為,「性」很骯髒,絕不能擺到臺面來講。
殊不知,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可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父母的無知與偏見,正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深淵。
因此,在孩子還在學齡前,家長就應該有步驟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除了教會孩子認識身體,科普基本的性知識之外,家長還要有意識地防止孩子遭到隱性性侵害。
美國有一部7分鐘的性教育短片,告訴孩子如果出現以下五種情況,就要告訴家長,拉響警報。
視覺警報:有人讓你看他的私密部位,或者看你的私密部位。
言語警報:有人和你討論你的私密部位。
觸碰警報:有人要你碰他的私密部位,或想碰你的私密部位。
獨處警報:和陌生人單獨在一起。
約束警報:有人想親你、抱你。
告訴孩子,當警報拉響時,你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大聲說「不」!
第二,立刻跑開!
第三,告訴父母。
留意孩子的異常很多男孩在被性侵之後,因為面子和尊嚴的問題,不願意和他人說起這件事,即便是父母問起,他們也會矢口否認。
因此,如果孩子發生情緒突變、注意力不集中、成績大面積下滑等問題時,家長就要提高警惕。一方面,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查看孩子的身體是否受傷;另一方面也要和孩子加強溝通,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在外面有了委屈,一定要回來告訴爸爸媽媽。」
和孩子保持界限感中國有句古話,叫「男大避母,女大避父」,其實有一定道理。
父母和子女雖然是至親,但畢竟性別不同。如果沒有保持一定的界限感,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像這種程度的親密關係是正常的。
遺憾的是,在生活中,家庭裡的性別界限感正在慢慢模糊。
有的父母會當眾逗弄男孩的生殖器,以此打趣逗笑;
有的父母會覺得男孩子無所謂,就讓孩子當眾換衣服,隨地大小便。
有的媽媽因為太疼愛兒子,在兒子很大的時候,還給兒子洗澡,撫摸孩子的身體。
這些做法,都是在破壞孩子身體的界限感,給孩子以錯誤的示範。
04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導:無論遭遇哪種性侵方式,男性平均需要26年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經歷。
所以,不要再慶幸,自己生的是男孩;不要再以為,男孩就算受了傷害,也能輕鬆挺過去。
要知道,性侵害不分男女,而對孩子的保護,也不分男女。
惟願我們的父母,別把無知當成純潔,把愚昧當成德行,把偏見當成原則。
惟願性侵事件不再發生,願我們的孩子,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作者:月月,碧讀好書籤約作者,一個追求「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佛系媽媽。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部分圖/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