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寫了篇時間管理的文章。
有朋友留言說,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機,一玩就半小時過去了,我發現起床玩手機真是很多人戒不掉的,每天你做的第一件往往對你一天有影響。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人誠不欺我。
今天是什麼樣的一天,往往從早晨開始,早晨過得怎麼樣,往往從醒來的第一感覺開始。
一躍而起和磨蹭不起,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一天懶洋洋的掙扎開始和充滿活力對自己說「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心情是不同的。
一個人想要有好的狀態,就要有自己的體系和流程,每天的流程往往從每天的「第一件」開始。
一,設計自己的「第一件事」
如果不能避免早晨玩手機,可以設計一下玩什麼吧。
如果我們沒有設計自己用手機看什麼,只是無意識的拿起手機隨意瀏覽,很容易被精心設計的各種APP奪走注意力和時間。
手機是重要的工具,第一件事你可以從微信開始,從抖音開始,從新聞開始,也可以從英文開始,從聽書開始……
其實很多漫無目的磨蹭時間,都是因為未經設計。
以前我在遇到沒有設計的場景時,比如約會突然取消,會議提前結束,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因為沒有安排,反而會東摸西摸,時間很容易就過去了,並沒有太好的效率。後來我針對各種場景都設計好做什麼,遇到各種場景不假思索去做,反而能更有效率。
即使是不那麼緊急,可以「以後再做」的事也一定要預先想好什麼情況下做,任何事不要有「等我有時間」的想法,因為真正一旦有了時間又沒有設計好幹什麼,很容易隨波逐流,浪費掉時間。
從清晨拿起手機時就可以主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投放。
如果我們沒有自我控制,就很容易被動地被別人控制。
二,調整自己的流程
我們每個人做事的「生活流」和「工作流」其實都是習慣驅動,只有察覺到自己的習慣,有改變的想法和動力,用新流程代替舊流程,才能改變習慣。
經常想一想自己每日晨起的生活和上班後工作的流程,我們都是習慣的產物,習慣的未必一定是最合理的。
今年我調整了自己的流程,感覺頗為受用。
我每天五點起床,一般先洗漱、喝水後運動半小時,在電腦上寫作後吃早餐去公司,中間夾雜著有時聽聽音頻,有時讀讀書,有時整理一下家務……反正早晨的事總是做不完的,覺得也不錯。
現在我調整理了一下順序,起床後第一件事打開手機,聽英語新聞、BBC六分鐘,同時完成洗漱、喝水和拉伸,喚醒自己,順手做早點,再坐下寫作、閱讀,然後吃早點聽「得到「,洗澡出門。將流程固化下來,覺得更有掌控感,更容易養成新習慣。
到公司第一件事是用紙筆列當日清單,生活和工作在一起,把所有的事列下來,然後看前一天郵件,比以前到公司後先整理一下,換衣服,回郵件,再列清單會更有效率。
不斷優化流程其實可以是永無止境的,因為我們總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狀況找到更好的流程。
比如我曾經每天為早上吃什麼、上班穿什麼這種事耗費時間,後來是頭天晚上考慮好第二天穿什麼,現在是用周為單位來設計一周自己的食譜和衣著。
三,不斷加強自己的動力
早上起床就拿起手機就要刷朋友圈,和晚上放不下手機刷抖音到難以早睡一樣,都是我們大腦本能,放鬆娛樂更節能,不過早起是意志力相對較強的時候,更有利於建立好習慣。
大部分習慣都是反饋滯後的。
這也是絕大多數習慣堅持不下來的原因。
日本村山彩女士有本書叫《半年前的食物塑造了今天的你》,吃下去的食物對人的影響會在半年後,更何況其他生活習慣,更是短期難看到效果。
我們可以藉助書中身體儲蓄和精神儲蓄的方法。用精神儲蓄促進身體儲蓄,
不光設立清晨儀式,還自己設計日曆打卡,從過程上給自己成就感,在沒有在產生身體效果時自己建立起反饋的增強迴路。
用一個大大的日曆,每天清晨儀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打個大大的叉,這樣可視化自己的進步。
四,屢敗屢戰
一天兩天早起,用運動、閱讀等好行動代替刷手機都容易,真正建立流程,養成習慣卻不是易事,好習慣建立總是容易失敗,但失敗並不可怕,真正可怕是完全放棄努力了。
前幾天聽梁寧老師的《增長思維》講設計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需要增加心理能量,提到,《總體戰》對戰爭的定義是:以一方失去戰鬥意志為結束。只要不下牌桌就不叫失敗。
任何改變行為的過程都是與自己的本能作戰的過程,只要不放棄努力,即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好過不去努力。
當我們的一天開始的時候,我們有最多的能量和最少的幹擾。早晨是處理最困難,最重要的活動的完美時間,一天的狀態,從起床第一件事就開始被塑造了。
想一想,你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幹些什麼有沒有注意過?不妨設計一下吧。把清晨好好利用起來,開啟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