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49 年到上世紀 70 年代,香港幫派逐漸形成了黑幫四大家族。分別是:「新義安」、「14K」、「和勝和」、「義群」。其中「新義安」跟「義群」叫潮汕幫,「14K」 跟「和勝和」為廣府幫(廣府幫指的是珠三角一帶)。
「義群」的老大就是鼎鼎有名的潮汕人吳錫豪,人稱「跛豪」。
「新義安」是國民黨軍統系統裡的少將向前創建。
「14K」則是是國民黨軍統系統裡的中將葛肇煌創立,前身是忠義堂。
14K的由來
關於「14K」的「K」的來源跟葛肇煌緊密相關,同時這個 K 也有多重意思:第一是指國民黨(KuoMinTang)的首字母;第二指「K」是指九龍(Kowloon);第三指「K」是代表「K 金」(Karat),K 金比一般的黃金更為堅硬,寓意組織的強大。
而「14」,第一是指 14K 的發源地,即廣州市西關寶華路 14 號,是由葛肇煌在廣州創立的根據地,這亦成為 14K 之間的暗號;第二章 14 位原來國民黨的成員。
葛肇煌
葛肇煌的來歷很不簡單,1934年在國民革命軍第93師任連長,1942年加入軍統。1943年任軍統西江獨立行動大隊長。而他原來所屬的國民黨 93 師在遠徵軍中是非常能打的。盤踞在金三角,屢次打敗緬軍的國民黨殘軍就是重組過 N 次的 93 師。
國共內戰,國民黨軍隊一敗塗地,為了活命,大量的國民黨士兵逃進了香港。按照慣例,上繳武器後,集中在難民營。當時港英當局在摩星嶺設置了收容所,從設置難民營起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就收容了 8200 多名殘軍。
由於生活習慣不同,殘軍跟本地居民陸續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港英政府預估後期逃過來的士兵人數會大增,於是撤銷了摩星嶺難民營,設立了調景嶺難民營。到了 1951 年 8 月,新的難民營人數突破 2.5 萬人,這些人當中有 2500 多人是黃埔軍校或者黃埔軍校分校出來的,這些逃兵打不過解放軍,但是打本地人則是輕輕鬆鬆,戰鬥力頗為強悍。
電影【追龍】 描繪的就是當時混亂的社團拼殺
這兩個新改組成立的幫派很快在香港打下了地盤。道理很簡單,人數眾多,而且基本都受過軍事訓練,單打獨鬥或者開團都佔優勢,實在打不過的話回去調景嶺難民營喊一聲:走啊,去打架啊。便是一呼百應,因為那裡的閒人實在太多了,而打架一般還有錢可以拿,何樂而不為。
由於有國民黨特務機關在後面撐腰。14K 發展最為迅速,最早是從開賭檔收保護費起家,接著就是當雞頭,組織賣淫,到了後來開始販毒。
當毒販,14K 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時販毒最主要的途徑是去緬北收毒品,然後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護送毒品到泰國,之後到西貢,然後再到香港,香港本地消耗一部分,然後再由香港中轉到歐美。
而此時的難民營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獨立王國,在調景嶺沒有警察局,完全就是自己管自己。陌生人要進調景嶺會通過幫派分子的層層審查,港英政府想要到調景嶺抓人壓根沒門。
1951年的調景嶺避難所
1953年7月26日,葛肇煌在香港逝世,終年59歲。兒子葛志雄繼位。
雙十暴動
到了 1956 年 10 月 10 日,港英當局覺得調景嶺的環境實在髒亂差,而且在那裡貼滿了國民黨黨旗和標語還有不少蔣介石的畫像,當政府工作人員在清除紙旗垃圾時,與14K成員發生了糾紛。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底下的人很快把這消息匯報給 14K 老大葛志雄,他罵了一句:「幹他娘的鬼佬」,然後派出 500 多幫派成員去鬧事。撕掉海報的辦公室職員在 14K 成員的圍攻下,被迫同意重新幫他們張貼那些標語。
14K 得寸進尺,於是提出了三條無理要求。
第一,買 10 萬頭鞭炮;
第二,在政府大廈外懸掛蔣介石畫像和國民黨黨旗;
第三,登報導歉,撕標語的人要下跪道歉。
港英政府一看情況要失控了,於是派警察來增援。到了下午港英政府出動了 400 多防爆警察,並發射催淚彈等把第一波人驅散開。這是香港歷史第一次宣布戒嚴,並出動軍隊鎮壓的暴亂。
當天下午開始下午 6 點,14K 重新調集人馬,派人到港九現場鼓動,指揮掛起矚目臂章,公開製造動亂,致使全港到處出現一幫幫紅了眼的三合會分子,四處襲擊政府機構,左派工商機構等,燒殺擄掠,奸搶毆鬥,連瑞士領事夫人也未倖免。
暴亂第二天,港英警方向倫敦求救,英政府頒布了緊急戒嚴令,並派出陸軍進港鎮壓,才平息了暴亂。「雙十節」暴動「導致死傷400多人,300多家工廠、商店、學校被搗毀,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萬美元,且港英政府緊急成立了「反黑調查科」。
這場暴動雖然讓 14K 龍頭葛志雄一舉揚名天下,但是經過港英政府的打擊,幫會已經開始分裂,他已經淪為名義上的老大,下面的 36 個分支各自為政,不過對外都稱「1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