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中年危機,那就去做餐飲」「上班不自由,那就去做餐飲」「少時不讀書,老大還能做餐飲」……這幾年,跨界做餐飲的人越來越多,而跨界的新思維,也帶給餐飲行業不少驚喜。
但在各種成功跨界、大放光彩的故事背後,多的是跨界餐飲人在餐飲這條路上如履薄冰,甚至陷入深坑,無法抽身。今天,就來說一下餐飲人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入侯門深似海,一入餐飲知深淺。
餐飲能幹嗎?
很多人認為,不需要什麼技術,又是剛需,有個十幾萬就可以開店,有什麼不能幹的?事實上,這個行業也確實備受創業者青睞。數據表明,
全國餐飲企業數量就已達到324萬,並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餐飲好幹嗎?
據統計97%的餐飲創業者無法挺過18個月。也就是說,大部分創業者抱著錢進來,結果是虧的一乾二淨出去。骨感的現實就是這樣弔詭。看起來不錯的事,結果與理想總是大相逕庭。
餐飲創業「十開九倒」。
生活中,我們耳聞目睹過很多沒幹多久就不得不「閉門謝客」的餐飲創業者。
事實上,像這樣盲目創業,最後關門倒閉的案例不在少數。
有數據顯示,開業半年後存活的門店不超過50%,開業一年後成功的不到20%。然而大量餐飲店不斷關門倒閉的同時,又有很多新的餐飲店不斷冒起。有的甚至一個商鋪一年之內更換五六次門庭。大有一種大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悽涼」的感覺。
幹餐飲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大部分餐飲創業之所以幹不久,根本原因就在於盲目入局,感性創業,一切跟著感覺走。
不是經營有問題,如選址沒選好,沒有特色,就是管理出現漏洞,如家族參與,職責不清;制度形同虛設等等。
這種拍腦袋式的「感覺」運營,所帶來的結果可不是「跟著感覺走」歌詞所寫的「藍天越來越近越來越溫柔」。而是關門大吉,血本無歸,甚至是傾家蕩產。
試想一下,有誰能夠只憑縹緲虛無的感覺就能幹好有著很強系統性、繁瑣性的餐飲店呢?
餐飲創業要有「招」
做好餐飲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 制度、和文化。這也是一家餐廳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必須要具備、加強和完善的三個方面。
從技術上講,首先就是要做好充足的市場調研和前期準備,對自己的定位、選址、裝修、廚房布局、消費群體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數。其中定位是核心,包括產品線定位,包裝定位,餐廳環境定位,價格定位,消費群體定位等等,每一次策劃一個餐飲項目,最重要的就是先做好這個事情。
想當初牛豔花為了做好「蝦火鍋」,單市場調查就做了兩年之久,走遍川渝京等地做火鍋底料的調研。憑藉差異化定位才在火鍋市場上突圍而出,這也才有了如今的800多家門店。
再一個就是選址,俗話說:「選址對了成功一半」,可見選址是多麼的重要。選址一定要考慮到所選區域的商圈,顧客的消費習慣,房租情況;還要對商圈的人流、競爭對手、交通流量等考慮到位,總之是以利益最大化為首要原則。切忌只憑藉感覺,盲目自信,妄想著餐飲店只要開起來能夠紅紅火火。
這樣做的後果只會出現這樣一番景象:
一開始幹得挺歡,但是,幹著幹著就開始賠本,於是就開始熬著,等到哪天實在熬不住了,也就要倒閉了。
再有就是涉及到專業的經營策略和技巧。說白了就是你要懂餐飲經營中的「道道」。比如選址、動線、經營額、定價、活動設計等專業知識。比如開店之前,你算過帳了嗎?你的成本是多少,抗風險能力如何,後續資金缺乏怎麼辦,對行業了解多少等等。這些都是前提,如果做不到,或者做不好,後續經營就很乏力,遇到問題就容易手足無措,自亂陣腳。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同樣開店容易,開好難,開的久更是難上加難。餐飲創業,需要你能,需要你忍,也許需要你把握好機遇,御風而行。這樣不僅走得快,更能走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