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準「睡眠參數」成功「脫困」!成都市級公立醫院完成首例呼吸...

2020-12-23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打呼嚕代表睡得香?醫生說:才怪!睡覺時打呼不僅不代表睡眠質量高,更可能是疾病的表現——例如睡眠呼吸障礙中常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英文簡稱OSA)。55歲的張先生,就遭遇了這個問題,甚至成為了他一系列健康問題的禍首之一。

為了解決張先生的睡眠問題,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團隊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睡眠參數」——通過精準的人工滴定流程,實現對他睡眠狀態的個性化調整,進而實現對睡眠問題的治療和改善。這也是成都市級公立醫院首例多模式人工滴定的治療。

精準設置  幫他調整「問題睡眠」

長期以來,張先生晚上睡覺不僅會打呼嚕,甚至還會隔三差五的被憋醒。晚上睡眠質量不好,白天就極易犯困,哪怕是開車等紅燈時都可能隨時「跩睡著」。「哪個還敢讓他開車嘛,萬一出車禍,對自己和別人都可能形成傷害!」除了對安全的擔心,家人還同時擔憂著張先生的健康問題——高血壓、高血糖越發難以控制。

近期,張先生來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睡眠呼吸專科檢查,當日即被確診為OSA患者。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和幹預,不僅會加重各種相關疾病的發展進程,更可能在睡眠時因呼吸暫停引發猝死。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陳鵬介紹說,部分OSA患者可以通過佩戴睡眠專用的無創呼吸機進行治療。不過,通過呼吸機治療並不意味著帶上呼吸機就「脫手」。想要達到治療效果,而是應當配合適宜患者的個性化設置,進而讓各種設備滿足於患者的實際需求。

21:30呼吸機設置完成、21:45面罩適配完成、22:00生物定標完成……06:46睡眠室開燈、08:00數據分析完成……10月10日晚上到10月11日清晨,張先生就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睡眠室內接受了第一次的精準化的治療。

「這一覺睡得真的太好了,醒來感覺一身都變輕了。」這便是張先生醒來的第一感受。據了解,這也是成都市級公立醫院成功完成的首例呼吸機人工滴定病例。

據了解,讓呼吸機機器服務於人的過程,在醫學上被稱之為「人工呼吸機滴定」,就是通過專業技師的徹夜值守和即時同步數據分析,將呼吸機模式及壓力等參數調整至患者所需最佳狀態,進而實現患者的個性化需求。負責執行睡眠呼吸監測和人工滴定操作的技師,是一種專業分化度極高的職業。專職睡眠技師能夠完成呼吸機多模式的人工滴定,意味著能給患者提供目前世界範圍內最精準的呼吸機定製手段,也意味著一個醫院的睡眠醫學水平具備了領先地位。

相反,隨意設置的呼吸機參數對患者來說,就像是穿了不合腳的鞋,使用後不僅會感覺不舒服,也無法達到治療效果。

「小事」不小  新理念幫忙脫「困」

根據《柳葉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重度睡眠呼吸障礙的發生率在成年男性為49.7%,在女性為23.4%。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OSA,俗稱「鼾症」。因為大多數人對於它的了解程度不深,都覺得是「小問題」,因此大部分的患者得不到及時診治。實際上,它不僅僅可能導致人體疲倦,更可能誘發各種並發問題——例如,心律失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等,OSA可能是其根源所在。因此,這並非「小事」,而是應當引發深度關注並予以及時治療。

「符合國際指南的理念和足夠精準的技術,將會讓受睡眠問題困擾的患者更加獲益。」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李國平表示,睡眠室設有專職睡眠技師負責檢查和操作,並將完全依照國際標準執行報告的書寫;同時,睡眠室還開展了西南地區領先的清醒維持試驗、多次睡眠潛伏期試驗等檢查項目,以幫助完成如中樞性嗜睡性疾病等問題的診斷,從而幫助患者明確各種導致白天睏倦嗜睡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開啟肺部結節精準診療新時代 南京鼓樓醫院完成首例電磁導航引導下...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餘敏 柳輝豔)6月12日,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順利完成該院首例電磁導航引導下支氣管鏡肺活檢手術,南京鼓樓醫院再添肺部結節精準診治新利器,目前該技術在省內領先!
  • 比人工更精準!山東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在青大附院完成
    「上崗」開展手術,幫助骨科醫生成功完成了山東省內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  首日兩臺手術圓滿成功  「術前,病人的CT會被導入機器人的導航模塊當中,進行精準的術前規劃,在3D的圖像上精確的模擬假體安放的各種參數...」當天,青大附院啟用Mako機器人輔助成功完成了兩臺髖關節置換手術
  • 黔南首例!黔南州中醫醫院完成人工智慧輔助下精準全髖關節置換術
    2020年11月10日,黔南州中醫院骨傷科任一主任醫師關節團隊完成首例人工智慧(AI)輔助下精準全髖關節置換術,這在黔南州是首例。 本次接受手術的患者,強直性脊柱炎雙側強直髖。入院後關節醫師團隊經過詳細討論,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徵求患方意見,確定手術方案。
  • 爐霍縣醫院首例應用呼吸機搶救成功患者出院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石小宏)心累氣緊,活動後加重的症狀困擾了爐霍縣居民扎西(化名)十餘年,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駐爐霍醫療隊通過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突破重重困難,讓扎西成為爐霍縣人民醫院首例應用呼吸機搶救成功的病員。
  • 海南省首例氣道介入聯合手術在省腫瘤醫院完成
    4月26日,大部分肺部氣道被腫瘤堵塞的王女士,經海南省腫瘤醫院呼吸科專家實施2次介入聯合手術治療後,成功打通了「生命通道」,讓患者獲得新生。 本月初,王女士因呼吸困難、氣促住院檢查,因其曾患有哮喘病,在省內其他醫院一直被當作「舊病復發」進行治療,病情不但不見好轉,反而逐日加重。 4月22日,王女士轉入省腫瘤醫院呼吸科做進一步治療。呼吸科專家董文檢查發現,王女士因宮頸癌肺部轉移,腫瘤將左肺氣管完全堵死,右肺氣管中段也大部分被堵塞,整個肺部5個肺葉只剩下一個沒有「罷工」。
  • 名院周報 | 湘雅二醫院擬打造國家精神醫學中心
    為指導相關醫務人員做好防控,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的睡眠醫學專家及呼吸病專家共同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專家共識》,由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肖毅教授等共同執筆,於日前在線發表於《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 貴州省人民醫院實施貴州首例利用3D列印模型完成精準切除肺段手術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王子茜)近日,貴州首例利用3D列印技術精準切除肺段的手術在貴州省人民醫院胸外科完成。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實體模型,省醫為一名早期肺癌的中年女性精準實施了右肺上葉尖段切除。貴州省人民醫院胸外科梅宏、許川主任團隊利用軟體技術製作出患者肺血管、支氣管三維圖像,並創新性地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實體模型,在術前提前識別出變異結構,規劃手術方案。在術中,通過實體模型直觀的複習解剖結構,隨後為該患者實現了精準的右肺上葉尖段切除,術後病理為肺微小浸潤腺癌。患者恢復迅速,術後3天即康復出院。
  • 關注睡眠,警惕打鼾——德安縣人民醫院開展睡眠呼吸監測新技術
    九江新聞網訊(雷丹)4月19日起,德安縣人民醫院內一科開展了睡眠呼吸監測檢查新項目,患者只需在醫院安睡一晚,就可以通過睡眠監測儀判斷自己的睡眠質量以及是否患有鼾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問題,便於醫生及早幹預和治療。
  • 華西醫院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髕骨假體植入
    4月13日,記者從華西醫院獲悉:繼2015年10月成功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保留膝關節脛骨幹金屬骨小梁假體重建術」後,華西醫院骨科屠重棋教授團隊再次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完成各種生物型假體的定製並臨床應用,包括:半腕關節金屬假體、半骨盆假體、距骨假體、跟骨假體、脛骨幹假體、全尺骨假體等治療腫瘤性骨缺損。
  • 唐山工人醫院成功完成市內首例BRTO術_唐山工人醫院_唐山環渤海...
    唐山工人醫院成功完成市內首例BRTO術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唐振中)3月9日,唐山工人醫院介入科與消化科在導管室共同成功完成市內首例BRTO手術。此項技術的成功開展,為胃底靜脈曲張伴有明顯胃腎分流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球囊導管逆行經靜脈栓塞(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 簡稱BRTO)技術是通過門脈高壓患者的胃腎分流靜脈逆行栓塞治療胃底曲張靜脈, 適用於存在胃腎靜脈分流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治療。
  •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睡眠醫學科 王蓓--帶隊...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睡眠醫學科 王蓓 帶隊馳援天門戰「疫」中踐行初心使命   本報記者 孫夢釗 程銳 通訊員 王紅     作為一名經歷過抗擊
  • 湘雅醫院成功完成國內年齡最小的Ross-Konno手術
    嬰幼兒的心臟動脈直徑小,要將這些小血管進行切取、再移植及冠狀動脈重建等一系列動作,考驗著醫生的精準、經驗與水平。在這樣的挑戰下,湘雅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黃凌瑾副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不足兩月,體重4公斤的重度主動脈狹窄患兒進行左室流出道擴大+自體肺動脈瓣替換主動脈瓣手術(Ross-Konno手術),為寶寶打通讓血液順利流通的「生命通道」。
  • 「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背景下醫院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西安交大一附院施秉銀院長致歡迎詞,他代表醫院對各位代表的蒞臨表示歡迎,他說,近年來醫院以區域性醫學中心創建及學科評估為抓手,不斷夯實基礎,打造優勢學科,取得了可喜成績。醫院也將以區中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學科水平,打造引領西部地區醫學發展的創新高地。
  • 黑龍江省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規範化項目啟動 覆蓋全省576家公立...
    人民網哈爾濱8月11日電 為促進黑龍江省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發展,更好推進PCCM規範化建設工作,提高黑龍江省呼吸系統疑難重症疾病的診療水平,8月8日,由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辦,黑龍江省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呼吸與危重症專業委員會協辦的「黑龍江省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PCCM)規範化建設及呼吸專科醫聯體工作會議暨第四屆冰城呼吸論壇
  • 名院周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技術⊙ 天壇醫院:介入機器人「魯班」完成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短短四五年間,團隊屢創佳績: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經心尖TAVR臨床中心,年手術量指數倍上漲;全球最大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介入治療中心;完成世界範圍內有文獻報導的最高齡患者TAVR手術——為百歲老紅軍成功「換新」;吸引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患者來華西就醫......在開創各項記錄的同時,華西心外團隊保持著99.3%的TAVR手術成功率,成為國內TAVR領域的領軍團隊。
  • 高州醫院成功實施茂名首例微創減重手術200斤「胖友」術後一月減重...
    12月14日,原先體重200斤、體重指數BMI高達34的一位過度肥胖男子,在高州市人民醫院接受微創手術減重後的1個月內成功瘦身29斤,向醫護人員傳達了欣喜的心聲。李先生術前術後腰圍對比照他是來自湛江市的43歲李先生,因為過度肥胖導致高血壓、血糖異常等「富貴病」纏身,嚴重影響生活,甚至一度心梗命危殆,他上個月來到高州市人民醫院尋求減肥幫助,為命減肥!經過科學嚴謹的評估,該院胃腸外科二區專家團隊為他成功實施了「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手術」。
  • 協和醫院完成國內首例機器人胸腔鏡食道閉鎖手術
    武漢協和醫院專家派出達文西機器人上陣,突破幼兒體內空間極限,精準縫合了食管。今日,寶寶滿月,也即將出院回家。據悉,這是國內首例機器人胸腔鏡食道閉鎖手術。劉先生說,他和妻子來自恩施,他常年從事建築工作,妻子全職在家照顧大女兒。今年5月,一家三口期待程程的降生,可寶寶出生後狀況頻出,讓夫妻倆傷透了腦筋。
  • 湘雅二醫院完成全球首例鏡面人心臟「迷宮手術」
    人民網長沙8月5日電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教授劉立明團隊成功為吳先生做了「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經中南大學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這是世界首例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也是3D列印技術首次應用於輔助鏡面右位心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吳先生今年39歲,在福建泉州工作。一場意外,讓他被確診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而且發現自己的心臟長在胸腔右側,和正常人不一樣,也就是 「鏡面人」,這種發病率是百萬分之一。
  • 我市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在成武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日,我市首例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在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高精尖手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縣人民醫院救治能力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脊柱外科專家張程的帶領下,縣人民醫院骨一科醫療團隊通過G型臂精準定位,一級導棒穿刺患者的腰椎突出關節逐級擴張。摘除椎間盤、填充碎骨粒、植入椎間隙,整臺手術在醫療團隊的密切配合下,短短一個半小時就順利完成。
  • 威海市立醫院首例穿刺導航機器人手術成功實施
    雖然過去了十多天,但一說起首例穿刺導航機器人手術,威海市立醫院腫瘤科的醫生仍難掩興奮。3月7日,市立醫院化療三科聯合南院區影像科,成功開展了穿刺導航機器人ROBIO EX落戶醫院後的首例肝臟「雙刀」微波消融術。該手術在CT引導下,結合智慧機器人穿刺輔助定位,實現精準入路,精確到達病灶,有效地保護了周圍臟器。兩把微波刀成功穿刺到達病灶後,同時進行消融,僅過了7分鐘肝臟病灶就完全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