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戰事不斷,將軍帶著士卒們在前線打仗,部分負責運送糧草的士兵則提供後勤補給,在現今一些熱門的古裝電視劇中,士兵安紮營地,打仗時,吃的還是白米飯,然而真實歷史並非如此,那士兵吃的都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許多人都聽過「江山社稷」,「江山」指的是山川河流,也就是皇帝所統治的領土,「社稷」中「社」字在甲骨文與「土」字一樣,農作物等都是種植在土裡面,古人敬仰自然,視其為神,將祭土神叫「社」,「社」也喻指土神。
至於「稷」,在《說文》記載:「稷,齌(jì)也。五穀之長。」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五穀的概念,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品種,「稷」喻指穀神;「社稷」也就是土神和穀神的合稱。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一頓不吃餓得慌」,古代的帝王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祈求國事太平,五穀豐登,後來「社稷」也就借指國家。
唐朝之前,「粟」都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粟也就是小米,營養價值高,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我國最早的酒也是用糧食釀造的,因此小米自然也就成為了軍隊的主食。
《管子·問》記載:「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年也。」通常家裡面做了飯,還要炒個菜,古代在軍隊中,就沒有人再負責炒菜了,快速填飽肚子才是首要的,負責做飯的人直接將蔬菜與小米混合在一起,煮熟了就行了。
但一直就這麼吃,士卒們也難以接受,古人又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搭配主食的調味品,那便是「醬」,據《周禮·膳夫》:「醬用百有二十甕。」
而這基本是士兵們戰事打完後放鬆下來才吃得到的美食,士兵長途奔襲千裡,時刻準備作戰時,最常吃的就是由小米做成的乾糧,相當與現今的壓縮餅乾,但味道遠遠沒有壓縮餅乾好。
唐宋時期,國家富強,軍隊的夥食中出現了燒餅,以及肉類,明朝時期,小麥非常受歡迎,出現了炒麵,炒麵是明軍的主食;抗美援朝時期,許多志願軍吃的也是這個,當時美軍吃的可是肉罐頭,在如此情況下,志願軍們始終堅守前線,最終獲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