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國語·楚語下》。
中國古代被稱為禮儀之邦,除了服飾、酒禮、喪葬,就連吃什麼都是一門文化,周公制定禮樂後,吃東西更有了嚴格的規定,作為天子,當然什麼都可以吃,天子以下的人,吃東西都要看身份地位。
不過古代吃肉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禮記·王制》中云: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牛是古代最重要的勞動力,哪怕是天子想要吃一口牛肉都要等到祭祀大典,大典結束之後,天子才能跟王公貴族一起分一點牛肉,牛直到宋代都是被立法保護的,也沒人敢隨便吃牛肉。
「人之初,性本善」,「善」從羊,羊本性溫順,又懂得跪乳之恩。在以孝廉治國的古代,你殺一隻羊是要受到指責的,而且羊肉在中原並不普及,宋遼時期,羊肉才進入了宮廷成為了主食。
至於豬肉,就是平民的肉類主食,然而豬肉一開始並不受歡迎,因為豬肉「不好吃」,直到蘇東坡被貶黃州,生活拮据,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就自創了「東坡肉」,他還寫下了一首《豬肉頌》: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著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用慢燉的方法烹飪豬肉,這讓豬肉味道更美,從此以後豬肉就成了民間百姓的主要肉食了,那麼在宋以前,古代窮人們都吃什麼呢?
豬肉不吃,牛肉不吃、羊肉不吃,能吃了只剩下狗肉了,狗不是勞動力,也沒有立法保護,所以狗肉就吃的多了。
不過窮人們還是吃不起,他們只能吃一些五穀雜糧,但先秦時期脫谷技術有限,人們也不太願意吃穀子,主要還是以蔬菜為主,《詩經》當中提到了132種植物,能作為食物的只有20多種,蕨類是最常吃的。
戰國至秦漢時期,蘿蔔是主要是蔬菜,東漢恆帝時期,爆發了一次大饑荒,他就下詔讓百姓種植蔓菁(蘿蔔)為食,不過仔細想想,人們都能吃上蘿蔔了,還有什麼饑荒啊!
就算不饑荒,天天吃野菜、蘿蔔也難受,那時候油、食都非常珍貴,窮人還真吃不起。不過漢朝蔬菜豐富了一點,有了豆腐,豆腐不僅便宜,而且不放油鹽也好吃,唐宋時期有了黃瓜、扁豆;元、明、清,又先後傳入了辣椒、番薯,食物是越來越豐富。
要是誰穿越會秦國,恐怕連大米都沒得吃,因為大米需要翻過秦嶺,吃牛肉、羊肉直接被抓,能吃上幾口野菜填飽肚子就非常不錯了。
至於《三國演義》、《水滸傳》裡面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只是小說情節,作者只是想要烘託俠義情懷,宋江他們若真敢這麼吃牛肉,還沒起義就被抓進了官府,秋後問斬了。
所以別被古裝劇騙了,古人的生活還是非常苦的,我們還是生活在了一個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