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描寫。自古就有著貧與富的矛盾,有人富就會有人窮,這種衝突的關係已經存續了數千年。
《前漢孝武皇帝紀四卷第十三》中記載「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古時的社會裡,貧富差距遠比現今社會更為明顯。由於封建社會下貴族與皇室的存在,大批的財富都聚集與此,他們有著珍饈美酒相伴,無憂無慮。而作為平民的那些古代窮人們都吃什麼呢?換做今天的我們肯定是一天都堅持不下去,古人太苦了。
我國一直都是一個以農耕文化為基石的國度,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輩就已經開始了種植業的發展。早在《詩經·周頌·清廟思文》中就有記載到「貽我來牟",亦作"麳麰"」,在那時的北方小麥的種植已經非常盛行。而根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在大禹時期南方也開始了水稻的種植。
小麥和水稻都是我們長久以來的主食,它們通過加工可以形成米、面等食物,也是最為常見的糧食。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又出現了「五穀」這種說法,「稻、黍、稷、麥、豆」構成了我國歷史上最為主要的糧食。
在古代的時候,調味品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人們對於食物最為直觀的要求就是飽腹感。在春秋時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現讓大批的農田都被奴隸主和地主們囊括了,沒有足夠財富的平民們是很難擁有一塊自己耕種的土地的。
更何況,相比於現今的種植業,沒有經過改良的「五穀」實在是一種低產的作物。明朝萬曆年間才有了紅薯這種生長性極佳的作物引入,清朝才開始推廣;17世紀的時候馬鈴薯才姍姍來遲,玉米更是明朝晚期才流入。
有著一兩塊地耕種的平民也都是種植「五穀」,但是低產讓他們自給自足都十分困難。而地主們就更不會大方的把自己的糧食分給百姓了,那對他們來說可是能換錢的心頭肉。所以沒有土地的窮人們只能自己去想辦法。
沒有糧食,就只能靠野菜來解決了。在古時路邊生長著大量的蕨類,它們含有豐富的澱粉,並且十分容易採集。《本草綱目》中記載到「蕨生山間。根如紫草。人採茹食之。」食用蕨類並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
在沒有調味料和事物的時日裡,不僅打獵可能會因為沒有力氣而失敗,長期食用不調味的肉食,那種生腥噁心感足以讓人崩潰。所以為了填飽肚子,對於窮人們來說,刺槐花、榆錢樹皮、魚腥草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的食物選擇。富人們對這些野菜不屑一顧,但是窮人們卻將它們視為救命口糧。
我們小時候就知道紅軍長徵的艱苦日子,吃樹皮啃草根,但是那終究有改善的一天。而古代的這些窮人,除非行大運,不然終其一生都難以致富,這都是封建社會導致的結果。一日不富,那麼窮人們就得吃這些野菜們一日。
這種生活要是放到現在的我們身上,那可謂是一天都堅持不下去,甚至難以入口。古人們儘管生活艱難,貧困至極,但是在這其中也誕生了不少傳世名人,他們熱愛著生活,克服了困難,追逐著自己的夢想。生活在如此美好條件下的我們,應當學習的是他們苦中作樂,堅持不懈,最終克服困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