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斯韋妖終於出現了?90年來科學家始終沒搞明白這個裝置的原理

2020-12-16 中科院物理所

撰文 七君

1871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提出了一種看起來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自發熵增)的妖怪——麥克斯韋妖。

麥克斯韋妖可以把氣體分子按照速度分到兩個不同的房間,速度快的一類,慢的一類。

這樣以來,速度快的分子所在的那個房間的溫度高,另外一個房間的溫度低,而利用溫差,就可以驅動熱機做功,這就是一種理想中的永動機了。

後來,有許多物理學家證明麥克斯韋妖並沒有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但是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不需要輸入能量,就可以把注入的氣體分成熱的一波和冷的一波的神奇機械。它並不需要插電,也沒有可以移動的部分,從本質上來說它就是一根管子。

渦流管的設計:高壓空氣從中央注入,熱氣從左邊溢出,冷氣從右邊溢出。

這根管子被不少物理學家叫做麥克斯韋妖管,也叫渦流管。

這個渦流管看起來平平無奇,毫無妖孽之處。但是用起來之後,男人沉默,女人流淚,學生頭禿,老師心碎。90年來,許許多多的物理學家試圖解釋它的原理,但還沒有誰徹底把它的本質說清楚了。

市售渦流管

我們先來看看明尼蘇達大學化學系教授 Chris Cramer 對渦流管的演示。

實驗使用的渦流管:左邊出熱風,右邊出冷風,左右的金屬棒是溫度儀。

在上面通入壓縮氣體之後,長的一端噴出了熱氣,溫度是最高28攝氏度,短的另一端噴出了冷氣,溫度最低是1攝氏度。

注入高壓氣體後,渦流管左右的溫差逐漸拉大,最高達到27攝氏度。

你可能想知道氣體在渦流管內部做了什麼。

原來,當輸入的高壓空氣沿著長的管子向前流動時開始分層,更熱的空氣向外圈流動,而冷的空氣在內圈流動。

因為熱氣管的末端中央有物體阻塞,這裡只有熱氣噴出。而中心的冷空氣則向相反方向回彈,從另一端噴出。輸入壓強越大,熱風和冷風的溫差也越大。

為了搞清楚氣流在渦流管內的運動,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物理學家 Porta David 等人用塑料和酒瓶塞子做了一個渦流管。

他們的設計和渦流管最初的設計一致——

他們用了5.72 個大氣壓、17攝氏度的氣體做實驗,發現兩個管子噴出的氣體溫差有15攝氏度。

然後他們在氣體裡混入了嬰兒爽身粉,真相出現了——

看起來,氣體在渦流管內部形成了雙螺旋。

除了這種雙管雙孔設計,還有單孔設計,一樣能用。其實這就是一端被堵上的管子。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在家試一試,測測噴出的氣體是不是外層熱,內層冷。

單孔設計的渦流管,左邊注入壓縮空氣後,右邊中央出冷氣,外周出熱氣。圖片來源:Xue, Yunpeng.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a Ranque-Hilsch vortex tube. Diss. 2013.

這根妖孽管子有90年的歷史了。

1931年,法國物理學家 Georges J. Ranque 注意到渦流式分離器的中央比較涼,而外部比較熱。

Georges J. Ranque

Ranque 邊用奶酪杵葡萄酒,邊寫了一篇論文,闡述了一下他對這個現象背後原理的猜測,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那時的物理學家們不相信這種違反常識的現象。禍不單行,Ranque 用渦流管開的公司也倒閉了。

1947年,他的稿子到了德國物理學家 Rudolf Hilsch 手中, Hilsch 就開始認真地研究起來,並發了一篇超高引的文章,所以渦流管有時也被叫做 Hilsch 渦流管,沒 Ranque 啥事兒了。

雖然渦流管的設計看起來非常簡單粗暴,但是它的原理直到現在還沒有被搞清楚。

一種簡單的解釋是,管子內部存在壓力梯度,外圈的氣體是高壓,中心的是低壓,由於氣體壓縮後溫度變高的原理,兩個位置的溫度不同。

另外一種解釋是,中心氣體的角速度比外圈的要高,兩者旋轉摩擦,中心的動能通過摩擦傳遞給了外圈。

這些解釋都能解釋一部分現象,但不符合所有的現實。

就比如,1988年,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物理學家 R. T. Balmer 嘗試把20-50bar的水噴入市面上買的普通渦流管,發現居然水也有用誒。

要知道液體和氣體不一樣,是不可壓縮的,所以液體能用上渦流管,這就吊打剛才的那個壓強梯度假說了。

而且更奇怪的是,高壓液體注入後,可以噴出兩股暖流,而且一股比另一股更熱。

注入液體後,渦流管裡也會出現雙螺旋。

用常理來思考這根管子真的會造成精神障礙:把水注入一個管道,出來兩支熱流,一支還比另一支更熱。雖然這不可能是永動機(因為機械能被轉化為了熱能),但是這現象也太令人含淚了。

但是,搞不明白原理並不妨礙兩腳獸拿來主義嘛,幾十萬年來咱不都是這樣湊活過來的嘛。

渦流管給食品降溫

現在,渦流管一般被用於具有壓縮空氣的場合,比如給食品廠的烘培食品,還有切割機降溫。計算機數控工具機也常用渦流管降溫,因為渦流管不需要氟利昂等製冷劑,零件也不複雜。商用渦流管可以把溫度降低71攝氏度。

你可能想問,既然這種不需要電力的裝置能夠製造冷氣,為什麼現在的家用製冷設備還是冰箱空調呢?

這主要是因為渦流管的熱效不高,最大也只有30%左右,而且噪音比較大,還需要壓縮空氣。

當然,還有腦洞大的商家造了渦流管空調降溫服出來,涼風管道對準身體專涼內人,熱風管道向外專吹外人,據稱恆溫10-20攝氏度。看完這個清涼又科學的設計,小編不由得心動了。

有百八來塊錢,為什麼要買原理已經被研究透的電風扇這麼low,買麥克斯韋妖孽馬甲不好嗎。別人燥熱我涼爽,別人涼爽我凍傷,麥克斯韋叔叔我可以!

中間進氣,兩端出氣,這不就是中二管嘛。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動圖來源和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WRrVrtPCVvghvd9Y/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編輯:GUOmazing

相關焦點

  • 科學界4大神獸聚集:麥克斯韋妖是什麼?通俗易懂的物理學!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詳細的聊聊物理學界的四大神獸,看科學家們是如何讓普通人也能聽懂高深的理論的。這四大神獸分別是:芝諾的烏龜,拉普拉斯獸,麥克斯韋妖和薛丁格的貓。拉普拉斯這個神獸剛提出之時,人類頂尖的科學家頓時陷入了一篇恐慌,但是隨著19世紀提出的不可逆的熱力學定律,20世紀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和近代混沌理論裡的蝴蝶效應的提出,科學家們終於徹底殺死了這隻神獸。
  • 「麥克斯韋妖」與「薛丁格的貓」齊名,它有何恐怖之處?
    「薛丁格的貓」既是死的又是活的,這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上,這就是薛丁格當年提出這個思想實驗想要達到的目的。薛丁格試圖以這隻「既死又活」的貓讓人們明白,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是多麼的荒謬,然而時至今日,薛丁格的貓儼然成為了量子力學的代名詞,這是薛丁格萬萬沒有想到的。
  • 鍛鍊你的麥克斯韋妖-虎嗅網
    在後面的幾十年裡,無數偉大的科學家窮盡腦力,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熱力學第二定律明明是定律,怎麼可能不是客觀規律呢 ?但如果熱力學第二定律成立,「麥克斯韋妖」的問題又如何解釋呢?這個問題一直要等到1929年,才由匈牙利物理學家西拉德解決:麥克斯韋妖要完成它的使命,必須具有智慧,在判斷氣體分子是否通過時,麥克斯韋妖需要動用智慧來判斷氣體分子的運動速度是快還是慢,而通過測量獲取信息,這是要消耗能量的。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個封閉系統,表面上看熵減少了,其實需要源源不斷輸入能量才能做到。
  • 坤鵬論:人類就是麥克斯韋妖
    二、天上掉下個麥克斯韋妖1867年,牛人麥克斯韋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來證明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局限性。他同樣設想了一個密閉的容器,同樣被分為A和B兩部分。在A和B分隔的隔板中間有一小孔,上面有個閘門,可以打開和關閉。
  • 湖人:我等的船始終沒來!掘金:我等的人終於明白!
    湖人:我等的「船」始終沒來!掘金:我等的「人」終於明白! 在北京時間今早舉行的西部半決賽搶七大戰中,壓力山大的快船隊在上半場一度領先13分的情況下,下半場再度崩盤,被掘金隊以104:89強力逆轉,49年來始終未進西部決賽,創下了全聯盟最尷尬的紀錄。
  • 關於1992年故宮牆出現宮女事件,科學家解釋的是什麼原理?
    關於這件事科學家解釋的是,四氧化三鐵遇閃電成錄像之事,簡單的來說就是磁電反應。如果1992年故宮牆的宮女事件真實存在的話,可以根據磁帶錄像機的原理來解釋事件的發生。如果照片現在自然存在的話,那這個事件缺的是一個科學解釋,但如今照片已經不在,能夠證明這件事真實性的東西蕩然無存,現在需要懷疑的就是1992年故宮牆出現宮女事件的真假。對此,外界有兩種說法。一,故宮牆再現宮女映像一事為真。
  • 【物理科普】物理學界的四大神獸,芝諾的烏龜、拉普拉斯獸、麥克斯韋妖、薛丁格的貓.
    可事情卻沒這麼簡單,因為,這隻悲摧的貓被賦予了量子世界的特異功能——量子疊加,在這貓身上,宏觀世界的因果律業已坍塌,只剩下一連串的概率波。所以,在被觀測之前,這貓都是既死又活、生死疊加。雖然薛丁格創造這隻神獸僅是為了方便吃瓜群眾們從宏觀尺度理解量子物理,但它很快成了大家的噩夢,各類解說和研究紛至沓來。1957年,埃弗萊特用「多世界理論」給這隻貓找到了歸宿。
  • 物理學中的妖魔,可以控制粒子自由移動,麥克斯韋妖真的存在?
    「麥克斯韋妖」這一說法,是由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首次提出。它的核心理論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去探測分子結構,並且還可以控制這些分子的運動狀態,也就是我們在物理學中假象的「妖」。1871年,麥克斯韋向大眾提出這一理論,他認為我們可以把不同運動粒子進行分類,然後分別控制它們運動的方向。但顯然,這個理論嚴重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指出,我們是不可能從單一的熱源吸收能量的。熱能的運動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產生熱能的同時就一定會對其它方面產生影響。所以,無論是麥克斯韋妖還是第二類永動機,在當時的科學背景下都是無法實現的。
  • 破解物理學四大神獸之麥克斯韋妖悖論
    熵增加原理表述為: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 經典電動力學的創始人,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18世紀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曾經提出一個麥克斯韋妖的悖論,試圖打破熱力學第二定律。
  • 麥克斯韋放出的麥克斯韋妖,糾纏了物理學家將近150年
    在 1961 年,美國IBM的物理學家羅夫·蘭道爾提出並證明了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把信息理論和物理學的基本問題聯繫起來的定理——蘭道爾原理,這個原理就是:擦除1比特的信息將會導致kB ln 2的熱量的耗散。
  • 《信條》——熵增定律 時間倒流 做自己的「麥克斯韋妖」
    (其實是和小夥伴炫耀我看明白了一點點……)經過了小小的文獻調研與學者諮詢。今天來給大家講講《信條》之中我們需要了解的科學知識。 一、熵增定律的世界,令人絕望的真理 電影中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設定與理論基礎。導演將「熵」這一概念與時間相結合,設定了「熵增的方向與時間流逝的方向相同」這一指導思想。
  • 都2020年了,我們還沒搞明白「抽筋」這回事
    有的時候,明明天氣不熱不溼,也補足了水分,鹽丸也沒忘記吃,中途運動飲料和水也都及時地喝了,但是這抽筋該來還是得來,一點辦法也沒有。美國的醫學博士Tim Noakes曾在2012年發表過一份429頁的,關於「運動引發的抽筋」的論文報告,他在論文中提到了一百年前的一次關於抽筋的研究。當時是英國的工人,長期在高溫悶熱的煤礦底下工作,常常會出現抽筋的情況。於是煤礦主找到了科學家調研這個現象。他們檢查了煤礦工人,並且測試了他們體液(汗液和尿液)中鈉的含量。最後他們得出,抽筋是因為缺鈉,而食用鹽中含有大量的鈉。
  • 姓名被保密30年,他為國家研發重器,美國直到現在也沒明白原理
    曾經,有這樣一位科技人才,為了氫彈事業的發展,他曾被國家保密姓名三十年之久,而在他的努力之下,我國的氫彈事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時至今日,美國也沒能弄明白我國氫彈的發展原理。那麼,這位神秘的英雄究竟是誰?他又為何會被保密如此之久呢?
  • 跑步三年了,我們還沒搞明白「抽筋」這回事!
    有的時候,明明天氣不熱不溼,也補足了水分,鹽丸也沒忘記吃,中途運動飲料和水也都及時地喝了,但是這抽筋該來還是得來,一點辦法也沒有。而科學研究也在證明,我們一直以來都秉信的關於「抽筋」的理論,其實也有存有疑點。那麼,「抽筋」到底該怎麼解釋呢?
  • 楊振寧:我沒從與愛因斯坦交談中獲得智慧,看了他的排名就明白了
    楊振寧的偉大之處在於:建立楊-米爾斯規範場,奠定了整個粒子物理學發展的基本原理和方程;提出宇稱不守恆原理,開闢了物理學研究的新領域;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楊振寧使黃種人對現代科學的貢獻陡然而升。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總覺得楊振寧是個現代人,而愛因斯坦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他們兩個人生活的時間是有著重合的,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逝世於1955年,楊振寧生於1922年,1945年通過庚子賠款獎學金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國芝加哥留學,和愛因斯坦來到了同一片土地。
  • 飛行原理—增升裝置
    1.原理當升力不變時,若想縮短起飛和著陸距離,飛機的速度就必須更低,而此時的機翼仍然能夠提供足夠的升力以平衡飛機的重力。由升力公式可知,光潔構型下,如果想要把速度降低至最低速度以下,仍然有足夠的升力,這裡有兩種方法:增加機翼的面積S。
  • 來了22年中國仍然沒搞明白這些漢語的意思!哈哈哈哈哈哈哈
    來看看下面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於漢語的使用體驗。這兩姐妹花今天又一次霸佔了微博熱搜。看看這個娶了中國媳婦的老外的切身感受。來了22年中國仍然沒搞明白這些漢語的意思!漢語哪有這麼難?其實還是你沒有找對學習語言的利器。你肯定會想到一些培訓機構或者一些學語言的軟體,今天樂易佳想要推薦的都不是。
  • 物理學四大神獸,有一個已經被消滅,最早出現的那個晦澀難懂
    筆者:三體-小遙在人們認識整個宇宙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為了更快更好地解開宇宙中的謎團,科學家們也提出了一些設想和悖論。最早出現的「神獸」是芝諾的烏龜,它所對應的理論是微積分,這個幫助人們解決了大量測算問題的理論,十分晦澀難懂,卻在學術界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芝諾就提出了烏龜運動不可分性的理論,並且有關無窮小的概念也需要加入進來,不是簡單的追及問題,人們到今天都沒有得到這個問題的準確答案。
  • 中國大科學裝置:崔向群院士的三個煩惱—新聞—科學網
    引力波的發現就是藉助於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這項大科學裝置。   近些年來,我國也先後建成和在建一系列大科學裝置,LAMOST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LAMOST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我國上世紀90年代提出並開始建設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光學望遠鏡,被稱為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天文光譜航母」。   作為主持建設這艘「天文光譜航母」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這些年來見證著LAMOST的每一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