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0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多國科學家研究表明,中國森林固碳能力被低估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當天,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對這一成果進行報導,為中國森林碳匯能力點讚,稱中國植樹造林有利於碳中和。文中提到,最新的分析報告研究了大量太空遙感數據和地面觀測數據。報告的合著者、英國愛丁堡大學保羅·帕爾默教授說,太空遙感與實地測量存在極強的一致性,所以關於中國碳循環的敘述一致而有力。
這項研究成果題為《基於大氣二氧化碳數據的中國陸地大尺度碳匯估測》(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中國氣象局、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以及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宇航局等權威單位共同完成。研究表明,中國森林固碳能力之所以被低估,是由於中國二氧化碳地面觀測站點的稀疏和不均勻分布,容易影響科學家們對二氧化碳通量分布的理解。
參與這項研究的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唐小平說,本次研究使用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ESRL)數據、日本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觀測數據、中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以及其他的獨立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等,均證實了研究的合理性。研究成果揭示了之前被低估的中國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貴州、廣西)全年碳匯以及東北地區(主要是黑龍江和吉林)夏季碳匯。一年一度的中國碳匯主要產生於植物生長季節,尤其是在6-8月。在過去的10-15年間,通過大力培育人工林、嚴格保護天然林,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顯著。其中,西南地區每年產生碳匯3.5億噸,約佔全國陸地碳匯的31.5%;東北地區每年夏季產生碳匯0.5億噸,約佔全國陸地碳匯的4.5%。
唐小平解釋了森林與碳匯、碳匯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係。他說,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當前,減緩氣候變化有兩大主要途徑:一是通過工業和能源領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即減排;二是通過森林、草原、溼地等保護修復措施增加對溫室氣體的吸收,即碳匯。國際社會所談的碳匯,主要是指森林碳匯,即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並儲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
唐小平認為,BBC之所以肯定中國植樹造林有利於碳中和,顯然是看到了中國森林產生的巨大碳匯。他解釋說,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而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形式,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型活動和會議採用,以積極推動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此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22日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表示,中國提出的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中2℃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
全球知名能源諮詢公司伍德麥肯茲亞太地區副主席加文·湯普森(Gavin Thompson)表示,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吳兆喆
通訊員:李青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