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2020-12-22 澎湃新聞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2020-11-20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多國科學家研究表明,中國森林固碳能力被低估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當天,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對這一成果進行報導,為中國森林碳匯能力點讚,稱中國植樹造林有利於碳中和。文中提到,最新的分析報告研究了大量太空遙感數據和地面觀測數據。報告的合著者、英國愛丁堡大學保羅·帕爾默教授說,太空遙感與實地測量存在極強的一致性,所以關於中國碳循環的敘述一致而有力。

這項研究成果題為《基於大氣二氧化碳數據的中國陸地大尺度碳匯估測》(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中國氣象局、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以及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宇航局等權威單位共同完成。研究表明,中國森林固碳能力之所以被低估,是由於中國二氧化碳地面觀測站點的稀疏和不均勻分布,容易影響科學家們對二氧化碳通量分布的理解。

參與這項研究的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唐小平說,本次研究使用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ESRL)數據、日本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觀測數據、中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以及其他的獨立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等,均證實了研究的合理性。研究成果揭示了之前被低估的中國西南地區(主要是雲南、貴州、廣西)全年碳匯以及東北地區(主要是黑龍江和吉林)夏季碳匯。一年一度的中國碳匯主要產生於植物生長季節,尤其是在6-8月。在過去的10-15年間,通過大力培育人工林、嚴格保護天然林,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顯著。其中,西南地區每年產生碳匯3.5億噸,約佔全國陸地碳匯的31.5%;東北地區每年夏季產生碳匯0.5億噸,約佔全國陸地碳匯的4.5%。

唐小平解釋了森林與碳匯、碳匯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係。他說,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當前,減緩氣候變化有兩大主要途徑:一是通過工業和能源領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即減排;二是通過森林、草原、溼地等保護修復措施增加對溫室氣體的吸收,即碳匯。國際社會所談的碳匯,主要是指森林碳匯,即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並儲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

唐小平認為,BBC之所以肯定中國植樹造林有利於碳中和,顯然是看到了中國森林產生的巨大碳匯。他解釋說,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而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形式,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型活動和會議採用,以積極推動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此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22日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表示,中國提出的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中2℃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

全球知名能源諮詢公司伍德麥肯茲亞太地區副主席加文·湯普森(Gavin Thompson)表示,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吳兆喆

通訊員:李青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綠化基金會在聯合國邊會介紹生態減貧經驗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綠化基金會在聯合國邊會介紹生態減貧經驗 2020-09-24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綠色時報社2020年度宣傳發行工作會在廣西召開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綠色時報社2020年度宣傳發行工作會在廣西召開 2020-12-11 1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植被水分調節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乾旱事件發生頻率及強度的增加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循環產生重要影響。植物對不同氣候與土壤水分條件的長期適應,會形成由一整套相關聯的性狀組成水分調節策略,如葉片氣孔導度變化和根系水力再分配(HR)等。
  •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綠化基金會全年植樹同比增長近三成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綠化基金會全年植樹同比增長近三成 2020-12-22 13: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我國高能源強度、高碳密度的發展軌跡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兩倍以上(如圖1所示)。我國提出碳中和目標,不僅是將碳約束內生在能源清潔高效發展過程中,更是要求實現社會經濟全鏈式轉型升級。具體來講,到2060年,影響碳排放的主要部門要分別實現:電力部門深度脫碳甚至負排放、工業部門工藝流程創新大幅降低碳排放、交通部門電動化與生物燃油化、建築部門高度清潔化。
  • 綜合分析: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路徑
    由於能源供應和終端用能環節能量損耗均減少,假設2060年中國終端用能佔一次能源供應量的比重較2018年增加6個百分點至70%(該比例高於目前的日本和OECD平均值)(見圖3),中國能源需求總量46億噸標煤的情況下,終端能源消費量約為32億噸標煤,人均終端用能約為2.3噸標煤/人(與2018年水平相當)。決定碳排放的第二個因素是能源清潔水平,而能源清潔水平是由非化石能源發展決定的。
  • 我國森林碳儲量年均增加2億噸,力爭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4.1%...
    我國的森林碳儲量已達到92億噸,而且平均每年都能增加2億噸以上——這是國家林草局首次正式公布這一數字。12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有關情況。
  • 生態環境部:提氣降碳增水固土 汙染防治繼續行動
    生態環境部:提氣降碳增水固土 汙染防治繼續行動 2020-12-23 10:06:00
  • 綠色發展要聞丨我國已建設12條國家森林步道
    綠色發展要聞丨我國已建設12條國家森林步道 2020-10-20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生態系統有何影響?來看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成果以《氮沉降增強毛竹林固碳功能》(《Nitrogen addition increased CO2 uptake more than non-CO2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in a Moso bamboo forest》)為題,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生態系統生物碳、土壤碳與溫室氣體(甲烷、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規律及淨碳匯效應。
  • 北京綠色交易所梅德文:完善碳交易市場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對比來看,中國的人均GDP目前只有一萬美元左右,計劃用30年時間完成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渡,即把我國的碳排放從100多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又擁有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系統,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是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最大的能源消耗國家,而且我們的能源結構又是「富煤、貧油、少氣」,因此實現碳中和顯得「壓力山大」。
  • 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發展 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部署。就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之間的協同效應。請介紹一下這項工作的意義?
  • 【要聞】市政協專題協商視察興和縣推進烏蘭察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11月25日,市政協主席雲淮一行深入我縣視察興和縣關於推進烏蘭察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工作。縣委書記付海青、縣委副書記、政府縣長常達偉及縣政協主席李海參加視察。雲淮在調研中指出,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
  • 綠色發展要聞丨2021年中國綠化基金會「螞蟻森林」項目實施方案...
    綠色發展要聞丨2021年中國綠化基金會「螞蟻森林」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專家評審 2020-09-28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綠色增長戰略》提出2050碳中和發展路線圖
    重點任務:開展混合氨燃料/純氨燃料的發電技術實證研究;圍繞混合氨燃料發電技術,在東南亞市場進行市場開發,到2030年計劃吸引5000億日元投資;建造氨燃料大型存儲罐和輸運港口;與氨生產國建立良好合作關係,構建穩定的供應鏈,增強氨的供給能力和安全,到2050年實現1億噸的年度供應能力。
  • 駱鐵軍副會長: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11月27日,在2020(第三屆)全國鋼鐵行業綠色發展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發表了題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講話,分析了當前行業形勢,提出了鋼鐵行業綠色發展需要注意的6個問題。全文如下:  當前,正是鋼鐵行業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布局謀篇的重要時期。
  • 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綠色發展,相關戰略規劃正在加緊編制
    由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點任務之一,這是第一次。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寫入正在編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也是第一次。 兩位國內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專家近日均公開傳達了同樣信號。
  • 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發展 相關戰略規劃正在加緊編制
    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寫入正在編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也是第一次。兩位國內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專家近日均公開傳達了同樣信號。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日前召開的「美麗中國百人論壇2020年會」上表示,「目前,社會上對碳中和目標的衝擊力和帶動力似乎缺少足夠的重視」。
  • 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發展,相關戰略規劃正在加緊編制
    由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點任務之一,這是第一次。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寫入正在編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也是第一次。兩位國內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專家近日均公開傳達了同樣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