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什麼意思?

2021-01-19 三農前線

在我國傳統的文化中,農村俗語做為一種起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神奇語言,依然在農村中廣泛流行。這些俗語你在課本中是學不到的,只有自己身親體驗或者聽村裡的老人說過才能知道。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兩則俗語,不知你是否聽過?

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在農村,有「兒行千裡母擔憂」的說法,不管你去哪裡,遠還是近,家裡都會有老娘親在擔心你的安危。唐代詩人孟郊寫過《遊子吟》,表達了自己臨行前母親對孩子的關心。現在也一樣,當出門的時候,父母也會以窮家富路為由,多讓你帶點錢。

那么子女應該怎麼做呢?就像上面的俗語說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就是如果父母還健在,那麼就不要遠行,畢竟父母年紀大了,多陪陪父母不容易。如果非要出去的話,那麼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要去的地方,也就是遊必有方。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在家裡呆著,嫌棄父母是累贅,這種做法和想法,是錯誤的。

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這是農村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意思就是順其自然,由他去吧。在農村,有的時候發生的事情是人力不可改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說法。

農村俗語也是古代遺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歷代以來許多俗語多數人還在用它,俗語是人類歷經多年的總結經驗,以現在科學的角度來看,是有一定總結經驗、文化知識理論的。你還知道哪些流傳的俗語?歡迎大家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有一位山東老人,他年輕的時候是當地一個有名的石匠,手藝也不錯,為人真誠老實,在當地備受人尊重。老人還有一個行為讓人們倍覺疑惑,——他每天晚上都不進自個兒房間睡覺,只躺在自家的大門口睡,別人問他為什麼,老人說:「我不是不想進房間睡覺,只是怕進房間睡覺後,萬一一個人死在房間裡面別人都發現不了我。我不想自己死在房間裡面臭了,然後爛掉了,都還沒有人知道。」人們聽後,不禁唏噓。
  • 「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它的後半句才是重點所在,但卻總被忽略!
    在《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為孝」,在《說文解字》中又有「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從中可以看出來,對孝的理解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善行和美德。孔子也是非常看重孝的。曾經魯國的孟懿子就曾拜到孔子門下專門學習孝道。當時孔子教給他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無違。意思就是不要違背禮節,在父母活著的時候,按禮節侍奉他們,在他們去世後,按禮節埋藏和祭祀他們。
  • 農村俗語「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可下半句很少有人知道
    在這幾年,農村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起來,基本上農村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一年到頭或許就只有過年才能匆匆見上一面,很少能有時間回家陪陪年長的父母了,農村的俗語有很多,關於父母親情的也是不少,像是「父母在,不遠遊」,就是最經典的一句,還有一句比較通俗的俗語是「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
  •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是什麼意思?
    農村流傳的俗語眾多,其中有一些俗語是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農村人的日常生活除了農活之外,人際關係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農村不像城市,同在一個小區的很可能連話都沒有說過,對於農村來講,鄰裡相親還經常坐在一起吃飯。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什麼意思?有根據嗎?
    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所以中華文化有一半都是關於農村的文化。而在這些農村文化中也有很多文化,一些老祖宗給我們的道理,通過俗語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有根據嗎?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與母親翻臉:淺析「父母在,不遠遊」
    ,不遠遊。瀟瀟突然就鼻子發酸了,她明白了,父母是想等老的時候,自己也能夠成為他們的依靠。瀟瀟犯了難,究竟是出去看看世界,還是留在這裡陪伴父母?「父母在,不遠遊」,是什麼?「父母在,不遠遊」出處我們總是聽到這句話:父母在,不遠遊。可是這句話是被截斷的,其實還有後半句。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農村俗語:男不娶五,女不嫁六 這是什麼意思?你認同嗎?
    農村的俗語可謂是數不勝數,有的俗語有一定的道理,也有的俗語是封建迷信,但其實更多的都是老一輩人的生活經驗,今天小編所要說的這個俗語,是有關男女的,小編覺得這個俗語說的很正確,有一定的的道理,我們現在看看這個俗語是什麼,有什麼講究?
  • 農村俗語「救急不救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堪稱人生哲理
    我國農村有很多文化,由於地域遼闊,每個地區的文化也大不相同。其中,農村俗語眾多,它是警示世人們的一種「工具」,沒錯,在筆者看來農村的很多俗語就是工具,方便記憶,還能時刻提點人們。而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救急不救窮」這句農村俗語的真正含義,它背後又蘊藏了怎樣的玄機?
  • 民間俗語:「看看她娘腳後跟,斷她姑娘七八分」,究竟啥意思?
    形容一個人貪心,會說他「吃著碗裡的,望著鍋裡的」,意見不統一時,俗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以概括。今天咱們介紹的幾個俗語,或許你沒聽過,但都具有深刻意義,值得認真品讀。一、人不出門身不貴,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句俗語並不晦澀難懂,咱們從後往前分析,「火不燒山地不肥」應該如何理解呢?
  • 農村俗語「閏四月,兆年荒」是什麼意思?為何老人不喜歡閏四月?
    農村俗語「閏四月,兆年荒」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農村老人都不喜歡閏四月?今天是5月24日,農曆庚子年閏四月初二,已經是進入閏四月的第二天了,感覺和平常每天過的日子都一樣的,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是閏四月在古代,人們對它是很重視的,關於閏四月的俗語也有很多,很多都是描述人們在閏四月的日子是如何不好過的,比如說「閏四月,吃樹葉」。那麼,這句「閏四月,兆年荒」是什麼意思呢?按照字面意思來說,就是有閏四月的年份,當年的糧食收成很不好,很多人都吃不飽飯。
  • 農村俗語「女婿上床,家破人亡」,是什麼意思?上什麼床?
    比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女婿上床,家破人亡」這句俗語就是以前人們對結婚後女婿回到老丈人家裡和自己的老婆同床能不能同房的一個習俗說法,那麼這句俗語具體是啥意思?有道理嗎?1.啥意思?「女婿上床,家破人亡」主要是說女婿回到老丈人家裡是不可以和自己的老婆同床的,否則會黴運連連,家運不順。其實這個習俗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存在,尤其是在我國農村地區比較普遍,我國農村自古以來都比較淳樸,認為女婿回到老丈人家,晚上和女兒睡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會行男女之事,嶽父母認為這樣會導致家庭破財、黴運連連,會不吉利,所以比較忌諱。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俗語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生活經驗,對人們的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特別是在農村裡,一些息息相關的事情自然離不開農村俗語。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句關於生活的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老祖宗們蓋房子是非常有講究的,由於蓋房子是一輩子的大事,所以老祖宗在建設房屋的時候,必經過一番的考量。而古時候一些仔細的人,在選擇房屋的住址時,也要經過「高人」指點才能破土動工。
  •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狀火」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留下來了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而且字字珠璣,句句屬心。這農村俗語又分為很多種,有涉及生活的、有關於健康的、有了解氣象的、還有關於為人處世的。因此來說,這些農村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原因都有,這對於我們後人來說自然有很大的幫助。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關於老人和少年健康的農村俗語。而老祖宗認為,老人是以後是否要長壽,少年知否以後會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和自身的養生是差不多的。
  • 農村俗語:「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是什麼意思?
    導語,農村俗語:″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是什麼意思?農村俗語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承流傳下來的積累經驗,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而且內容豐富,貫穿於人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其中關於農村建房布局和選址方面的俗語也非常多,如"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這句俗語就是其中之一。
  • 父母在,不遠遊……老人晚年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子女的陪伴!
    再去了趟超市,便回到宿舍,正想寫點什麼,忽想起老婆交代的任務,兒子馬上開學了,學校要求填寫的疫情防控承諾書和近期行程表還沒列印呢,遂起身到辦公室完成任務了。回到房間,通過監控窺視(監督)一下妻兒。兒子剛練完琴,這下正在書桌前寫些什麼,或許是又有哪一個暑假作業遺漏了。老婆在房間陪著他。房裡的燈光顯得柔和而溫馨。
  • 農村俗語:「無錢莫入眾,言輕莫勸人」,是什麼意思?
    俗語是我國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民世世代代的口口相傳而流傳下來,雖然只有隻言片語,卻讓人領悟了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俗語都是祖祖輩輩的生活經驗,對於如今的社會依然有著參考意義。在這些俗語中,有不少是關於人情往來、社會風俗的總結。
  • 農村俗語「九鬥一簸箕,不做也過去」,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很多俗語,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於種田的「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有關於人情世故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還有關於身體特徵的「九鬥一簸箕,不做也過去」。小時候聽到這句話,不懂是什麼意思,爺爺奶奶告訴我們說「鬥」和「簸箕」是手指上面的指紋,鬥代表圓圈,簸箕代表條紋。如果是「九鬥一簸箕」,就代表這個人很有福氣。
  • 農村俗語「騎馬拜堂,家破人亡」,是什麼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騎馬拜堂,家破人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寢不橫戶,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俗語,是祖宗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其語意蘊藏著一定的哲理和科學道理,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事等方面起到了一定教導作用,有些俗語到現在還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鑑價值,如俗語「寢不橫戶,臥不覆首,眠不北向」,至今還在農村許多地方流傳,那麼它有何語意呢?有什麼道理呢?
  • 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是什麼意思?
    今天的老俗語就能告訴你答案,這句俗語是古人世世代代的經驗總結。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腳後跟」是指一個母親說話、做事的方式,母親對於子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母親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推測出她的子女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