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2020-12-14 小小嬴政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不管你生前有多富貴,多榮耀,或者多落魄,終有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所以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有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這樣才不會虛度光陰,空費時光,才會在離開時沒有遺憾。

而對於淳樸善良的中國農村人來說,他們的生活目標其實很簡單。如果用一句簡單的俗語來說明的話,那就是「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什麼意思呢?三十望子應該是很好理解的,三十而立,成家立業,這個時候的男人應該有自己的孩子了。

當然現在城市裡年輕人思想開放,三十歲不結婚的滿大街都是,可是在舊時農村,青年人結婚早,一般二十三、四歲就會結婚,結婚之後,就盼望趕快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如果三十歲了還沒有自己的孩子,那麼不僅自己心裡會焦急不堪,更重要的是,在同村人面前沒面子。

同年齡段的人,人家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自己的孩子還不知道在哪裡,這就是三十望子。如果三十歲有了自己的孩子,那麼到了四十歲,就該望財了,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發筆財,讓家裡人過得更舒適一些。

以前農村講究的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性不工作,只在家裡照顧老人,撫養孩子,賺錢的事情全部交給男人去做。男人外出打工,回來的時候希望是衣錦還鄉的,不僅可以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更可以在同村人面前顯擺顯擺。

這就是四十望財的由來,可是這一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財富就在那裡,可是有人賺得到,有人賺不到,賺錢這個事情,有的時候還是要看個人天分的。那麼五十望人是什麼意思呢?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歲,就會明白什麼金錢呀,財富呀,美色吧,都是虛空的。

唯有家裡的人才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希望家裡所有人都能每天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錢可以少賺一點,夠吃夠穿就行,住的可以次一點,不漏風漏雨就行,娛樂也可以少一點。關鍵是家裡人不要有任何的問題,這是農村人最簡單的想法。

「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體現的是農村人一種簡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這也跟中國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相適應,那就是小富即安。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小農思想,不思進取,但是這種思想的存在,客觀上起到了穩定廣大農村社會的作用。

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是農民,農民群體的穩定,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穩定。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這句俗語的意義在於,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大家都要規劃好自己的目標,有了奮鬥目標,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否則就是整天碌碌無為,混吃等死,人的生命時間再長,也是有限的。人一生可以做,需要做,能夠做的事情太多了,只有抓緊每天的時間才能達成目標,否則最後就可能是人生一場空。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30望子,40望財,50望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因此農村人就形成了這樣一句俗語,「30望子,40望財,50望人」。這句俗語就展現了農村人從30歲到60歲之內的奮鬥過程。~~農村人一生奮鬥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從人一生下地到10歲之內,是孩童時代,主要是以玩耍,身體成長的重要時期,並且學習語言和簡單的日常生活常識。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總結出了許多生活經驗,並且將這些生活經驗精煉成許多膾炙人口,郎朗上口的俗語,讓老祖宗們的生活經驗得以流傳下去。古人對於在什麼年齡段應該注意什麼,應該做什麼都有深刻的研究。比如俗語中就有「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的說法,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生日,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虛弱,活到六十便很滿足了;老人家們還說過「人過四十,不睡三覺,不求三人」,說的是人到中年之後,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所要求。
  • 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男人像把土」,古人說的是啥意思
    在淳樸的農村地區,流傳著一種通俗易懂的語句,這種語句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因其通俗易懂的特點,在廣大人民心中倍受歡迎,無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他總能說出幾句俗語。俗語是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下來具有深刻哲理的語句,牢記俗語更是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規避風險,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正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關於人生階段的俗語,它就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農村老一輩的說法準確嗎?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裡的俗語老話有些聽起來比較迷信,有些卻是意蘊深長的生活經驗,畢竟這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總結下來的道理,用話粗理不糙來形容是最適合不過了。
  • 俗語:「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什麼意思?現在也一樣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
  •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人到老年這樣活
    大家都知道,俗語呢,都是老祖宗根據自己的經驗流傳下來的,教育了一輩又一輩的子孫後代,對於今天的我們同樣也有一些參考作用。今天來說說:「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一、五十望人三不爭雖然說在現代,五十歲可能正是人生正好的時候,但是在古代的人們可能已經到了晚年階段。不過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此時的人們都不用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有的人子女已經成家立業,自己過上了含飴弄孫的生活。「望人」是指什麼呢?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人頭地,家庭生活美滿。
  • 俗語:「人住扛轎屋,災禍連連出」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其實,大家現在都聽到過的農村俗語自有它的出處和內涵,俗語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充分體現出了實踐出真智的道理。今天,就「人住扛轎屋, 災禍連連出」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咱們一起說道說道。其實俗語這種東西就是另一個角度上的人生哲理,它都是我們的先輩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而總結出來,並且流傳到如今的。
  • 俗語「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包含了:人情世故、諸事宜忌、農業氣象、生活竅門、婚喪習俗、堪輿風水等等。俗語「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主要描述:眉毛和人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02三十生毫四十衰《黃帝內經》記載:「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
  • 老話為什麼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好比是大海一樣,雖然複雜龐大,但卻能匯集眾多的河流,文明也一樣,不僅囊括了眾多文人將士的聰明才智,而且還蘊含著博大精深的道理,從古至今,無一例外的都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在知識的海洋中,「俗語、老話」是最接地氣、最廣為流傳、和最能被常人所接受的,有人說:「俗語雖俗,但卻深含大意。」
  • 俗語「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有時候,提到養生的時候,很多人會想起這樣一句話: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古人的科學素養當然不能和當代人相比。因此,古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完全建立在經驗基礎和推測基礎上。並且將這些經驗整理成了許多的俗語。上文提到的俗語,就是古人通過觀察得來的經驗而總結所得。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老祖宗的告誡,中年人值得一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致意思是男人到了30歲,人生逐漸步入正軌,這個年齡段應成家立業。孔子是儒家聖人,這句話便是他通過總結生活得出的經驗,所以聽上去十分有哲理,並且至今都在流傳運用。而古人雖然沒有孔子那樣博學,但他們也在生活中同樣總結出一些相似的哲理,比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雖然這句話沒有孔子說的那樣有號召力,但這句話也並不無道理。
  •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看懂了,煩惱它自己就跑了
    所以,身而為人的我們,需要淡定從容地接受生命中的各種突然的捨去與別離,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去過完自己的後半生…說到對人生的選擇和態度,突然想起了中國那一句很有智慧的俗語,說的是:「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具體講的是什麼?我們一句一句來解讀探尋。
  •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都比較靦腆,所以有些時候可能就會使用一些俗語或者是一些典故來告誡自己的弟子,在對於自己後代的問題上面,古代人和我們現代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後代是可以有所作為,有出息,在古代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啥意思?有道理嗎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農村這裡有著非常多的俗語吧,這些俗語涉及的領域非常多,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教育的,還有關於身體健康的,但是現在因為社會的發展,這些俗語已經開始漸漸的被農民遺忘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句農村的俗語吧。這個俗語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是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三十夜守夜,年初一守舍」,什麼意思?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而今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我們就來看看這樣一句與除夕春節相關的俗語「三十夜守夜,年初一守舍」,這是什麼意思?你們那有聽過嗎?
  • 俗語:窮單身富寡婦,寡婦有田無人耕,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很多農村俗語,單單從表面意思上來解讀,真的是索然無味,因為它其中套用了一些中國文學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之所以要這樣來用,一是排比對仗工整,而是為了更好的表達出意思。因為舊時農民確實文化程度太低了,俗語重在一個俗字,農民都聽不懂,也就沒有辦法往下傳了。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 俗語: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啥意思?蘊含祖先智慧
    文/遐慕 俗語: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啥意思?蘊含祖先智慧在如今這個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技術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與過去似乎完全不一樣了。在我們的視野中,現代的物品隨處可觀,人們享受著技術帶來的革新,思想也在不斷地「前衛」。
  • 農村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啥意思?怎麼理解好呢?
    在農村,很多老人都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沒有什麼文化的,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但是他們的一些經驗以及談吐卻是很有道理的,畢竟,還是比年輕人多吃了幾年的飯的,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情也是更多的,因此,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也是很有道理的,而農村老人常常說的一些農村俗語老話也是挺多的,雖說現在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經歷了一些深入了解了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深奧
  • 老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對嗎?
    農村的這俗話,基本上大都會蘊含著老一輩的智慧,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就比如題中所說的這句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從字面的意思上面,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這裡我個人通過我自己的理解,來單獨說說其中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