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先樞 沈紹堯
本文原載長沙縣歷史文化叢書
「星沙」地名考
「星沙」為1996年長沙縣新建縣城的城名,當時叫星沙鎮。
「星沙」是古長沙縣的別稱。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一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誌,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二十八宿中的軫宿有一顆「長沙星」,與長沙星對應的地方就叫長沙。如甘氏《星經》載:「長沙子一星,在軫之中,主壽命,小而明。」《史記 天官書》說:「軫為車,主風。其旁有一星,曰長沙。」《太乙統宗》也說:「軫在天闕之外,當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云:「長沙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又雲長沙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明史 天文志》更肯定地說:「軫旁小星曰長沙,應其地。」說長沙星之下就是長沙這個地方。《湖廣通志》最後的結論是:「長沙之名起於周,又曰星沙,以星名。」
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長沙軫宿圖
另一說是長沙乃地名,以地貌特徵為名。《遁甲記》說:「沙土之地,雲陽氏之墟。」《路史》則說:「沙為長沙……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故軫宿中有長沙子。」可見長沙之名在少昊氏時業已存在,至少有4500年的歷史。所以清光緒《善化縣誌》說:「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即先有長沙這個地名,以後天文學發展了,便把地上長沙的地名,又用於長沙天上的星名。
無論是「星以沙而得名」,還是「沙以星而得名」,都把星與沙連在一起,故長沙又稱「星沙」。早在唐代,「星沙」之名就入了唐詩。如韓愈登上長沙縣羅洋山(今屬開福區),寫下《羅洋遠眺》一詩:「繞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滿袖貯煙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南宋理學家真德秀知潭州時寫有《星沙集志》一書,可惜己佚。
羅洋山
長沙地名的出現不晚於戰國中期,春秋時期長沙納入楚國版圖,戰國時已建有城邑,為楚南重鎮。秦始皇在全國立36郡,長沙郡名列其內。自此,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治所存世,歷代相傳。西漢封長沙國,都城為臨湘(即今長沙縣)。東漢長沙縣屬長沙郡。兩晉南朝置湘州,長沙縣為其治所。隋唐兩代改置潭州,長沙縣亦為治所。五代十國時,楚踞湖南,以長沙為國都。宋代長沙縣是潭州和荊湖南路的治所。元朝先後改置潭州路、天臨路,長沙縣仍為其治所。明清兩朝長沙府轄12州縣,長沙城仍為長沙府的治所。清康熙三年(1664),兩湖分藩,長沙為湖南省治。
從古代至20世紀90年代初,長沙縣縣治都在原長沙縣城區(即今長沙市市區)。1933年析長沙縣城區置長沙市,但長沙縣的治所仍在長沙市的長治路。新中國成立後,長沙縣政府遷長沙市潘家坪,直至1996年才從長沙市潘家坪遷至長沙縣境新建的縣城,結束了有縣無城的歷史。
航拍「星沙」
新縣城選址長沙縣望新鄉,距長沙城區東北12公裡。新縣城拆遷泉塘集鎮並向周圍擴建而成。長沙縣政府依據以上「古長沙別稱星沙」的事實,將新建縣城命名為「星沙鎮」。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亦選址星沙鎮。2009年長沙縣撤銷星沙鎮政府建制,設立星沙、湘龍、泉塘3個街道辦事處,但縣城仍稱星沙鎮。長沙縣委、長沙縣政府、長沙縣人大、長沙縣政協等機構仍駐星沙鎮,星沙鎮成為長沙縣長期的縣治。
泉塘、望仙橋、封刀嶺、長橋等都是本地塊未拆建星沙鎮之前的老地名,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
泉塘原為長沙縣望新鄉的一個小集鎮。望新鄉在1949年前名為「望仙鄉」。「望仙鄉」又源於「望仙橋」。元代文學家許有壬大德年間(1297—1307)赴 梨東岡書院看望父親時所作《元六日赴長有感》詩自注中有「對江,馬行二十裡,走望仙橋,復茆港舟行」之語,可見那時就有「望仙橋」的地名了。境內有陶真人殿,殿前望仙江(又名望仙港)上橫架一橋。佇立橋頭,極目遠望,煙嵐縈繞,幻若仙境,故名望仙橋。或說「仙」就是陶真人。望仙江面沿江山,流入茆港,茆港流入瀏陽河的 梨段,即梨江。「茆港孤舟」為舊梨江八景之一。
今日泉塘廣場
1950年,開展「除舊更新」運動,望仙橋改名望新橋,望仙鄉亦改名望新鄉。望新鄉政府駐地封刀嶺。封刀嶺,傳說明初朱元璋進軍長沙,經此嶺封刀禁殺而得名。
泉塘集鎮距長沙城區東北12公裡,村舍沿瀏花公路呈帶狀,地勢較高,有泉塘,村因塘而名。泉塘俗名滂塘子泉,位於原望新鄉(今泉塘街道)橋壠村西北1.5公裡,泉水從山上巖石隙石滲出,匯入井中。水質清涼,四時不竭,日可取水20噸。泉塘之名或以此而名。
相傳古代此地乾旱,水源不足。晉代大將軍、長沙郡公陶侃之孫陶澹在此羽化為神。陶真人甚為關心民間疾苦,嘗以鐵杖插地,泉水噴湧而出,匯合成塘,故名泉塘。久之遂成為地名。
1996因建長沙縣新縣城——星沙鎮而將望新鄉連同泉塘整體拆遷。2009年長沙縣撤銷星沙鎮政府建制,設立幾個街道辦事處。泉塘遂成為街道辦事處之名。
長橋則為今泉塘街道的一個社區,原屬長沙縣螺絲塘鄉,距長沙城區東北12公裡的望仙江西岸。後劃在望新公社泉塘大隊境內。清雍正三年(1725),村東北溪流上柳姓公建長橋,村因橋而得名。
長橋中學(今長沙縣一中)設此,遠近聞名。校園內有高16米、圍7米古樟樹一株。長橋中學的前身為私立聖和中學,系柳姓族學,創辦人為柳午亭,建於1943年。
長橋聖和中學牌坊
長橋聖和中學古樟樹
柳午亭(1877—1957)為武術教育家。柳午亭與楊開慧之父楊昌濟、李淑一之父李肖聃為「交情三世久,春色兩家分」的摯友,曾一同留學日本。1903年留學日本時,柳午亭隨王潤生學練「八拳」,曾擊敗日本柔道家吉田道次。1913年回國後,歷任長沙師範、省立一中、長郡中學教師,後任湖南大學及湘雅醫科大學的體育教授。
柳午亭再加上武術家柳森嚴、民國名廚三和酒家創辦者柳三和、「柳德芳湯圓」創始者柳德芳被稱為「長橋四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