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分為兩大戰場,西部戰場是蘇聯,歐美國家對戰德國、義大利,而東部戰場,主要是亞洲諸國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抵抗,在美國、蘇聯介入戰爭之前,日本單靠一家之力就打遍了東亞無敵手。
然而日本的表現不禁讓人聯想,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何如此的強悍?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為什麼能夠深入每個日本人的骨髓裡?更重要的是,日本為何執意對外擴張?本篇文章,就為大家剖析日本軍國主義的誕生和發展,以及日本執意對外擴張的根源。
日本群島統一時期,常常對外擴張
日本這個國家,在古代時期大多數時候,都是陷入諸侯分裂階段(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少有的幾次島內統一後,日本根本不會閒下來安心治理國家,相反他們會把眼光繼續放在戰爭上,只不過統一後的日本,其戰爭是從內部轉向外部,因此,東亞許多國家十分懼怕日本的統一,因為這個國家一旦統一後,下一步就是對外擴張。
在朝鮮歷史上,大多數的敵人都是來源於東部的日本群島,從東瀛到倭寇,再到日本,朝鮮半島是被日本傷害最深的國家之一。日本之所以喜歡對外戰爭,主要原因就是國家的體量太小,並且資源較為匱乏,日本人普遍有憂國心理,他們認為國家太過脆弱渺小,土地的匱乏使得他們心中長期有種不安全感。
不過這些還都是土地的原因,如果從人的原因分析的話,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好鬥的國家,並且還是一個欺軟怕硬的國家,如果你這個國家十分的強大,那麼日本是絕對不敢招惹你,反而會給你俯首稱臣(例如,強大的唐朝時期,日本以學生身份自居)。但是如果你這個國家腐敗無能,那麼日本就會毫不客氣地拔出大刀對你們衝鋒,這是日本的一種奴性,也是一種武士精神。
日本欺軟怕硬,倭寇騷擾明朝
日本一直都有一個大國夢,而這種大國夢實際上是日本人的憂患意識而導致的,他們認為只有土地廣袤、民族強盛,自己的國家才會真正的長治久安。唐代時,日本崇拜西邊強盛的大唐,因此,日本如今的許多文化和建築,都是仿造大唐文化而來。
而明代時,日本逐漸走向了統一,不過他們依舊懼怕西邊的大明王朝,因為大明的海軍讓他們聞風喪膽(鄭和時期,明朝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遠洋艦隊),就連豐臣秀吉也只敢派兵攻打朝鮮,卻不敢派兵直接攻擊大明;頂多派倭寇騷擾大明東南沿海地區,大明中期的倭寇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侵犯大明的倭寇,最開始是日本官兵,但是官兵在幾次交鋒中發現不管如何侵擾,最終消耗更大的是日本本身,也因此,日本軍隊退出了對大明的侵擾,反倒是日本的倭寇替代了他們的作用。而倭寇大多數都是在日本混不下去的浪人、武士或者海盜,他們本來就是抱著試一試的勇氣去侵擾大明,誰知道大明的沿海部隊如此薄弱。
也因此,倭寇風波就一直困擾著大明,但是日本倭寇和日本軍隊,完全是兩回事,日本軍隊是不敢招惹大明的;到了清朝年間,日本被美國的黑船風波逼的搞起了明治維新,其主要原因就是對外來力量的恐懼感。
日本軍國主義的孕育:武士道精神
日本軍國主義其實就是一種類似於日本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就是效忠於天皇,用生命去捍衛天皇、捍衛國家,並且崇尚武力,對命令絕對服從,這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的武士道精神,只是流傳在日本民間,因為日本的武士十分居多,武士們在外流浪漂泊總得有個信仰。
可是他們該信仰什麼呢?最初日本武士是十分迷茫的,他們是社會的失意者,很多武士認為自己空有一身本領卻沒有任何成就,這種社會常態也導致了日本武士,被定義為日本底層失敗者的象徵。
不過隨著日本諸侯常年混戰,武士們的作用也顯現出來,許多武士就開始效忠於各個大名(日本古代封建領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武士開始發現自己不管效忠於哪個諸侯,一旦效忠後就必須跟隨到底,武士們的效忠對象就是他們的信仰,武士們必須用生命去捍衛自己的領主。
日本武士統一效忠天皇,並引入武士道精神
但是一些有想法的武士開始發現,如果自己光效忠一個領主,這個領主一旦失敗,那麼自己的人生也將玩完,假設自己效忠天皇,自己能否擁有更好的前途呢?一些大膽的日本武士,就開始嘗試從效忠領主轉向效忠天皇,但是戰國時期的日本天皇幾乎是傀儡。
不過就算如此,許多日本大名們,對於那些選擇效忠天皇的武士反而更加欣賞,因為大名們認為這群武士有著獨特的智慧以及堅定的意志,這些效忠天皇的武士就成為了大名們追尋的人才。在大名的追捧下,日本武士也效忠天皇成為了一種潮流,而這潮流漸漸成為了一種精神,這就是武士道精神的由來。
近代的日本一直都是幕府把控天皇,但是幕府治理下的日本軍隊,不僅裝備落後,而且建制也十分的混亂;當美國戰艦進入日本領海而導致的「黑船事件」,徹底給日本打了一劑興奮劑,日本人開始崇拜起戰艦鐵炮,他們甚至想像如果自己的國家有這樣的實力那該多好。
少壯派幫助天皇拿回權力
不過,日本的幕府卻被黑船給嚇破膽了,他們極度害怕外敵的侵略,因此日本幕府在與美國的談判中一步步的讓步,只為換取和平。然而,恰恰是這種讓步點燃了日本人對幕府的怒火,無數的日本人開始痛斥幕府的無能。
而一些少壯派軍官更是在軍隊中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武士道精神植入日本新軍,日本少壯派開始對幕府極度厭惡,於是他們開始擁護起天皇,這就有了日本的天皇在一眾武士和軍官的簇擁下重新拿回了權力的往事。
明治維新時期,軍國主義孕育而出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明治天皇這一代,天皇的權力已經達到無人企及的地步,特別是當時的明治天皇繼位後,這個年輕的男人,對政治不感興趣,反而對西方改革感興趣,於是在明治天皇的示意下,日本開始仿照西方的政策制度以及國家體制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如果說,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是在為軍國主義的誕生做鋪墊,那麼,現在的明治維新,就是徹底孕育出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因為明治時期的日本軍方,幾乎都是少壯派的天下,這些激情、好鬥、強硬的新軍官們,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奠基人。因此,在明治天皇和其幕僚的煽動下,日本人民也開始堅信軍國主義可以把日本帶向輝煌的明天。
日本軍國主義演變為法西斯主義
軍國主義思想成功孕育出來了,接下來,就是發展這種軍國主義思想;而明治時期之後的日本,一直是在為軍國主義的全國性發展做鋪墊,比如,日本軍國主義體制正式得到天皇和內閣的通過,並且在民間得到了官方層面對軍國主義正式宣揚,這個階段的日本已經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達到了軍國主義同步化。
而最後一步就是,軍國主義的演變,也俗稱法西斯軍國主義的轉變,法西斯主義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對世界勢力進行洗牌,這種顛覆性思想也影響到日本政府,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成為日本新浪潮。
結尾
雖然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是武士道精神,但是,在二戰前法西斯主義思想融入日本武士道精神後,這兩種思想浪潮徹底質變,狂熱和奉獻,成為了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的精神核心,這種精神傳播到軍營、企業和社會,讓整個大和民族都瘋狂。
並且軍國主義還把日本天皇徹底捧上了神壇,以至於天皇們也成為了衷心愛戴軍國主義的主要支持者,天皇的無上神權加上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全面發展,這就使得日本軍國主義徹底發展到了峰值。
而日本之所以對外堅持對外擴張的道路,這與俄國的「嗜領土成性」還有所不同,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狹小,無戰略縱深,資源匱乏,島國居民天生就有種憂患意識和自卑感,迫切地需要擴大領土版圖;而正趕上日本遭受經濟危機,自身化解能力差,急需對外掠奪資源或者通過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轉嫁自身的經濟危機,於是乎,就形成了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