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統一效忠天皇引入武士道精神,卻執意對外擴張

2020-12-23 珂夢看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分為兩大戰場,西部戰場是蘇聯,歐美國家對戰德國、義大利,而東部戰場,主要是亞洲諸國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抵抗,在美國、蘇聯介入戰爭之前,日本單靠一家之力就打遍了東亞無敵手。

然而日本的表現不禁讓人聯想,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何如此的強悍?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為什麼能夠深入每個日本人的骨髓裡?更重要的是,日本為何執意對外擴張?本篇文章,就為大家剖析日本軍國主義的誕生和發展,以及日本執意對外擴張的根源。

日本群島統一時期,常常對外擴張

日本這個國家,在古代時期大多數時候,都是陷入諸侯分裂階段(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少有的幾次島內統一後,日本根本不會閒下來安心治理國家,相反他們會把眼光繼續放在戰爭上,只不過統一後的日本,其戰爭是從內部轉向外部,因此,東亞許多國家十分懼怕日本的統一,因為這個國家一旦統一後,下一步就是對外擴張。

在朝鮮歷史上,大多數的敵人都是來源於東部的日本群島,從東瀛到倭寇,再到日本,朝鮮半島是被日本傷害最深的國家之一。日本之所以喜歡對外戰爭,主要原因就是國家的體量太小,並且資源較為匱乏,日本人普遍有憂國心理,他們認為國家太過脆弱渺小,土地的匱乏使得他們心中長期有種不安全感。

不過這些還都是土地的原因,如果從人的原因分析的話,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好鬥的國家,並且還是一個欺軟怕硬的國家,如果你這個國家十分的強大,那麼日本是絕對不敢招惹你,反而會給你俯首稱臣(例如,強大的唐朝時期,日本以學生身份自居)。但是如果你這個國家腐敗無能,那麼日本就會毫不客氣地拔出大刀對你們衝鋒,這是日本的一種奴性,也是一種武士精神。

日本欺軟怕硬,倭寇騷擾明朝

日本一直都有一個大國夢,而這種大國夢實際上是日本人的憂患意識而導致的,他們認為只有土地廣袤、民族強盛,自己的國家才會真正的長治久安。唐代時,日本崇拜西邊強盛的大唐,因此,日本如今的許多文化和建築,都是仿造大唐文化而來。

而明代時,日本逐漸走向了統一,不過他們依舊懼怕西邊的大明王朝,因為大明的海軍讓他們聞風喪膽(鄭和時期,明朝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遠洋艦隊),就連豐臣秀吉也只敢派兵攻打朝鮮,卻不敢派兵直接攻擊大明;頂多派倭寇騷擾大明東南沿海地區,大明中期的倭寇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侵犯大明的倭寇,最開始是日本官兵,但是官兵在幾次交鋒中發現不管如何侵擾,最終消耗更大的是日本本身,也因此,日本軍隊退出了對大明的侵擾,反倒是日本的倭寇替代了他們的作用。而倭寇大多數都是在日本混不下去的浪人、武士或者海盜,他們本來就是抱著試一試的勇氣去侵擾大明,誰知道大明的沿海部隊如此薄弱。

也因此,倭寇風波就一直困擾著大明,但是日本倭寇和日本軍隊,完全是兩回事,日本軍隊是不敢招惹大明的;到了清朝年間,日本被美國的黑船風波逼的搞起了明治維新,其主要原因就是對外來力量的恐懼感。

日本軍國主義的孕育:武士道精神

日本軍國主義其實就是一種類似於日本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就是效忠於天皇,用生命去捍衛天皇、捍衛國家,並且崇尚武力,對命令絕對服從,這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的武士道精神,只是流傳在日本民間,因為日本的武士十分居多,武士們在外流浪漂泊總得有個信仰。

可是他們該信仰什麼呢?最初日本武士是十分迷茫的,他們是社會的失意者,很多武士認為自己空有一身本領卻沒有任何成就,這種社會常態也導致了日本武士,被定義為日本底層失敗者的象徵。

不過隨著日本諸侯常年混戰,武士們的作用也顯現出來,許多武士就開始效忠於各個大名(日本古代封建領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武士開始發現自己不管效忠於哪個諸侯,一旦效忠後就必須跟隨到底,武士們的效忠對象就是他們的信仰,武士們必須用生命去捍衛自己的領主。

日本武士統一效忠天皇,並引入武士道精神

但是一些有想法的武士開始發現,如果自己光效忠一個領主,這個領主一旦失敗,那麼自己的人生也將玩完,假設自己效忠天皇,自己能否擁有更好的前途呢?一些大膽的日本武士,就開始嘗試從效忠領主轉向效忠天皇,但是戰國時期的日本天皇幾乎是傀儡。

不過就算如此,許多日本大名們,對於那些選擇效忠天皇的武士反而更加欣賞,因為大名們認為這群武士有著獨特的智慧以及堅定的意志,這些效忠天皇的武士就成為了大名們追尋的人才。在大名的追捧下,日本武士也效忠天皇成為了一種潮流,而這潮流漸漸成為了一種精神,這就是武士道精神的由來。

近代的日本一直都是幕府把控天皇,但是幕府治理下的日本軍隊,不僅裝備落後,而且建制也十分的混亂;當美國戰艦進入日本領海而導致的「黑船事件」,徹底給日本打了一劑興奮劑,日本人開始崇拜起戰艦鐵炮,他們甚至想像如果自己的國家有這樣的實力那該多好。

少壯派幫助天皇拿回權力

不過,日本的幕府卻被黑船給嚇破膽了,他們極度害怕外敵的侵略,因此日本幕府在與美國的談判中一步步的讓步,只為換取和平。然而,恰恰是這種讓步點燃了日本人對幕府的怒火,無數的日本人開始痛斥幕府的無能。

而一些少壯派軍官更是在軍隊中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武士道精神植入日本新軍,日本少壯派開始對幕府極度厭惡,於是他們開始擁護起天皇,這就有了日本的天皇在一眾武士和軍官的簇擁下重新拿回了權力的往事。

明治維新時期,軍國主義孕育而出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明治天皇這一代,天皇的權力已經達到無人企及的地步,特別是當時的明治天皇繼位後,這個年輕的男人,對政治不感興趣,反而對西方改革感興趣,於是在明治天皇的示意下,日本開始仿照西方的政策制度以及國家體制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如果說,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是在為軍國主義的誕生做鋪墊,那麼,現在的明治維新,就是徹底孕育出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因為明治時期的日本軍方,幾乎都是少壯派的天下,這些激情、好鬥、強硬的新軍官們,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奠基人。因此,在明治天皇和其幕僚的煽動下,日本人民也開始堅信軍國主義可以把日本帶向輝煌的明天。

日本軍國主義演變為法西斯主義

軍國主義思想成功孕育出來了,接下來,就是發展這種軍國主義思想;而明治時期之後的日本,一直是在為軍國主義的全國性發展做鋪墊,比如,日本軍國主義體制正式得到天皇和內閣的通過,並且在民間得到了官方層面對軍國主義正式宣揚,這個階段的日本已經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達到了軍國主義同步化。

而最後一步就是,軍國主義的演變,也俗稱法西斯軍國主義的轉變,法西斯主義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對世界勢力進行洗牌,這種顛覆性思想也影響到日本政府,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成為日本新浪潮。

結尾

雖然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根源是武士道精神,但是,在二戰前法西斯主義思想融入日本武士道精神後,這兩種思想浪潮徹底質變,狂熱和奉獻,成為了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的精神核心,這種精神傳播到軍營、企業和社會,讓整個大和民族都瘋狂。

並且軍國主義還把日本天皇徹底捧上了神壇,以至於天皇們也成為了衷心愛戴軍國主義的主要支持者,天皇的無上神權加上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全面發展,這就使得日本軍國主義徹底發展到了峰值。

而日本之所以對外堅持對外擴張的道路,這與俄國的「嗜領土成性」還有所不同,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狹小,無戰略縱深,資源匱乏,島國居民天生就有種憂患意識和自卑感,迫切地需要擴大領土版圖;而正趕上日本遭受經濟危機,自身化解能力差,急需對外掠奪資源或者通過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轉嫁自身的經濟危機,於是乎,就形成了侵略戰爭。

相關焦點

  • 日本軍國主義:統一效忠天皇引入武士道精神,轉嫁危機而成法西斯
    本篇文章,就為大家剖析日本軍國主義的誕生和發展,以及日本執意對外擴張的根源。 日本群島統一時期,常常對外擴張 日本這個國家,在古代時期大多數時候,都是陷入諸侯分裂階段(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少有的幾次島內統一後,日本根本不會閒下來安心治理國家,相反他們會把眼光繼續放在戰爭上,只不過統一後的日本,其戰爭是從內部轉向外部,因此,東亞許多國家十分懼怕日本的統一,因為這個國家一旦統一後,下一步就是對外擴張
  • 淺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如果要對日本國度進行了解,不但要了解大和民族歷史的具體歷程,還要從其中發現日本的民族的深入內涵,也就是關乎到日本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武士道精神。從武士道的來源、進展、變革以及在特殊時代作為精神促進動力的主要工具,可以了解其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的構成和發展的具體意義。
  •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多元化:佛學、儒學與神道教的交織
    正如村上重良所說,國家神道的思想,是從「敬神崇祖」發展成為八紘一宇,同時也為日本天皇集權和對外侵略思想奠定了基礎。法西斯時期,國家神道發展成為軍事的、侵略的教義,這也正是國家神道本質的表露。神道教的特殊地位,也使得以神道的教義為核心而發展起來的武士道深入人心,成為明治維新後大和民族的精神基礎。
  • 武士道曾讓日軍義無反顧地去死,今天的日本人,還信武士道嗎?
    所以,武士道精神還存活在這些人心中,日本的軍國主義武士道就是從這裡來的。 一、武士道被冷藏 明治維新開始之時,武士道其實是被冷藏的。明治天皇在維新伊始就明確批評武人掌權是「違我國體」,他的詔書更是明確宣布「日本帝國之人民」共有的品質,就是忠君愛國、驍勇善戰,但絕口不提武士道。
  • 日本武士道精神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二戰時期日本最有名的就是武士道精神跟軍國主義教育了,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軍國主義是當年日本天皇裕仁主張的,原因就在於裕仁從出生就接受著軍國主義的教育,當他成為天皇之後又把這種教育傳播開來了。那麼問題來了,日本武士刀精神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 二戰反思:美國從日本撤軍,日本還會回到軍國主義時代嗎?
    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日本天皇專制制度,天皇專制制度在當下已經不復存在,尤其是在美軍駐日期間,對日本進行的政治,社會,經濟的民主化改革,使得天皇制度在日本已經成為一個名義上的象徵,不僅沒有實權,甚至在社會上所起到的一種信仰精神,照比過去也大大折扣。
  • 日本歷史上所推崇的「武士道」,究竟是個「神馬」東西
    一提起「日本武士道」,咱們廣大的中國觀眾和讀者就會在腦海當中浮現出「一個腦袋上扎一個必勝的白布條,長相猥瑣或是兇惡,傻裡傻氣的日本鬼子,高喊天皇萬歲,之後剖腹自殺」的場景。這一幕對於咱們中國的老百姓那是再熟悉不過了。
  • 全民瘋狂,教育軍事化,日本軍國主義是如何形成的?
    但是,日本人的行為往往超出了限度。20世紀日本社會等級的確立和維持,便是通過軍事鬥爭實現的。千百年來,日本諸侯徵戰不休,僱傭私人軍隊,這些軍隊逐漸演變成武士階層,武士道就是武士的行為規範,為主人效忠而死,失敗就剖腹自殺。
  • 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問天皇:你為何不剖腹自盡?天皇只說了4字
    日軍之所以能夠堅持到戰爭完結,最大的因素就是因為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以及武士道精神,令數不勝數的日本人情緒十分高昂,甚至在戰敗早已註定的情況下,整個日本居然還做好了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準備。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1867年,倒幕運動達到了高潮,隨著15歲的明治天皇上臺,日本各諸侯發動政變,解除了德川將軍的權力,將全國軍政大權歸於天皇,幕布時代宣布終結。同時也宣布武士治國的時代結束。武士切腹是怎麼回事談到日本武士,不得不談到他們的切腹行為,日本武士的切腹是武士道精神的表現形式之一,這一行為中有兩個問題如果得到了解答,那麼也就理解了切腹的意義。
  • 為什麼中國沒有武士道精神,我們崇尚的是「仁義」的大道
    我們在看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時,常常看到戰敗的日本軍官引刀切腹。在我們崇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明哲保身時,不得不感慨一下日本這種自殺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起源於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日本,一個在古代瘋狂學習,模仿中國,學習中國先進的農業,科技,文化。史書記載自漢朝開始,日本派人到中國學習漢朝的先進文化。
  • 同樣崇尚武士道精神,日本戰敗後天皇為啥不切腹?他的回答太無恥
    導語:同樣崇尚武士道精神,日本戰敗後天皇為啥不切腹?他的回答太無恥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擁有極端思想,奉行獨特核心主義的國家,在這些東西的灌輸下,底層如同是高層人士操作的傀儡一般,叫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任何的自主思想,這就導致在整個戰爭時期,所以日本人都在奮力的為自己的祖國而戰,特別是那些崇尚武士道精神的人,行為更加的瘋狂。
  • 日本的武士道是什麼道?
    道作為一種精神表徵和信仰符號,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反映。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武士道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代名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那麼,武士道究竟是什麼道?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日本武士道的古稱為《葉隱》,是日本江戶時代佐賀藩所傳頌的武士修養書籍。「葉隱」是何意思?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切腹」是一種流傳於日本的一種自殺方式,這種方式也被一群崇尚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的人所發揚光大。在他們認為,「切腹」自殺是非常光榮的,所以在日本歷史上,以這種方式自殺的人並不在少數。在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叫藤原義。他出生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一個貴族家庭。
  • 動漫壁紙,日本動漫與日本民族精神
    關於日本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經典之作如:《武士道》、《菊花與刀》、《日本論》、《日本人》、《日本城市生活》、《失敗者的高貴》、《日本精神》等等有諸多論述。即便日本天皇對歷次日本侵略戰爭負有責任,在二戰時,更被視為軍國主義的象徵,在戰敗後,天皇發布詔令,宣稱天皇是人不是神,這一切都沒有改變日本人對天皇的態度,在日本社會裡,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之父」,天皇因其「萬世一系」是日本人的驕傲。
  • 二戰日本女人為了效忠天皇,到底有多瘋狂?說了你可能不信
    導語:二戰日本女人為了效忠天皇,到底有多瘋狂?說了你可能不信日本人最核心的理念是什麼?那無疑就是「效忠天皇」,這是極端主義思想裡的重點,所有奉承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都要以此為榮,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二戰還沒有結束前,日本人民一直被該思想洗腦,完全變成了行屍走肉,沒有任何的自主思想可言。我們看到男性已經很瘋狂了,實際上女性的行為更加顛覆認知。天皇是日本人的信仰,而已經徹底被同化的日本女性,對天皇的話言聽計從,叫做什麼就做什麼。比如用身體來賺錢送給國家,讓前線部隊能夠打贏戰爭,或者是自己奔赴前線,幫助軍隊的士兵減緩壓力。
  • 日本當年為何要侵略中國呢?
    他們決定走上對外擴張道路,難道真如主流觀點所說的那樣,想利用中國巨量的資源來為日本輸血嗎?大家不妨先來看一看日本近代的發展進程,在日本進行現代化改革運動之前,日本國內的經濟情況以及軍事實力都和中國十分類似,甚至還要落後於中國。但在日本開始進行明治維新這場全盤西化的運動之後,其經濟實現了騰飛,工業實力迅速增強,日本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 日本武士道包括哪些內容,真的那麼狂熱嗎?
    之後天皇任命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成立了鎌倉幕府。鎌倉幕府就任用這些武士對地方進行統治,他們負責督促土地耕種者向領主或者國衙繳納賦稅,同時也鎮壓農民起義以及追捕強盜、維護本地治安等工作。本來這些武士只是各地的領主,但是鎌倉幕府為了得到他們的長期效忠,明確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另外根據戰功獎勵新的領地,為此這些武士都無條件服從鎌倉幕府。
  • 二戰日本女人為了效忠天皇,究竟有多瘋狂?3個行為顛覆認知
    日本人最核心的理念是什麼?那無疑就是「效忠天皇」,這是極端主義思想裡的重點,所有奉承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都要以此為榮,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二戰還沒有結束前,日本人民一直被該思想洗腦,完全變成了行屍走肉,沒有任何的自主思想可言。我們看到男性已經很瘋狂了,實際上女性的行為更加顛覆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