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用到一些常用語,熟語,包括一些詞組和詞語或句子,包括格言、警句、成語、歇後語之類的。雖然我們用的時候很清楚這個熟語表達的意思,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一成語。最早出自《莊子·秋水》:」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兩千多年前的莊子也是這樣問自己的,只知道表面,卻不知道為何如此。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記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雖然小時候媽媽煩我為什麼總是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由來也是非常有趣,原意應該是」打破砂鍋紋到底「,砂鍋是一種陶製品,很容易破碎,碎了之後裂縫的紋理一直延伸到底部,這是最開始的意思,後來」紋「被後人換成讀音相似的」問「,慢慢的被人用在詩文中,也就是現在的一問到底的意思。
接著再給大家分享幾個常見有趣的熟語由來故事。
楷模
人們常把榜樣、模範稱為」楷模「。事實上,楷模原指兩種樹,即楷樹和模樹。大家這下就知道了為何這兩個字偏旁是」木「字旁了吧。楷樹又叫做黃蓮樹,相傳最早生長在孔子的墓旁,枝幹挺拔,枝繁葉茂,為諸樹之榜樣。模樹的葉子顏色隨著節令而變化,春天是碧綠色,夏天是紅色,秋天是霧白色,當天是墨黑色,一年四季色澤純正,亦為諸樹之榜樣。相傳此樹最早生長在西周初年周公墓旁。孔子和周公都是古代聖人先賢,是世人之榜樣,人們以樹喻人,就把榜樣稱為」楷模「。
幽默
此詞由林語堂在20世紀20年代,將英文」humour「翻譯為」幽默「,最早見於在北京《雨絲》雜誌。這個譯名在當時有過異議:魯迅認為它容易被誤解為」靜默「或」幽靜「,覺得不太妥當;李青崖則主張改譯為「語秒」,但「語秒天下」是句成語,且只有言語沒有動作,不能概括「幽默」的全部含義;陳望道擬改譯為「油滑」,但不夠確切且有輕浮之嫌。後來。唐栩候譯為「諧穆」,「諧」表一面,「穆」表另一面,合起來就成了「幽默」的整體,原是比較恰當的,但當時幽默一詞已經流行,其含義已經為人所熟悉,故一直沿用至今。
沒想到林語堂這一音譯過來的詞語,反而深入人心,後來還寫了一本書叫《幽默人生》。
正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秒啊。
今天先寫到這,篇幅有限,後續會再給大家分享這類熟語由來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