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逐漸變大

2021-02-18 中科院之聲

近些年來,生活在雲南、廣西和廣東等省的北部,以及貴州、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南部等地區的人們有種感覺,當地的氣候類型正在悄悄地改變:全年氣溫較高,四季界限不明顯,日溫度變化大於年溫度變化,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這是偶爾發生的?還是一種錯覺呢?

科研人員告訴你:你的感覺沒有錯——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逐漸變大,導致這些原來不在熱帶範圍內的地區,正在受這一改變的直接影響,如圖1所示。

圖1:熱帶地區正在變大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稱「安光所」)大氣光學中心研究員魏合理課題組的博士生唐超禮通過長期對探空大數據分析,研究結果間接證實了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變大。

 

熱帶地區正在變大又稱熱帶膨脹


熱帶地處赤道兩側,位於南北回歸線以內的地球中部區域,約佔全球總面積39.8%。正午的太陽終年垂直照射在熱帶範圍內,因此,這一地帶能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氣候炎熱。熱帶地區的炎熱氣候對全球的降水、陸地、季風和洋流均有重要影響。

在這些影響發生的過程中,溫暖潮溼的空氣從赤道地區到達南北兩極,從而提升了中南美洲、中南非洲、東南亞以及大洋洲部分地區的氣溫。據之前的氣候模型預測,全球變暖將導致熱帶地區的膨脹。迄今為止,這些模型顯示,在未來100年中,熱帶地區將分別向南向北擴大2.5緯度左右,如圖2所示。

 

圖2:地球熱帶正向南北兩極擴大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安光所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過去40年中,地球熱帶地區已經向北有了更多擴張。如果這一趨勢繼續發展,亞熱帶地區的生態系統將承受巨大壓力,熱帶疾病的傳播將加速,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將受到諸多不利的影響。

對流層頂高度和溫度的變化已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標誌


地球對流層位於大氣的最低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其下界與地面相接,上界高度(即對流層頂)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它的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裡,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公裡,極地平均為8~9公裡,並且夏季高於冬季。對流層頂是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一個明顯的過渡層,是反映各種大氣過程的一個很好的指示器,它在氣壓形勢、氣團平流、大氣環流形勢更替等作用下發生變化,阻礙著積雨雲頂的垂直發展、氣溶膠和水汽的垂直交換,如圖3所示。此外,大氣急流、飛機顛簸、臭氧層頂等重要物理、化學現象均與對流層頂的位置、強度及其變動密切相關。因此對流層頂高度和溫度的變化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標誌。

圖3:對流層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安光所大氣光學中心唐超禮等利用我國近40年大約200萬次探空氣球觀測數據系統地分析了中國區域對流層頂高度和溫度的時空季節分布特性和變化趨勢,獲得了中國區域不同經緯度的對流層頂高度年際變化趨勢及其冷點溫度隨緯度和經度的分布規律。

研究表明近40年我國對流層頂高度逐年升高(圖4a)、溫度逐年降低(圖4b);並首次發現了高緯度地區的對流層頂高度比低緯度地區升高更快,即高緯度地區和熱帶低緯度間的對流層頂高度之差逐年縮小(圖4c),而緯度間的對流層頂溫度之差逐年擴大(圖4d),此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近年來地球的熱帶地區正在變大(熱帶膨脹)。該研究對認識溫室氣體增多導致的對流層變暖和由於臭氧減少導致的平流層變冷等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建立和檢驗對流層大氣模式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工作以 Distribution and trends of the cold-point tropopause over China from1979 to 2014 based on radiosonde dataset 為題已發表在《大氣研究》(Atmospheric Research,doi:10.1016/j.atmosres. 2017.04.008)雜誌上。

此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高技術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圖4:中國區域對流層頂高度(H-CPT)和溫度(T-CPT)的時空變化趨勢.

(a)全國平均對流層頂高度的年際變化趨勢(1979-2014);

(b)全國平均對流層頂溫度的年際變化趨勢;

(c)不同緯度帶的對流層頂高度年際變化趨勢;

(d)不同緯度帶的對流層頂溫度年際變化趨勢

 

來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相關焦點

  • ​-2度,撒哈拉沙漠下雪了,為何人類有點不安,地球正在大更新?
    所以說,如今全球變暖真的已經是讓地球「滿身創傷」,不過很多人近段時間,看到氣候的轉變,也發出了一個新說法,那就是我們地球並沒有變暖,並且是變冷了,而根據科學最新報告指出,最近全球的異常寒冷天氣也比較多,那是不是真的沒有變暖?
  • 為什麼南亞地區的「熱帶季風氣候」,會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
    由於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來自太陽的太陽輻射又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平行光,當太陽輻射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時候,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就會不同,總體而言年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由赤道往兩極遞減」。而熱量是一個地區氣候類型形成的重要基礎,是氣候類型名稱的頭一個詞,比如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幹氣候);溫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包括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寒帶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是極地氣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氣候)。
  • 在潮汐力的作用下,是地球逐漸遠離月亮,還是月球正在遠離地球?
    大到宏觀的整個宇宙運行,小到原子等微觀粒子,都是處於不斷地運動之中。我們判斷一個物體是否處於運動狀態,通常都要選擇一個參照物或者參照系,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位置改變的機械運動,則我們稱這個物體發生了運動。如果我們假定一個物體不動,這個物體則被我們作為參照物,在這個參照物的比較下,另一個物體的相對位置變化情況,則是我們判斷另外物體是否發生運動的依據。
  • 未來地球生物長啥樣?哺乳動物要麼變小,要麼滅絕!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當氣候變暖時,鱷魚似乎會分散生活,具有差異性,我們在遠古氣候變暖時期的高緯度地區發現鱷魚化石;當氣候變冷時,鱷魚物種將滅絕消失,倖存者主要集中在較溫暖的地區,從地質學角度來講,現代地球物種剛經歷了冰河時期,因此我們看到的地球物種剛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呈現出生物多樣性。預測未來生物具體的模樣是非常困難的,但這個推測過程是非常有趣的。
  • 關於地球的10大驚人事實:地球並非圓的?人類曾僅剩2000多人
    3、地球與月球距離慢慢變遠經過25年的觀測,人們發現月球的軌道正在逐漸擴大,也就是說,月球正在逐步遠離我們。科學家更是計算出,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半徑每年都要增加4釐米。4、有「人」在給地球「充電」1917年,科學家發現地球表面帶有負極電,但是地球究竟為什麼帶電,地球的「充電器」是什麼,卻沒有人能說清楚。在一些地區的晴朗天氣裡,地球和空氣之間會產生電流,強度達到15O0安培。
  • 地球自轉變快了,每日正在變短,一萬年太久……
    地球自轉變快了,每日正在變短 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需要365天5小時48分46秒(回歸年合365.24219天)。從整體趨勢來看,地球自轉速度是逐年變慢的。地球在4億年前一天只有22個小時左右,再往前推,地球誕生之初可能一天只有幾個小時。為什麼地球自轉會變慢,從研究結果來看,可能是月球引發的潮汐現象讓地球自轉變慢。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南極的臭氧層空洞正在癒合,是人類的功勞嗎?科學家:別自戀了
    2000年以前,一股高層急流(也稱極地鋒急流)逐漸向南極移動,與此同時,另一股熱帶急流——哈德裡環流圈,將積聚的能量從赤道擴散到兩個半球的高緯度地區,也就是兩極,他們認為這種變化與臭氧層的恢復有關
  • 地球自轉速度一直在變,如果變太快會怎樣?
    多年前地球大約在18個小時40分鐘內繞其軸進行自轉。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今天,將會引發災難性的結果。首先地球的形狀將會發生變化。行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於赤道地區比兩極地區更強大。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地球是稍微扁平的形狀,赤道半徑和兩極半徑相差約21公裡。如果地球的速度增加了幾倍,地球的赤道長度會增加,南北兩極之間的距離會縮短。我們的星球看起來會像一個橢球。下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重力。所有在地球表面的物質直接受重力影響。因地球旋轉,赤道周圍低緯度地區的離心率要比極點周圍高緯度地區的離心率高。
  • 有關地球的16大驚人事實,不看不知道!
    來源:網絡有關地球的16大驚人事實,你知道多少呢?我們天天生活的綠色家園地球,對它的了解有多少?一天只有24小時?地球是否是圓的?據報導,地球人類曾險遭滅絕全球僅剩2000餘人?這些神奇的事實相信沒有幾個人知道。
  • 為什麼熱帶地區只有一個發達國家?
    美麗的海島,沙灘,椰子樹,驕陽,或者比基尼美女…… 然而,你可知熱帶不止有這些浪漫,還「盛產」窮國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2016年19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排名,排名在倒數50名的國家裡面,位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國家佔到了90%。而倒數最後10名,無一例外都是非洲熱帶亞熱帶的國家。
  • 除了海南,中國還有哪些熱帶地區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位於熱帶的海南,太陽終年可以直射大地,這裡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冬季。除了海南,中國還有哪些熱帶地區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洶湧的雅魯藏布江在南迦巴瓦(海拔7782米)和拉加白壘(海拔7294米)兩座大雪山中間,硬生生在喜馬拉雅山脈上劈開的一個大口子,這就是雅魯藏布大峽谷。印度洋的暖溼水汽,以這條峽谷為通道,源源不斷來到原本寒冷乾燥的青藏高原。這條大峽谷輸送水汽量的強度,與夏季自長江以南向北輸送的水汽強度都相當。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同行合作,通過對中國廣東湛江湖光巖瑪珥湖約6萬年來的植矽體和花粉分析發現,在末次冰期存在7次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它們主要與熱帶東-西太平洋海表溫度(SST)梯度變化有關。研究認為,湖光巖地區季節性降水減少可能由熱帶太平洋緯向SST(西/東)梯度增加引起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WPSH)西移和北半球Hadley環流加強所導致。
  • 地球上的兩個無風帶
    關於赤道無風帶的說法,正確的是()A.位置相對固定B.南美大陸分布最廣   C.天氣狀況單一    D.氣溫年較差大解析:據材料可知,赤道無風帶實際為赤道低氣壓帶,該地區終年高溫多雨,天氣狀況日變化不大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地球的運動》知識點
    8.地球公轉速度:  近日點(1月初)最大,遠日點(7月初)最小  自近日點向遠日點移動,公轉速度逐漸變慢;  自遠日點向近日點移動,公轉速度逐漸變快。  10.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的範圍變大;溫帶的範圍變小。黃赤交角變小,熱帶、寒帶的範圍變小;溫帶的範圍變大。
  • 木星大紅斑正在逐漸變小?
    木星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星球,體積大概是地球的1316倍,相比起來。簡直是巨大無比,正因為如此,它也是我們地球的「保護神」,它的引力帶走了很多有可能撞擊地球的隕石等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和傷害的天體,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木星的著名大紅斑,近年來在逐漸消失?
  • 地球與太陽:同一片星雲的兄弟
    太陽表面的溫度高達6000℃,即便通過傳遞損耗,到達地球的熱輻射依然高出人類所能承受範圍,而且被太陽照射的一面溫度可達上百攝氏度,而背面又是零度以下,這時大氣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月球沒有大氣層,所以月球的白天與黑夜溫差非常大,可以說是白天熱死人、晚上凍死人。
  • 地球附近紅超巨星正在變暗,可能是即將爆炸的前奏!
    距離地球僅600光年處,有顆紅超巨星「參宿四」,曾經是地球夜空最明亮的10顆恆星之一,然而自今年10月以來,參宿四的亮度逐漸降低,甚至亮度排行跌出前20名。一些天文學家對此表示,參宿四可能即將變成超新星。
  • 【名詞解釋】副熱帶
    氣象學上將副熱帶高壓帶活動地區定義為副熱帶,一般位於23.5°N-40°N、23.5°S-40°S附近。(2)副熱帶是地球上的一種氣候地帶。一般副熱帶位於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即位於緯度30°兩側的區域。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是夏季與熱帶相似,但冬季明顯比熱帶冷。最冷月均溫在0°C以上。
  • 熱帶風暴天鵝
    「天鵝」未來24小時內將以10公裡左右的時速繼續向偏西北方向移動,於8月5凌晨到中午在深圳到陽江之間沿海地區登陸,也極有可能在鬥門到臺山之間沿海地區登陸;也有可能在珠江口近海海面轉向偏西方向移動。 2009年第七號熱帶風暴「天鵝」英文名Goni,來源於韓國,原意為一種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