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大一統
萬裡長城及秦代建設
秦朝的暴政
陳勝起義與秦的覆亡
楚漢戰爭風雲
秦始皇的大一統
秦始皇帝 嬴政
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此後秦北收河套、南徵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帝國版圖,國土面積達347萬平方公裡。
再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 林、象郡三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恆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京畿地方為一特殊 區域,由內史統之,故稱內史,其區域相當一郡,皆直轄於中央政府。
秦朝的中央集權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國最後完成對六國的兼併,實現了全國之大一統。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就此確立,首都設在鹹陽。秦王嬴政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過「五帝」,所以兼採二者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的專稱。他自命是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子孫將是「二世」、「三世」.以至無窮。
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務、軍務及監察;地方則廢除封建體系,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設縣,縣下又有鄉、亭、裡等基層組織。這樣,全國由上到下均置於皇帝及其家族的嚴密統治之下。
為免六國勢力死灰復燃,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例如:夷平險阻,銷毀兵器,遷徒豪富,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在農業方面,秦實行「強本抑末」,允許土地私有及自由買賣。此外,秦始皇還以首都鹹陽為中心,廣修通往全國的馳道。而他自己則沿著新修之馳道,多次巡視全國各地,四處勒石記功。
秦始皇的一系列大一統措施,自然是為了建立其家族萬世一系的統治,但其創立的制度,往往為歷代王朝所遵循,它奠定了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萬裡長城及秦代建設
萬裡長城
秦長城示意圖
驪山陵
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統一措施外,秦始皇也注重對外開拓,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當時秦朝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領土之基礎。而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見證,莫過於萬裡長城之修築了。
長城,原是戰國時期燕、趙、秦諸國加強邊防的產物。當時,居於中國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時時南侵,為了對付這種擾攘,北方各國便各自築城防禦。秦朝後,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又將原來燕、趙、秦三國所建的城牆連接起來,加以補築和修整。補築的部分超過原來三國長城的總和,成為西起甘肅臨桃、東至遼寧東部的「萬裡長城」(今長城為明代重修,西起嘉峪關,東迄山海關,全長六千多公裡)。長城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工程之一。在當時戰爭手段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它不失為一條堅固的軍事防線,而其工程之浩大與艱鉅,的確世所罕比。據統計,如將長城的磚石用來修築成高二公尺半、寬一公尺的城牆,可繞地球一週有餘;如改鋪成寬一丈五尺、厚一尺的公路,則可繞地球三、四週。
秦代建設還包括修馳道、築溝渠。如疏濬鴻溝(河南汴河)作為水路樞紐,通濟、汝、淮、泗諸水。又於公元前214年,令史祿監修長達六十多裡的靈渠,溝通了湘、灕二水。
此外,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和安排身後的歸宿,徵調了數百萬民工,大肆修築宮殿和陵墓。宮殿以阿房宮(今陝西西安阿房村)最著名,東西五裡,南北千步,規模盛大,直到秦始皇死時都未建好。而他為自己精心策劃的墳墓──驪山陵,也先後修了三十六年,到他死去時才勉強竣工。近年來在它東面發現了大型兵馬陶俑坑,內有武士俑約七千個、駟馬戰車一百多輛、戰馬一百餘匹,以及數千件各式兵器,被中外人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
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朝鹹陽宮一號宮殿考古遺址模型(上),以及據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所作的復原模型(下)。
始皇的一系列政策與措施,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不過其事業系在殘酷壓榨民眾的條件下,於短短的十來年內集中完成的,故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在始皇當政的十二年間,其為政之苛暴業已顯露無遺。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由於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徵戰,內則修馳道、開靈渠、築長城,外則伐匈奴、徵百越,每項工程或每次徵戰,均須役使浩大之民力。特別是始皇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在七十萬以上。據載秦代「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能忍受。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裡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到秦始皇時,更把嚴刑峻法推至顛峰。其酷刑之名目,諸如謫戍、籍沒、黥為城旦、連坐、腰斬、車裂、梟首、戮、阬、磔、鑿顛、抽脅、鑊烹、具五刑(黥劓、斬足、笞殺、梟首、棄市)、族、夷三族(父母、兄弟、妻子)等等,不一而足。
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文化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言論自由。如規定除了秦國的歷史記載,一切史書都燒掉;民間所藏,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其餘《詩》、《書》、百家語全部焚燬;誰要是再談論《詩》、《書》,就殺頭;以古非今的人則滿門抄斬。在「焚書」後的一年,又發生「坑儒」之事,秦始皇下令搜捕對朝廷不滿的儒生,一共捉到四百六十人,全部加以活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
陳勝起義與秦的覆亡
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天下,其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宦官趙高等隨行。在歸途中,始皇病卒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趙高與李斯同謀,篡改始皇遺詔,賜太子扶蘇自盡,另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
秦二世(前210-前207)即位之後,重用趙高,推行暴政。他比乃父更加殘酷暴虐,在埋葬始皇時令後宮無子者全部殉葬,為防墓中秘密洩露又將工匠悉數閉於穴中致死。二世不僅效法始皇到處巡行,而且賦歛愈重、戍徭無已。結果群臣人人自危,天下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全國呈現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局勢,秦之覆亡只在旦夕之間而已。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有閭左戍卒九百人被徵發北上,屯戍漁陽(今北京密雲縣西南),行抵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遇連日暴雨,道路不通,估計無法如期趕到防地。按秦律,「失期,法皆斬」。其中陳勝、吳廣二人相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而「天下苦秦久矣」,不如鋌而走險,起來造反,乃殺死軍尉,掀起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摸之平民起義。
陳勝揭竿而起後,不久即攻克了重鎮陳縣(今河南淮陽),於此處建國號曰「張楚」,自立為楚王,以吳廣為假王,並明確提出「伐無道,誅暴秦」之口號。後來陳勝、吳廣雖然失敗,但全國已出現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形勢。
在秦末的各路起義隊伍之中,以項羽及劉邦最為重要。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鉅鹿與秦軍決戰,破釜沉舟,全殲了秦軍主力二十萬,從而決定了秦朝覆沒之命運。同時,劉邦率兵乘虛西進,一路上並未遇到秦軍之重大抵抗。時秦廷內部一片混亂,趙高逼二世自殺,旋立二世兄扶蘇之子子嬰為秦王,但子嬰很快又設計殺死趙高。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破秦軍而入武關,兵逼鹹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至是遂亡。
楚漢戰爭風雲
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漢戰爭_地圖帝
楚漢相爭系秦亡以後項羽、劉邦之間爭奪政權的一場戰爭。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群雄紛紛響應、並起倒秦,其中以項羽、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公元前208年,懷王遣項、劉分道伐秦,並共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結果項羽於鉅鹿一戰全殲秦軍二十萬,而劉邦卻最先順利進入關中、滅亡秦朝,並與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項羽在消滅秦軍主力之後,聞劉邦已破鹹陽,遂亦迅即率兵入函谷關,與劉軍相對峙。在鴻門宴上,項羽謀殺劉邦而未遂,後乃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在當時群雄並立之局勢下,項羽於公元前206年四月實行裂土分封,尊懷王為義帝(後又遣人襲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此外又另分封了十八個王,以劉邦為漢王。
不久,諸侯紛爭又起,其中主要是楚、漢之爭。其初,項羽佔了優勢。劉邦雖曾利用項羽攻齊之機,襲擊楚都彭城,但很快就被項羽所大敗,退守滎陽(今河南滎陽北)、成皐(在滎陽西北面)之間。後來劉邦鞏固了關中基地,又極力籠絡諸方力量,遂在屢敗之後轉劣為優,使雙方形成長期的拉鋸局面。
公元前203年,項王與漢相約平分天下,割鴻溝(滎陽東南之運河)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自己乃引兵東歸。但劉邦卻與韓信、彭越期會而攻擊楚軍。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羽力戰而脫,遂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因見大勢已去,無顏見江東父老,乃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前後歷時五年(前206年-前202年)。
野史
一統天下的「私生子」
一陽生
秦朝的歷史雖然極其短暫,但它卻集中了歷代政治的許多典型現象。就以秦始皇自身來源而言,就充滿了宮闈淫亂和爾虞吾詐。始皇原是大商人呂不韋和趙姬的私生子,不韋將懷孕的趙姬當作「投資」獻給尚未登位的秦莊襄王子楚,後來果然「生息」、「發財」。豈料後來始皇長成親政,竟然逼父自殺、軟禁乃母。其手段足以反映秦始皇作為一代暴君的上乘材料。
秦統一原因之另一說
一陽生
論及秦統一全國之因素,尚有一事頗值研究,即秦也許並非因政治、經濟方面之先進而戰勝六國,恰恰相反,其所恃者正好是文明之落後和戰鬥之強悍。蓋其本為西戎一野蠻落後之邦,儘管不斷改革、發展,其文明程度一時實難望中原諸國之項背。唯歷史上野蠻民族之戰勝文明民族、邊陲小國之滅亡中央王朝,一向不乏其例。世界史上如蠻族之亡西羅馬、土耳其人之亡東羅馬,中史上前有商族之滅夏、周族之克商,後有五胡之亡西晉、女真之滅北宋、蒙古之滅南宋、滿洲之滅明朝。然則西戎之秦能擊敗南蠻之楚的競爭,進一步滅亡中原的姬、田諸國,豈非對上述歷史現象提供另一例證耶?
中央集權是否中華民族的榮耀?
一陽生
秦代石刻文,其含義為「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文字為小篆。
關於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及其對中國歷史之影響,不少史家多給予積極的肯定的評價,視之為中國歷史之主流和中華民族之驕傲。持肯定見解者多半將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輝煌文化和中央集權加以聯繫甚至等同起來,其實吾人若對歷史細加分析,即可發現此種結論大謬不然。試觀中國的重要典章、制度和藝文,在周代時業已大備。春秋戰國時已廣泛使用鐵製農具,商業貿易亦頗繁榮,後來秦漢以降各朝大行「崇本抑末」,農具數千年未變,商業發展一直受到阻撓。春秋戰國時學術思想何等活躍,堪稱百家爭鳴之黃金時代,但自漢武把儒術定於一尊后,中國學術文化之自由發展卻一直受到阻礙。作為中華民族文明象徵的長城,在秦以前已經興修。都江堰等重要農田水利工程有許多均修建於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硯、紙,前三者在戰國已發現。至於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最遲戰國已經出現,火藥的發明應歸功於煉丹術士,造紙法、印刷術雖然發明稍晚,但未必一定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
誠然,自秦代奠立中央集權制以後的兩千多年來,中國不是沒有發展,但這種發展實在太過緩慢了,而且主要不能歸功於中央集權制。如果說中央集權制有所貢獻,更多地表現在統治術的改善方面,包括厲行保甲制和嚴刑峻法、篡改歷史文獻和消滅前代痕跡、發展避諱之學和鼓勵歌功頌德、加強君主集權和大興文字之獄,等等。不錯,人們通過考古發掘,確曾出土了大量的中國歷史文物,但其中主要乃皇帝宮殿或貴族陵墓中的奢侈品。它們和隋煬帝為個人享受而下令開鑿的大運河,以至現代之木乃伊,哪一項不浸透著萬千奴隸、農夫、工人們的血、淚、汗?!總之,中國獨一無二的「大一統」和「中央集權」,造成了上層的極端奢靡和下層的極端貧苦,對於這種長期壓得中華民族喘不過氣來的沉重歷史包袱,難道可以不加分析地予以歌頌並引以為榮嗎?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作用
一陽生
關於秦始皇在歷史上的作用,論史者素來評價不一,或尊為「千古一帝」,或貶為「暴君」,真乃言人人殊。觀諸商、周以至春秋戰國之史實,自分治而統一乃先秦歷史發展之大勢,即中國當時必然會由封建割據之狀態而發展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而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如併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徵百越、逐匈奴、築長城、通溝渠、開馳道、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摶成,是發生了重大之影響的。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徵暴歛、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等暴政,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
李斯言行淺評
一陽生
在秦統一全國之諸因素中,論史者於商鞅變法固極重視,唯對秦之任用客卿(即東方遊士在掃平六國中之作用)也評價不低。本來秦王政一度對諸客卿下逐客令,但李斯曾發表《諫逐客書》,謂「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及至併天下後又以斯為丞相。
李斯的《諫逐客書》無疑是一篇極佳之政論文,故向為諸家文集列為上選,斯在輔佐秦王一統天下方面確也立功不少,故史家向來給予頗高之評價。不過綜觀歷史,似未可完全以成敗論英雄,李斯之為政雖尚稱成功卻未得善終,至其個人政治品質可非議者則甚多。李斯一面勸秦王要善用客卿,一面卻嫉妒並害死投秦之客卿韓非。韓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及韓非奔秦,李斯便在秦王面前進讒,「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李斯之殺害韓非,同龐涓之害孫臏何其相似乃爾,且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李斯又為秦始皇出謀劃策以焚書坑儒,和趙高同流合汙篡改始皇遺詔使二世竊位。拙以為李斯上述三事於國於己、在公在私均無可饒恕:斯與韓非份屬同窗,正當秦國用人之際,他卻因嫉妒而排斥賢良、害死韓非,可謂自私、卑鄙;斯本屬文人儒生,正當秦朝亟需實行文治之際,他卻鼓勵秦始皇焚書坑儒,確實殘忍、暴虐;斯以丞相而隨君出巡,正當始皇危亡、國本動搖之際,他卻勾結宦官、廢長立幼,終於導致秦之速亡,而自己亦為二世、趙高所殺,真乃可恥、可悲!
專,制,暴,政結果只有滅亡
一陽生
秦始皇送徐福出海尋仙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
綜觀有秦一代之歷史,始皇曾以何等之氣勢鯨吞六國、完成一統。為了謀求秦帝國之長治久安、千古不滅,以成就萬世一系之帝業,使子孫萬代永承秦祚,始皇又雷霆萬鈞地進行了一系列大一統之措施,並遣人四處尋訪長命不死之仙藥。結果不僅始皇本人無法長生不老,就連秦王朝亦二世而斬、迅即覆亡,前後不過十五年。通過前面有關之苛政的敘述,可知秦之速亡絕非偶然。秦始皇時的苦役重稅、嚴刑峻法、焚書坑儒諸般暴政,早已決定了秦帝國之短命,有道是「秦皇帝身在之時,天下已壞矣,而弗自知矣」(《漢書.賈山傳》)。而秦二世之暴虐昏庸,趙高等之擅權亂政,則更加速了秦之滅亡。在暴秦之統治下,不但平民無以為生,而六國貴族亦深感國破家亡之苦,時時不忘復國。故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全國瞬即騷動,秦朝頃刻覆滅。在各地倒秦的勢力之中,六國遺民實是不容忽視之力量。
西漢賈誼《過秦論》有云:「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朝短短十五載之歷史,其興也暴,其亡也速,堪為後世專制獨裁者之借鏡爾!
秦亡原因之另一說
一陽生
周永生、譚國信作品《秦始皇東巡傳說》
秦朝之速亡可能還有一個由歷史形勢所左右的客觀原因,即凡經歷長期分裂而出現的一統王朝通常都較短命,但它們往往為下一個盛朝開闢道路、奠下基礎,其功實不可沒。例如始皇創秦制、文帝創隋制,而均為其後歷代所循,於一統中國不無貢獻。然秦繼七國紛爭之世,隋承魏晉南北朝分裂之局,乍而統治全國,肩負之擔較重,再加以其自身暴政,故皆短命速亡,而各為漢、唐之盛世奠下基礎。秦、隋如此,後來結束軍閥混戰而實現一統的中華民國亦有類似之情況。
秦史乃中國歷史之縮影
一陽生
秦朝的歷史雖然極其短暫,但它卻集中了歷代政治的許多典型現象。就以秦始皇自身來源而言,就充滿了宮闈淫亂和爾虞吾詐,始皇原是大商人呂不韋和趙姬的私生子,不韋將懷孕的趙姬當作「投資」獻給尚未登位的秦莊襄王子楚,後來果然「生息」、「發財」。豈料後來始皇長成親政,竟然逼父自殺、軟禁乃母。秦始皇之執政好大喜功、廣事建設,濫用民力、徵歛無度,嚴刑酷法、焚書坑儒。他雖欲使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但卻所用非人,連繼位問題亦未安排好,結果自己身後落得屍體長久發臭而不得下土。至於秦二世的篡改遺囑、殺兄奪位,不愧是後世隋煬帝一類「暴君」之師;李斯、趙高之狼狽為奸、指鹿為馬,則為歷代權臣作亂、宦官禍政之惡劣典型;陳勝、吳廣之揭竿而起,成了其後一系列農民戰爭的榜樣和模式。由是觀之,歷代的治亂興亡幾乎一幕幕都可在秦代找到例子,故秦朝不愧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
楚漢戰爭:孰為君子,孰為小人?
一陽生
劉邦和項羽
楚漢戰爭以劉成項敗告終。然而,如果吾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則項羽實為一頂天立地之男子漢,劉邦不過是私德不足論的市井無賴。以亡秦之功而論,項羽當居首位,如無項羽鉅鹿之全殲秦軍主力二十萬,劉邦安能順利西向如入無人之境?難道可以因此而譴責項羽之殘暴?項羽在鴻門宴放走劉邦,往往被譏為「婦人之仁」;他沒有獨霸天下而廣封眾王,則被視為「不合時宜」;他在以鴻溝劃分楚河、漢界後,遵守諾言解兵東歸,被說成「缺乏遠大志向」;他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被當作「怯弱」的表現。其實這些正從另一角度說明項羽乃一勇敢、誠實、仗義、自尊的正人君子,是故李清照之絕句有雲「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反觀劉邦,在倫理道德來看,確實難以恭維,唯因其善於揮長藏拙、投機取巧,能聚蕭何之深、張良之謀、韓信之詐、陳平之詭,冶於一爐,融會貫通,終於贏得天下,於是被認為所作為「切合時宜」。後世重視的是他的成功,而以其陰狠奸詐為細小瑕疵。事實上,從劉邦見自己的父親將被項羽烹殺而表示欲「分一杯羹」,及項羽在烏江自刎前將戰馬交託烏江亭長以示「不忍殺之」這兩件事,已充分反映二人性格上的差別了。
楚漢之戰乃兄弟仇殺
一陽生
項羽、劉邦同揭竿而起的陳勝一樣,都是倒秦戰爭中的領袖人物。記得《史記》曾分別描寫了他們對秦朝及始皇的態度,陳勝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謂「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曰「大丈夫當如是也!」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躍然紙上。但在晉代阮籍看來均不足道,即所謂「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無論如何,項羽、劉邦等乃一場平民起義後必然要出現的人物。觀諸歷史,自陳勝、吳廣首次平民起事後,舉凡一個舊王朝被推翻,往往會出現群雄割據、逐鹿中原之形勢。例如秦末的項羽、劉邦,新末的劉玄、劉秀、劉盆子等,隋末的李淵、李密、王世充、竇建德等,元末的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明玉珍等,清末以後的軍閥割據乃至於國共內戰。他們本來系同一戰壕之戰友,爾後為了爭奪全國之統治權,竟成了不共戴天之仇讎。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傳國玉璽 百度百科
秦朝君主世系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