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澳關係將至冰點。中國部長自5月以來沒有接過澳方的電話。英國《衛報》在題為《中國告知澳方:停止視中國為威脅,否則不接電話》的報導中稱,中國正敦促莫裡森當局就將中國視作"威脅"還是"機遇"做出明確決定,而這一決定是重啟部長級會談的關鍵先決條件。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一名高級官員稱,除非澳大利亞停止將中國視為戰略威脅,否則中國部長不會接聽澳大利亞部長同僚的電話。
在中國這邊,澳大利亞說不上話還能理解,畢竟最近兩國因一則漫畫搞得不太愉快。但在即將舉辦的氣候峰會上,澳大利亞照樣未獲得發言機會,被冷漠禁言,這是澳方沒想到的。走到哪都被嫌棄,遭拒絕,澳大利亞這回真挺尷尬。
常年來,澳環保"不上心",近年來碳排放量還不降反升,飽受別國質疑批判。由聯合國、英國和法國主辦的氣候峰會舉辦時期,恰逢《巴黎協定》籤署五周年。莫裡森本希望在這次會議上發言,因為澳政府近期調整了長期碳排放預測,而且主辦方之一英國還是澳大利亞的"五眼盟友",但莫裡森並未獲得發言機會。
據《衛報》12月10日報導,莫裡森在聯邦議會上,被議員扎利·史泰格詢問是否被邀請在氣候峰會發言。主辦方希望藉此會議敦促各國,在明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做出"有野心的"氣候承諾。
對此,莫裡森回應史泰格稱,他"不會為了某些國際峰會的發言機會,就改變國內的政策。"他對議會表示,在這裡,我只對澳大利亞人民負責,他還"嘴硬"道,對於發不發言的事,他"不困擾,也不擔心"。莫裡森還被問了一個尷尬問題:包括中國、哈薩克斯坦等國都獲得在一場國際氣候會議上的發言機會,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對此,莫裡森辯解稱:"許多國家都沒有發言,紐西蘭也沒有。"紐西蘭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降。這種不分場合的拉踩,紐西蘭聽了真的會高興嗎? 值得一提的是,沒被邀請發言的國家真的是少之又少,現已有超70個國家收到發言邀請,國家領導人會通過視頻錄製來進行發言。
然而,莫裡森的一席話並不能服眾,畢竟在上周他還信誓旦旦承諾要去峰會上"糾正"一些謬誤,改善他國對澳大利亞的批判態度。
不僅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上沒有被重視,莫裡森11日出席線上"太平洋島嶼氣候論壇"時,還面臨著自太平洋島國的壓力。他們希望澳政府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採取更有力的行動,進一步削減排放。
澳大利亞的氣候政策一直受到國際上的質疑,除美國外,澳大利亞是唯二另一個拒絕籤訂《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一直到2007年,面對同一的國際形勢,澳大利亞才終於正式籤署了《京都議定書》,2016年正式批准了《巴黎協定》,並確定了新的減排目標。
但事實上,澳大利亞自然災害頻發,近幾年的乾旱、山火、高溫都導致氣候極其惡劣,多個城市氣溫突破45℃。去年底開始的澳大利亞山林大火震驚世界,過火面積達到了18636079公頃,相當於整個廣東省的陸地面積。而12月,澳總理莫裡森不顧愈演愈烈的火勢,出國度假,澳網民紛紛喊話"莫裡森下臺"。
莫裡森就任之後,化石能源利益集團不斷加強遊說力度,澳大利亞的氣候政策開始發生轉向,雖然沒有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但是放棄了對澳大利亞減排目標的立法工作,也放棄了有利於減排的《國家能源保障計劃》,大力扶持和推動煤炭、油氣的開發、生產和出口。澳大利亞的碳排放量在近些年持續上升,並且呈現加速趨勢。
為了使澳大利亞從新冠疫情的低沉中走出來,莫裡森在今年不斷推動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而 其三大主要客戶中國、日本、韓國都明確表示有效消除碳排放量將是首要追求的目標。莫裡森所代表的保守派強力支持化石燃料行業,每年的出口額達到了約900億美元,這一點與國際上推崇的節能減排理念相排斥,若不真正重視起環保事業,澳大利亞在國際舞臺上將會更難立足。
(文/金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