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2020年第4期目錄/摘要

2020-12-22 澎湃新聞

道德、理念與制度

5 / 任劍濤

古今之變與公私德行的現代理解

23 / 肖群忠

現代中國應並重公共道德和個體美德

——對陳來、蔡祥元兩位先生的回應

文明互鑑與中國道路

32 / 韋森

觀念的轉變與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

——從《中國經濟改革進程》與《改變中國》兩書說起

中國哲學研究

58 / 王 煜

崑崙、天門、西王母與天帝

——試論漢代的「西方信仰」

70 / 丁四新

「貴生」「重己」與「形神」

——論《呂氏春秋》的生命哲學

80 / 朱漢民

宋代儒家經典與民間教化

——從《四書》學到家訓家規的生成

89 / 蔣 寅

絕望與覺悟的隱喻

——杜甫一組詠枯病樹詩論析

95 / 黃壽成

論隋文帝並未施行科舉制度

116 / 李欣然

中西異同視角下的「西學中源」說

——兼論晚清「《格致古微》時代 」的思想光譜

129 / 陳 峰

錯位的「新史學」:何炳松學術路向辨析

文史新考

140 / 王 震

《漢書·藝文志》兵形勢考

150 / 武懷軍

影堂源流考論

古今之變與公私德行的現代理解

摘 要: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是一個需要辨析的問題。循內部解釋脈絡,公私德行的關聯與偏重需要一個平衡擺;以外部解釋的理路,公私德行的功能與效用需要確定兼綜性。如何平衡與兼綜,需要一個社會坐標。古今之變,是分析公私德行狀態的前提條件。在古代視角,私德的決定性顯而易見;在現代視角,公德的優先明確無誤。在現代處境中,不存在從私德直接貫通到公德的可能性。古代儒家以私人德性理解德行「公共性」的進路,需要轉進到公私德行分流的現代結構,但私德的社會倫理效用與公德的政治倫理功能必須分別確認。這不是一個在中西差異角度審度的問題,而是一個在古今變局的角度才能夠深切理解的問題;公私德行分流,是一個人類的普遍處境,而不是一個地域的特殊遭遇。

關鍵詞:古今之變;公德;私德;儒家倫理

作 者:任劍濤,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現代中國應並重公共道德和個體美德

——對陳來、蔡祥元兩位先生的回應

摘 要:在古代中國或者傳統道德中,主要強調公德與私德的聯繫而不是區別,這是由古代社會家國同構的社會基礎、儒家合內外之道的思維方法以及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尚未區隔所決定的。對公德與私德進行區隔並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強調國家團體意識的公德內涵,這種思想最早是由梁啓超《新民說》提出,之後一百多年來對這個問題仍有持續的討論與實踐。陳來先生認為要強化社會公德之「公共倫理」建設和個人品德修養,不僅在學術認知上是準確科學的,而且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蔡祥元先生認為建立在家國同構基礎上的「家天下」思維在現代遇到了困境,因此,現代道德建設要著力於規則而不是依靠私德或者個人的良知,這也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又不盡然,儒家強調修身、內聖或者私德為道德基礎的道德主體精神,在複雜化、世俗化、普世化的當代社會仍然有其獨特而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公德;私德;儒家;中國傳統道德

作 者:肖群忠,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觀念的轉變與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

——從《中國經濟改革進程》與《改變中國》兩書說起

摘 要: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是人類社會歷史上一場偉大的革命性的制度變革,已經孕育了過去4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過去40年的中國經濟改革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現在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運行體制?當下這種經濟體制的實質、優長和問題是什麼?在現行經濟體制安排下的經濟高速增長能否持續?未來中國經濟與社會將向何處去?所有這些都是整個社會沒有深刻反思的問題。回顧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過程,無論是國有企業的改革、農業經營制度的變遷和民營經濟的成長,還是現代金融體系、現代政府宏觀管理體系、現代公司制度的生成與變遷,抑或對外開放在中國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生成與發展中的作用,無不一再證明,在經濟改革的試錯過程中不斷轉變觀念和提高理論認識,才是經濟改革的原動力;建立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制序,才是未來中國當走的路。

關鍵詞:觀念體系;制度變遷;經濟改革;對外開放;農業改革;國企改革;民營經濟;金融體系

作 者: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崑崙、天門、西王母與天帝

——試論漢代的「西方信仰」

摘 要:漢代形成了一個較有系統的關於西方的神仙信仰體系,崑崙、天門和西王母的結合成為這一信仰的主體,其核心為升天成仙。西北的崑崙為天地之中柱,其上有西王母和天門,升天之人應在西王母處取得不死之藥或獲得升天成仙的資格,登上天門,進入天帝統治的天界。隨著西域的開闢,西域的許多奇聞異事和文化因素便附會到這一「西方信仰」中,但其觀念仍是本土的升天成仙的信仰,由此漢墓中出現的許多西方文化因素可以得到較為圓滿的解釋。這也是西方的佛教傳入中國,尤其是其能迅速被廣大民眾接受的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背景。早期道教也繼承並發展了這種神仙信仰,將其主神置換為道教的主神。

關鍵詞:崑崙;天帝;西王母;天門;信仰體系

作 者:王煜,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貴生」「重己」與「形神」

——論《呂氏春秋》的生命哲學

摘 要:《呂氏春秋》以「性命」和「精氣」為「生」(生命)的本原。此「性」為「生質」之義,不同於道德性的定義。精氣說很好地解釋了「精神」的來源問題。《呂氏春秋》以兼收並蓄的態度吸納了性命說和精氣說。《呂氏春秋》的生命哲學集中在本生論、貴生論、重己論、形神論和養生論上,集先秦生命哲學之大成。其目的首先是為了全生、身心健康和長壽;其次是為了滿足政治的需要,確保統治主體(「人主」)的身體健康和延年益壽。《呂氏春秋》特別注重對情慾(聲色滋味和富貴權勢)的控制和調適。它提倡貴生、重己的生命哲學,與政治有一定的關係。儒家也講本生、貴生、重己和養生等觀念,但與子華子、《呂氏春秋》的解釋不同。儒家肯定「義」高於「生」,而不是相反。可以說,《呂氏春秋》是秦漢生命哲學的前導。

關鍵詞:《呂氏春秋》;生命哲學;貴生;重己;精氣;養生

作 者:丁四新,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宋代儒家經典與民間教化

——從《四書》學到家訓家規的生成

摘 要:《四書》學是兩宋時期建構起來的經典學術,也是宋元明清時期的官學教材與科舉內容,是宋代以來精英思想的體現。同時,儒家士大夫努力將精英的《四書》學整合為全社會的思想,所以《四書》學又從精英階層走向民間社會,士紳、俚儒將《四書》學大量引入到家訓家規之中,使之成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共同思想基礎。大量家譜所記載的家訓、家範、家規,體現了士大夫、鄉紳對理學化的《四書》思想的應用,其中包含了崇正學、窮性命、明道德、端心術等一系列向善性引導規範,以及倡導道德教育、自我修身的齊家治國理念,它們其實均源於宋儒的《四書》學。

關鍵詞:《四書》學;宋儒;家訓;家規

作 者: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

絕望與覺悟的隱喻

——杜甫一組詠枯病樹詩論析

摘 要: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寫作的一組以枯病樹木為題材的詠物之作《病柏》《枯椶》《病橘》《枯枏》,一變以往樹木之詠的託喻方式,由寄託主體情志轉向隱喻社會現實。其中包含著對個人、社會、王朝前所未有的深刻思索,涉及個人前途黯淡、民生凋敝、君主失德乃至王朝沒落諸多重大主題。其中傳達的從國計民生到個人命運的全面的幻滅感,折射出杜甫晚年思想的重要變化,透露了他最終釋放政治抱負而專注於詩歌創作的心理動因。在這個意義上,《枯枏》四首也可以說是杜甫晚期創作中最具思想深度的開拓,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關鍵詞:唐詩;杜甫;病樹;絕望;覺悟

作 者:蔣寅,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論隋文帝並未施行科舉制度

摘 要: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度選官,已成為眾所周知的定論,並以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二年正月、開皇七年正月、開皇十八年七月發布的選官詔書為依據。這些選官詔書的內容竟與北周實施察舉的詔書大致相同,卻與唐代的科舉制度大相逕庭,既無新的考試科目,也沒有敘述考試內容。通過對這三道選官詔書發布時間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的分析,楊堅之所以反覆發布內容相近的選官詔書,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至於楊堅為何繼續沿用北周政權所實施的察舉制度,又與當時中樞最高權力核心的人員組成、士族在該政權中的影響力以及關隴地區文化相對落後有關。楊隋政權在一段時間內選官制度仍然沿用北周政權的察舉制度,並未實施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

關鍵詞:科舉制度;選官制度;隋文帝;政治制度

作 者:黃壽成,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中西異同視角下的「西學中源」說

——兼論晚清「《格致古微》時代」的思想光譜

摘 要:「西學中源」說是甲午戊戌時期流行的一種討論中西學關係的觀點,王仁俊的《格致古微》即為其代表。該書以「表古籍之微,發西學之覆,將以嚴華洋之辨,大中外之防」為宗旨,既要溝通「古籍」和「西學」,卻又同時區分中西,本身即潛藏著悖論。從中西學異同的視角看,「西學中源」說不僅關涉促進或阻礙西學引進的問題,更是一種介於中西相通和中西相異之間的獨特認知,既暗含著中西學本質上的貫通,又強調二者現象上的區別。在近代思想光譜中,「西學中源」說有其獨特的位置,既不同於嚴復所主張的中西各有體用,也不同於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證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學的嘗試,還異於張之洞以中西之別為基礎的「中體西用」之說。它反映了一種以中學為主的融通中西的努力,這種努力在中西競爭的一面日益彰顯時逐漸退隱。

關鍵詞:西學中源;《格致古微》;王仁俊;甲午戰爭

作 者:李欣然,清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錯位的「新史學」:

何炳松學術路向辨析

摘 要:民國史家何炳松雖以譯介魯濱遜的《新史學》聞名,但與美國「新史學派」卻存在相當程度的疏離。何氏對「新史學」的譯述以偏概全,不得要領,有負「新史學」代言人之名。更重要的是,其本人的學術立場傾向於蘭克派實證史學,繼承伯倫漢、朗格諾瓦和瑟諾博司的衣缽,強調史料工作的重要。就本質而言,何炳松歸屬於以胡適、傅斯年為代表的史料學派。與「新史學」貌合神離的何氏在「新史學」的傳播者中竟能獨佔鰲頭,既反襯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實證學風在中國史學界的強勁勢頭,又折射出「新史學」進入中國時所遭遇的尷尬與無奈。

關鍵詞:何炳松;蘭克派;新史學;史料學派

作 者:陳峰,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漢書·藝文志》兵形勢考

摘 要:《漢書·藝文志》將兵書劃分為四種,其中的兵形勢,有學者認為是講求軍事行動運動性、靈活性的一個流派,有學者認為就是戰術,但從先秦典籍來看,形勢之「形」,主要是指編制實力的組織管理,併兼及作戰部署,而「勢」則是潛在的預期效能,即編制實力經「形」的有效組織管理而轉化成的戰鬥力。從《漢書·藝文志》看,《兵書略》對「形勢」的定義與列入兵形勢家的《尉繚子》《蚩尤》等書都與軍隊組織管理有關。從學科體系結構看,兵形勢是類似於近現代「軍務」職能的專守之事和專精之學,是傳統兵學的四大分支之一,故兵權謀作為總的戰略方針與戰術方法,在整個兵學體系中發揮統攝作用,而形勢、陰陽、技巧分別在治軍眾、通鬼神、管器械三個不同向度上支撐著權謀的實施。

關鍵詞:《漢書·藝文志》;兵學;兵形勢;軍務

作 者:王震,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影堂源流考論

摘 要:影堂是我國歷史上曾經廣泛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相關的系統性研究成果不多見。影堂起源於祭祖時使用的影像。繪影圖形的做法萌芽於戰國,形成於漢代,經佛教習俗推動而廣泛流行於南北朝。影堂名稱正式形成於唐代,以性質劃分,有家族性影堂、紀念性影堂和宗教性影堂三種。經五代戰亂,唐代家廟制度隳壞,影堂逐漸代替家廟成為家族儀典舉行場所而流行於兩宋。但是影堂在自發形成演變過程中,存在家族身份、奉祀對象、規制規範、影廟祠關係定位等方面的混亂與矛盾,司馬光、程頤和朱熹都試圖解決這一問題。朱熹大力推廣祠堂,恢復宗法制,獲得了成功。明清以降,影堂一方面成為一個歷史概念,另一方面獨立性消失,降格為祠堂的組成元素,影像也脫離了肖與不肖的爭執,成為一種符號化的存在。今天影祭傳統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地區鮮見。北影南祠反映出北宋和南宋的文化差異,北方受北宋文化影響較大,南方受南宋文化影響較大。此外,移民和經濟條件對北影南祠的現象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原標題:《《文史哲》2020年第4期目錄/摘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留言獲贈刊)《文獻》2019年第4期目錄及摘要
    此書題為「金石目」,實際著錄三代至宋金元時代金文,共328種,是黃易藏金石拓片總目之金文目錄,與石目合稱「金石目」。此目所收歷代金文品目如下:三代98種,漢127種,魏2種,晉4種,北魏2種,北齊2種,隋4種,唐38種,後唐1種,後晉1種,後周1種,吳越2種,後吳1種,南漢1種,南唐1種,宋14種,金8種,元21種。此目著錄體例前後一致。
  •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和卷首語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和卷首語 2020-10-17 23: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發光學報》 | 2020年第6期目錄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推廣位(非商務)發光學報 2020年 第41卷 第6期目錄2020年 6期 電子期刊網址:特邀綜述網址:4.β-NaYF4:Yb3+/Er3+@β-NaYF4:Yb3+的上轉換發光特性相國濤, 劉小桐, 夏清, 江莎, 唐笑, 李麗, 周賢菊摘要:利用溶劑熱法製備了β-NaYF4:20%Yb3+/2%Er3+核顆粒和β-NaYF4:20%Yb3+/2%Er3+@β-NaYF4:x%Yb3+(x=0,20,50,70
  • 《文史哲》叢刊 | 風雅流韻:中國詞賦藝術發微
    原載:《文史哲》1962年第4期,第28-35頁司馬遷賦作的評價趙省之摘要:賦在兩漢是很流行的一種文體,知名和不知名的作家有不少作品或篇名流傳給我們。《漢書·藝文志》把賦分成四類:屈原、陸賈、荀卿三類作家,多屬知名之士;「客主賦」一類,劉師培認為是總集,其中可能有些不知名的作家。
  • 《世界歷史》2020年第4期目錄及內容摘要
    目錄 ·亞洲史· 近世日本兵學與幕末的近代化轉型從龐貝新發現墓志銘看龐貝城最後歲月裡的地方政治 熊瑩 (上海師範大學)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跨國勞工史在美國的興起、創新與問題 王心揚 (香港科技大學) ·英文摘要
  •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20年第3期目錄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20年第3期目錄 2020-08-04 15: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史哲》叢刊 | 情·味·境:本土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論
    原載:《文史哲》1986年第5期,第65-74頁袁枚性靈派在近代的影響王英志摘要: 產生於乾隆盛世的袁枚性靈派,對近代的影響以負面為主。原載:《文史哲》1998年第4期,第79-85頁生命:悲怨文學的活力之源徐子方摘要: 悲怨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經久不衰的創作母題,源出於專制社會以及由此決定的作家悲怨人生,是人的生命本能要求受到挫折和阻礙,群體超穩定心態扭曲乃至斷裂的必然結果。悲怨文學的藝術源泉來自生命力的作用。
  • 雜誌2020年4期純文學雜誌目錄(上)
    《經典美文》2020年第4期目錄08戰「疫」一線的「孩子」們/黎中元 秦海峰 時雨21即使從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會有逼仄的童年/陳思呈58從沈從文到莫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經歷了哪些巨變/蔣方舟  73唐詩裡的慢生活,是這個讀秒時代最大的奢侈品/潘向黎《朔方》2020年4期目錄[「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特輯]006 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隨筆)/郭文斌008 說疫雜譚(散文)/張學東013 疫中記(實錄·節選)/計 虹024
  • 期刊速遞|《經濟體制改革》2020年第6期目錄和重點文章摘要
    中國經濟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核心期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源期刊《經濟體制改革》雜誌創刊於1983年,
  • 期刊資訊 | 《古代文明》2020年第4期目錄及內容摘要
    】70年來中國的世界上古史研究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奠定基礎時期(1949—1966)、恢復和發展時期(1976—2000)、繁榮時期(最近20年)。因此,最近20年所取得的成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大有提升。【關鍵詞】世界上古史研究;學科發展歷程;研究成果;前景【摘要】西臺國家本是古代安納託利亞的小國,但其統治者採取軍事徵服、外交、宗教以及封侯政治等手段和政策,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帝國。然而,西臺帝國是在周邊諸多大小敵對國家的夾縫中建立起來的,必須不斷鞏固和發展。在延續原有政策並不時調整的基礎上,法制統治也成為鞏固帝國的重要舉措。
  • 《環球》雜誌2020年第4期目錄
    《環球》雜誌2020年第4期目錄 新華網 ( 2020-02-17 15:43:15)
  • 《分析試驗室》 2019年第10期目錄及摘要
    2019年第10期目錄及摘要2019, Vol. 38, No.10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20年1-11期公報案例裁判摘要彙編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20年1-11期公報案例裁判摘要彙編(總第279期-總第289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公布的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選編的適用法律和司法解釋審理各類案件的典型裁判範例,2020年已發布11期(總第279期-289期),共33例。
  • 《文學與文化》2020年第4期目錄
    《文學與文化》2020年第4期封面[紀念著名學者羅宗強先生]東漢初期文學創作的頌世思潮「她時代」的粉絲消費與網文IP改編 許航、丁澎桂[會議綜述]遠天凝佇,弱德之美——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學術研討會綜述 馬春靚《文學與文化》2020
  • 新刊速遞 ||《雪峰》2020年第4期封面及目錄
    《雪峰》2020年第4期目錄詩經 /04—————————————————————博爾赫斯的詩吳小蟲       此生
  • 法刊輯要(2017155):臺灣《中原財經法學》(第37期) (2016年12月) |目錄與摘要
    中原大學法學院財經法律學系(簡稱:財法系)於84年出版「中原財經法學」第一期,第四期(87年12月出刊)起建立稿件外審審查制度,第七期(90年12月)起,改為「半年刊」,自第十七期起,並邀請校外研究傑出學者擔任編輯委員
  • 2020年第4期《體育文化導刊》目錄
    2020年第4期《體育文化導刊》目錄 發布時間:2020-08-06 來源:體育文化發展中心 字體:
  • 《文史哲》的1950年代:在學術與政治之間
    由於許多讀者堅持不肯退訂,時任《文史哲》副主編的劉光裕不得不三次登門請求山東省宣傳部部長林萍,終於獲準印刷20萬份以饗讀者。  「他說不能再多了,省裡沒紙張了。」劉光裕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包括《文史哲》在內的9所高校學報的復刊,源於毛澤東1973年4月的一次談話:「有些刊物為什麼不能恢復?��學報不要在內部搞,可以公開。」
  • 《中華文化論壇》2020年第2期目錄和重點文章摘要
    《中華文化論壇》創刊於1994年,是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科類學術理論刊物。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8—0139,國內統一刊號:CN 51—1504/GO ,郵發代號:6252。
  • 法刊輯要(2019051):臺灣《臺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4期(2018年12月) |目錄與摘要
    自2011年起,擬於每年7-10月間增加出版一期「特刊」,內容除包括年度及專題「法律發展回顧」外,並透過「主題論文」之規畫,針對特定議題徵求論文,以刺激學術對話,並帶動學術發展。                                  目錄與摘要 2018年第4期(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