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的1950年代:在學術與政治之間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史哲》的1950年代:在學術與政治之間

  華崗認為,讓人們接受馬列主義最好的方法與途徑,是自由討論或辯論

  本刊記者/楊敏

  1973年,在山東省革委會的主持下,山東大學學報之一的《文史哲》在兩次停刊後復刊。郵局的徵訂量在短時間內猛增至70萬份,遠超省革委會初定的一兩萬的印刷量。

  由於許多讀者堅持不肯退訂,時任《文史哲》副主編的劉光裕不得不三次登門請求山東省宣傳部部長林萍,終於獲準印刷20萬份以饗讀者。

  「他說不能再多了,省裡沒紙張了。」劉光裕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包括《文史哲》在內的9所高校學報的復刊,源於毛澤東1973年4月的一次談話:「有些刊物為什麼不能恢復?��學報不要在內部搞,可以公開。」

  劉光裕說,坊間流傳,因為毛澤東問起《文史哲》,才有了這次談話。

  在1950年代中期的中國學界,也許有人不知道山東大學,但一定沒有人不知道《文史哲》。

  應時而生

  1950年代初,中國的學術刊物只有學術界知名民主人士創辦的《新建設》、中宣部理論宣傳處主辦的《學習》、中國新史學分會河南分會創辦的《新史學通訊》等幾家。

  1951年春的一個夜晚,在青島市龍口路40號山東大學校長華崗的家裡,副校長陸侃如、歷史系主任楊向奎、教師趙紀彬、孫思白等人隨意地聊著天。

  他們說起《山大生活》這份四開小報,都認為應該辦一本大型的學術刊物。隨後他們聯繫了歷史系的童書業、趙儷生,文學系的馮沅君、蕭滌非、孫昌熙等人,很快得到支持。

  山東大學向來以文史見長,30年代就匯聚了如洪深、楊振聲、趙太侔、聞一多、老舍、梁實秋、沈從文、遊國恩、吳伯簫等一大批人文學者。50年代,山大文史學科處於黃金期,歷史系甚至出現了「八馬同槽」的盛況,即陳同燮、黃雲眉、鄭鶴聲、張維華、王仲犖、趙儷生、童書業、楊向奎八位先生共同執教,為一時美談。

  1951年5月1日,《文史哲》創刊的第一次會議,在山東大學文學館二樓西角的一間辦公室進行。「繁榮學術、提倡爭鳴、獎掖青年學者」成為辦刊宗旨。

  大家推舉華崗為社長,副校長陸侃如、文學院院長吳富恆為副社長,歷史系主任楊向奎為主編,編委會由歷史系教師童書業、趙儷生、孫思白、盧振華和中文系教師殷煥先、孫昌熙等人組成,負責日常工作。

  在編委會掛名的,還有任中文、歷史、外文、馬列四個系直屬黨支部書記的呂慧娟,不過她不參與具體編輯事務。

  《文史哲》一開始為學術交流自主辦刊的同人雜誌,不設專職人員,由文史兩系的教師兼任編輯。當時連開會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跑到歷史研究所找地方開會。

  第一期《文史哲》出來後,因為沒有刊號,無法通過郵局或新華書店發行,編輯部只好採用最原始的辦法,給全國各大學的朋友們寄雜誌,請他們代售。主編楊向奎後來回憶,這種辦法連累了許多朋友,他們只能自己拿錢買下雜誌。

  編輯部的費用由華崗、楊向奎、陸侃如等人自己掏,除了印刷等費用,還有少量稿費。「學校的老師都不給稿費,校外的稿子給少量稿費,最早是每千字三萬元(即三元)。」劉光裕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但編輯們卻熱情高漲。天命之年的童書業工作起來「不舍晝夜」,為保證《文史哲》不脫稿,有一次連續工作幾天幾夜;中文系劉景農的脾氣「迂緩」,校對最慢,但絕對正確。

  「我跟楊向奎先生關係很好,他任歷史系主任,又是《文史哲》主編,講課、搞運動忙得不得了,他就隨身帶稿子,搞運動、開會他都在看稿子。」呂慧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當時的每一期文稿,都先由楊向奎看過,再送到華崗那裡終審。有時,為保證及時付印,華崗還會連夜突擊改稿。

  領銜史學界「五朵金花」論戰

  據副社長吳富恆回憶,華崗之所以創辦《文史哲》,並不僅僅是為了開闢新的學術園地,他要通過《文史哲》打破舊有的、單一的學術模式,建立起一種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新的學術範式。

  1950年4月出任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的華崗1930年代曾任《新華日報》總編輯,後任中共南方局宣傳部長,1945年出任國共談判中共代表團顧問,是中共黨內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史學家。

  據山大學生回憶,當時華崗定期在學校廣播站前的露天階梯廣場作時事報告,系統講解馬列主義。他口才極好,理論豐富,深入淺出,有理有據。臺下聽講的,從山大副校長童第周、陸侃如到普通學生,人山人海。

  「學習馬列主義成了山大的一種時尚,像先秦史學者童書業可背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蘇共編寫的《聯共(布)黨史》『四節二章』,校園裡無人不知。」劉光裕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從《文史哲》第1期到第35期,華崗發表了近40篇馬列理論文章,幾乎每期都有。雖然他反對為學術而學術的超階級、超政治的「純技術主義」,但他認為,讓人們接受馬列主義最好的方法與途徑,是自由討論或辯論。

  後來任山大社會學系主任的徐經澤,年輕時曾跟隨華崗從事馬列主義教學工作。他記得,有一次,華崗明確地對他說,馬克思主義也不能「定於一尊」。又說,史達林也是有錯誤的。這不免讓徐經澤大吃了一驚。秉直較真的個性,也使華崗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飽受衝擊。這是後話了。

  《文史哲》一創辦,就連續發起全國性的史學大討論。如何劃分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古史分期問題,是其中第一次。

  1951年7月,童書業發表《中國封建制的開端及其特徵》,提出中國封建社會始於西周的觀點,對「戰國封建論」、「魏晉封建論」等提出挑戰,拉開了討論的序幕。

  古史分期問題,因其背後是如何用馬列史觀解釋中國歷史發展的問題,幾乎吸引了整個史學界參與討論。除了山東大學歷史系的楊向奎、吳大琨、趙儷生等人外,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何茲全、周谷城等著名學者也紛紛撰文,加入論戰,論戰持續至1956年仍未結束。

  這場大討論也引起了日本學界關注。據曾與歷史系主任楊向奎同住一屋的山大中文系教師路遙回憶,有一天,楊急急忙忙對他說,北京來電話,讓寄50本《文史哲》去,預備郭沫若赴日考察時,應日本學界之請求帶去。

  1951年9月,《文史哲》發表了歷史系教授趙儷生的《武訓當時魯西北人民的大起義》,又拉開了一場關於農民戰爭史的討論。此後,在50年代中前期,他陸續發表了《北宋末的方臘起義》《明初的唐賽兒起義》《北魏末的人民大起義》《論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幾個問題》等13篇文章,被認為代表當時中國高校農民戰爭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趙儷生的學生、學者秦暉稱,這一研究範式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主導該領域。

  中國古史分期、農民戰爭史和1953年的資本主義萌芽的大討論,與中國歷代土地制度、漢民族的形成一起,史學界的這5次大討論,被稱為建國17年的「五朵金花」。其中,前3朵花均由《文史哲》領銜發起。

  在華崗的主持下,《文史哲》影響力日盛。1951年,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在一次宴請中,盛讚《文史哲》開風氣之先,各高等院校應當效仿。他稱,一個綜合性大學就是要做到教學與科研並重,並將成果公之於眾。學者季羨林後來曾如此盛讚《文史哲》:「在上面發表一篇文章,有一登龍門之感。」

  被兩個「小人物」推向鼎盛

  1952年,由於《文史哲》財務困難,華崗向山東省委統戰部和青島市委請求支持。上面一次性撥給2000萬元(即2000元),才渡過難關。從1953年第2期開始,《文史哲》被定為山大學報之一,經費從此由學校負責。

  從1952年起,《文史哲》開始設立專職編輯。第一個專職編輯葛懋春回憶,一次他和楊向奎去華崗家匯報工作,華崗提出一個編輯原則:儘量使每一期刊物上出現一個新作者。

  李澤厚第一次在《文史哲》發表文章《論康有為的〈大同書〉》時,剛從北大哲學系畢業不久,是中科院哲學研究所的實習研究員。他的文章認為,《大同書》反映了康有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是進步的。他與持相反觀點的湯志均(後任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在《文史哲》上公開辯論,一舉成名。他說:「後有國外朋友來信,以為我已是教授,其實我還是實習研究員。」

  而李希凡第一次在《文史哲》發表文章《典型人物的創造》時,不過是山大中文系二年級學生。

  1954年,26歲、大學剛畢業的李希凡與23歲的中學教師藍翎,在《文史哲》上發表了《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它》,意外成為一場政治風雨的開端,也意外地將《文史哲》推向鼎盛。

  在這篇文章中,李希凡將馬克思主義方法引入紅學研究,批判了俞平伯當年3月發表在北京《新建設》雜誌上的《紅樓夢簡論》。他認為俞平伯「未能從現實主義的原則去探討《紅樓夢》鮮明的反封建傾向」,「離開了現實主義的批評原則,離開了明確的階級觀點」。

  此文被毛澤東看到,被認為是「三十多年以來向所謂《紅樓夢》研究權威作家的錯誤觀的第一次認真的開火」。

  1954年10月16日,毛澤東寫下《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讚揚了李、藍「兩個小人物」(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周揚以「小人物的文章」為由不同意《人民日報》轉載此文),並稱:「這個反對在古典文學領域毒害青年30餘年的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鬥爭,也許可以開展起來了。」

  自此,一場批判胡適的全國性運動展開了。

  運動開始時,呂慧娟正在北大進修。她記得,北大專門闢出了一間五六十平米的屋子,展出胡適的著作文稿,供師生批判。但她十分驚訝,為什麼兩個年輕人的文章會有如此大的影響?

  事實上,早在1952年,《文史哲》就陸續發表了陸侃如《紀念五四,批判胡適》等文章,從1952年至1954年,批判胡適實用主義的文章有6篇之多。

  「現在看起來,其實那篇文章不過是《文史哲》『敢為天下先』、勇於挑戰權威的普通文章。」呂慧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原本只是學術層面的討論,被政治利用而已。」

  從此,《文史哲》名聲大噪,走向鼎盛。1955年至1956年,被作為國家代表圖書,贈與蘇聯科學院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日本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等。

  「不想給老前輩丟臉」

  1955年,「胡風反革命集團案」爆發。公安部從胡風日記裡得知,華崗與胡風在1937年至1940年間互訪頻繁,並有通信來往。8月25日,華崗以「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和「向明(中共山東分局代理書記)反黨集團成員」的罪名突遭逮捕,從此開始了10餘年的監禁,1972年在山東監獄病逝。1980年,獲徹底平反。

  「華崗被捕後,山大許多著名教授紛紛離開學校。」劉光裕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副校長童第周去了中科院生物研究所,楊向奎去了中科院歷史研究所,吳大琨去了人大歷史系,趙儷生去了蘭州大學歷史系。」

  1958年,學術界開始了「厚今薄古」運動。

  6月,《文史哲》進行整改,聲明特別歡迎「結合當前政治運動」「學習研究馬列主義」「深入批判資產階級」「分析批評現代文藝作品」的文章。據統計,當年一共出版12期,其中關於「反右」鬥爭的文章17篇,關於思想批判的23篇。但是,仍被批判「很少配合政治運動」「為學術而學術」。

  1959年1月,《文史哲》停刊。

  1973年,《文史哲》復刊。原副社長吳富恆擔任主編,擔任副主編的劉光裕此前在山東省革委會的寫作班子任職,因政治好、業務能力強被調來負責《文史哲》的復刊工作。

  出於長久以來對《文史哲》的敬意,「不想給老前輩丟臉」,劉光裕希望在彼時各種條件的限制之下仍能保有一點學術氣息。復刊第一期,沒有轉發中共十大的文章,也未刊載工農兵文章,排版上沒有加黑加粗體,並在郵局徵訂時,附上了該期目錄。

  這期的徵訂量,達到了《文史哲》有史以來的最高:70萬份。  ★

相關焦點

  • 伊塔洛·卡爾維諾與他的1950年代
    父親過早地離去使1950年代初期的卡爾維諾失去了最重要的親人。而帕韋塞的離開使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朋友。卡爾維諾就是在這樣一種情境中開始1950年代的,他不得不與同樣充滿悲觀主義的世界悽然相向。那之前,卡爾維諾已經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寫出了後來被認為是傑作的《通往蜘蛛巢的小徑》。
  • 1950年代風格的服裝和時裝| 1950年代男裝
    50年代的書呆子用牛角邊眼鏡,高腰褲和口袋保護套樹立了新的時尚潮流。英格蘭的泰迪男孩(Teddy Boys)重新引入了1900年代的風格。每個年齡段和個性都有50年代的男性時尚。對於您50年代的男裝,我們在網上搜索了許多複古,複製和1950年代啟發的男裝,以供選擇。
  • 《文史哲》叢刊 | 風雅流韻:中國詞賦藝術發微
    導語:2019年《文史哲》與商務印書館文津公司合作出版「《文史哲》叢刊」第二輯16種。本期推送的《風雅流韻:中國辭賦藝術發微》,選錄了1960年代以來發表於《文史哲》的近三十篇辭賦研究作品。《離騷》《惜誦》《抽思》《九辯》的相互關係孫作雲摘要:關於屈原在楚懷王之世的被放年代,及為何事而被放,我在《屈原在楚懷王時被放逐的年代》一文裡已經說過了。
  • 【廈大與臺灣】系列 汪毅夫:1950年代的臺海
    我今天要談的是1950年代的臺海往事。往事如煙亦留痕。在海峽兩岸老年居民的個人記憶、海峽兩岸舊時報章的公開報告裡,1950年代的臺灣海峽發生了一些嚴重的狀況。茲擇要舉例而言之。1.美國高官竄臺活動1950年2月11日,有一條報道說,蔣介石在臺北會見美國記者查爾斯·柯克。
  • 「讓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
    她說,這是因為大家都意識到如果任由此風導向,對科學的損害是深遠的,包括美國同行在內也不願意看到這種學術交流的倒退。張海霞說,IEEE和其他權威學術期刊的審稿流程是一樣的,都是主編收到稿件後,發給其認為合適的這個領域的專家審稿,每個編委都是領域內比較強的專家,讓誰審稿,他有自己的學術判斷,無需受到外來幹涉。
  • 《文史哲》叢刊 | 情·味·境:本土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論
    原載:《文史哲》1989年第1期,第38-44頁學說的神話——評「中國古代意境說」羅 鋼摘要: 長期以來,「意境」被認為是中國美學和詩學的中心範疇,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更出現了多種版本的「中國古代意境範疇史」。
  • 陳峰|社會史論戰:政治和學術價值雙峰並峙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是現代學術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萌芽於五四時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其真正形成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社會史論戰時期。可以說,社會史論戰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登上學術舞臺的首次盛大演出。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論戰告一段落,但論戰中提出的問題、產生的理念、開闢的路徑長期影響著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
  • 老照片:1950年代黃金年代的蘇聯,人民生活水平堪比歐美國家
    1950年代的蘇聯,處於特殊的權力交替時期,1953年史達林去世,隨即上臺的赫魯雪夫也是一個強權人物,他在逐步清除了史達林的影響之後,對蘇聯國內進行了各方面的改革,這一時期,蘇聯的科技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在航天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時期後來也被稱為是蘇聯的黃金髮站時代。
  • 美軍士兵鏡頭下的韓國,1950年代
    清溪川是該市市中心的河流,全長逾十公裡,流往漢江;1950年代至1960年代,此地的水質惡劣。【漢城火車站附近的街景,1956年。】1900年,京城站落成;1925年,該站參照日本東京火車站設計、重建。【漢江大橋,1954年。】漢江大橋竣工於1917年,曾是漢城市民們喜歡的散步之地;戰爭期間,該橋被炸毀。
  • 觀點| 地區研究創生史十年:知識構建、學術規劃和政治-學術關係
    在美國以外土地上規模空前的國家政治軍事行為對海外知識和語言能力產生了巨大需求;而美國缺乏歐洲老牌國家那種與殖民地治理術相聯繫的海外知識儲備,甚至也缺乏「戰略情報」觀念及這種觀念下的制度配置和工作領域。由此美國對域外地區各類知識的短缺一時之間凸顯出來,成為須加應對之急。一戰以來對「總體戰」已有深入理解的美國陸海軍對此知之甚深,在戰爭初期即著手應對。
  • 徐復觀:奮筆學術與政治之間
    徐復觀徐復觀先生是身體力行不畏權勢,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知識分子,是奮筆學術與政治之間,繼往開來的儒學思想家,是海峽兩岸共同鑄就的中國知識分子典範。很少人能夠像徐先生一樣深入到政治與學術之中,很多知識分子都是徘徊在政治與學術的邊緣,對兩者都沒有深刻的了解,不如徐先生在這兩面的突出。
  • 1950年至1978年新中國搞了多少場政治運動?
    胡建淼原標題:「運動主義」往往衝擊法律秩序我們這裡說的「運動」當然不是指體育運動,而是特指政治運動。「政治運動」(以下簡稱「運動」)是指,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政治任務,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一定時間內開展的群眾運動。在特殊時期,尤其是戰爭年代,政治運動曾起過積極作用,如人民戰爭、抗美援朝等等。但在和平時期,重點要搞制度化建設,搞政治運動就顯得不合時宜。
  • 美軍士兵鏡頭下的日本,1950年代
    【東京街頭,歡送美軍的浴室工作人員;1950年-1951年。】在日本,泡澡是一種傳統,洗浴產業非常發達。【東京新橋車站附近,賽馬活動的投注者們;1955年12月25日。】此圖的右側,可見整形醫院的廣告牌;1923年,該國就成立了整形外科學會。
  • 強化學術政治引領 減少學術行政幹預
    一部著作《平安經》,引起官場和學術圈不小的轟動,專業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同樣湖北大學梁豔萍的辱華事件同樣令人震驚。兩個事件有沒有聯繫?筆者認為有聯繫,是大環境和小氣候的關係。可以窺見學術政治引領和學術行政幹預大環境和小氣候形成和演變。
  • 他竟然也曾經在《文史哲》發過文章?
    鮮為人知的是,1963年《文史哲》第4期曾刊發一篇題為《新發現的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初校後記》的文章,署名為「杜荇(xìng)」。據徐慶全先生周詳考證,「杜荇」當即康生筆名。如果此說成立,這當是身為高官的康生在1949年後發表的唯一學術文章,值得玩讀一番。
  • 打彈子、滾鐵環、跳繩……1950年代美術創作中的兒童遊戲
    張仃 新中國的兒童 1950年孫青羊 娃娃戲 20世紀50年代初 在1949年以來的美術創作中,有很多以兒童為題材的美術作品,其中有很多人們熟悉的兒童遊戲。這些不同形式的畫曾經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並與社會政治和社會發展緊密關聯,反映了這一時期兒童題材美術創作的特點。其中以「娃娃戲」的形式來表現的兒童的生活,延續了延安以來的傳統。
  • 【他山之石】寇健文、夏璐: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臺灣「中國研究」領域中的角色:歷史進程與變化特徵
    第一部分集中回顧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臺灣中國研究的總體特徵;第二部分側重於描述國關中心在同一時期作為政府智庫的崛起進程;第三部分專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臺灣的政治變遷及中國研究領域學者的代際轉換;第四部分討論由同一時期政治環境和教育背景的變遷引起的代際及政治矛盾;第五部分總結1990年代中期至今臺灣中國研究領域的新特點以及國關中心所面臨的挑戰;第六部分為結論。
  • 他竟然也曾經在《文史哲》發過文章?編者按
    鮮為人知的是,1963年《文史哲》第4期曾刊發一篇題為《新發現的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初校後記》的文章,署名為「杜荇(xìng)」。據徐慶全先生周詳考證,「杜荇」當即康生筆名。如果此說成立,這當是身為高官的康生在1949年後發表的唯一學術文章,值得玩讀一番。
  • 談談中國的文史哲不分家,西方在某種程度上也適用!
    原創:首發於牛虻公眾號 從《詩經》《爾雅》到屈原的《離騷》,再從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中國的文史哲從來就沒有分開過。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國哲學的特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方哲學也適用。為什麼中國「文史哲不分家」的提法歷來被許多人所接受?
  • 現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文史哲》公德私德問題的思想論戰
    該文重新審視梁啓超等近代啟蒙學者的公私德之辨,提出近代以來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政治公德取代個人道德、壓抑個人道德、取消個人道德,並相應地忽視社會公德,使得政治公德、社會公德和個人道德之間失去應有的平衡」,進而提出現代公民道德建設應以傳統儒家的家國一體模式取代近代學人倡導的公德私德區分的模式,同時應以個人道德修身(私德)為核心克服重公德、輕私德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