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學而不厭,不恥下問,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聖賢之人

2020-12-12 周易經典

#論語#

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讀:孔文子是衛國的大夫,名,諡文子。敏,聰明。下問,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天資聰穎的人,自以為聰明,因而不願意勤學好問。

孔雖然很聰明,但他卻從不驕傲自滿。他對很多學問都認真學習,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沒有厭倦的想法,他勤奮學習到這種程度。地位比較高的人,通常高高在上,不肯向地位低的人請教。孔雖然身居大夫的高位,他卻從不趾高氣昂,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便向別人請教。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下屬和老百姓,他也會虛心向他們請教,從來不認為是恥辱,他喜歡請教別人到這種程度。

不學習,不能明白道理。不請教,不能增長見識。所以,舜帝勤學好問,才能夠成為聖人。

相關焦點

  • 五年級第25課《古人談讀書》筆記,讀聖賢經典,激勵少年用心讀書
    【譯文】聰敏而又喜好學習的人,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解析:「不恥下問」是孔子的學習態度,即天下人皆可為我師。告訴我們不僅要向老師、長輩請教,還應該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且不以這樣做為恥。不恥下問,能幫助我們多方面汲取知識,完善自我。3、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讀什麼書才能夠明理呢?從古代到現在,上下三千年,書籍浩如煙海,書有多少?多得數不清楚,只要用字來表達的,都可以謂之曰書。那麼所謂明理之書指的是什麼書呢?是指聖賢的書,因為只有讀了聖賢的書,才能夠使理明。讀有關技術的、其他學科的書,對我們也有益處。但是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 好學加上博學,才能成為智者
    這段話的大意是:子夏說:「只要能堅持向有才德的人學習,不斷改正自己愛好享娛之心,奉養父母能盡心盡力,為君王辦事能捨身為國,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雖然說不是在讀聖賢之書,但我一定要說是在讀聖賢之書。」阮元《曾子注》對此也有段解釋:孔門論學,首在於博。孔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達巷黨人以博學深美孔子。
  • ...男孩:起名字大全:大方優雅、美麗溫存的出自論語有典故的女孩名字
    【敏秀】 「敏」這個字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是寓意女孩以後能夠有敏而好學的高貴品質。
  • 讀《論語》:一個德才兼備的管理者應具備哪些素質?
    #論語#原文: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舉薦德才兼備的人才,謙虛禮讓而不自以為是。二、謹慎履職。他對內處理好政事,對外與諸侯和睦相處,小心履職盡責,自始至終兢兢業業。三、善待百姓。他為老百姓興利去害,處處替老百姓著想,給了老百姓很多恩惠。四、教化百姓。
  • 不恥下問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不恥下問,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 《論語》晨讀,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中用這個短語,一般是指自己身上所沒有的。所以朱熹《論語集注》中說:「何有於我,言何者能有於我也。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謙之又謙之辭也。」以為是孔子謙虛不敢當的話。元初人作品《四書辨疑》反對這種看法,辨析得非常細緻:「以此章為夫子之謙,義無可取。謙其學而不厭,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厭於學矣。謙其誨人不倦,以為己所不能,則是自謂倦於誨矣。
  • 女孩起名:15個論語德才兼備的女寶寶名,簡直是名字界裡的一股清流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 論語史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人可以諡以「文」!
    第五篇第15章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貢:姓端木,名賜。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孔門十哲」之一,衛國賢大夫蘧伯玉的外孫。「孔門四科」中,子貢以「言語」科見長。子貢從事「國際」貿易生意,非常富有,曾資助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孔子晚年生活開支。
  • 把弟子推向聖賢
    把弟子推向聖賢——再讀《論語》長假漫漫,暑熱逼人,再次捧起枕邊的《論語》研讀,好似懷抱一團濃蔭,浸爽心脾,忘憂解煩。《論語》記載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承載的卻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奠定的是中國人文思想的基礎,書之弘、之偉、之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為井底之蛙的鄉村教師,我莫敢管窺,但久經彌讀,欣享孔子師者的風範。
  •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不恥下問
    一個成語,一段故事,觀光君講故事之不恥下問 2020-08-08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德才兼備才能做官!
    從人,從士。本義:做官。如《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又如《論語》:「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仕還有學習政事,見習試用的意思,如《說文》:「仕,學也」。仕還有檢查、審查的意思,如《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中「恥」的有下限嗎?
    【出處】 《論語》 孔子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了這種學習態度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
  • 論語26:人皆可以為堯舜,聖賢可學而至,成為仁者沒有那麼難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6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與貴人人都希望擁有,倘若「不以其道得之」,本不應當獲得而獲得了,這樣的富貴情願不要,寧願貧賤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君子能夠如此審視富貴和安守貧賤。
  • 讀論語之第六篇:說到底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
    論語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拙認為這裡的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當中的弟子兩字,原文中可能有兩種意思,一是年紀小的人,二是學生,弟子。拙認為這裡應該理解成所有的人,人們,或每一個讀者。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26-27頁)這段講析圓融通透,在在體現了著者對《論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涵養和功夫。這種例子,書中俯拾皆是。是書讀來親切有味,愛不釋手,卻又不捨得一口氣讀完——每天讀一點,斷斷續續花了一周時間才通讀一過,不能不讚嘆作者對這部傳世典籍的解讀精彩紛呈,涵詠再三,不覺唇齒生香。下面就把粗淺的讀後感敷衍成文,聊盡紹介之責,與博雅君子佳作共賞。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於藝——出自《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方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敏學——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