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遊記》無論導演、演員的演技和配樂,包括整個圍繞這個電視劇的製作後期製作可以說得上是步步蓮花。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當時一個巔峰,如果跟今天的電視劇對比也毫不遜色。除了一些科技原因以外,其中更值得回味的是《西遊記》的配樂。
《西遊記》裡邊總共有十四首歌和很多配樂。配樂體現的是當時的一種創造性,現在能夠聽時而柔情萬種歌曲,時而滑稽幽默配樂,大家應該記住一個名字,他叫許鏡清。他就是《西遊記》當時音樂總監。他當時的配樂有很多創新,把西方的架子鼓、貝斯這類西洋樂器和中國的古箏、琵琶這類傳統樂器結合在一塊兒,就比如片頭一開始一段擬音就是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的一種結合。如果現在重新聽《西遊記》裡的歌曲就會覺得作詞作曲真是非常完整、優美、準確。它的優美程度,他和劇情的高度契合度真的非常了不起。

跟孫悟空有關的歌有三首。第一首是《齊天大聖歌》,旋律滑稽幽默,後來也用到了「豬八戒娶媳婦」。第二首是《孫悟空之歌》,就是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煉了七天七夜跳出來那段。把孫悟空的個性烘託得淋漓盡致。第三首歌很抒情,就是《五百年桑田滄海》孫悟空被壓到五行山底下之後,抬臉看著天空飛過的大雁。地上青青的綠草,那種感嘆!這三首歌把孫悟空當時的心情描述得淋漓盡致。
圍繞著唐僧的歌就很多了,比較典型的《何必西天萬裡遙》,杏花仙跳舞又彈琵琶迎接唐僧那段。許鏡清的曲,閆肅的詞,吳靜的嗓音,杏仙王苓華的舞蹈身姿相貌,曲子非常優美,聽後如痴如醉。

還有就是出現在「女兒國」那集,裡邊有兩首,剛見到唐僧那首叫《女兒情》後來唐僧決然離開她繼續西天取經的時候叫《相見難別亦難》。

印象最深前半首《女兒情》。反映女兒國國王看上唐僧那種眷戀的心情。突然想起《西遊記》裡女兒國王和唐三藏分別時,兩人凝視許久,唐僧終於緩緩開口 :若有來生……這可能是唐僧此生唯一動情之處吧。20年後,2004年的《藝術人生》,《西遊記》劇組再聚首,女兒國國王扮演者朱琳,上場後深情凝視著唐僧扮演者徐少華說 : 自女兒國一別,二十年不見,御弟哥哥,別來無恙!徐少華也當場紅了眼眶。
後半首《相見難別亦難》記得唐僧有句:「女王陛下,貧僧已棲身佛門。並與大唐天子有諾在先,還望女王陛下放貧僧西去,來世若有緣……」就把歌詞給託活了,他不是沒有七情六慾,他只是為了取經大業,自己不能因小失大,只是那時沒有接吻,沒有擁抱,甚至連牽手都沒有,卻能把愛戀的意境表達得如此出神入化。
有一首就是唐僧壓根兒不接受的歌,就是具有印度風情的《天竺少女》,由玉兔精扮演者李玲玉的唱的,這首經典之作抓住了印度歌曲的風格,讓全曲都充滿印度風味,而李玲玉演唱的這首歌也很符合印度女聲,整體上讓觀眾體會到了異國風情。優美歡快動人的歌舞響徹那萬裡雲宵,硬是用中文唱出異域風情!所以當時這個歌曲和劇情的契合度是非常非常高。

再有一首就是跟四師徒有關的《取經歸來》。四師徒取經歸來回到長安,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出來迎接師徒四人,這時候就放這首歌,這首歌也是《西遊記》收尾的曲。意境也很美。當然,說到這裡要就必須要提到的是它的絕對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
《敢問路在何方》作詞是閻肅,作曲許鏡清,這首歌有有兩個演唱者,蔣大為是後者如果您當年看這個電視劇,從頭看你就有印象,頭5集是由當時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張暴默首唱的。雖然她唱的的這個版本更有感情並且樂器忐忑的伴奏更顯出取經之路的離奇和驚險、坎坷、曲折、悲歡相融。但取經是修行,是不能帶有任何感情的,所以蔣大為的民謠版本更合適西遊記的主題。
當然,張暴默、蔣大為唱這首歌都各有長處,只不過那個時候正好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蓬勃發展,需要更強烈的感覺來刺激給大家帶來力量,可能蔣大為的歌聲力量感要比張暴默要好。

楊潔導演的經典之作《西遊記》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論選角,取景,對原著的尊重、理解與詮釋,演員的演技,作曲,作詞,演唱等都是無與倫比。作品本身已是經典,作品背後透露出來的前輩藝術家的精神更是經典。在這個不再有經典與大師的年代,這些前輩們的逝去都成了莫大的惋惜。斯人已逝,但你們已是顆顆璀璨明星,耀目於泱泱華夏文明史,令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