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唯說峴山碑 ——太學博士的襄陽遊歷詩

2020-12-16 澎湃新聞

來過襄陽的唐代詩人中,李涉算不上很有名,儘管他有些絕句寫得確實不錯。比如《潤州聽暮角》:「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又如《再宿武關》:「遠別秦城萬裡遊,亂山高下出商州。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或氣勢蒼涼、意境高遠,或移情於景、情景交融,均可諷可誦。

但李涉有一件詩壇趣事很有名,《雲溪友議》《唐詩紀事》《唐才子傳》等書均樂此不疲地輾轉記述。這件趣事的傳奇性在於,它以一個典型個案告訴我們,唐人愛詩,愛到了超出人們認知與想像的不可思議的程度。

峴首山。襄陽日報全媒體記楊東攝

李涉生活在中晚唐之交,當時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他早年因「數逢亂兵」隱居廬山;憲宗時做過太子通事舍人,後又被貶;文宗大和中,因「宰相累薦,徵起為太學博士(國立最高學府的教授)」,不久因事流放,便開始浪遊山水。有一天晚上,他乘船行至九江的皖口,遇到了一夥兒持刀攜杖、打家劫舍的強盜。

接下來以為要發生的恐怖劇情,卻來了個喜劇性的逆轉。強盜們照例高呼:「船上何人?」回答說是太學博士李涉。強盜頭子一聽,立馬轉兇惡為友善,居然說:「若是李涉博士,吾輩不須剽他金帛。自聞詩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貴也。」原來強盜頭子久仰李涉詩名,他們不劫財了,要「劫」博士的一首詩!結果是:「李乃贈一絕句,豪首餞賂且厚。」李涉當即寫了首絕句相贈,那強盜頭子還設酒宴為李涉餞行,倒轉過來送給李涉一份厚禮。

李涉贈強盜的這首詩叫《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前兩句幽靜安逸的環境氣氛,與本應是月黑風高的打劫場景嚴重不諧,本身就構成一種黑色幽默。後兩句詩人還繼續調侃:看來以後我也不必故意隱姓埋名了,連你們綠林中人都知道我,還能逃到哪裡?更何況「世上如今半是君」呢!不經意間折射出社會現實的早期亂象。

強盜頭說「金帛非貴也」

在他心裡顯然覺得比金帛更貴重的是詩

不劫財反求詩

這種事大約只能發生在唐代

現在來說李涉遊歷襄陽的詩。從詩的內容看,他來襄陽應該不止一次。下面這首詩,應該寫於較早的一次遊歷。

過襄陽上於司空頔

李涉

方城漢水舊城池,陵谷依然世自移。

歇馬獨來尋故事,逢人唯說峴山碑。

詩題中的「於司空」,即擔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觀察使的於頔,他在元和三年拜司空,李涉此詩就是專門呈獻給這位當時襄陽最高長官的。

首句「方城漢水舊城池」,看似語近言淺,實則本自《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之語,濃縮成七字後入詩,仿佛信手拈來,不著痕跡,為襄陽古城池造型。次句「陵谷依然世自移」,「陵谷」出自《詩經》「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後比喻自然界巨變,但詩中說「陵谷依然」,即襄陽古老的山川依然如故,沒有變化,對照後面的「世事」發生了更移,從而透出一種歷史的滄桑之感。

襄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薈萃,有很多的歷史故事,詩人專門「歇馬」來「尋」,那該會尋得多少?結果是「逢人唯說峴山碑」。只是峴山上那座晉代大將軍羊祜的功德碑,這是為什麼呢?聯繫此詩的特定贈與對象,自不難領會這一句詩的言外之旨。

襄陽城南的峴山生態旅遊區。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謝勇 攝

據史載,於頔其人在主政湖州、蘇州期間,也為當地百姓做過一些好事,但他「為政有績,然暴橫少恩」,尤其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調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觀察使後,「公斂私輸,持下益急,而慢於奉上。」(見《新唐書·於頔傳》)這與同樣坐鎮襄陽的晉代大將軍羊祜相比,後者懷仁愛民、德政廣布,死後被樹碑銘勳「歲時饗祭」,恰好形成鮮明的對照。詩人顯然想給當下這位襄陽的主政者提供一面最好的歷史鏡子。

詩的這層意思,被後世不少有眼光的詩評家點破,如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於頔守襄陽,頗酷虐,李涉工詩,以『逢人唯說峴山碑』為諷,如是足矣。」清人賀裳《載酒園詩話》中也說:「於頔為觀察史,有酷虐聲,李涉過襄陽上詩云雲,真所謂主文譎諫者。」

為政一地,就要造福一方;虐政苛罰,必將失去民心。以詩諷諫,自然不便把話說破,否則成了「諫襄陽於司空書」。故以詩的語言暗示出言外之旨,這才契合「婉而多諷」的詩性,也是詩人的高明所在。

漢上偶題

李涉

謫仙唐世遊茲郡,花下聽歌醉眼迷。

今日漢江煙樹盡,更無人唱白銅鞮。

這首詩,大概是詩人晚年重遊襄陽時所寫,因為詩裡瀰漫著一種盛唐繁華不再的感傷情緒,透出的是晚唐的衰颯之音。

詩全由李白遊襄陽的風雅蹤跡作為昔今對比的線索。詩人此次遊襄陽,首先想到的是「謫仙」當年「遊茲郡」,那時的「謫仙」是何等的瀟灑倜儻、意氣風發!他的《襄陽歌》中「倒著接 花下迷」「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陽曲》中「歌舞白銅鞮」「花月使人迷」等描寫,不停地在詩人頭腦中閃現,於是凝結成一個「謫仙」當年遊襄陽的形象總括:「花下聽歌醉眼迷。」這種於名勝之地、繁華之都的快意暢遊,讓同樣作為詩人的李涉,不能不勾起對大唐盛世的無比嚮往與懷念。

可是,盛唐氣象已逝

襄陽亦繁華不再

漢江邊雲煙繚繞的樹木

仿佛也失盡往日的生機,城內清冷

更不見「攔街爭唱白銅鞮」的

「襄陽小兒」

詩在一片傷感的情緒中黯然結篇。作為一個親眼見證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文人,他只能託之於詩,徐徐吐出一聲無可奈何的嘆息。

畢竟,李涉留給後世不少好詩,他結成專卷的一百多首作品豐富了唐詩的庫藏。他在襄陽留下的詩,也體現了一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人文情懷。「逢人唯說峴山碑」之句,至今仍能給人以啟示和警醒。

來源:襄陽日報

作者:嚴愛華

原標題:《逢人唯說峴山碑 ——太學博士的襄陽遊歷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每日背詩 |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創作背景】詩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該詩即創作於詩人在家鄉隱居讀書、寫詩自娛期間。詩人求仕不遇,心情苦悶,在極不得意的時候,與幾個朋友登上峴山遊玩,憑弔羊公碑,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正與詩人的處境正相吻合。
  • 襄陽歌——唐·李白
    您不是見過在峴山上晉朝羊公的那塊墮淚碑嗎?馱碑的石龜頭部剝落,長滿了青苔。看了它我既不為之流淚,也不為之悲哀。這山間的清風朗月,不用花錢就可任意地享用,既然喝就喝個大醉倒,如玉山自己傾倒不是人推。端起那舒州杓,擎起那力士鐺,李白要與你們同死生。楚襄王的雲雨之夢哪裡去了?在這靜靜的夜晚所能見到只有月下的江水,所聽到的只有夜猿的悲啼之聲。
  • 『古詩詞欣賞』襄陽歌 ▏李白
    譯文落日將沒於峴山之西。我戴著山公的白帽子在花下飲得醉態可掬。襄陽的小兒一起拍著手在街上攔著我高唱《白銅鞮之歌》。路旁之人問他們所笑何事?他們原來是笑我像山公一樣爛醉如泥。提起鸕鷀杓把酒添得滿滿的,高舉起鸚鵡杯開懷暢飲。百年共有三萬六幹日,我要每天都暢飲它三百杯。
  • 147唐詩解讀——李白之《襄陽歌》
    註:峴山:在湖北襄陽,又名峴首山。接籬(上四下離):古代的一種頭巾。白銅鞮:南朝時流傳於襄陽一帶的童謠。鸕鷀杓:如鸕鷀脖頸的酒勺。鸚鵡杯:用鸚鵡螺殼製成的酒杯。醱醅:重釀而未經過濾的酒。麴:釀酒用的酒麴。金罍:黃金製成的酒杯。
  • 王必勝:漢水的襄陽
    有說漢水古為沔水、夏水,為中華漢民族的文化之源,是詩書經史的濫觴之地,是詩經、楚辭的交匯、聚合之地。  楚辭不用說了,不僅《詩經》的諸多篇章中有漢水之題名,幾部中國歷史書也記載了華夏民族與漢水的關聯。據說,章太炎曾認為,中國稱為華夏,就因華山夏水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說:「夏為禹有天下之號,夏水亦即漢水下流。」
  • 《襄陽歌》:詩仙李白在襄陽的一場宿醉
    《襄陽歌》讀來具有李白詩一貫的汪洋恣肆的特點,更加上該詩以飲酒為主題,行文更是飄逸瀟灑,但其中用典其實不少。「嘆黃犬」,是秦丞相李斯,在鹹陽市中被腰斬之前,對他的兒子嘆息說:「我想跟你們牽著黃犬,出東門外追獵野兔,再也不能夠了!」而晉朝羊公一片石,則是指峴首山上為建立了卓著功勳的西晉徵南大將軍羊祜所立的墮淚碑。不管是李斯還是羊祜,他們都建立了莫大的功勳,但是李斯卻不得善終,羊祜雖備極哀榮,但是也已經湮滅於歷史長河。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襄陽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山清水秀、隱士輩出的地方,三國時代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還有隱士司馬徽、龐德公等就隱逸於此,龐德公的隱逸之地就是鹿門山。「一士」指的就是三國著名隱逸大士龐德公。龐德公當年隱逸在湖北襄陽的鹿門山,也就是孟浩然四十歲以後隱逸的地方。鹿門山就在孟浩然的老家湖北襄陽南峴山附近。
  • 孟浩然的一首詩,語言質樸,結構自然,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這首詩筆法順暢,語調平和,語言質樸,結構自然,筆墨省淨,點染疏豁,情感真摯。《夜歸鹿門歌》唐代:孟浩然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 襄樊改名叫襄陽源於韓國人陰謀?漢水君有話要「懟」
    襄陽當時是荊州的州府,荊州牧劉表雖然沒啥戰略眼光,但是內政上沒得說,他把襄陽治理得非常繁榮,三國那種大亂世裡,襄陽成了難得的清靜之地,所以一幫豪傑才會聚集在襄陽一起吹牛,像什麼水鏡先生司馬徽,龐統、徐庶、龐德公、崔州平這些人,當然也包括諸葛亮。可見在三國時代,襄陽就已經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從此開始,襄陽就一直是南方的一座大城。從三國到唐宋,襄陽一直是國家一級行政區的首府。
  • 愛你的襄陽,等你回家
    峴山與長白山,千山一脈漢江水與遼河水,萬水同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疫情散盡襄陽帶著這份深刻友情來到遼寧感恩遼水河畔的恩人12月11日9:00由襄陽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峴山春賞花、秋品葉、夏納涼、冬滑雪,山水靈秀的襄陽,風情濃鬱。從清晨的一碗牛肉麵開始,就著那一口甘洌,讓微醺的身體跟隨詩歌的腳步走遍襄陽的山、水、城、洲。
  • 首屆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頒獎典禮
    首屆「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頒獎典禮暨網絡作家的時代擔當與使命」主題研討會《東宮》《來不及說我愛你》《佳期如夢》等在內的多部作品已被改編為熱播影視劇。創立雙羯影業,致力於深度孵化類型化IP,打造精品影視劇。羅曉:阿里文學籤約作家。本名丁道兵。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學員。現為湖北省網絡文學作家協會副會長,恩施州作協副主席。2009年開始網絡文學創作。獲橙瓜網絡文學評選全國百強大神。
  • 《成語小秀才》六品太學博士第569關怎麼過 通關技巧分享
    導 讀 《成語小秀才》六品太學博士第569關答案是什麼?
  •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襄陽
    東連漢水,南眺鹿門,西依峴山,北接古城,依託襄陽建城2800年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將峴山、漢水、孟浩然、習家池等襄陽文化元素注入景區。位於峴山東端的峴首山文化景區 楊東 攝神州大地,數處峴山,獨襄陽之峴山,成文化名山、華中勝景、人文淵藪。
  • 一座寺,歷代詩人歌詠了1700餘年;惜哉,詩存寺不存
    清代同治年間李士彬編纂的《襄陽縣誌·寺觀》載:「谷隱寺在縣南十裡。晉建。」清乾隆陳鍔纂修《襄陽府志》卷九《壇廟附寺觀》載:「谷隱寺:城東南谷隱山。晉寧康中建。峰巒環抱,竹樹蕭疏,寺之清幽者也。習鑿齒棲隱於此。唐元徽之詩云:『貪過谷隱寺,留讀峴山碑』,即此。」
  • 老楊說詩詞 詩詞地圖之三分天下隆中對,千年春秋兵家城
    《襄陽曲》唐 李白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山公醉酒時,酩酊高陽下。頭上白接籬,倒著還騎馬。峴山臨漢水,水綠沙如雪。上有墮淚碑,青苔久磨滅。《登襄陽峴山》唐 張九齡昔年亟攀踐,徵馬復來過。信若山川舊,誰知歲月何!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圖猶寂寞,嘉會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漢水波。逶迤春日遠,感寄客情多。地本原林秀,朝來煙景和。
  • 襄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精武英雄!
    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古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這裡的古隆中風景區,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和其叔父隱居之地。這裡的峴山俗稱三峴,為赤松子洞府道場,傳說伏羲死後葬在此處,身體化為峴山諸峰包括峴首山(下峴)、紫蓋山(中峴)、萬山(上峴),是一座正宗的歷史文化名山。
  • 三國蔡瑁故裡:襄陽東津老營(古蔡洲)訪古
    古時,流經沔縣(今勉縣)稱沔水;流至漢中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稱滄浪水;流至襄陽,襄陽人稱之為襄江。襄陽城南有座山叫峴山,襄江從峴山腳下,向南流去。峴山隔著襄江的對面,是襄陽東津新區東津鎮老營。桃林亭在襄陽城南三裡,峴山在襄陽城南七裡。顯然,蔡洲當在峴山東南。方向確定了,遠近距離成了關鍵。《太平御覽》(卷69)引《荊州圖經》稱:「襄陽縣南八裡,峴山東南一十裡,江中有蔡洲。」方向、距離都有了,可我們在這個位置卻找不到蔡洲。
  • 在襄陽,有兩座享譽古今的文化名山,由一人開啟
    巍巍荊山,從房縣,沿保康、南漳,向東偏南直奔襄陽,在古襄陽城南峴山,折向東南。大洪山,南起鍾祥、京山,向北至隨州,在隨州折向西北,沿棗陽、襄州、宜城,在東津的鹿門山走到了盡頭。有趣的是,荊山的峴山、大洪山的鹿門山,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山在古襄陽城南,隔漢江相望;趟過一水,就可以從一個山脈,到達另一個山脈;從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到達另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經常過漢江,往返峴山與鹿門山間;兩座歷史文化名山,孕育了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 【拾●遺】邢臺市平鄉縣「北宋大觀聖作之碑 」
    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資政殿學士鄭居中「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於石,立於宮學,次及太學、闢雍、天下郡邑」,大觀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禮部尚書鄭久中令以所賜御筆刻石。碑文為宋徽宗趙佶所撰,主要內容是封建皇帝為維護其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八行取士」的封建科舉制度,實際上是以至高無上的皇權頒布的封建教育方針和校規,由書學博士李時雍按趙佶御筆摹寫,權相蔡京題寫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