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收集到一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英國寄中國的信件,因為到達中國的郵寄過程經歷民國和袁世凱的洪憲元年,較有郵史意義,特與郵友共分享。
附圖1為一枚1915由英國寄四川的國際平信,銷英國拉姆斯蓋特1915年12月6日戳,此時正值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郵件經檢查並加貼檢查條後經西伯利亞郵路寄到中國。寄達東北奉天后搭上京奉火車,加蓋1915年12月31日京奉1(1)返程行動郵局日戳。
圖1
按京奉鐵路上同穿西伯利亞國際快車相銜接的火車郵局為京奉1(1)號行動郵局,京奉1號行動郵局與各外國行動郵局交換寄往和寄自直隸、山東、河南、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等的函件類總包郵件。所以,此進口郵件因為是寄往四川,因此,在到達奉天后,與京奉1號行動郵局交換總包寄到北平,改京漢鐵路到達漢口,有漢口1916年1月2日戳。並由此改長江水路逆流前往上遊,到達湖北宜昌1916年1月8日戳。不知何因,此信沒有沿長江一路上行,反而由湖北宜昌上岸,橫渡長江到達長江南岸,改經水陸路到達湖北西南山區的建始縣,銷有建始縣1月17日戳(無年份)。經過兩天水陸路又橫渡長江到達長江北岸主要城市萬縣,銷萬縣元年1月19日戳。3天後到達重慶,銷重慶*年1月22日戳(年份不清,估計是元年)。後到達四川西部的安縣,銷安縣元年1月27日戳。收信人好像並沒有在安縣,信封上有轉寄石泉地名(現北川縣),到達石泉縣後,銷蓋有石泉縣元年1月28日戳。可能收信人又返回了安縣,在信封上有改退安縣四字,有安縣元年1月30日戳。後面沒有見到其他日戳,估計是正常投遞到收件人了。
縱觀此信封,加蓋各類郵戳有十幾枚,看的眼花繚亂,經仔細辨別並經查找資料,發現此信封郵史故事較多,下面作一簡要分解。
1、郵路延誤
此信於一戰時期由歐洲英國經西伯利亞寄達中國,正常經西伯利亞郵路是15—18天郵程,此信到達中國的第一個日戳時間1915年12月31日,郵程已經25天,說明在歐洲寄出中途郵路有所阻礙。
2、洪憲紀年、無年份日戳
京奉1(1)返程行動郵局1915年12月31日戳,是袁世凱改朝換代的前一日,因為1916年1月1日就是洪憲元年了。此信在火車上跨越915-1916兩個不同時代,甚是有趣。銷蓋京奉行動郵局返程日戳也是較有特色。
另加蓋有洪憲元年一月地名日戳有萬縣、重慶、安縣、石泉縣。另湖北建始縣1月17日(無年份)日戳,也可以看出當時時局變化在郵戳中的體現。
3、兩次橫跨長江郵路
一般對於長江郵路的理解,總認為寄往長江中上遊重慶的郵件一定是經由長江水路寄達重慶的。但在這件信封上除了有長江沿岸的宜昌、萬縣日戳,還有較少見的湖北建始縣日戳。按建始縣位於長江南岸湖北西南北部山區,郵件為何會到達此地呢?經查閱資料,最終找到了結果。也因此引出以下的宜昌至重慶步班郵路的精彩篇章。
自古以來,長江就是四川東出的主要交通線路,有「千裡江陵一日還」的名句,長江的下水航行速度快速,是運輸郵件的一大優點,但是由於灘多水急,下行船隻傾覆沉沒者時有發生,危險性很大。而上水行船除有不安全的因素外,還因時間太慢不能滿足郵政通信要求,故在長江只有木船航行時代,郵局不得不組織人力步班郵路以輔助完成郵件運輸任務。
宜昌至重慶步班郵路自清光緒23年(1897年6月)開始籌建,7月20日重慶至宜昌第一班郵運人員出發,每5天發一班,郵差帶郵件乘坐郵劃押運郵件。
由宜昌至重慶則沿長江北岸經歸州、西洋口、巫山、奉節、雲陽、萬縣、梁山長壽到重慶,此線是沿長江北岸行走,全程1810華裡,最快行程13天到達。這段郵路行走十分艱難,後經劃分重慶—萬縣、萬縣—宜昌兩端行走。在萬縣銜接、轉運。
1915年9月,萬縣—宜昌段,決定改由宜昌過江,走長江南岸經木溪橋、賀家坪、榔坪、野山關、高店子、三裡壩、建始、廟宇槽後再過長江北經黛溪到奉節,與去重慶的郵路相銜接。重慶至宜昌的步班郵路開班後,陸路只能運送信函輕件,大批包裹仍由木船經長江運送(圖2)。
圖2
此信由宜昌至重慶郵路,原來是因為長江上水不安全和郵程緩慢,經1915年9月開通的長江北岸—南岸—北岸的人力步班到重慶的郵路,除了由南岸到北岸、北岸到南岸跨越長江,其他郵路均為步班陸路運送。這也是會有建始縣日戳以及到萬縣轉運時會加蓋萬縣日戳的原因(清、民時期也有見到萬縣中轉日戳)。
通過重慶至宜昌步班郵路發展簡圖,對這條郵路會有比較直觀的印象。郵路標註紅色圓點為長江南岸郵路,上部實線為早期長江北岸郵路。一般郵件上可能會有萬縣、宜昌的日戳,但較少見有陸路經轉點的日戳。此信也是宜昌至重慶長江南岸步班郵路開辦僅三個月內經轉的郵件,也是此信封的其中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重慶郵政志》重慶郵政志編輯室編 1993年12月出版
2、《四川省志-郵政電信志》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3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