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2021-01-19 一往文學

李白與杜甫,將其說成唐朝的代名詞也不為過。

好像提起李白,就會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繁華的唐朝、壯美的山川、飄逸的詩人。提起杜甫,則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無邊落木蕭蕭下,無盡長江滾滾來"……戰亂的唐朝、苦難的百姓、憂憤的詩人。

有人說"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觀點,也是一種現象,年少時期愛李白的人居多,覺得杜甫詩沉重、瑣碎,到了一定的年紀,又開始漸漸理解杜甫,明白杜甫的偉大。所以,對於這種說法,不能說認同不認同,它是一種存在的現象,至於我們是否也要"少讀李白,老讀杜甫",倒不一定,讀應廣讀,喜好隨性,每個人的性格氣質不同,偏好自然不一樣。

少年人為何更易喜歡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下的天才詩人,他明朗、自信、豪放、灑脫,世人稱其"詩仙",亦自稱"謫仙人"。

李白有少年人的衝勁。他生活的主要時期是在盛唐,國家在經濟和軍事上繁榮強大,在文化上更是兼容並蓄,士人對人生普遍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用世態度。李白更是如此,他自比管仲、諸葛亮、呂望、謝安,要"濟蒼生""安社稷",最後再像範蠡一樣退隱江湖,泛舟而去。"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他也曾短暫的供奉翰林,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南陵別兒童入京》),然而玄宗皇帝對李白的看重只是其詩才,不久又遭到讒毀,"賜金放還"。

李白對人生有著極其理想化的設計,但在現實中常遭遇打擊,即便如此,他也始終有一種自信昂揚的風貌與灑脫不羈的氣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他的詩歌感情充沛,如奔騰流轉的大江大河,方才明明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對仕途茫然無措,對現實忿忿不平,感嘆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而這種消沉的意緒未能再持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苦悶抑鬱一掃而空,顯示出一種強烈的自信與樂觀。

李白浪漫逍遙。"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風吹起柳絮,小酒館酒香撲鼻,侍女取酒來讓客人品嘗。金陵的朋友們紛紛來送我,話別之際各飲了好幾杯。請您問問向東流去的江水,別情與流水,哪個更長呢?送別之情從有纏綿之態"柳花"寫起,最後問向悠長而去的"東流水",酒客沉醉不願去,"語不必深,寫情已足"(沈德潛《唐詩別裁》)。

他的詩中亦常有壯美的山川與奇特的想像,例如我們從小就熟背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揮而就,天然而成,又讓我們產生一種想像與嚮往,紫煙縈繞的瀑布似在眼前飛騰而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濤濤而過的大江,蓋天捲地的黃雲,遙茫神異的雪山,壯闊的意象與壯闊的情思融合,給人以一種崇高之感。

李白的酒更加醉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我在花間飲酒,卻無人與我共飲,舉起酒杯邀請明月,再加上我的影子一共有了三個人。可惜明月不會喝酒,影子也只是跟著我罷了,我只好暫且與他們結伴,及時行樂,莫負春光。我唱歌時月亮徘徊,我起舞是影子零亂,清醒的時候大家一起歡樂,醉酒之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結下友誼,約定在天上相會。只是寫獨酌,卻寫得如夢似幻,只是寫孤獨,卻一點也不冷清悽涼,反而瀟灑飄逸。"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人生不如意常有,怎能沉溺於悲傷,有酒時便痛飲,得意時便盡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強烈的悲慨與不忿,一杯飲下,愁上加愁。少年人好酒,孤獨時獨酌,得意時舉杯,失意時痛飲,只是不知酒醉人,還是人自醉。

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杜甫,字子美,人稱"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生活在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時期,對安史之亂有深刻的反映,銜接盛唐與中唐,中唐的詩歌與盛唐相比,更有生活化傾向,理想色彩消退。

杜甫的詩能跳出少年人的得意與失意,寫出一種千載英雄的落寞。以《蜀相》為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丞相祠堂在何處?錦官城外的柏樹長的鬱鬱蒼蒼。石階上有碧綠的小草,深林處有黃鸝鳴叫,都是徒然,我無心欣賞。當年先主三顧茅廬,向您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您先後輔佐兩代君主,鞠躬盡瘁。可惜您病死在出徵的途中,千古英雄思此怎能不落淚。《杜臆》中評價此詩道:"蓋不止為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無命者,皆括於此,言有盡而意無窮也。"

杜甫對於國計民生始終有一種深切的關注。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自己的生活極度窘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卻能超越個人的苦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我們少年時期有理想,有志向,卻難有這種胸懷廣大的仁愛情懷,只有歷經生民苦難,從理想走入現實,才能有如此境界。

杜甫詩中有生活的瑣碎。我們好像很少能從李白詩裡能讀到什麼妻子兒女的家庭瑣事,杜甫詩則不然,他有相當一部分的親情題材詩,既有與妻子的相濡以沫,也有對兒女的舐犢情深。以《月夜》為例,是杜甫思念妻子所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今夜妻子在鄜州獨自看著月亮,孩子們還小,不懂得思念長安。霧氣清寒,許是會沾溼妻子的鬢髮,月光孤冷,許是會映寒妻子的手臂。什麼時候才能相見,兩個人倚著窗帷,讓月光擦乾彼此的淚水。他不寫自己是如何思念妻子兒女的,卻從妻子思念長安開始寫起,雙向的思念不言而喻。

杜甫的詩中除了對妻子兒女的親情,還有對鄰裡的關愛。如《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西邊的鄰居是一位無食無兒的老婦人,就任她在堂前打棗吧。如果不是因為生活窘迫,誰願意如此呢?只因她心存恐懼,就更要對她親近一些。她雖不該防著你,但是她看見你在院裡插了籬笆還以為是真。她曾和我說朝廷的徵稅已經使她一貧如洗了,想到這兵荒馬亂的時局就讓人不禁落淚。杜甫曾在四川夔州的草堂居住過一段時間,後來他把這個草堂轉讓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他雖離開了原來的住處,卻仍然心念著隔壁可憐的老婦人,故而寫下了這首詩,可見其溫柔敦厚。

康震老師說過一句話:"從李白,到杜甫,中國唐代的知識分子走過了一個很漫長的歷程,這個歷程就是,從最初的高標猛進的理想主義,到後面的關懷民生,他們實際上都是這個時代的嬌子,只是他們對於時代的反映,對於時代的表現,表達的側重各有不同。"這個漫長的時代歷程或許我們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從少年時期的詩與遠方,到逐漸的胸懷天下,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安得廣廈千萬間",這些理想、信念、胸懷,俱是我們民族的永燃之魂。

相關焦點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李白作品中的杜甫形象單薄、樸實,與著名詩人的身份不太相稱。正因為如此,有人把這首詩解讀為李白對杜甫的嘲諷。杜甫在他的傳記中說:「天寶之末的詩人和李白一樣有名,而白卻以他的文風為榮,譏笑他骯髒,譏笑他是個山民。」事實上,這是當時人們對李白的誤讀。這首詩不僅是一種幽默的語言,而且有著深刻的含義。
  • 讀詩|詩詞大會易混淆的兩句詩,是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
    這四句詩,兩兩相似,一首來自李白,一首來自杜甫。單看這幾句詩,不僅字面相似,意象與意境都很相似,難怪讓人容易混淆。但是,兩首詩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李白杜甫不同的精神風貌與人生際遇。其實,這是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巴蜀與楚地雖然有長江聯繫,兩地民眾能「共飲一江水」,但這畢竟是遠遊。初次離別,李白怎能不無限留戀故鄉與親人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送我萬裡遠行,濃重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言有盡而思無窮。
  • 永不老去的李白,和他的狂熱粉絲杜甫
    —杜甫—在我的心裡,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則好像從沒有年輕過他的詩詞總是那麼沉鬱頓挫充滿了那麼多的悲傷和難過可是明明杜甫比李白年輕很多>是李白的忠實粉絲也寫出過《飲中八仙歌》這樣豪邁的詩句杜甫像只能說,都怪課本,給了我們抹不去的刻板印象但是確實李白的詩詞多飄揚肆意而杜甫的詩詞大多是充滿疾苦就像有些人天生樂觀豁達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可見兩人的友情之深厚,否則就李白的脾氣,怎麼可能允許別人這樣說自己,早就一句狂語懟了回去。的確,杜甫是懂李白的。只是,此時的他還沒有過李白的經歷,生活遭際不同,此後,他慢慢進入社會,就更理解了李白以及李白的無奈。同年的晚秋,在東魯,兩人第三次相見,友情愈加濃厚。
  • 杜甫最崇拜的人是誰,不是李白,這首詩裡有答案
    我們讀唐詩,多數的時候是在讀李白和杜甫,因為他們兩個人的詩寫得既多又好。把杜甫的詩當作歷史來讀,心裡就少了很多浮躁。心情抑鬱時,讀讀李白的詩,又會感到豁然開朗。讀詩讀得多了久了,就會發現,杜甫1440首詩中有不少是寫給李白的,大約有14首。李白990首詩中,回應杜甫的詩也有4首吧。
  • 杜甫的一生與追求,同李白、王維等詩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是追求仕途,二是刻苦讀書,三是與友人往來,四是漫遊,五是為生活奔忙。這五條對他的詩歌創作都有重大作用。前面四條,李白也是有的,但他的道路有不同。追求仕途,李白的起點比他高,雖然走過的道路也不順利,但很陷於困頓。讀書是二人的共同愛好,大約讀法也不同,李白讀的是精神,杜甫讀的是學問。杜甫的詩用典很多,遣詞造句極見功夫,和他讀書多有莫大關係。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負能量的人有多可怕:我是李白,我也不和杜甫做朋友
    不過很多人在說到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時,多半會為杜甫鳴不平,感覺是兩個人一生在上演一個虐、一個追的劇情。證據就是杜甫一生不斷地給李白寫詩,可考證的就有15首。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考證的只有4首。當然還有人說是在李白被流放後戰亂不斷,可能是李白寫了,但是被遺失了。其實算起來,自杜甫《夢李白二首》後,確實李杜之間互動就少了,可是原因真的就是車馬很慢、世道很亂嗎?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2015年12月10日14:0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因而讀者讀詩時,往往喜怒哀樂隨詩句而升華。讀「漫捲詩書喜欲狂」則喜不自禁,讀「從此無心愛良夜」則惆悵失落,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既悲且怒…… 唐詩中很多反映現實、表達悲情的詩讀來不僅僅情緒為之感染,甚至還催人淚下。
  • 同一地點,杜甫一首便拿下唐詩第一稱號,李白8首也難以匹敵!
    說起唐詩,最耀眼的兩位大咖級別人物便是杜甫和李白,一位稱為「詩仙」,寫詩浪漫瀟灑,頗有仙氣和傲氣,讀來讓人稱快,有忘卻煩惱的功效;一位被稱為「詩聖」,寫的詩工整規矩,多為老百姓苦難和國家興亡發聲,讀來仿佛是在閱讀一幕幕的歷史,讓人沉重卻引人深思。
  • 李白與杜甫:情深於辭的李杜之誼
    李白寫下《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抒發對即將「相失各萬裡」的杜甫的不舍之情。詩歌情熾調高,沒有一般送別詩的哀婉悲切,讀之神思飛揚,豪情滿懷。清愛新覺羅·弘曆敕編《唐宋詩醇(上卷)》贊曰:「飄然而來,戛然而止。格調高逸,有如鵬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由於喝醉了酒,杜甫又逗留了數日,在李白陪同下遍遊魯郡池臺。
  • 李白杜甫憑什麼成為詩壇權威?沒有時運,天才也難出頭
    他們固然有天賦,但如果沒有盛唐的時代,沒有環境的影響,他們的天才再高,也造就不出來偉大。歷史上,天賦如李、杜的不乏其人,就算韓愈、蘇軾的詩不如李、杜,我們也能就此說,韓、蘇的天賦低於李、杜。可見,天才論是說不通的。再說復古論。很多人認為,李白尚復古,浪漫是他詩歌的最美之處。李白自己也曾說:「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
  • 李白與杜甫超乎常人的深厚友誼,我猜你不知道
    很多人熟知李白的《贈汪倫》,還有李白與汪倫的深厚友誼,但卻鮮有人知李白思念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這首詩位列《唐詩三百首》,寫於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見面分別後不久。剛分手不久李白就對杜甫深深思念,「思君若汶水」,可見兩人的友情之深。話說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一路遊玩,在洛陽第一次遇見了杜甫。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流浪時寫給李白,最後10字的悲涼冠絕古今
    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幾乎在生活的任何場景,杜甫都能夠觸目生情,想起好友李白,而李白一共給杜甫寫了3首,還有1首不怎麼工整,聽著有打油詩的味道。但是單單從這個角度,是根本不足以判斷杜甫和李白之間的關係的。杜甫天生一個熱心腸,又是儒家心性,關注現實社會,對於社會和集體的重視程度肯定是很高的,所以對於自己的偶像,李白的關心也會來得多一點。
  • 張籍崇拜杜甫,杜甫崇拜李白,李白崇拜孟浩然,孟浩然崇拜王維
    張籍唐代中後期詩人,是韓愈的門生,他最崇拜杜甫,曾將偶像杜甫寫的詩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著蜂蜜吃,每天3勺。好友對他的奇怪做法不理解,就問他,他的理由是吃了偶像寫的詩,自己也可以寫出偶像一樣好的詩,這粉絲也是痴迷到極點了山外有人,天外有天,杜甫自己也有崇拜的人,就是李白了。
  • 杜甫半夜夢見李白,醒來寫詩記錄,8句話寫盡對李白的崇拜和思念
    【臨其詩境】只是後來,杜甫在長安蹉跎十年,生活日益困窘,政治上的抱負也看不到實現的希望,安史之亂又接踵而至,對杜甫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了全方面的嚴重打擊。而此時消息不通的杜甫,卻帶著一種很沉重的心情在掛念著「遠在貴州」的李白,連著三天夜裡都夢到了李白,於是憂思更盛,寫下這兩首流傳千古的《夢李白》,其中出現了太多太多的千古名句,字裡行間,全都是杜甫的拳拳心意,讀來讓人感動不已。
  • 史料記載: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李白和杜甫之間不得不說的奇聞軼事
    有專家考證:杜甫是李白的鐵桿粉絲,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杜甫和李白之間的奇聞軼事吧。杜甫和李白,一位「詩聖」,一位「詩仙」。古語有云:"仙近於天,聖近於地",他們都是詩中的王者。很多人可能會有「王不見王」的想法,認為向他們這樣的「詩中王者」,肯定各自處在不同的時期。
  • 為何喜歡杜甫和李商隱的比李白多?杜甫的詩更積極,李商隱就算了
    網上很多人說,李商隱、杜甫的詩比李白更受歡迎。個人並不太認可,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杜甫可以和李白相提並論,至於李商隱,到不至於。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精神寄託杜甫是讀書人,出自傳統的耕讀人家,是普羅大眾的代表。他看到的是普通民眾的生活,所想的也代表著普羅大眾。他的作品是為普通人發聲,他是平凡普通人的代言人,更是讀書人的代表。是萬眾之其一,所以是「地才」。凡人集大成者,有孔聖人,有關聖人,所以杜甫是詩聖。
  • 聽BBC莎劇腔讀杜甫詩張姿勢了,這兩首竟然有相同的「對寫法」
    安史之亂爆發後,長安淪陷,作者被叛軍俘獲,軟禁於長安,在一個寧靜的月夜,因為思念家人(主要是妻子),寫了這首月夜。在詩中,杜甫藉助想像,抒寫妻子思念自己的形象,從而表達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情真意切,深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