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琉璃王與釋迦族

2021-02-07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只陀太子,自立為王。

有一惡臣名為耶利,告訴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迦毗羅衛國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辱罵。那時,大王曾發誓說:『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現在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的時候。」

於是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便帶兵攻伐迦毗羅衛國。佛陀聽到消息後,雖然知道這是迦毗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但為了祖國人民,他還是想要克盡心力。

於是佛陀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路上等待,並且刻意在路邊一棵枯樹下靜坐。

琉璃王遠遠地就看見佛陀,心中雖然百般不願,還是勉強下車頂禮佛陀。琉璃王問道:「佛陀!這前方不遠處就有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為您遮陽蔽日,為何您要選擇在這棵枯樹下打坐呢?」

佛陀回答:「你說的沒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

琉璃王聽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動,心想:「以前國與國爭,只要遇到沙門就會退兵,何況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帶兵回國。

就這樣連續三次,只要琉璃王準備帶兵攻打迦毗羅衛國時,途中一定會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樹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

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時,佛陀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無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對迦毗羅衛國的人因不懂得懺悔覺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難,深表惋惜與憐憫。

目犍連尊者聽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羅衛國,憐憫那些即將受害的人,於是向佛陀稟白說:「現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羅衛國,我希望以四種方便來救護迦毗羅衛國的人:一是將人民安置於虛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兩座鐵圍山之間,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國中,令琉璃王不知他們的去處。」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雖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羅衛國的人,但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羅衛國的苦難,他們還是無法逃脫過去所種下的罪業。」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開示後,還是不忍迦毗羅衛國的子民受到迫害,於是運用神通力將一些精英放至缽內,舉至虛空當中,希望能幫助他們躲過此難。後來琉璃王攻伐迦毗羅衛國,殘殺了三億人民。

戰爭結束後,目犍連尊者前往精舍,告訴佛陀:「當琉璃王攻打迦毗羅衛國時,弟子承佛威神力,將迦毗羅衛國精英安置於虛空當中,解救了他們。」

佛陀問目犍連尊者:「你已經去看過缽中的人嗎?」目犍連尊者回答:「還沒有。」於是佛陀說:「你先去看看他們吧!」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將缽取下,看到裡面的人全已死亡,不勝悲泣地告訴世尊:「缽中之人均已殆盡,我雖欲以神通力救護他們,仍無法免除他們的宿世罪業

佛陀慈悲地告訴目犍連尊者:「久遠以前,有一個村落,村中有個大池塘,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魚。一天,村裡人決定將池中的魚撈盡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於池邊捕捉。

有一個小孩,本性善良,雖不吃肉,但見到活蹦亂跳的魚兒,便頑皮地拿著棒子朝最大的那條魚頭上敲了三下。

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他所帶領的軍隊就是當時的魚群,捕魚的村人就是現在的釋迦族,而那個頑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雖未吃魚,卻也因敲魚頭的果報而頭痛三天

說完這段前世因緣,佛陀告訴大眾:「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薩聖眾,隱形分身也都無法逃脫

並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世尊說完此偈,座上無數聽眾,因聽聞佛所說之無常法要,深感悲戚,個個專心思惟佛陀的開示,不久即證得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

省思:

《地藏經》云:「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從無始劫來,眾生因一念不覺,起欲愛染著之心,所造罪業多如恆沙,故於六道之中輪迴不已,無法超脫。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今日我們有幸聽聞佛法,即應深信因果之理,除了懺悔無始劫來的罪業,亦應從因上積極落實,覺察、覺照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才能隨緣了舊業,更不造新殃。

再者,我們更須體悟無常之理,生命稍縱即逝,轉息即是來生,所以我們應當把握「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之殊勝因緣,發菩提心、髮長遠心,盡未來際永不退轉

(轉)

推薦幾篇很好的文章:「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見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聞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六解一亡」、「《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徵心」、「《佔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開示的唯心識觀法門」。

相關焦點

  •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故事
    拘薩羅國國王,波斯匿王初登王位時,想迎娶一位釋迦族女子作王后,於是派遣大臣去迦毗羅衛國求婚。五百釋迦族人聚會商議此事,他們感到十分不悅,因為釋迦族種姓高貴,不應與下等種姓婚配,但又因懼怕得罪波斯匿王,所以一時商議不下。當時長者摩訶男說︰「波斯匿王的性情暴惡,我們如果不應允,他必定會來攻打我們的國家,我家婢女有一位美麗端莊的女兒,不如就將她嫁給波斯匿王。」
  • 釋迦族逃亡後尼泊爾佛教發生了什麼?
    人們對今日尼泊爾大乘佛教的認知比較籠統,只有少數學者了解佛陀後裔對佛法的繼承和梵文佛典的保護。加德滿都谷地的釋迦族人並非尼泊爾佛教的神秘面紗,鳳凰佛教顧問導師明賢法師獨家撰文揭開釋迦族逃亡及傳承佛教的歷史進程。文獻與口傳:釋迦族逃亡及生存細節在充滿信仰氣息的加德滿都谷地,釋迦族是一個特別帶有宗教性質的族群。
  • 釋迦族逃亡後尼泊爾佛教發生了什麼?
    人們對今日尼泊爾大乘佛教的認知比較籠統,只有少數學者了解佛陀後裔對佛法的繼承和梵文佛典的保護。加德滿都谷地的釋迦族人並非尼泊爾佛教的神秘面紗,特此獨家撰文揭開釋迦族逃亡及傳承佛教的歷史進程。在充滿信仰氣息的加德滿都谷地,釋迦族是一個特別帶有宗教性質的族群。據當地的釋迦族學者介紹,釋迦族的人口超過30萬之多,他們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後人。
  • [因果故事] 琉璃王滅釋迦族(佛陀祖國滅亡的故事)
    拘薩羅國國王,波斯匿王初登王位時,想迎娶一位釋迦族女子作王后,於是派遣大臣去迦毗羅衛國求婚。五百釋迦族人聚會商議此事,他們感到十分不悅,因為釋迦族種姓高貴,不應與下等種姓婚配,但又因懼怕得罪波斯匿王,所以一時商議不下。  當時長者摩訶男說︰波斯匿王的性情暴惡,我們如果不應允,他必定會來攻打我們的國家,我家婢女有一位美麗端莊的女兒,不如就將她嫁給波斯匿王。
  • 釋迦族為何要遭滅族之罪
    (佛三次阻止琉璃王大軍,但釋迦族依然難逃惡報。)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室羅伐悉底國有一個影覆精舍,佛陀曾在此與外道論義,距離影覆精舍不遠處有一佛塔,這裡曾經是佛陀為了延緩釋迦族的滅族之災,而擋住琉璃王子軍隊的地方。
  • 琉璃王子的故事——凡事皆有因果
    佛陀的父親淨飯王率領族人驅逐了殘暴者,最後兩族聯姻和好。波斯匿王想娶釋迦族的公主為妻,於是同五百釋迦族商量,可釋迦族人見波斯匿王殘暴,覺得他配不上釋迦良善的種姓。私下選了一位美麗的女僕,冒充公主嫁給波斯匿王。而後,女僕生下男孩,即是琉璃王子。幼年的琉璃王子隨同母親,回到釋迦族省親,外祖父釋迦國王摩訶男對琉璃太子非常疼愛,視如己出,親授武藝。
  • 【佛教故事】 釋迦族頭痛宿疾之遠因
  • 釋迦佛示現的眾生的九種惱處
    古昔的時候,有一個如來叫婆葉,婆葉如來在盤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眾俱,就是有一幫比丘,在一個城市裡邊,有一個大王,就是盤頭王,這個城裡面的城主王,奉大供養,就是來供養這個婆葉如來。第五惱,這是琉璃王殺釋迦族,這也是講的因果報應,這也是一惱,就是說自己和自己宗親的一個關係的惱處,他自己的六親眷屬這種關係,人都逃脫不掉。說在許久以前,有一個城市叫羅悅城,羅悅城裡面有一個捕魚的村莊。當時呢,時世饑饉,就是饑荒吧,沒有糧食。然後村裡面呢,有一個池子,池裡面有許多魚,池子裡面的魚,大家都把它逮來,把它給吃了。
  • 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充滿了禪語佛典,果然增長知識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充滿了禪語佛典,果然增長知識。八功德水宋代:王安石雪山馬口出琉璃,聞說諸天與護持。此水遙連八功德,供人真淨四威儀。這首禪詩充滿了禪語佛典,首聯就化用佛教傳說,「雪山馬口出琉璃,聞說諸天與護持。」佛典上說,阿那婆答多池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方圍八百裡,用金銀琉璃裝飾其岸。池中之水清冷甘甜。琉璃池水經雪山馬口流出,並有神將在此護持。詩人借用此傳說,渲染其水是佛門清淨之水,非同一般,從而點醒詩題。
  • 【因果故事】琉璃王屠殺釋迦族人的前因後果
    琉璃王屠殺釋迦族人的前因後果從前釋迦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自立為王。有一惡臣名為耶利,告訴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迦毗羅衛國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辱罵。
  • 龍西江:釋迦及佛教之古華夏淵源考
    釋迦及佛教之古華夏淵源考龍西江(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摘 要:上古印度(尤其釋迦族、佛教)與華夏大有淵源。古華夏人在雅利安人之前很早就深入到印度河流域, 與哈拉帕文明的達羅毗荼人同為土著,有著人種、宗教、文化上的融合。釋迦族來自印度阿薩姆地區,源自古華夏,佛教的產生受到土著文化影響,源自中國原始薩滿教思想。
  • 佛典故事 | 孔雀王
    在久遠劫以前,有一個孔雀王,身邊有五百隻孔雀夫人。有一天,當它飛越群山之時,見到一隻頗有姿色的青雀,就拋棄五百夫人而去追隨青雀。當時有一個國王的夫人患了疾病,夜裡夢見孔雀王。夢醒之後對國王說:「請大王懸重賞,將孔雀王捉來給我。」國王便向獵師頒布命令:有能得孔雀王的,賞賜黃金百斤,並將女兒嫁給他。
  • 《琉璃》番外38:信王怒斥權傾朝野的大宦官,卻惹來殺身之禍
    反正為了讓信王不再迷惑陛下,信王必須死,陛下捨不得他去監察署受罪,便給他個痛快。若陛下再不顧大局婦人之仁,那就不要怪老臣這個當師父的越俎代庖了。」梨落低頭瞧著這個小小的瓷瓶,嘴角勾起一抹極淡的笑意:「師父一直說要扶持落兒,到底是為了給落兒的母妃和母族報仇,還是師父自己根本就想做這大胤之主?」
  • 釋迦摩尼的牙齒、手指骨以及佛頂骨真實存在,堪稱佛教三大聖物
    釋迦摩尼釋迦牟尼傳道說法45年後,完成了他的步道的使命,80歲時這位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尊者入滅。佛陀圓寂之後,遺體火化後產生了很多舍利,古印度偉大的聖王名叫阿育王,他全力推動佛教傳播到世界,佛祖的舍利子被裝在阿育王塔中送往世界各地,中國作為尊崇儒釋道的國度,時隔千年後,有幸聚齊了佛教的三大聖物!第一件佛教聖物,就是佛指舍利,也就是釋迦摩尼的真身舍利。佛指舍利被保存在中國的法門寺地宮,歷經磨難,在千年後法門寺地宮被再次打開時,如來佛祖的手指骨重現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