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胡同,三座北京.

2021-02-07 誰最中國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北京是一個四方塊,是胡同撐起了它的骨架。

北京胡同名字很怪,有一個叫「時刻亮」的胡同,據說原名叫屎殼郎胡同,覺得不雅便按諧音做了改動。

北京胡同名人很多,米市胡同裡有康有為故居,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

北京胡同時間久,文化深。

三條胡同,代表的是三種北京文化。



元人李好古在雜劇《張生煮海》,講述了潮州儒生張羽和東海龍王三女瓊蓮的愛情故事。其中有一段是張生的書童詢問龍女的住址,龍女的丫鬟說:

「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兒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

這裡的磚塔胡同,便是北京最早的有文獻的記載的胡同。



磚塔胡同東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橋大街,共長749.7米。放眼望去,可以看見一座九層塔佇立在群房之間,那便是建於金元時期的萬松老人塔。

萬松老人全名萬松行秀,是一名禪僧,曾任蒙古大汗窩闊臺的國師,耶律楚材的老師。他圓寂後,其弟子在今磚塔胡同東口的位置修建了一座磚砌墓塔,是為萬松老人塔。



萬松老人的骨殖塔,本是坐落在一片雜草叢中,安靜無聲。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人依塔建屋。又不知從何年開始,有人在塔下建酒肆,掛彘肩。漸漸地,以塔為中心,出現了平民活動區。再漸漸地,就有了今天的磚塔胡同。

磚塔胡同又被稱為「胡同之根」,在元明清時期,這裡戲班聚扎,曾是聲色犬馬的勾闌之地。義和團運動之後,變為普通居民區。



磚塔胡同,是一座屬於平民百姓的日常北京。

深愛北京胡同的老舍,曾在其小說《離婚》中寫,張大哥為同事老李找到一處住房:「房子是在磚塔胡同,離電車站近,離市場近,比兵馬司胡同和豐盛胡同安靜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齊一些,最宜於住家。」

可能是受到磚塔胡同氛圍的感染吧,魯迅曾在這裡寫了《祝福》、《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張恨水在這裡完成了《金粉世家》等小說。



在磚塔,可以看見最典型的胡同生活。過去,這裡有「買小金魚兒」、「冰棍兒,三分錢一根兒」的吆喝聲;也有走到哪裡都帶著「刺啦刺啦」鐵片聲的磨刀匠;還有旁邊架個臉盆,肩上掛條毛巾的剃頭師傅,理完髮還順便會來套老道的頭頂按摩,極為舒爽。



如今的磚塔胡同,路寬依舊不過6、7米,在逼仄的街道上停著汽車,很多人家已經把紅漆木門換成了防盜門。這裡既有五十年代的紅磚樓,也有八十年代的單元樓,還有一些翻新過的平房。



幾十年間,磚塔胡同裡的生活方式雖然變了,但生活氣息仍在,到處都透著一股「閒氣」,曬曬被子騎騎車,牽著狗子串串門。

若是走在小道上,依然有阿姨坐在門口,一邊曬著太陽,一邊懶洋洋地打量著你。最大的不同是,過去他們坐著的小板凳,如今變成了一把木椅。



有人戲稱,史家胡同是最「京範兒」的胡同,史家小學算是一所貴族小學。

這也不無道理。畢竟在過去,如果住在史家胡同,出門買個菜可能遇見總理,遛個彎沒準遇見將軍,買瓶醬油興許碰到文學大師。

當然啦,到了現在,只能遇到他們的故居。



史家胡同,是一座風雲變幻,名人聚集的北京。如果再浪漫點,應說北平。

53號院,據說曾是太監李蓮英的外宅,也有說是名妓賽金花的丈夫洪鈞的住宅。解放後,這裡被作為全國婦聯的辦公地點,鄧穎超、康克清都曾在此辦公,華國鋒還曾在此居住。如今這裡被改為好園賓館,「好」即為「女+子」,同婦聯的設址相呼應。



51號院,曾是章士釗的故居。他與蔡元培等人組織過愛國協會,營救過李大釗,與胡適進行過筆戰,為毛澤東籌過兩萬大洋,既是政壇名人,也是教育界的頂梁之一。

47號院,是「布衣將軍」傅作義的故居。風起雲湧,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他不站立場,保衛了北京。



24號院,是才女凌叔華的故居,她常在這裡舉辦文學沙龍,徐志摩、沈從文等等,甚至泰戈爾,都曾出入於此。

如今這裡被改建為史家胡同博物館,不但記錄了史家胡同的百年風雲史,還陳列了很多老北京物件。藝術家秦思源在這裡設了一所聲音博物館,還原了正在消逝的北京舊聲音。



若想進一步了解聲音博物館:

—秦思源和他的聲音博物館。


如果只是因為一眾名人曾住於此,史家胡同還不至於成為經典,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是新教育和新文化的發生場所。

最學究的院子,要數59號院。

在明朝,這裡曾住了一戶「史」家大戶(也有說是史可法的家族,還有待考證)。後來清政府選拔赴美留學生,將考場設在這裡。兩年舉行了三場考試,共錄取了180人,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人皆是在這裡中榜,然後走上了留學救國的道路。

如今這裡建的是史家小學。一所大院裡,也是百年的教育歷史。



最文藝的院子,大概是20號院了。

這裡也叫人藝宿舍大院,在首都劇場建成前,很多劇目都是在這裡成形和排練的。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隱等很多劇作家和藝術家等,都曾是這裡的常客。



現在的史家胡同,同北京其他胡同對比,依然有種說不出的「貴氣」。儘管走在胡同中,更多的是日常景象,但無論是莊嚴的大紅門,還是兩旁滄桑的石墩,都透露著這裡曾發生過的不凡往事。


早在20多年前,汪曾祺曾在文章中感在商業大潮的席捲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正在消逝,並傷感地寫下「再見吧,北京」。

不過汪先生沒有逛過北京的新胡同。



人們親切地稱五道營胡同為北京最有氣質的胡同。相比於南鑼鼓巷的商業和流行,五道營胡同更具個性化和設計感。

臨近北二環,背靠雍和宮,這裡既有市井氣的小吃攤,也有各式各樣獨具創意的小店,既有遛狗逗貓的本地人,也有衣著光鮮的遊耍青年。穿過這條632米長的五道營,能感受到時光的過去與未來。

以五道營胡同為代表,還有一座偶爾回回頭,但目標始終在前方的北京。



近些年來,隨著商業資本的入侵與傳統生活的滯後的矛盾的逐漸加劇,設計師們紛紛開始了改造北京胡同的計劃。

早在2009年,MAD建築事務所在兵馬司胡同32號院裡放了一個金屬「泡泡」,是早期的對改造胡同的嘗試。

這個泡泡其實是一個加建的衛生間,和通往屋頂平臺的樓梯。考慮到胡同多是公共廁所,且屋頂常有的好風光,MAD便設計了這樣一個「泡泡」建築。



以此為開端,這樣的改造愈來愈多。有些在原有結構上改動成更現代的民居,有些則設計成了開放性社區,還有一些打造成了別具一格的書店和茶館等氛圍場所。

十年的胡同改造,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有一致認可的,也有備受爭議的。也有過改造大熱潮,和熱潮褪去後殘留的種種問題。但無論如何,胡同文化若想存留下來,總是要想一些向前走的辦法。



胡中立曾寫道,「北京的胡同,不能說沒有『死』的,很少。許多小胡同曲折蜿蜒山重水複,你走進去,如陷入了八面埋伏的盤旋路,不怕,只管往前去。」

「只管往前去」,說的不應只是人,城市在向前,胡同亦是向前。

北京的胡同,從未說再見。

 

對於北京胡同的消失和改造,你有什麼想法嗎?

歡迎留言加入討論 /

&

我們新建了一個讀者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歡迎加入


編輯丨雙核處理器

-參考資料-

《人間草木》汪曾祺

《胡同印象》賈一凡 武金生

-特別鳴謝-

封面@dachong1913 

頭圖@imperator_george等


一九  第七天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誰最中國』微商城

相關焦點

  • 【北京胡同】老北京胡同之最
    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幾千條,他們圍繞在紫禁城周圍,大部分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明、清三個朝代。
  • 北京胡同
  • 讓胡同四合院成為北京永久的城市名片
    潘璠   據《北京日報》報導,接近歲末,北京市委市政府著手謀劃新一年工作,按照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分類指導。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近日到東城區、西城區調研,就做好核心區各項工作提出要求。蔡奇指出,要認真履行好老城保護和復興的歷史責任,保護好胡同肌理、四合院,留住原住民,留住京味兒,突出傳統文化風貌,整體提升人居環境。
  • 北京歷史文化:胡同與四合院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縱橫交錯,織成了薈萃萬千的京城,胡同深處是無數溫暖的家,這就是北京人對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幾千條,它們圍繞在紫禁城周圍,大部分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明、清三個朝代。在這些朝代的鼎盛時期, 帝王為了「建皇極而隆上儀」,「襲周官之制度地居民」。
  • 一條胡同半個中國!北京最臥虎藏龍的胡同,牛氣逼人!
    大門上的牌匾還是鄧穎超題寫的「好園」即「女子園」,恰與婦聯工作「一語雙關」這座院落在解放前原為香港《大公報》的北京辦事處還曾是山東抗日名將李樹春中將私邸解放後被外交部接管後來成為章士釗先生的住宅解放後被外交部接管後來成為章士釗先生的住宅他曾為營救李大釗奔走為陳獨秀出庭辯護
  • 北京胡同故事 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要說北京最有特色的當屬一條條的胡同,胡同是歷史的產物,反應的是北京的風貌,不少外地遊客想了解北京的風土人情都會選擇走進胡同轉一轉。北京的胡同看上去都一個樣兒,但其實每條胡同都有各自傳奇般的故事,想一一了解這些胡同的故事還真得花一些時間。今天就隨小編看一看北京的特色胡同。
  • 藏在北京胡同裡的30座豪宅,獨一無二!秒殺任何別墅洋房!
    其實,咱北京的王府有很多,  單從清代統計,就有王府89座!  按照封建等級制度,主要分為  親王府、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  由此可以看出禮王府的規格,在北京諸多王府裡面的等級是非常高的。禮王府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佔地約30公頃。
  • 北京的「死胡同」與「活胡同」
    ——那麼,有「活胡同」嗎?——沒有。——北京的胡同沒有「活過」,怎麼就「死了」呢?——啊啊,你這是混淆概念了,北京的死胡同不是死亡的意思。聽我慢慢給你講。【18】老舍說北京【19】往胡同深處走走,北京還是北京【20】少見的一些老北京照片【21】胡同串子們拍攝的「北京的秋」【22】品品北京話【23】嫁個北京拽男人【24】北京俏皮話【25】地道的老北京土話!
  • 胡同中的小吃店:傳承北京味 融匯國際美食
    早上七點增盛魁小吃店門口排成兩隊豆腐腦、糖油餅、滷煮火燒或是各色網紅美食,在北京的萬千胡同中,隱藏著眾多胡同小吃店。經過多年競爭尤其是這半年的洗禮,胡同小吃店發生了哪些變化?無論是本地小吃還是外來美食,它們和胡同、與這座城市以及這裡來來往往的人,相處得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 北京地名 | 菊兒胡同:唯一一條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的胡同
    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菊兒胡同是很特殊的一條。
  • 北京胡同裡的貓擼貓地圖
    >本期選景地:北京各胡同老北京胡同貓北京的胡同裡,最常能偶遇的便是貓。大部分時間它們或穿梭於胡同中或靜坐於門墩、房脊之上,又或在汽車底下偷瞄你。少了些乖巧多了幾分傲氣,這種貓一般都被稱為「老北京胡同貓」。給這些胡同裡的貓拍照的拍攝師叫貓賊,是在北京做了10年流浪貓救助公益的貓賊攝影主理人。今年9月在東城的燈草小院辦過胡同貓展,北京很多愛貓人都去打過卡。
  • 你知道「胡同」的兩種含義嗎?「文氣」胡同和「人情世故」胡同
    聽見「胡同」這兩個字,想必大家就會想到北京的胡同。北京「胡同」不僅僅是一條條巷道,更是一種文化底蘊。見證了隨時間而變化的歷史,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而且胡同裡沒又車水馬龍的喧鬧,有的是親切融洽的鄰裡關係。那小小的四合院,就是居民之間感情的載體。
  • 北京西總布胡同-近距離望見中國尊的老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不僅僅是老北京生活居住的地方,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深深地記錄著市井生活軌跡。小紅書:李33北京西總布胡同,位於北京城的根。又是一條與熱鬧的王府井僅一街之隔的老胡同。西總布胡同寧靜低調卻能眺望北京繁華CBD地標建築-中國尊和國貿三期等。
  • 磚塔胡同:北京最古老的胡同,見證七百年的文化興衰
    這七八百年的歷史中,許多胡同都經歷過戰火與興衰。有的胡同變成了大街,原來的老房子推倒,修了樓房。有的隨著朝代更迭而換了名字,幾乎難以辨認過去的風貌。然而,卻也有那麼幾條胡同,在文獻的傳承中,還能依稀窺見久遠的歷史故事。比如,磚塔胡同就是一例。元代北京的胡同名稱,保留到今天的已為數不多。
  • 北京胡同|①燈草胡同: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曾住地
    帶您逛北京胡同作為有800年建都史的北京城,除了有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和精美絕倫的皇家園林,更有接地氣兒的胡同院落,那些曾經遍布京城的大小胡同是這個城市的毛細血管,更能體現出北京的真實面目,走在胡同中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撲面而來,如果您想真正了解北京
  • 北京老城區胡同新舊名對照表——東城區
    )煤渣胡同 煤炸胡同緞庫胡同 緞庫前巷(緞庫後巷併入)錫拉胡同 錫臘胡同磁器庫胡同 磁器庫韶九胡同 燒酒胡同翠花胡同 翠花胡同(南花枝胡同併入)箭杆胡同 箭杆廠2、景山地區現名
  • 胡同記憶:乾麵胡同
    南小街及周邊胡同形成於元代,目睹了改朝換代的變遷;從永樂十九年明朝遷都北京到嘉靖四十年祿米倉建成,南小街及周邊胡同又歷經140年八代皇帝的更迭。乾麵胡同東西連接朝內南小街和東四南大街,北邊有東羅圈和西羅圈二條支巷通史家胡同,南邊有中石槽和西石槽二條支巷往遂安伯胡同。乾麵胡同和左右毗鄰的胡同一樣,是北京最好的胡同,具有寬敞筆直大宅多名人多的特點。走進乾麵胡同,會看到廣亮和金柱這種高規格的大宅門比比皆是,即便普通的隨牆小門,放眼望去,也是庭院深深。乾麵胡同東口路南,以前是個煤鋪,颳風天兒「黑面兒」飛揚。
  • 一條胡同半個中國!北京超牛牛牛牛氣胡同,700米藏著700年歷史!
    北京有名的胡同很多其中有一條最特別它總長不過756米卻擁有700多年的歷史這條胡同聚集百年歷史數眾名人
  • 疫情之下:北京胡同「守衛戰」
    胡同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象徵之一,承載著獨屬本土的習俗與風情。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住戶多、雜,通道密集、曲折的老胡同成了社區管理和防疫工作的難題。近日,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個胡同,記錄下胡同裡這場沒有硝煙的「守衛戰」。▼「封閉式管理」
  • 胡同深處的北京:鑼鼓巷裡無鑼鼓 護國寺吃貨扎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一條胡同,居然會有如此漂亮的標誌性建築,這在北京也是屈指可數的。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古老,更因為它的年輕。」這是紀錄片《北京的胡同》中,對南鑼鼓巷的一段描述。  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之一。曾有人統計,認為元朝大概有413條,明朝大約有1170條,清朝大約有207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