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北京是一個四方塊,是胡同撐起了它的骨架。
北京胡同名字很怪,有一個叫「時刻亮」的胡同,據說原名叫屎殼郎胡同,覺得不雅便按諧音做了改動。
北京胡同名人很多,米市胡同裡有康有為故居,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後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
北京胡同時間久,文化深。
三條胡同,代表的是三種北京文化。
元人李好古在雜劇《張生煮海》,講述了潮州儒生張羽和東海龍王三女瓊蓮的愛情故事。其中有一段是張生的書童詢問龍女的住址,龍女的丫鬟說:
「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兒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
這裡的磚塔胡同,便是北京最早的有文獻的記載的胡同。
磚塔胡同東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橋大街,共長749.7米。放眼望去,可以看見一座九層塔佇立在群房之間,那便是建於金元時期的萬松老人塔。
萬松老人全名萬松行秀,是一名禪僧,曾任蒙古大汗窩闊臺的國師,耶律楚材的老師。他圓寂後,其弟子在今磚塔胡同東口的位置修建了一座磚砌墓塔,是為萬松老人塔。
萬松老人的骨殖塔,本是坐落在一片雜草叢中,安靜無聲。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人依塔建屋。又不知從何年開始,有人在塔下建酒肆,掛彘肩。漸漸地,以塔為中心,出現了平民活動區。再漸漸地,就有了今天的磚塔胡同。
磚塔胡同又被稱為「胡同之根」,在元明清時期,這裡戲班聚扎,曾是聲色犬馬的勾闌之地。義和團運動之後,變為普通居民區。
磚塔胡同,是一座屬於平民百姓的日常北京。
深愛北京胡同的老舍,曾在其小說《離婚》中寫,張大哥為同事老李找到一處住房:「房子是在磚塔胡同,離電車站近,離市場近,比兵馬司胡同和豐盛胡同安靜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齊一些,最宜於住家。」
可能是受到磚塔胡同氛圍的感染吧,魯迅曾在這裡寫了《祝福》、《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張恨水在這裡完成了《金粉世家》等小說。
在磚塔,可以看見最典型的胡同生活。過去,這裡有「買小金魚兒」、「冰棍兒,三分錢一根兒」的吆喝聲;也有走到哪裡都帶著「刺啦刺啦」鐵片聲的磨刀匠;還有旁邊架個臉盆,肩上掛條毛巾的剃頭師傅,理完髮還順便會來套老道的頭頂按摩,極為舒爽。
如今的磚塔胡同,路寬依舊不過6、7米,在逼仄的街道上停著汽車,很多人家已經把紅漆木門換成了防盜門。這裡既有五十年代的紅磚樓,也有八十年代的單元樓,還有一些翻新過的平房。
幾十年間,磚塔胡同裡的生活方式雖然變了,但生活氣息仍在,到處都透著一股「閒氣」,曬曬被子騎騎車,牽著狗子串串門。
若是走在小道上,依然有阿姨坐在門口,一邊曬著太陽,一邊懶洋洋地打量著你。最大的不同是,過去他們坐著的小板凳,如今變成了一把木椅。
有人戲稱,史家胡同是最「京範兒」的胡同,史家小學算是一所貴族小學。
這也不無道理。畢竟在過去,如果住在史家胡同,出門買個菜可能遇見總理,遛個彎沒準遇見將軍,買瓶醬油興許碰到文學大師。
當然啦,到了現在,只能遇到他們的故居。
史家胡同,是一座風雲變幻,名人聚集的北京。如果再浪漫點,應說北平。
53號院,據說曾是太監李蓮英的外宅,也有說是名妓賽金花的丈夫洪鈞的住宅。解放後,這裡被作為全國婦聯的辦公地點,鄧穎超、康克清都曾在此辦公,華國鋒還曾在此居住。如今這裡被改為好園賓館,「好」即為「女+子」,同婦聯的設址相呼應。
51號院,曾是章士釗的故居。他與蔡元培等人組織過愛國協會,營救過李大釗,與胡適進行過筆戰,為毛澤東籌過兩萬大洋,既是政壇名人,也是教育界的頂梁之一。
47號院,是「布衣將軍」傅作義的故居。風起雲湧,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他不站立場,保衛了北京。
24號院,是才女凌叔華的故居,她常在這裡舉辦文學沙龍,徐志摩、沈從文等等,甚至泰戈爾,都曾出入於此。
如今這裡被改建為史家胡同博物館,不但記錄了史家胡同的百年風雲史,還陳列了很多老北京物件。藝術家秦思源在這裡設了一所聲音博物館,還原了正在消逝的北京舊聲音。
若想進一步了解聲音博物館:
—秦思源和他的聲音博物館。
如果只是因為一眾名人曾住於此,史家胡同還不至於成為經典,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是新教育和新文化的發生場所。
最學究的院子,要數59號院。
在明朝,這裡曾住了一戶「史」家大戶(也有說是史可法的家族,還有待考證)。後來清政府選拔赴美留學生,將考場設在這裡。兩年舉行了三場考試,共錄取了180人,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人皆是在這裡中榜,然後走上了留學救國的道路。
如今這裡建的是史家小學。一所大院裡,也是百年的教育歷史。
最文藝的院子,大概是20號院了。
這裡也叫人藝宿舍大院,在首都劇場建成前,很多劇目都是在這裡成形和排練的。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隱等很多劇作家和藝術家等,都曾是這裡的常客。
現在的史家胡同,同北京其他胡同對比,依然有種說不出的「貴氣」。儘管走在胡同中,更多的是日常景象,但無論是莊嚴的大紅門,還是兩旁滄桑的石墩,都透露著這裡曾發生過的不凡往事。
早在20多年前,汪曾祺曾在文章中感在商業大潮的席捲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正在消逝,並傷感地寫下「再見吧,北京」。
不過汪先生沒有逛過北京的新胡同。
人們親切地稱五道營胡同為北京最有氣質的胡同。相比於南鑼鼓巷的商業和流行,五道營胡同更具個性化和設計感。
臨近北二環,背靠雍和宮,這裡既有市井氣的小吃攤,也有各式各樣獨具創意的小店,既有遛狗逗貓的本地人,也有衣著光鮮的遊耍青年。穿過這條632米長的五道營,能感受到時光的過去與未來。
以五道營胡同為代表,還有一座偶爾回回頭,但目標始終在前方的北京。
近些年來,隨著商業資本的入侵與傳統生活的滯後的矛盾的逐漸加劇,設計師們紛紛開始了改造北京胡同的計劃。
早在2009年,MAD建築事務所在兵馬司胡同32號院裡放了一個金屬「泡泡」,是早期的對改造胡同的嘗試。
這個泡泡其實是一個加建的衛生間,和通往屋頂平臺的樓梯。考慮到胡同多是公共廁所,且屋頂常有的好風光,MAD便設計了這樣一個「泡泡」建築。
以此為開端,這樣的改造愈來愈多。有些在原有結構上改動成更現代的民居,有些則設計成了開放性社區,還有一些打造成了別具一格的書店和茶館等氛圍場所。
十年的胡同改造,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有一致認可的,也有備受爭議的。也有過改造大熱潮,和熱潮褪去後殘留的種種問題。但無論如何,胡同文化若想存留下來,總是要想一些向前走的辦法。
胡中立曾寫道,「北京的胡同,不能說沒有『死』的,很少。許多小胡同曲折蜿蜒山重水複,你走進去,如陷入了八面埋伏的盤旋路,不怕,只管往前去。」
「只管往前去」,說的不應只是人,城市在向前,胡同亦是向前。
北京的胡同,從未說再見。
對於北京胡同的消失和改造,你有什麼想法嗎?
歡迎留言加入討論 /
&
我們新建了一個讀者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歡迎加入
編輯丨雙核處理器
-參考資料-
《人間草木》汪曾祺
《胡同印象》賈一凡 武金生
-特別鳴謝-
封面@dachong1913
頭圖@imperator_george等
一九 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