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復興號高鐵紀實攝影展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21-02-28 鐵道網

2018年9月19日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開幕,「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中國鐵路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紀實攝影展」 在平遙攝影國際攝影大展進行了展出。中國鐵路文聯秘書長李強、中國鐵路攝協主席原瑞倫、中國鐵路攝協副主席張天舒和部分地區的攝影骨幹和愛好者參觀了展覽。

9月19日至9月25日,「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中國鐵路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紀實攝影展」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進行展出。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列車是「中國名片」,是「工匠精神」,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新徵程的號角,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火車頭」。

    

我國鐵路經歷了漫長的蒸汽時代、內燃時代、電力時代、高原鐵路和高鐵時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列車時速多在50至60公裡,80公裡以上就叫特快列車了。全路日均發送旅客200多萬人次,列車經常超員,買票難、乘車難、出行難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出行,每年春運、暑運人滿為患,夏天車廂裡只有電扇降溫,旅客只能用毛巾和飲水來防暑降溫,每到一站,旅客們拿著喝水缸子在站臺上取水。

吞雲吐霧的慢火車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被風馳電掣的高鐵甩得很遠很遠,成為「光影」留在人們的心中。在人們不忘初心邁步跨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今天, 回首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也是鐵路人值得驕敖的40年,隨著祖國的發展騰飛,我國鐵路在40年的光陰歲月中不斷發出時代的最強音,在「強基達標、提質增效」的目標中不斷進取,努力踐行「人民鐵路為人民」的使命和諾言。

    

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鐵路營業總裡程達12.7萬公裡,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的開通,標誌著我國高速鐵路正式投入運營。目前,我國高鐵運營裡程已達到25000多公裡,佔世界高鐵總裡程的三分之二。高鐵把城市連接起來,拉近了城市與城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我國高鐵建設的快速發展不僅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繁榮,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目前全國鐵路客運高峰時日發送旅客1500多萬人次。

    

 「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中國鐵路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紀實攝影展」 由中國鐵路攝協主辦、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攝協承辦,共展出優秀作品70幅。展覽邀請了部分鐵路老一輩攝影家、鐵路攝協理事以及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攝影家參加,用40年來鐵路發展的影像記錄,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國鐵路人的艱苦創業的精神,突出展示了中國高鐵領跑世界的「中國鐵路精神」,成為40年來我國鐵路發展的一個縮影。

春風。2009年5月7日,動車組經過兗州泗河鐵路大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以後,京滬線出現了時速160公裡每小時的既有線動車組,給鐵路沿線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每天下午看「子彈頭」列車成為了小城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王錫海 攝影

復興號穿越齊魯大地。2017年6月29日,從北京駛來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以時速300公裡「重聯」駛過齊魯大地泰山之麓。復興號的開行使山東省會濟南到達北京和上海分別壓縮到1小時58分和3小時。改革開放之初從濟南到北京和上海的列車運行時間最快為8小時、15小時。姜愛勇 攝影

復興之光。2017年9月21日,經過山東鄒城的「復興號」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率先實現350公裡時速運營,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段更陽 攝影

交相輝映。濟南西外環高架橋,動車在高架橋上穿過。城市的快速公路與高鐵交相呼應,這是新時代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速度。趙欣 攝影

路通車通百業興。泰山腳下,京滬高鐵與京臺高速、G104三線並行。改革開放40年以來,以鐵路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奮力當好先行者,為沿線經濟發展鋪上快速通道,使大眾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張棟 攝影

群龍出手。2016年,清晨的濟南動車所,一列列動車夜以待旦,蓄勢待發,多彩旅程從這裡出發。孫帥 攝影

「高鐵飛」人。數九寒冬,凌晨4時,京滬高鐵濟南西站外,一組高鐵線路檢查維護人員又開始了他們一個平平常常、默默無聞的工作「日」。每天0點過後,中國高鐵運行進入「暫停時」,這個時候卻是高鐵線路檢查維護人員工作的「進行時」。高鐵和我們,曉行夜宿;他們和線路,夜以繼日,這就是中國高鐵工務人!張寧 攝影

大會戰。2017年10月12日,鐵路兗州北站,濟南鐵路局維管段職工對兗州北站3006供電單元高壓供電線路,進行多單位協同檢修和維護。當天上線作業職工約五百人,時間三個小時。段更陽 攝影

改革開放40年巨變之「飛躍」產品製造。 2012年5月16日,南車四方股份公司CRH380A型高速動車組車體正在生產線上緊鑼密鼓的進行底架焊接、組裝打平、零件交車施工。陳輝剛 攝影

高鐵教頭呂向陽。呂向陽,濟南機務段濟南動車車間技術員。掌握中國鐵路動車組全部18種上線運行車型操縱技能,駕駛過中國高鐵12種動車車型,安全走行120多萬公裡。全程參與鐵總《CRH2型動車組培訓教材》編制工作,能夠對12種動車車型、5種列控車載裝備熟練使用教學,製作特種課件30多部,先後培訓高鐵動車司機500多名,被譽為中國動車司機「總教頭」。韓勇 攝影

供電航母上的護航者。2018年5月4日零時三十分,伴著汽笛的轟鳴,濟南供電段石濟客運專線迎來第一次集中修作業,接觸網檢修車列與多平臺作業車也閃亮登場,開始了它在石濟客專線路上的首秀。圖為高壓水槍對絕緣子進行衝洗。郭亮 攝影

精檢細修。2015年6月9日,濟南西車輛段的老檢修員開始了忙碌,手到,眼到,心到,一分一毫不放鬆。高鐵的飛速離不開他們的辛勞。王輝 攝影

精細作業。濟南工務機械段配有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計算機、雷射控制於一體,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10個系列22個種類的大型養路機械152臺(套、列)。主要承擔著全局機械化線路大修、換軌大修、線路綜合維修、道岔綜合維修、鋼軌打磨、道岔打磨等施工生產任務。大維修職工常年野外流動,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與家人離多聚少,被戲稱為鐵路「吉普賽」人。張天舒 攝影

微光。大型鋼軌探傷車擔負著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管內,京滬高鐵、膠濟客專、青榮城際等重要線路一年七遍的探傷檢測任務。2018年4月15日凌晨三點,在青島港灣駐留站。隨車技術人員楊建飛在檢測前對探輪進行技術調整。王琦 攝影

夜戰。2014年5月19日,濟南工務段濟南線路車間作業人員手持機械設備,利用夜間天窗施工點進行線路搗固維修作業。說起工務線路維修,讓老鐵路人時常聯想起「洋鎬、耙子」等笨重工具,不僅作業效率低下,維修質量也不均衡,嚴重製約了線路質量的提高。這種手持式內燃搗固棒作業效率快,大大節省了人力,非常適合緊急搶修作業。韓振軍 攝影

中國時速。薛軍是濟南鐵路局濟南機務段動車司機,他經歷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組四個時代,擁有四種類型、六本不同駕駛速度等級的火車駕駛執照,先後駕駛過「前進」「東風」「韶山」「和諧」系列的二十一種機型,從操縱時速60公裡小時的蒸汽機車,到操縱350公裡小時的高鐵,見證了中國時速。王峰 攝影 

映照。2018年7月下旬,濟青高鐵濰坊北站,施工人員在夕陽映照下,忽略了下班時段、犧牲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到濟青高鐵開通聯調聯試前的精調精整工作中。斜陽下,高空作業人員細心認真的剪影動效,美輪美奐,太陽也難捨日落。孫連浩   攝影

1983年9月,鐵道部為了提高貨運列車的運能運量,在全路決定貨運運轉車長陸續下線,圖為山東省勞動模範、濟南列車段運轉車長孔凡佑值乘最後一趟貨物列車。魯申 攝影

濟南老火車站於1912年建成,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凸顯出其面積小、客容量小。特別是春運期間,旅客爆滿、候車室裝不下,露天廣場也變成候車地了。購票、籤證、辦託運,候車廣場人滿為患。圖為1985年春運期間。宿燕 攝影

濟南至北京297、298次列車開行後受到山東省以及其他旅客的一致好評,並得到鐵道部讚譽。魯申 攝影

津浦鐵路濟南站由德國設計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1912建成。魯申 攝影

京九鐵路北京到香港九龍南北全長2500多公裡,1993年開建,1995年7月,衡陽到商丘段在菏澤站首先鋪軌並舉行大會。宏偉壯觀的龍門式鋪軌機緩緩抓起繫著紅綢的第一組軌排、又輕輕鋪到京九鐵路正線,宣告敬酒線鋪軌開始。宿燕 攝影

首列濟南至北京297/8次直通快車,於1981年3月1日4時16分首列到達北京(資料片)

泰安售貨組曾是創收大戶。80年代濟南客運段在濟南火車站候車室建立兩個售貨部,在濟南、泰安、兗州建立了售貨亭和售貨車為旅客供應食品。1982年全路站臺售貨檢查評比中,泰安售貨組名列榜首,濟南售貨組獲第三名,這是泰安站售貨車在向旅客供應食品。

張海迪同志在山東省工作時,經常乘坐濟南客運段(原濟南列車段)擔當的列車,這是在進京列車上同段負責人及乘警交談後的留影。

1994年2月26日,節後春運成都站廣場人滿為患。儘管全路抽調車輛支援成都局,但「一票難求」仍然是節後返程人們的共識。有的旅客排隊等候了好幾天才買上返程車票。曹寧 攝影

1995年春運,鐵路運輸的運能、運力極度緊張。鐵道部在從全路部分鐵路局抽調客車車輛支援成都鐵路局仍然不足的情況下,為了組織旅客有序流動,使四川、貴州在廣東做工的民工能早日返家過好春節,以及在節後返回工作地,用貨車棚車裝修了帶簡易廁所的車廂、做飯的廚房車、發電車組成了棚代客列車。這是第一次在中國鐵路春運史上,以貨車棚車來代客車進行長途旅客運輸。 曹寧 攝影

1996年2月16日,廣通站在列車超員的春運中組織旅客安全上車。曹寧  攝影

每逢春運成都站節後出現返程高峰,客流爆滿,旅客積壓嚴重。圖為1994年2月15日,正值春運期間,夜晚在成都站廣場休息候車的旅客、買上車票等候乘車的旅客和等候買票的人們在車站廣場席地而睡。曹寧 攝影

1991年6月,我國各鐵路局每年都有線路上千公裡大修計劃。上世紀90年代,鐵路機械化程度較低,要完成工務繁重的大修任務,僅靠在職職工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鐵路部門在沿線招募了大量臨時的農民工進行這項工作,農民工隨著工務大修隊流動,吃住在宿營車(大棚車)上。圖為在南寧局(原柳州局)百朋站進行線路大修期間農民工在露天用餐。陳孚平 攝影

1993年8月,上世紀90年代,鐵路客運以綠皮慢車為主,黔桂線列車時速大多在40公裡左右,從重慶至湛江要30來個小時,沿途加水站點也少,車上開水供應異常緊缺。因此,沿途較大的中間站,為旅客準備了開水供應車,在列車停靠時間,旅客可以補充飲水,甚至可以去洗臉擦身。這是金城江站正在為旅客供水。陳孚平 攝影

1996年1月,隨著改革開放,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湖南東安是農民工輸出大縣,春節過後都集中出行前往廣東打工。原柳州鐵路局東安站是中間站,無始發列車,因此每趟開往廣州的途經列車運力有限,農民工便爭先恐後地擁向列車。陳孚平 攝影

上世紀90年代,鐵路工務段線路工區有許多女職工,她們與男職工一起上線路砸洋鎬、搬石碴、抬枕木等重體力活,她們同樣風餐露宿,與男職工同工同酬。隨著企業深化改革,注重保護婦女權益,女職工基本上不參與重體力工作。陳孚平 攝影

1979年,烏魯木齊局文藝工作者深入鐵路運輸生產一線創作。李蔭陸 攝影 

1980年,鐵路職工為了鐵路運輸安全,正點,服務社會和旅客,長期在新疆戈壁鐵路沿線工作生活,十分艱苦,在南疆高山站區的職工家屬們只能在站區內開展體育娛樂活動。李蔭陸  攝影

1981年,烏魯木齊鐵路局高山站區烏斯特站海拔3000多米,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這是維吾爾族職工在妻子和孩子面前接發列車。李蔭陸  攝影

1986年,新疆北疆鐵路臨時運營時,鐵路職工生活、工作在貨車車廂內。 李蔭陸  攝影

80年代,蘭新鐵路來往內地的旅客列車趟趟人滿為患,一個廁所能擠進7個人,超員100%是常態,送飯、供水都十分困難,儘管列車工作人員想盡辦法,仍不能滿足旅客們的正常需求。田增玉 攝影

80年代的烏魯木齊車站,是我國內地通往大西北新疆的重要交通通道,從這裡上車大約2-3天的時間才能達到北京。那時候去車站接送人和物,交通工具有的還是用毛驢車。田增玉 攝影

改革開放初期,湧動的春運潮成為中國特有的流動景觀,蘭新鐵路是內地通往新疆的唯一通道,當時鐵路的基礎設施陳舊落後,列車開行數量有限,列車速度較低,趟趟列車人滿為患,買票難,乘車難,買了票也不一定能上去車。圖為80年代初吐魯番車站旅客爭搶上車。田增玉 攝影

蘭新鐵路進入新疆後,大部分區段處於安西風庫、百裡風區、三十裡風口,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這裡的真實寫照。為了保證鐵路運輸安全,巡道工風雨無阻,24小時按規定路線、規定時間檢查線路安全狀況,肩扛道尺,身背沉重的工具,隨時準備處理意外情況。圖為70年代鄯善工務段巡道工在巡道。田增玉 攝影

鄯善機務段成立於1960年, 鐵路通車烏魯木齊後配屬蒸汽機車25臺,擔當東到哈密,西到吐魯番400多公裡的列車牽引任務。往東走是飛沙走石的百裡風區,往西走是赤日炎炎的吐魯番火洲。80年 內燃機車逐步代替了蒸汽機車,隨著鐵路生產布局調整,鄯善機務段完成了歷史使命,2005年與烏魯木齊機務段合併。圖為70年代,機車乘務員進行出乘前整備。田增玉 攝影

1995年2月8日是農曆正月初九,地處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幹線交匯點的鄭州火車站前廣場,成千上萬的務工旅客正在排隊進站上車。河南是農業大省,人口眾多。改革開放以來,外出北上廣務工人員達1300萬之多。張鐵柱 攝影

1997年2月20日,鄭州站春節過後,受「三六九,往外走,撿元寶,好彩頭」的民俗影響,民工外出務工流劇增,鄭州車站採取「廣場候車、排隊溜圈、就地安檢」等多種措施,妥善組織民工旅客進站上車。張鐵柱 攝影

昔日列車員。1975年,蛟河列車駐在所,按標準化作業,列隊出乘,堅持多年。鄒毅 攝影

昔日小客車。1975年,車廂設備陳舊,但乘務員每天將車廂打掃的乾乾淨淨,迎接旅客到來。鄒毅 攝影

昔日養路工。1978年,鐵路大修、改造,全靠「人海戰術」,工人們勞動強度大,條件艱苦。鄒毅 攝影

心明眼亮。1981年,鐵路信號由臂板式改為色燈信號機,信號工要時常檢修,擦亮這保安全的「大眼睛」。鄒毅 攝影

歲月留痕。在鐵路這部大聯動機上,車、機、工、電、輛、水電、房產、後勤、教育和衛生,每一個部件、每一個環節都必不可少。正是因為有了各部門之間的聯勞協作、默契配合,才會共同演奏出如此動人、如此和諧的樂章。身為一個老鐵路,我深知顧全大局,步調一致有多重要。咱鐵路人姓「鐵」。鐵打的團隊,鐵一樣的紀律,鐵鑄就的意志。鄒毅 攝影

2018年7月8日,一列動車在青海門源花海裡行駛,成為高原上的又一道風景線。周振全 攝影

阿依旦的動車之舞。2017年9月7日,哈密至烏魯木齊的D8807次高鐵列車上,5歲的維族小姑娘阿依旦和爸爸媽媽參加完親戚的婚禮後返回烏魯木齊。伴著媽媽手機裡的音樂,阿依旦跳起了歡快的維族舞蹈。朱 河 攝影

草原再添新畫卷。2016年7月1日,一列動車組列車馳騁在呼和浩特至集寧的客運專線上。風景如畫的內蒙高原在銀白色動車的映襯下展現著一幅嶄新的畫卷。任衛雲  攝影

馳騁京津。2018年8月24日,代表中國高鐵運行速度的京津城際鐵路恢復350公裡時速運行。北京至天津相距140餘公裡,「復興號」動車每天開行100餘對,不到半小時即可抵達,成為了中國高鐵的標誌。劉慎庫 攝影

馳騁祁連山。 嘉峪關側動車飛馳,祁連山上白雪皚皚。2015年5月5日,一列動車組列車映襯著祁連山上的白雪駛向西部高原。曹文福 攝影

春天裡的復興號。2018年3月24日,武廣高鐵衡陽段,一列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奔馳在南國春花爛漫的高鐵線上。何堅強 攝影

動車醫生。2018年9月4日,上海動車所的技術人員正在對剛剛入庫的動車進行養護作業。陸應果 攝影

復興號飛躍野三關。崇山峻岭、層巒疊嶂,巨龍飛跨萬水千山。2018年6月13日,復興號動車風馳電掣行駛在荊楚大地。李亞飛 攝影

高鐵的速度、讓國人感到震憾,無數的旅客在動車上照像留影,表現自我的風採,瞧這位乘客一路春風一路情懷。李亞飛 攝影

高鐵開到我家鄉。2013年11月22日,武廣客專高鐵站上,一位肩挑扁擔的旅客興衝衝地奔向車廂。高鐵的開通使很多偏僻地方的百姓出行觀念有了很大改變。以前,乘高鐵簡直就是夢想。王冬斌 攝影

高鐵美容師。當一列列動車以靚麗的身影奔馳在祖國的錦繡大地上,當每位旅客走進整潔舒適的動車,您或許不曾看見他們緊張忙碌的身影。而正是他們的付出,讓高鐵列車扮靚了祖國大地。李洪遠 攝影

高鐵守護神。2017年11月2日 ,入夜,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動車所 ,一位檢修工人正在對動車組列車上的受電弓進行檢修。為確保動車運行安全,每一列動車組在運行後都必須經過這樣的檢修,以確保再次出庫上線的運行安全。張炯 攝影

回娘家。2017年1月24日,成都開往重慶的動車上,一對年輕夫婦難掩喜悅的心情,攜帶著一雙兒女回家過年。石宗林 攝影

交通強國 ,鐵路先行。中國高鐵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國人和世界的目光,而在這靚麗的「中國名片」背後是無數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堅定的決心和信念,「強基礎,保安全」讓中國高鐵引領世界。張衛東 攝影

緊急登乘。2010年1月19日,郴州的李先生突發疾病,急需去省城長沙救治。車站為他們開闢了綠色通道進站乘車。乘高鐵僅1個多小時到達長沙,李先生得到了及時的救治。而在過去普速列車需4個多小時,汽車也需要近7個小時才能到達。閆東 攝影

錦繡大地繪宏圖。2018年3月22日,一列動車組列車在西成高鐵陝西漢中段油菜花海中穿行,仿佛穿梭的畫筆繪就了祖國美麗的圖畫。唐振江 攝影

暮色中的身影。2018年6月19日,寧夏中衛沙坡頭區永康鎮羊灘村,中鐵十六局的工人們正在對電化區段線路的接觸網進行檢修作業,暮色中工人們的身影與線路交相輝映。朱秀琴 攝影

牛肉拉麵進車廂。2018年4月26日, 蘭州環西部旅遊列車上,技藝高超的餐車大廚向旅客展示特色拉麵的絕活。  曹文福 攝影

夕陽伴我行。2018年5月20日,秦沈客專線上,夕陽的映襯下,兩列動車組列車相迎通過,勾畫出一幅燦爛的圖畫。霍春光 攝影

夜戰。當大地萬籟俱寂,城市和鄉村一同沉浸在夢鄉的時候,960萬平方公裡近13萬多千米的鐵路線上,鐵路職工一個區段一個區段的養護維修,保證著國民經濟大動脈的安全暢通。張鎮軒 攝影

責任與擔當。太原南站,每天迎送著數以萬計的旅客上下車。值班員的身影總是匆匆忙忙。正是有了鐵路職工的這一份責任與擔當,才有了旅客出行的便捷與順暢。溫希偉 攝影

本文來源於文化濟鐵

相關焦點

  • 「梵影佛心」驚豔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近日,馬海明攝影作品《梵影佛心》亮相2017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 金鄉教師作品亮相國際性攝影大展
    9月19日至25日2020第2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在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開展金鄉縣第二實驗小學微電影作品《暖》攝影作品《停課不停學,靜待花開時》完美亮相平遙古城柴油機廠2020第2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在古城平遙柴油機展區舉行開展儀式
  • 平遙國際攝影展大幕將啟,觀展指南拿走不謝!
    2015平遙大展將於9月19日-25日在山西平遙古城舉辦,主題為「守望家園·放飛夢想」,這一主題是2014平遙大展主題「影像生活·
  • 周末看展|2020東莞市民攝影周:城市·品質
    、黃汝廣作品,《鄉土情懷》劉松泰作品,《「這座城」—95東莞紀實攝影展》,《粵劇臉譜》葉健波作品等。「 浙」裡長城: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宜昌的社區抗疫情紀實這場跨越三個世紀的攝影展,帶你看140年前的鼓浪嶼的樣子拾城攝影師的抗疫情影像日記我與你:埃裡克·索斯時代的觀看一一抗擊新冠疫情紀實攝影的使命與擔當《夜南扉》:試圖打破人們對影像藝術的定見
  • 上海攝影師金汀作品《歲月遺存》獲20屆平遙國際攝影節大獎
    9月21日晚,2020第2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頒獎盛典在平遙古城縣衙隆重舉行。經過評選委員會組織評選,本屆大展揭曉7個獎項,共有37名攝影師和策展人獲獎。今年是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周年,對於大展具有特殊的意義,主辦方特別策劃的20周年文獻展、紀實展、女性展、揚帆——青少年攝影展,在學術水準與展覽呈現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來自上海的自由攝影師金汀憑藉一組《歲月遺存》獲得第2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陶杯」優秀攝影大獎。
  • 年度大展來啦!2020東莞市民攝影周將於28日開幕
    展場:東莞市民服務中心作為本次市民攝影周的開幕場地,展出《品質東莞》畫冊圖文展、《恩格斯的故鄉——德國伍珀塔爾城市圖片展》兩個展覽。《品質東莞》畫冊圖文展《恩格斯的故鄉——德國伍珀塔爾城市圖片展》展場:東莞展覽館重點圍繞脫貧攻堅、抗疫兩大主題推出名家展、影賽聯展,展出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人民攝影報》聯合推出的攝影名家作品展覽《全國脫貧攻堅優秀新聞攝影作品展
  •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落下帷幕,蘭格這兩本畫冊都獲獎了......
    2016第16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已於9月25日在平遙古城落下帷幕了,本屆大展主題為「天地心 家國情」。
  • 「疫·鏡——國際抗疫影像紀實」雲攝影展在中國北京啟動
    2020年6月29日,「疫·鏡——國際抗疫影像紀實」雲攝影展在中國北京啟動。此次雲展覽適應新媒體新技術發展,向全球觀眾提供多語種、多終端觀展體驗,是全球首次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同類大型展覽。「疫·鏡——國際抗疫影像紀實」雲攝影展啟動現場。
  • 天地心 家國情 家門口的國際大展!透過大師的鏡頭看世界
    ;「國際攝影畫廊推薦交易展」是首次設立的展覽單元,它的設立也將改變平遙大展的功能結構,使大展的功能從單純的攝影節慶活動到包含博物館功能的大型展會的轉型,並打造出一條包含展出-交易-展出的完整產業鏈;大展與國際院校展開深度合作,組織的80所院校展中20多所是來自英、美等國外院校。
  • 攝影名家大講堂之 —火炎:「景觀攝影」的實驗者
    火炎簡介已過知天命之年的火炎,是《中國日報》攝影記者,在國內攝影界享有盛名。他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西紀實攝影協會會長、廣西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廣西大學新聞學院碩士導師。多年來,他不斷探索新的攝影表現方式,追求新的突破,他在「景觀攝影」方面的成績,讓我們看到一個優秀攝影家的追求,看到新攝影的魅力。
  • 楊威勝紀實攝影專題作品展覽三亞開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5日消息(記者沙曉峰)9月5日,「影像疍家人——楊威勝紀實攝影專題作品展覽」在三亞市圖書館舉行。  本次攝影展精心選出楊威勝最具代表性的100幅作品,反映海南疍家人的生活印跡,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疍家人及疍家人的文化。  楊威勝,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現任海南省紀實攝影協會副主席。
  • 「網際網路+攝影+旅遊」點亮本屆攝影大展
    黟縣國際鄉村攝影大展已成功舉辦十三屆,已從當初簡單化、程序化的攝影採風交流活動蛻變成了由淺入深、發散式的影像交流盛會。 11月23日上午,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齊聚黟縣古城,參加2019第一屆網際網路與中國攝影旅遊大會暨第十四屆黃山(黟縣)國際鄉村攝影大展。
  • 【瑞象 · 活動】「現實問題」紀實攝影第二場——辛岡*許仁豪:默劇
    2005年之前我更多做一些繪畫藝術的創作,同時進行一些攝影的探索,2009年的時候做過一系列的「褪色」攝影練習,也就是基於攝影和繪畫之間的練習。直到從電影裡,我發現攝影如果走向街頭,他寫實的力量還是很有魅力的,尤其是在中國。這裡一幕幕的荒誕劇正在上演。而街頭攝影這種紀實力量也可以成為當代攝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00位攝影師的鏡頭裡會有100個街頭,我希望用我的方式去表達不一樣的街頭。
  • 中國·大鵬首屆國際攝影大展在大鵬所城開幕
    12月11日,中國·大鵬首屆國際攝影大展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鵬所城開幕,以生態旅遊+攝影藝術的模式,以獨特的影像語言,向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致敬獻禮。此次大展展覽將分為3個展區,其中大鵬所城展區設於南門廣場、北門廣場和糧倉廣場等地,重點展出「山海古城、自然仙境」全國攝影大展精選圖片、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精選圖片。
  • 「共渡——公元2020抗疫影像展」開幕暨北京國際攝影周2020啟動...
    本屆北京國際攝影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與北京市政府主辦,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圖片集團、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中國通信攝影協會協辦,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北京國際藝苑攝影基金會負責執行,人民日報人民文旅作為北京國際攝影周2020年度官方合作媒體。
  • 微攝看新疆,大美新疆歡迎您 @新疆攝影人 巴哈提汗.阿賽提 攝影作品
    本人1998年從事攝影愛好,酷愛攝影,自購攝影器材,自學攝影藝術,拍攝自己的故鄉和民俗風行,風光,真實的記錄哈薩克人的生活狀態和人文紀實;用相機,用心靈記錄家鄉的瞬間或變遷。主要榮譽:.2013年阿勒泰地區「美麗兩河源」攝影大賽獲金銀銅獎;.2014年作品《風雪人生》新疆十八屆攝影藝術展民俗類銅獎;.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國展》民俗類優秀獎;.2015年《穿越諾爾特山》首屆「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獲獎.2015作品《風雪牧人》第十二屆「影像中國」全國攝影藝術大展入選;.2015年「和美.阿勒泰」四國六方國際攝影大賽銅獎;.2015年受邀參加哈薩克斯坦國家攝影藝術家協會舉辦的
  • 【雅昌專稿】陳志賢:以平凡、樸實的方式紀實三十二年「廣場」歷史
    對自己的攝影生涯而言,他唯一認可的是,在社會和自身的劇變中,始終保持著對攝影的熱愛與執著,面對單一題材,堅持三十二年不間斷地拍攝。近期,「廣場1985-2016」陳志賢攝影展在798藝術區的在映畫廊開幕,陳志賢的攝影歷程,在策展人那日松看來更像一部長篇小說。他幾乎記錄下了晉城大多數的居民。照片直觀的呈現了這個小城市的平民生活片斷,讓觀眾體驗到隨歷史變遷而隨之變化的個體命運。
  • 「世界經典相機典藏展」亮相深圳國際攝影大展 備受關注!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前光等嘉賓觀看展覽合影6月22日隨著在會展中心舉行的第三屆深圳國際攝影大展正式開幕
  • 近3000件攝影作品展現「城市先行」!第四屆深圳國際攝影大展開幕
    王強宣布第四屆深圳國際攝影大展開幕。開幕式上,廣東省文聯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瑞琦致歡迎辭,他介紹,經過前三屆的努力,深圳國際攝影大展已建立了良好的聲譽和廣泛的知名度,更連續兩年被寫入中國文聯年度工作要點,成為深圳一張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 復興號「藍暖男」上線 亮相連鎮高鐵
    快報訊(記者 劉偉娟 李娜)復興號家族又添新成員啦,藍色塗裝的復興號高鐵來啦!因為全身藍色,這款復興號高鐵被親切地稱為「藍暖男」。現代快報記者獲悉,12月24日,「藍暖男」將執行C3887次開行任務,想嘗鮮的可以鎖定連鎮高鐵C3887次哦。「藍暖男」學名叫做時速250公裡 CR300BF型復興號動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