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動畫片|圓圓尋親歷險記二:收復臺灣

2021-01-19 看看新聞Knews

編者按:動畫片的主人公是一個以番石榴(芭樂)為原型的卡通形象,名叫圓圓。借其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屬性,以及外皮綠色、內心紅色,象徵臺灣當代具有普遍意義的熱愛臺灣和祖國的熱血少年。動畫片一共五集,採用穿越的思路讓圓圓參與到歷史事件中,借圓圓的視角回顧並講述臺灣的「前世今生」,通過追溯重要的臺灣歷史事件和人物,展現兩岸的「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淵源。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世界迎來了大航海時代,西方殖民者的擴張觸角延伸到了海這邊,東方寶島臺灣成為了掠奪者眼中的「香餑餑」。其中,一群來自荷蘭和西班牙的海盜氣焰尤為囂張,肆意登陸、胡作非為。1624年,荷蘭人佔領臺灣,並對島上居民進行殘暴的壓迫和剝削。

正義會遲到,但從不缺席!在誓死禦敵的硝煙中,我迎來了家族的大恩人——鄭成功。當然了,他也是我的偶像呢!

1661年,鄭成功親自率領軍隊向臺灣進發,對荷蘭殖民者發起猛烈攻擊。數月後,荷方乖乖投降,淪陷了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終得收復。

國難當頭,以弱搏強,大敵當前,雖遠必誅!這不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安全感嗎?

前有捨生忘死、浴血奮戰;後有墾土拓荒、修典建制。在文治武功的雙重加持下,轉眼間,臺灣從昔日的「受氣包」成功逆襲成為海上商貿集散地。同時,文化、禮儀和教育也得以全面發展。

鄭成功不僅在臺灣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也帶來了一波移民潮。其政權在臺灣歷經三代,對臺灣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臺灣迎來了一段繁榮和平的時期。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眠不休,風雲在變,是兇是吉。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集分解。

(編輯:安樂)

相關焦點

  •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丨圓圓尋親歷險記四:光復臺灣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丨圓圓尋親歷險記四:光復臺灣 2021-01-06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圓圓尋親歷險記四:光復臺灣
    【編者按】動畫片的主人公是一個以番石榴(芭樂)為原型的卡通形象,名叫圓圓。借其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屬性,以及外皮綠色、內心紅色,象徵臺灣當代具有普遍意義的熱愛臺灣和祖國的熱血少年。動畫片一共五集,採用穿越的思路讓圓圓參與到歷史事件中,借圓圓的視角回顧並講述臺灣的「前世今生」,通過追溯重要的臺灣歷史事件和人物,展現兩岸的「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淵源。19世紀後半葉,覬覦臺灣已久的日本侵略者,趁清政府腐朽沒落之機,於1894年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次年,戰敗的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也因此被日本侵佔,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何斌本是鄭芝龍的舊部,極有愛國心,他對荷蘭殖民者欺負、屠殺臺灣同胞的種種罪行早就痛恨在心。這一次有機會回到廈門,見到鄭成功,當然願意將臺灣島內各方面的情況告訴鄭成功。於是,他將臺灣各方面情況,特別是荷蘭人在臺的兵力部署情況詳細地告訴了鄭成功,力勸鄭成功出兵收復這一塊本來是他父親開發、完全屬於中國人民的土地。 何斌臺後,繼續作荷蘭人通事,同時暗地裡用心觀察、探查地形。
  • 臺灣青年助老兵兩岸尋親:用網絡結束歷史遺憾
    看到這溫馨一幕,客廳一角的臺灣女孩周思妤溼了眼眶。這是她負責的大陸「今日頭條」網站「兩岸尋親」項目的第34個成功案例。該項目致力於幫助海峽兩岸失散家庭團聚,累計已成功幫助54個家庭。「我們在用科技彌補歷史帶來的遺憾,讓不可能變成可能。」周思妤說,能參與這個兩岸公益服務,在茫茫人海中幫分隔兩岸的親人圓夢,非常有意義。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由於寶島重歸祖國懷抱,臺灣人民終於恢復了自由身。而鄭成功也如願以償地將寶島打造成抗清根據地,繼續與滿清作鬥爭。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呢?想要了解這個問題,還得從兩個層面深入討論。
  • 收復臺灣或要兩種時機
    眾所周知,自解放戰爭國民黨退卻臺灣,臺灣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急需收復臺灣,但收復臺灣的時機什麼時候最好、最適合?其一,在中國國力鼎盛世界的時候收復。眾所周知,美國不斷插手臺灣問題,臺獨也隨著一波過後又是一波,為何臺灣問題現在還未解決,一是之前中國國力不強,礙於美國霸權幹涉,不斷插手臺灣事件,甚至於直接開航母橫於臺灣海峽,出售武器給臺灣等,但隨著中國國力強盛,軍事、經濟等方面鼎盛於世界,中國軍事強於世界,讓美國不敢幹涉中國臺灣問題,就算幹涉中國也有一千種方法壓制於他,屆時收復臺灣順理成章,但這種方法儘管從目前來看是有無盡的希望,但時間不定,未來充滿無盡的未知因素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依舊堅持收復整個臺灣呢?康熙帝是大清帝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皇帝之一,但是他在剛剛登基稱帝的時候,整個帝國的形勢其實並不容樂觀,因為康熙帝自己的年齡並不大,而在整個帝國內部還有著為數眾多的反對派,例如當時的鰲拜一黨等等。他們都只不過是想把康熙帝架空,自己掌控整個帝國的權力罷了。同時,在清帝國建立之初所留下來的三藩問題也讓康熙帝無可奈何,這些都從根本上在影響整個國家的統治。
  • 【頭條】臺灣舉行慶祝鄭成功收復臺灣356周年祭典
    29日,就在這座雕像不遠處,專門供奉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裡熱鬧非凡,慶祝鄭成功收復臺灣356周年的祭典一早如期舉行。上午9點整,伴著現場演奏的民樂,來自臺灣、福建以及馬來西亞等地的鄭氏宗鄉會的近千名代表會聚一堂,共同祭拜這位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這項年度祭典至今已經舉行了54年。
  • 那些年大陸收復臺灣的坎坷歷程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那些年大陸收復臺灣的幾次坎坷歷程:第一次 荷蘭人侵佔臺灣38年 施琅攻陷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僅4個月後即病逝,由其子鄭經接任管理臺灣,並逐漸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背景 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臺灣,但幾個月後因病去世了,使臺灣陷入內亂中。 臺灣民心所向 清王朝沒有趁鄭經軍事力量損壞重大之時派人收復臺灣,而是再次派出大臣和鄭經和談。但鄭經提出的歸降要求沒有得到康熙同意,所以,便再次和談失敗。
  • 彭勝玉:統一法破除中國收復臺灣的緊箍咒
    但是就是這種太明確的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觸犯條件,給了今天台灣當局及臺獨勢力巨大的空子鑽。  我不去觸碰這些條件,中國就沒有非和平方式收復臺灣的名正言順的理由。  這就是當前反分裂法給中國收復臺灣的一道緊箍咒。臺灣如若幾十年,甚至百年不觸碰反分裂法,難道中國還不能收復臺灣了?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我們所說的臺灣地區,包括臺灣本島以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的64個島嶼,以及金門、馬祖島嶼,其中臺灣本島的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的第一大島。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次年派水軍萬餘眾徵伐臺灣本島,在擊退土人抵抗後在本島駐軍下來,為解決駐軍的給養問題,實行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開牙建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駐軍。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為爭奪貿易權,於1603年進攻葡萄牙人佔據的中國領土澳門,未果後退至南洋。1622年,荷蘭人在第二次進攻澳門不成後,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軍,荷蘭人被痛打至舉白旗投降,但慘敗的荷軍撤到了臺灣島。
  •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他釋放出自己無意收復臺灣的假信號,令荷軍以為自己想多了,放鬆警惕的同時也收回已經派來的援軍,叫他們的兵力比不上自己的。到時候他們就算想再次求援,時間上也來不及。 這樣一來,鄭成功可謂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糧草充足、兵馬精悍,敵軍又處於不知情的情況,大後方也是安穩無憂的。由此,收復臺灣的戰役就悄悄地打響了。
  • 慧說趣事|鄭成功收復臺灣
    FM102.3《慧說趣事》 漫漫絲綢路,黃沙翩翩舞 古今天下事,中外多趣聞 慧說趣事 帶你走進歷史瞬間,回味古今中外的那些愛恨情仇。
  • 臺灣歷史概況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先住民系古越人的一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即今臺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關於臺灣最早的記述。隋朝曾3次派人到臺灣(時稱流求),「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
  • 古代史: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
    再說自荷蘭殖民者佔領臺灣後,鄭成功就一直有收復臺灣的想法。652年在臺灣發動起義的郭懷一,是鄭芝龍的舊部下。起義被鎮壓後鄭成功就已經下決心要收復臺灣。1660年,曾任荷蘭殖民者翻譯的何廷斌逃到廈門,向鄭成功報告了臺灣荷蘭殖民者的軍事部署情況,以及臺灣人民在荷蘭殖民者壓迫下的痛苦,建議他出兵臺灣,收復失地,解救苦難中的臺灣人民,並以臺灣作為其抗清的地。
  • 今日頭條公益尋人與臺灣ETNEWS合作老兵尋親服務 兩岸媒體共同實現跨海尋親夢
    近日,頭條尋人正式發起《跨越一甲子和千裡的團圓 「頭條尋人」展開老兵尋親服務》的線索徵集,致力幫助臺灣的老兵及老兵後代,找尋失散在大陸家鄉的親人。為了促成更多團圓,我們宣布即日起,與臺灣新聞網站ETNEWS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合作,拓展老兵尋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