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餓叫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覺得你餓。「多吃點」是中國長輩關心孩子的方式,但有時候這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負擔。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寶寶出生之後,吃什麼、怎麼吃,成了父母的頭等大事。特別是對於那些新手爸媽而言,更是頭疼,擔心餵多了會消化不良,又擔心餵少了寶寶餓肚子,進而引發營養不良。
幸孕姐表姐家的寶寶剛生下來時只有5斤,體重有些偏輕,表姐一家想要寶寶趕緊追上「成長」的步伐,就增加了給孩子餵奶的次數,想著增強營養。可是一頓「操作」過後,孩子不僅沒怎麼長個,腸胃還吃出了問題。
寶寶胃容量的發展進程
其實,寶寶在不同時期,餵養量是有嚴格限制的,餵多或餵少,都有可能引發健康問題。
出生1-2天的寶寶,胃只有豌豆般大小,餵養量應控制在5-7毫升;出生3-6天的寶寶,胃只有葡萄般大小,餵養量應控制在30-60毫升;出生1-6個月的寶寶,胃如草莓般大小,餵養量應控制在60-90毫升;出生6-12個月的寶寶,胃如蘋果般大小,餵養量應控制在90-480毫升;出生12個月的寶寶,胃如小白瓜般大小,餵養量應控制在950毫升。
因而,父母在餵養寶寶的時候,需要參考以上同期的數據,並酌情的做出一些調整。這樣,寶寶既不會吃不飽,也不會「過度餵養」。
寶寶吃飽的信號
用數據的角度方法來餵養寶寶,只具有普適性,因而,觀察寶寶的表現來判定是否吃飽,更為準確。
主要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觀察:
1、吃奶時的狀態
當寶寶特別餓的時候,就會大口大口吃奶,顯得非常焦急,此時,他們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吃奶上。
當寶寶吃飽時,他們吃奶的速度會大幅放緩,偶爾還會出現心不在焉,走神的情況。
2、體重的變化
正常情況下,寶寶在6個月以內的時候,平均每周體重漲幅為125克,或者每月增加600克。而寶寶到了6個月之後,每月的漲幅大概在500克左右。
如果發現寶寶的體重漲幅在這個範圍內,就說明他們營養攝取是剛剛好的,不存在沒有吃飽的情況。反之,則可能是日常營養供給不足了。
3、排便的情況
正常情況下,寶寶每日會排小便8-9次,排大便4-5次。
但是當寶寶沒吃飽時,小便次數會減少,大便則呈綠色稀拉狀。
不過,隨著經濟及觀念的轉變,現如今「過度餵養」的情況更為多見。
寶寶過度餵養的危害
1、引發消化功能紊亂
寶寶出生後,在一定的時間內其腸胃消化功能還處於發育狀態,因而較為脆弱。過度餵養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從而加重相關器官的工作負擔,進而引發消化不良。
2、易導致腦疲勞
腸胃中的食物過多,所承擔的消化任務更重,為了及時完成消化工作,有限的血和氧氣就要從大腦「調」到消化器官。這樣一來,就容易導致大腦出現缺血、缺氧的情況,使得大腦受損,出現腦疲勞的情況。
3、導致肥胖
過度餵養,顧名思義就是營養攝入過度,但是人體對營養的需求,及新陳代謝能力有限,如果營養過剩,就容易出現肥胖的情況,影響寶寶身心健康發展。
對於寶寶而言,過度餵養並不是一件好事,因此,為了寶寶身心的健康發展,父母一定要按需餵養。
延伸閱讀:奶粉餵養的寶寶更容易過度餵養
1、飽腹感不強
母乳中的某些成分進入寶寶的腸胃之後,一種叫做膽囊收縮素的物質會被分泌釋放出來,使寶寶產生強烈的飽腹感。
但是吃奶粉的寶寶,這種物質分泌較少,因而飽腹感不強,容易吃多了。
2、代謝不同
母乳中含有脂肪連接蛋白和瘦素,可以增強人體的代謝能力,營養成分更易吸收。而奶粉的營養成分吸收利用率更低,因而需要增加進食量才能滿足生長需求。
3、食用難度不同
人們常說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可見寶寶在吃母乳的時候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加之母乳的分泌「高峰期」會間隔1-2分鐘,因此,進食量更好掌控。
而奶粉的話,奶瓶流速較快,寶寶吃起來更方便快捷,因此容易貪嘴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