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閣寺正式名稱東山慈照寺,是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宅邸,寺內銀閣與金閣(鹿苑寺內)、飛雲閣(西本願寺內)合稱「京都三閣」。
幕府將軍足利義政與正室日野富子之間有過嫡子,早逝,1464年將第弟足利義視收作養子,以備百年後將軍繼位。意外的是,日野富子次年產下男兒,即後來的第9代幕府將軍足利義尚,足利義視與足利義尚各有支持者,叔侄之間的將軍位爭奪戰史稱「應仁之亂」,在京都這片土地上戰火延綿了11年之久(1461-1478年),整個京都城幾乎燒為平地。京都城不再,統治無能,足利義政1473年頹然讓將軍位給兒子足利義尚,逃開世間一切,開始了隱居生活。1482年動工營造東山山莊,次年6月莊內建築大致成形,足利義政等不及完工便搬進了山莊。1490年山莊完工,但主人足利義政已經於當年1月故世,因其院號「慈照院」,山莊於是定名「東山慈照寺」。
江戸時代修建慈照寺,據說修建當時已經舊貌難尋,今天我們看到的銀沙灘、向月臺是江戶後期的版本。銀閣倒還是當年銀閣,仿金閣寺的舍利殿(金殿)而建,只是金閣貼金箔,銀閣黑漆塗裝,簡素之極,完全沒有鑲銀的痕跡。是不是原本貼有銀箔,被幾百年的時光磨頹、剝落了呢?認真的人還真有,專家用科學實驗2007年證實銀閣從來不曾銀箔裹身。「銀閣」別號的由來因此費解也因此多解,我喜歡的解釋是「月光如銀說」:園子裡的銀沙灘和向月臺將月光折向銀閣,如水的月光中屋角窗欞若隱若現……足利義政要拂去半生煩惱,觸手可及的銀與他無用,他要的可不就是心中一片光。
銀閣一樓的外廊(縁側)面東而開,西面背對京都街市。去過銀閣寺的人應該記得,進寺要走過一個長長的通道,兩邊是高達5米的樹牆,日文所謂「生垣」。步步走過這小徑,寸寸收起棲世凡心,通幽入世外,「那邊的世界且留在那邊」,多少能體味足利義政背世之心,「此生不願再看見京都城」。
足利義政之後的時代,金閣寺代表璀璨華美的「北山文化」,銀閣則代表隱晦悠長、重wabisabi(詫び寂び)的「東山文化」。銀閣寺中儘是寶貝,銀閣是國寶,東求堂是日本最古老的書院建築,枯山水庭園1931年發掘出來,據說可以看到室町時代的面影……銀閣寺的枯山水分兩部分,深淺相間銀沙灘和高高堆起、頂部削平的沙堆向月臺。尋常遊客不能登銀閣,只能想像主人足利義政站在閣中,看月光潑灑。天邊,那是真實的月亮;月光落在池中,粼粼水光;銀沙灘則仿佛海濤逐浪的海灘,向月臺正是圓圓的月影落在沙灘上的模樣。天上月亮池中水,是「實」;銀海灘上的海浪和向月臺雕鑿的月影是「虛」,虛實相映,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正是日本枯山水最精華的部分。
雖是海濤逐浪,湧上沙灘的一浪又一浪卻全無曲折,月落沙灘亦不過貞靜若陶一座待月臺(待約臺?)。這裡沒有午夜夢回、驀然回首、醍醐灌頂各式心靈追殺,只有靜止、永恆。但或有變,臺去、沙無,明鏡已無臺,萬般皆空——幾百年前故人領悟至此,幾百年後聰慧如我等,理應沒有放不下的憂愁悔恨。
銀閣寺外便是那著名的哲學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