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臨済宗寺院由足利義滿之孫足利義政(1436—1490,室町時代第八代徵夷大將軍)建於1482年,其正名為「東山慈照寺」。
慈照寺是日本室町時代遺留下來的國寶級建築。位於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屬於代表東山文化的臨濟宗相國寺派。慈照寺,由於寺院境內有一棟被稱作「銀閣」的建築物,所以這座寺院也被稱作「銀閣寺」。庭院佔地面積達2萬平方米。庭院內的「觀音殿」、「東求堂」保留了當初的原貌,它們均已被指定為國寶級文物。
與金閣寺一樣,銀閣寺以一張保佑家宅平安的「符」代替門票,參拜者可張貼家裡的玄關位置作為鎮宅用途。
銀閣寺是枯山水庭院的代表。日本僧人榮西是最早入宋求取禪法的高僧,1192年回國後弘揚禪宗教義,寺院園林接受禪宗思想侵潤而形成禪宗風格的園林——禪宗園林,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禪宗園林風格的成熟期則是在"書院造庭園」出現以後,庭園面積壓縮,由早先的"園"轉化為"庭"。
禪宗庭院內,樹木、巖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後來,這種園林發展臻於極致——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巖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而這種枯山水庭園對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驚人的。
慈照寺的庭園內配有眾多名貴的石材和樹木,體現了當時東山文化中注重茶道和禪宗文化的思想,因此也有人認為貼銀箔更符合當時文化的風氣。
銀閣寺丨銀閣
銀閣的正名為「觀音殿」,乃足利義政模仿金閣而造。它與金閣、西本願寺的飛雲閣並稱「京之三閣」。被稱為「銀閣」,是因為呼應金閣寺的金閣;然而,金閣是名副其實的「金閣」,以金箔鋪成,銀閣卻並無銀箔成分,經過近年科學鑑定也被證明在歷史上從來未有使用過銀箔的痕跡。然而,也另有一說,認為銀閣之被稱為「銀閣」,是因為當年計劃以銀箔鋪造,只是後來因足利義政財政拮据才無法完成。
銀閣的一層是日式書院風格,二樓則為唐式。閣內本為佛殿,然而現今不允許內進。東求堂是當年足利義政的佛堂和茶室,被視為日本茶室的原型,日本建築史上寶貴的遺產。
銀閣寺丨東求堂
東求堂——義政的佛堂和茶室,建於1486年。該樓面對水池,正面寬三間半,平面為正方形。正面左面為方兩間的佛殿,右側為義政的書房和茶室(稱作同仁齋)。書齋北側的副書院和違棚是現在最古老的座敷裝飾風格的房間,是日本書院造和草庵茶室的發源。被視為日本建築史上寶貴的遺產。
銀閣寺丨銀沙灘
白沙象徵著大海,用砂礫製造出的紋理則代表萬頃波濤。這些沙礫造景是銀閣寺最特別之處,也是日本庭園枯山水藝術的經典景觀,雅致而巧妙。
銀閣寺丨向月臺
「銀沙灘」的沙石園,當中有一個大型的圓錐體「向月臺」。據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在滿月之夜將月光返照入閣。
銀閣寺丨錦鏡池
院內還有一處美麗的苔蘚花園,苔蘚象徵著大千世界,與沙石園相呼應。
除了秋季賞楓,銀閣寺的雪景也是很美的~
銀閣寺還有一個特別的景致是,參觀完庭院建築後,還能爬上寺院後方的小山道,在半山腰眺望銀閣寺的院落以及遠方京都市內的風景,完美體現了人造建築和自然空間的融合和輝映。
如果說,禪修現在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那麼枯山水,便是讓普通人身臨其境,觸摸到禪宗內核的空間。
銀閣寺丨哲學之道
哲學之道是銀閣寺附近的一條溪邊小道,沿途種植櫻花樹。這條路的名稱來源於京都大學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每日在此冥想。由於沿途景觀美好、極富人文氣息,這條小路成為遊客喜愛的熱門景點之一。
本文部分內容轉自林聰《一步一如來2:京都朝聖旅人書》及微信公眾號愚工造園,僅用於文化交流,侵權請聯繫刪除。